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八廓历史街区建筑遗产单元功能属性及变迁研究

八廓历史街区建筑遗产单元功能属性及变迁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2-10 18:00:03

完么东智

(拉萨市设计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著名藏学家、西藏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THF)创始人安德烈·亚历山大(Andre Alexander)曾说:“在拉萨古城存在古村、作坊、马厩、庙堂及市场等建筑群,无论是大昭寺吸引了作坊和集市等的兴建,还是它自身繁华的存在, 在大昭寺北侧有一个最早的市场可以追溯到14 世纪, 或者可以追随到更早的时期。

”[1]这似乎是可信的,因为在1984 年11 月,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发现了4000 多年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 把拉萨文明史至少推到4000 年之前, 证实了吉曲河谷地带自古以来就有农耕人口的存在。[2]早期的农耕社会从原始社会经济组织中剥离出来,在此修建庙堂,庙堂与古城很早就相互依存。

因此,八廓历史街区也有可能早就形成了小古城的风貌。

目前,八廓历史街区除大小昭寺和极少数的建筑外,大部分都建于17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中叶。

根据现存最早的古城调查发现,于1948 年奥地利工程师彼得·奥夫施纳特(Peter Aufschnaiter)和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通过使用进口的经纬仪测量拉萨古建筑,制造出了两幅完整的古城地图,即《拉萨城市的中心》(Area of Inner City of Lhasa)和拉萨全景地图《拉萨和罗布林卡平面图》(Plan of Lhasa and Norbulingka)。

《拉萨城市的中心》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显示了八廓历史街区各建筑遗产单元的产权, 以及古建筑点和各自地理位置与外部建筑轮廓, 图中编有869 个条目的建筑遗产单元和地名,这些建筑遗产单元和地名顺序精确地绘制了整个古城空间结构①。

这张地图上将古城建筑功能分为宗教与世俗两大体系。

其中,宗教建筑包括寺院、经堂,以及佛堂、嘛呢康、护法神殿、活佛寝宫、佛塔等;
世俗建筑包括原西藏地方政府办公区、贵族府邸、民居、军营、粮仓、食物储藏室、商铺、马棚、井口及桥梁等。

根据彼得·奥夫施纳特的调查, 当时在八廓历史街区共有700 多座传统藏式建筑单元和34 座寺院及神殿记载,也有不少寺院封地和贵族及官员的封地。

这些古建筑中部分在历史的演变和时代迁异中被拆除。

在1993 年,古建筑遗产剩有300 座,到2010 年,仅剩余不到100 座。[3]

据20 世纪30 年代初的调查②发现,八廓历史街区一些最古老的建筑名称已经减少了多半,但仍然能够看到部分古建筑及遗址名称,如16 世纪晚期建造的甘丹康萨现已被拆除,只剩下遗址地名;
17 世纪建造的拉章宁巴现已进行了修复和加固;
17 世纪建造的桑珠颇章③现为三层石砌藏式传统结构;
18 世纪时期建造的夏扎大院④也是三层石砌藏式传统结构。

类似的古建筑都建于甘丹颇章建权时期,它们在规划设计上,与后期建筑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建筑功能上有所差异。

八廓历史街区的建筑功能随着社会文化的需求和人居环境的因素,逐渐融入到现代城市模式,将大小昭寺周边原来以宗教文化功能为主的建筑渐渐转变成了民居、住宅、商场、市场、广场、公共服务区域、警务室、朝圣路线及旅游路线,以及公共卫生间与排水设施等新增建筑社会功能。

据史料记载,公元15 世纪至17 世纪中叶开始,在大昭寺周边兴起和扩建了各种寺院、拉章、寺院封地、讲经场及贵族宅院等一系列的建筑群,而它们的布局和街道骨架,以环状围绕大昭寺,由大昭寺的转经路扩展到八廓街转经道,从而加快形成了繁华的八廓历史街区风貌。

同时,西藏传统社会以庄园制经济和农民经济组织为基础,将社会成员分为贵族、神职人员及平民等三种等级。⑤在八廓历史街区,部分建筑是由神职人员管理,其功能以宗教为主,使宗教建筑组成了整个八廓建筑艺术环境中一个重要的部分。[4]世俗建筑也随着宗教活动而逐步形成,其大部分八廓建筑由贵族阶层管理,如官邸、商铺、民房及沿街住宅等。而平民则居住在条件十分简陋的住宅中,只有非常富裕的家户才能住进大院。但是,民主改革之后的西藏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很多传统建筑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八廓历史街区建筑的古代建筑功能与现代建筑功能相融合,如宗教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及旅游功能体现在特定的建筑上面。

(一)宗教功能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建大小昭寺后之初以圣殿形式存在,里面没有讲经传法的僧人和修道者,而这些圣殿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供养释迦牟尼佛像,故而命名“觉康”及“祖拉康”,意为最主要的圣殿。[5]到了赞普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史上出现第一代出家人——七觉士,从此就有僧侣在此殿活动的记载,如赤松德赞时期发生了汉藏僧侣“顿渐之争”的文化思辨事件⑥。

从此,大小昭寺可以称之为寺院,其主要功能变为辩经颂佛的求学之地。与此同时,在大小昭寺周边建有诸多拉康、佛塔、玛尼拉康及修行洞等。大小昭寺的修建引来了西藏各地众多朝圣者前来朝拜,于是环绕大昭寺形成了内外转经道,并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其他相关的建筑,为远道而来的朝圣信徒和僧人提供宿地,使八廓历史街区成为了宗教功能为主导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八廓历史街区各传统建筑的宗教功能主要是以释加牟尼佛像为核心而生成的, 因为拉萨祈愿大法会创举,特定了八廓历史街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等在法会期间的落脚地,逐渐在这些寺院封地上新建了其属寺及圣殿建筑群, 保持至今的还有建于15 世纪的居美扎仓、16 世纪的贡嘎曲德寺、17 世纪的普德康萨和乃琼寺、18 世纪的策默林寺和功德林寺等等。

此外,在八廓历史街区还有一些玛尼拉康,如策巴拉康、八廓强巴拉康、八廓玛尼拉康宁巴和八廓玛尼拉康夏等,而这些玛尼拉康是八廓转经道上最早期的玛尼拉康。除此之外,八廓历史街区还有早期的五大赞康,如达柏林赞康、嘎玛夏赞康、绕赛赞康、岛徳赞康及巴郎雪赞康。这些传统的建筑则以宗教功能为主,它们在分布和结构上很少有住宅、储藏室、分隔墙等具体稳定的建筑布局和设计品种,这与许多早期的政府办公楼和住宅楼都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窗户设计上有所差异。早期的窗户由木做框架,用帆布或藏纸覆盖,并固定在天花板的挂钩上,可垂直打开,这种设计使阳光和新鲜空气容易进屋。

随着玻璃的出现,窗户的大小普遍变得更大,主开口变成了玻璃凸窗。

古老的建筑墙有不规则的碎石层,也交替有紧密间隔的碎片层,在如17 世纪大昭寺的扩展墙中能够发现一种独特的风格,其特点为使用大小不规则的石头镶嵌在碎片中,石砌斜度也比后期的石墙更大。

随着商业的发展,各地人们进入拉萨八廓历史街区经商,不同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文化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是拉萨作为“圣城”的核心主体文化,而在噶厦政府时期,在商业的影响下,汉族文化、穆斯林文化以及近现代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使得拉萨在文化信仰和宗教设施上也有所变化。

如八廓历史街区有噶厦政府初期由云南商人修建的关帝庙(也被称为“云南庙”),大小清真寺。

因此,八廓历史街区众多信仰设施的建立反映了客籍商人在异地的信仰寄托,也表明了商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外来信仰文化和设施的融入,为拉萨古城的宗教功能、信仰多元化和城市格局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商业功能

吐蕃王朝衰落后, 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到了后藏地区。

历经后弘期西藏各地方势力的发展,直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建立,确定了拉萨政治中心的地位。随着西藏地方政局的逐渐稳定,拉萨古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也逐渐完善,除了政治与宗教功能外,其经济功能愈发突出,商业发展尤为明显。拉萨自古以来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商贸联系,如7—10 世纪时期,吐蕃与唐朝之间有“唐蕃古道”商贸路线,此路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长安到鄯城,西段从鄯城到拉萨[6]。

不仅如此,吐蕃与中亚之间有“麝香之路”[7],这条商路从拉达克、象雄一线为主要陆上商道。

与此同时,吐蕃商品经泥婆罗商人贩卖到印度,最后并入印度洋贸易,被视为麝香之路的“海上通道”。

麝香之路将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连接在一起,构建起吐蕃与印度、中亚之间独特的贸易网络。[8]到了元朝,广修驿道和驿站使得拉萨与西藏各地城镇及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加。

明朝,沿用元朝驿站制度,通往拉萨的主要驿道有川藏道和青藏道。

清朝,建立了全国驿站制度,拉萨成为青藏道、康藏道和滇藏道等西藏地方对外联系的交通驿道终点。[9]从此,拉萨成为整个西域最重要的一个商业交点城市。

早期的拉萨古城没有商业贸易, 而由政府专门设置筹建商业建筑空间。

西藏居民的商业经营方式较随意自由,选取合适的地块即可摆摊交易,如有记载“藏番男女皆卖,俱不设铺面桌柜,均以就地摆设而货”[10]。

这也使得进行商业贸易的市场及商业类建筑等得不到规范化建设,所以拉萨古城内很少早期专为市场交易所用的大型商业建筑。

拉萨古城内的市场空间虽然因其自由贸易方式而不受限定,但多选择在寺庙建筑的周围,这是因为寺庙周边转经朝佛之人众多,从而使得贸易的发生几率大为增加。

可以发现,在西藏早期社会经济尚不发达、集市贸易极为稀少的社会形态下,藏传佛教寺院充当了西藏的集市贸易中心,其典型如拉萨市内的大昭寺。

大昭寺是整个涉藏地区最具权威的一处朝觐圣地,每年前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
同时,归因于寺院具有吸引四方香客游人的宗教文化魅力,寺院发挥了集市贸易中心的功能,围绕大昭寺形成的八廓历史街区成为整个藏族地区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集市贸易中心。[11]但是,到了甘丹颇章政权时期,因大昭寺祈愿大法会的举办而大规模地修缮和改造了八廓历史街区诸多建筑群。

大大小小的市场多散布在八廓历史街区街巷间,尤其是在大昭寺以东的商业区中,其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内布满了市场,既有商人所建的私宅、商号,也有路边的货摊,形成了极有特色的集市贸易区,并使得拉萨的市场呈现出沿街道线性布局的特点。

除了大昭寺街巷市场外,八廓历史街区主要商贸市场还建有冲赛岗、甲奔岗、铁奔岗、夏莎岗、旺堆辛噶和萨波岗等建筑。

甘丹颇章时期,拉萨古城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成为西藏地方的经济中心。据《颇罗鼐传》记载:“从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蒙古、内地、门隅西藏和其他藏区来的人,装束各异,语言不通,大家都聚集在这里,摆摊设市,百货俱全,人来人往,拥挤不堪。”[12]当时拉萨城内商贾众多,不仅有藏地之人,也有许多来自异域外邦之人,他们在拉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不同地域的商贾经营着不同种类的商品。

这使得拉萨市内货物齐全, 客流量大。

八廓历史街区由蔡巴万户长及其后裔默朗多杰出资扩建后历经修缮,规模不断扩大。

约在17 世纪以后,八廓历史街区才开始逐渐发展成为集宗教、商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公共场所。

清末俄国人崔比科夫在《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一书中提到:“拉萨的主要市场位于“昭一林波切”(指八廓街)街区四周的街道上,这儿几乎挤满了小店铺和做小买卖的,而这些小店铺和商店通常占去了街道两边差不多所有私人住宅的底层。

”[13]此时的八廊历史街区俨然已成为拉萨商业中心,商品繁多,街道繁华。

虽然八廓历史街区长度有限,但在传统上,将八廓街分为了八廓西街、八廓北街、八廓东街以及八廓南街,且各具特色。

其中,八廓西街即从冲赛康巷到八廓南街交汇处,是清至民国时期一直作为宗教活动最为频繁、拥挤的街道,商号和商业活动较少,多为宗教朝拜的人群;
八廓北街即从措那巷路口到八廓西街交汇处,主要有尼泊尔商人和汉族商人在此经营,此街有著名的尼泊尔“夏帽嘎布”商店;
八廓东街即从东孜苏路口到八廊北街交汇处,该街道记载最多的是关于“北京从康”(即北京商号);
八廓南街即从八廓西街路口到与绕赛一巷路口交汇处, 该街道主要是巨商和贵族的宅院, 如著名的邦达仓大院、索康府、拉让宁巴大院、桑珠颇章大院等;
也有部分商号在此经营。

总之,自祈愿大法会不断举行,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定居,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着大昭寺宗教地位的不断巩固,藏传佛教信徒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寓意着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于是,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

后又出现了来自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

(三)居住功能

在拉萨河谷地带填湖修建大昭寺, 并供奉释迦牟尼等身佛像后, 其周边开始有定期供养的居民居住。

但由于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的欠缺,很难详细阐述八廓历史街区原住居民情况。

宗喀巴时期,因在拉萨创举祈愿大法会,使八廓历史街区开始涌现大量的佛教信徒居住,同时,也引来了众多商人入住此地。

甘丹颇章政权建立时期,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和弘扬佛教文化的需要,众多大家族和普通居民开始迁居于大昭寺周围,逐渐形成了大量的府邸、民居、旅馆、商店及大型宅院。

据1948 年绘制的拉萨古城地图显示,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八廓历史街区的多半建筑都属于寺院,贵族、官员及商人居住,普通居民则以房客的身份租房居住。

西藏和平解放之后,贵族宅邸被政府赎买并分给百姓居住,使得拉萨八廓历史街区成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场所。[14]

八廓历史街区传统的建筑居住功能按社会阶层可分为贵族府邸、神职人员宅院、平民住宅及流动人口的住宅。其居住之人与居所的房屋名称之间也常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理解这种关系对于解读八廓古城大有裨益。在西藏社会中,房名有特权意义,它被赋予人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关的含义,成为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一种最关键的代名词。修建在八廓街区的贵族府邸,其房名常被辅以大家族的名称或历代达赖喇嘛家族所属“尧谿”之名。例如最典型的贵族府邸有18 世纪时期修建的帕拉府、20 世纪初期修建的邦达府;

拉章建筑有18 世纪时期修建的尧谿桑颇、19 世纪中叶修建的尧谿彭康;
平民住宅建筑有加米果热(rgya-mi-tshang)、朵云仓(‘dod-yon-tshang)和加朗仓(rgya-nag-tshang)等。据现有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显示,八廓历史街区除了贵族和拉章建筑外,很多平民一般驻扎帐篷、毡房居住在大昭寺周边。例如“大昭寺正对着的方向是青海人营地,常因其所搭的毡房而被称为“青库”;
小昭寺周围,即是藏北牧民的聚居地,因驻扎的帐篷群而又称“霍冲”,同时,八郎学一带则是康巴人的居住区,因康巴人多住在黑牦牛帐篷里,故名八郎学。

”[15]

祈愿大法会期间,来自各地的僧俗齐聚在拉萨,引起八廓古城居住空间的变化,甚至更深层次地影响了城市内部结构。

因此,随着祈愿大法会的演变,在八廓历史街区开始建有一些属于寺院、贵族、官府和部分商人的宅院用于租凭用房。

外来人员和流动的商人以及一些本地的居民也一般会选择租住在这些房屋之中。

例如位于八廓南街的夏扎大院,每年都会接待来自藏北的信徒和商人;
而位于八廓街东部的德林康萨,归扎什伦布寺所有,主要供出租所用;
位于八廓北街的扎其夏,归色拉寺所有,其顶层供僧侣居住,底层则出租所用,此外,前来拉萨朝圣的香客和流动的商人也常在八廓郊区的林卡中或者在田野间搭建帐篷用于居住。

总之,八廓历史街区居住功能为主的建筑都以大昭寺宗教设施为中心而围绕形成。

(四)公共服务功能

在传统意义上,整个涉藏地区除了政治和宗教设施之外很少有大型的集会场所,同样在八廓历史街区内也很少有公共服务空间。八廓街区仅有的公共服务空间规模不大,但大部分却为宗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

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寺庙建筑和官署建筑周边。

例如大昭寺南门的松曲热瓦广场,即是较有代表性的实例。此外,还有大昭寺西门的入口广场、小昭寺东门的入口广场、鲁布广场,以及冲赛康市场等。这些广场常兼具了多种功能,在宗教活动举行的间隙期间,可以作为拉萨居民日常礼佛、贸易交流的场所,其中鲁布广场也曾充当驻藏大臣衙门的练兵场所。

八廓历史街区公共服务空间,大部分作为宗教集会和居民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而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广场主要为教堂广场,也有市政厅广场和市场广场,它们通常都是城市的中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但对于拉萨而言,广场空间并不是城市的必然组成部分;
如若城市中设有广场,则广场也不一定是城市的中心。

拉萨是涉藏区域为数不多的设有广场空间的城市之一。

广场虽然也为拉萨居民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但更像是寺庙内的宗教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延伸拓展。[16]

八廓历史街区的建筑多以天井、院落围合成内向的生活空间,面向内院的建筑较为开敞,面向城市街道的外观则比较闭塞,可以说建筑布局原则基本上是内向的。八廓历史街区内一系列的院落串联或者是并联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广场空间的作用。

八廓街广场平面不规则,其空间具有内向性的特征,它们多被广场周边的建筑单体所围合,常与道路体系相连,道路从广场的一侧或中间穿越,成为狭窄的道路体系中放大的节点。又多依托寺庙、官署等建筑的出入口,形成宽敞的缓冲空间。八廓街区的广场多半是作为信众转经后休息的场所,也有作为重要的节日活动举办场所,例如曾经在祈愿大法会期间施放酥油花和宗教活动仪式设施及具有在大法会期间辩经场所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在八廓历史街区除了广场等公共服务空间外,还设有历史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历史纪念馆等众多公共服务设施。

(五)旅游功能

拉萨是整个西藏旅游产业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原城市, 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拉萨旅游业长盛不衰的灵魂所在。

八廓历史街区是拉萨的文化窗口,是千年古城的缩影,也是西藏旅游商品的聚集区。

20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9 年八廓历史街区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藏传佛教的圣地,聚集着众多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神秘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沓而至。

较好地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的形象日渐鲜明。

随着拉萨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八廓历史街区一带商品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藏式餐厅、藏式客栈、手工艺品、音乐餐厅、照相馆、酒吧以及地方特色浓厚的藏茶,这些都较好地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融合,吸引旅游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消费带动,从而使本地文化在旅游中得以显现。八廓街大型旅游建筑物因其传统文化活动,如祈愿大法会等的盛行而呈现出以寺庙和圣殿为主的景观类型。

现今,八廓历史街区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诸多传统藏式建筑。街道内有经商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等宗教用品,氆氇、藏刀、甜茶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本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

另外,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

街内遗存的名胜古迹众多,有下密院、印经院、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建筑,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学辩论场松曲热瓦遗址,驻藏大臣衙门,原拉萨市治安机构及监狱朗子厦等历史古迹。

因此,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每日晨暮之时,八廓历史街区有众多信徒绕大昭寺按顺时针方向转经也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民俗村、文化广场、购物餐饮街区,主题文化酒店等当地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更使八廓历史街区成为融风景与人文为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名街。

拉萨古城八廓历史街区的建筑遗产单元不仅涉及历史遗迹的研究价值, 也涉及到了保存的问题。近年来拉萨的城市改造大大减缩了古城的物质遗产。拉萨已经失去了超过四分之三的古城历史建筑。[17]现存的八廓历史街区寺庙建筑和圣殿建筑群跨越了整个西藏历史, 这些建筑是西藏最早和最优秀的传统建筑。

它可以追溯到公元7 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
公元10—13 世纪的分裂割据时期;
13—17 世纪的萨、帕、仁、藏统治时期;
17 世纪的政教合一(甘丹颇章)时期以及噶厦政府时期及现代建筑群。这些建筑遗产单元从建造以来就以宗教和文化功能为主导,又有商业功能和经济功能。

因此,八廓历史街区多半建筑遗产单元的原始建筑功能一直显得比较明确,而其辅助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突出。

图1 1936 年拍摄于斯潘·珊曼F·Spencer Chapman(照片出自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

(一)吐蕃时期:宗教为主的建筑功能

早期的史料中,关于藏族建筑文化,主要记载了寺庙和统治者的住所等方面,却很少记载关于民居或普通建筑。然而,在当今拉萨古城,有一种盛行的传统说法,将有些古建筑遗址甚至特定的遗址与藏王松赞干布建造的大小昭寺相关联。

如“木如宁巴、囊玛莫、噶米达热、达东夏、群巴、仓故寺等地的原生遗址与松赞干布有着很大的联系,其中囊玛莫为建造大昭寺工人酿造青稞酒的地方,达东夏和群巴为工人用膳之地,仓姑(mtshams-khung)为藏王冥想之地, 为祈愿消除拉萨河洪水冲毁大昭寺的险情,该寺由此修行洞而得名,还有大昭寺四周围绕有四座怙主殿的说法。

”[18]事实上,现今在八廓历史街区除了大小昭寺等极少数的建筑外,很难找到早期的建筑痕迹,因为它们在历史的变更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地进行了更新和重建。

松赞干布时期,吐蕃与印度、波斯、中亚及东亚等地进行了文化交流,并吸收了优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风格,建立了早期的佛教寺庙。

而这些寺庙成了拉萨古城一个重要的文化焦点,它的存在给了拉萨一个圣城的地位及名称,即“众神之所”。吐蕃王朝之后,佛教在西藏重新扩张尤其是格鲁派的崛起,藏传佛教在西藏得到长足发展,并在西藏各地(包括八廓古城)逐渐新建和修复了以印度和克什米尔风格的各种寺院及神殿。

八廓历史街区最典型的诸多历史建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仍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寺院建筑,它们为西藏的寺庙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吐蕃王朝时期建造的三大纪念性的寺庙有大昭寺、小昭寺及木如宁巴等。

大小昭寺是松赞干布亲自命令修建,而木如宁巴则是公元8 世纪至9世纪中叶[19],赞普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期间围绕大昭寺修建的寺庙中唯一的幸存者。[20]它们的建筑风格是基于古印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⑦和梅特拉卡王朝(Maitraka)⑧的建筑原型。

这些寺院无论是规划还是建筑细节,都不仅借鉴了古印度寺院建筑风格,而且还吸收了中国风水传统文化元素。[21]这些历史悠久的西藏佛教寺院虽然经过了无数统治的更迭,但它从修建以来一直为宗教服务,始终成为众多信徒礼佛、转经的场域。

(二)分裂割据时期:文化为主的建筑功能

八廓历史街区早期的遗产单元多半是以宗教功能为主, 随着大小昭寺的兴建而在其周边开始有了护法殿、修行处等宗教设施。自公元9 世纪中叶乌东赞禁佛至13 世纪,八思巴在萨迦地区发起藏传佛教大法会期间,拉萨的主要圣殿建筑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毁坏,大小寺庙被封,佛像、佛经被毁弃。

这一时间段内大小昭寺为主的八廓历史街区宗教建筑设施被人们忽视。但是,八廓历史街区的宗教设施建筑并未因此而走向灭亡,经阿里桑格尔译师和喇嘛香等人的维护和修缮,雄伟复然。

直到公元14 世纪初,宗喀巴在卫藏传法,在大昭寺创办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祈愿大法会,佛教文化在涉藏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也对藏族工巧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因而催生了拉萨三大寺院为主的涉藏区诸多寺院建筑和宗教名胜古迹及独特的建筑营造技艺。从此,在涉藏地区开始流行修建由多柱结构组成的寺院措钦大殿,对整个涉藏区各教派的寺院建筑风格和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建筑模式的产生是为了便于容纳较多僧侣聚集在一个场所传授佛法、辩论等。所以,在分裂割据时期,尤其是在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掌握了全藏的统治大权,全力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逐渐在拉萨修建甘丹、哲蚌、色拉等寺院,并强化了拉萨“圣城”的地位。

八廓历史街区以大小昭寺等成为朝圣、礼佛功能为主的传统宗教设施的同时,也成为了广泛传播哲学思想的文化场所。

(三)甘丹颇章时期:政治为主的建筑功能

公元17 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借助固始汗势力在西藏各教派中占据统治地位后,清除了格鲁派各个敌对势力,深知只有掌握经济命脉,才能取得政治发展的基础。“因此特意派出使者(固始汗处)要求在上下工布各划出三个宗,由政府(甘丹颇章政权)管辖。

”[22]五世达赖通过顺治皇帝的认可,决定给寺院、贵族和自己的侍从封赐庄园和百姓,划分领地,执行庄园经济制度⑨。

于是格鲁派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其政治地位也因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日趋巩固。

因此,五世达赖巩固政权后开始修缮和扩建大昭寺建筑群,同时,对八廓历史街区的其他建筑也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八廓街区原有的部分建筑作为西藏当局政府办公场所,还专门邀请一些势力贵族和大家族到此处居住并安排住处,这些建筑是纯粹为政府服务性的建筑和住宅功能性建筑,其中部分建筑通过后期改造成了大规模的贵族“谿卡”建筑。公元18 世纪,七世达赖在大昭寺周边扩建了政治设施建筑。

十三世达赖喇嘛统治时期(1895—1933 年),随着政府的改革和社会现代化(电气化、机动车辆、无线电通信的引入),导致了铁梁建筑的现代化,玻璃和近现代建筑材料开始进口使用。

1951—1959 年间,西藏中部地区寺庙,尤其是拉萨八廓街区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与扩建。公元1959—1978 年间,全面禁止宗教活动,各寺院被彻底摧毁或严重破坏,改作非宗教用途(如住宅、牧场、粮仓)。

1978—1984 年间,拉萨市政府对古城传统藏式建筑进行了复兴和现代化改造, 把传统的石木结构建筑开始转换成混凝土建筑。

1985 年以来,现代工业建筑技术代替了藏式传统建筑技术,在寺院建筑为主的各建筑群的修复和重建中大量的引用。

总而言之,甘丹颇章建立以来,八廓历史街区的建筑群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设施建筑功能,还有政治设施建筑功能,并且开始新增了一些以管制与管理功能为主的建筑群。

(四)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带动下的旅游建筑功能

八廓历史街区从吐蕃时期开始就成为了东、 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物资商品交换地或经济贸易集散地,在后期的发展中其经济模式与其他涉藏地区相比较为突出。

尤其在甘丹颇章时期开始,八廓历史街区的商业经济模式使拉萨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因此,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脚步,八廓历史街区的建筑群不仅保持了它原有的传统宗教功能、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及公共服务性的功能外,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来, 将八廓历史街区诸多传统的宗教神职人员和贵族的宅院分享给了平民并进行了改造。因为大多数传统建筑很少有住宅、储藏室、分隔墙等具体稳定的建筑布局和设计品种,许多政府办公楼与住宅楼都相差无几。后期在八廓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特定的建筑布局功能以及属性。

简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后,八廓街区诸多传统建筑除了传统的宗教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外,渐渐优化了其建筑的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及现代旅游文化的功能。

挖掘八廓历史街区旅游资源,以各遗产单元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形成的第三产业带动了整个拉萨的经济效应,使八廓历史街区出现了各种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商业设施、新兴旅游文化产业设施等建筑群体。

八廓历史街区以公元7 世纪松赞干布时代大昭寺的建成为起点,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集宗教、居住、民族商业、公共服务及旅游业于一体的特点。

随着拉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八廓历史街区除部分寺院和圣殿建筑群的宗教功能保持不变,其他建筑遗产单元出现了功能调整,其原有功能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多元性

八廓历史街区自修建大小昭寺以来,其四面建成众多的小寺庙和圣殿建筑群,一直以来这些遗产单元是西藏最重要的民族宗教场所。

众多信徒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定居,逐渐形成了大量的民居、香客,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西藏贵族官邸及商人住宅集中地,如邦达仓、夏扎大院、帕拉府等。

八廓街区宗教功能及居住功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商业的发展。

比如“八廓街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许多条相对独立的中、小街巷,这些街巷中又有一些极有特色的集市贸易区。

”[23]八廓街环形的街道上经营各种商品的商店连成一圈。

然而,为朝圣而来西藏的香客,为科研而来的国内外学者,探险家,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纯粹为旅游而来的人都可称为“游客”,这些人的到来使八廓历史街区新增了旅游商业功能,促使八廓街的商店和摊位中旅游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加,还逐步增加了旅游服务的新型商业设施,如宾馆、餐馆、酒吧、旅行社、旅游工艺品店等。

民主改革期间, 八廓历史街区诸多建筑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9 年拉萨进行民主改革时,政府没收了参加叛乱的贵族在八廓街的宅院和商铺,赎买了没有参加叛乱的私宅和商铺,然后将其分给这些贵族昔日的家仆和其他百姓,用以开办手工作坊,生产卡垫、围裙等。

”[24]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民族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八廓历史街区同一遗产单元内出现了多种功能并存的局面。

带服务附属功能的大型豪宅就是典型例子,这种大院通常是贵族和重要神职人员的住宅,这种类型的建筑在结构上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一个是围绕庭院组织的两层服务翼,一个是相邻的三层主体建筑。

建筑底层是储藏室,偶尔也有马厩,中层是居住区,包括仆人和工作人员的房间,也有出租房,顶层为三所依佛堂。

比如1912 年修建的邦达仓大院(Spom-mda-thsang)是13 世达赖喇嘛统治时期的改革家擦容(Tsa-rong)世家之宅院,其大院有三层主体建筑,底层有两座一大一小的庭院、商铺、马厩改造成住房、茅房、储藏室,中层有家庭住房、仆人住房以及出租房,顶层有主人住房和佛堂等。

现今,该大院经过修缮和改建,形成了集客栈、餐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元性功能大院。[25]另外,冲赛康大院位于八廓北街东端,是一座三层的藏式建筑。

这座大院是修建于丹颇章政权时期,是为五世达赖新建的休息观景的住宅,由于所建房直朝八廓街市集,因此取名“冲赛康”(khom-gzigs-khang)。

冲赛康房后有一处露天市场,主要经营陶器、草饲料和家具等,后来那边称为冲赛康。该大院后为清朝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行政长官、驻藏大臣办公、居住的场所。20 世纪20 年代曾作为邮政局,因而也被称作“札康大院”,西藏和平解放后为居民大院。20世纪90 年代冲赛康大院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内部房屋格局被改变,为安置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建起了新的居民楼。

2013 年迁出院内全部居民,院内新建的建筑被拆除,建造具有传统藏式风格的庭院,功能变更为以驻藏大臣为主题的博物馆。因此,八廓历史街区诸多大院中,一座单元不仅有原来的建筑功能,还有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呈现一些新兴建筑功能,形成了多元功能并存的局面。

(二)复杂性

由于建筑本身对人的发展需求和应用价值,八廓历史街区诸多建筑遗产单元随着社会历史变演和产权变更而不断发生变化,同一座建筑遗产单元在同一时期内会产生复杂的建筑功能。

比如桑珠颇章(bsam-‘grub-pho-brang)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豪宅,院落两边为高低错落的附属建筑群,院内铺青石,尧谿颇章在其北侧、南侧是二层配楼、环形而成四合院,整体为传统石木结构、 院内有一棵古树。

于1642 年五世达赖专为固始汗建造的。公元18 世纪为七世达赖喇嘛家族所有,为达赖喇嘛家眷的住所,故称为“尧谿桑珠颇章”。

至1956 年贵族桑颇家族一直居住于此。

同年,桑颇家族在拉萨郊区新建了房子,把旧宅出售给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作为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商业局的办公场所。

此后,该建筑成为城管区八廓街道办事处办公地。

2011 年桑珠颇章大院居民迁出,采用传统材料和建筑技艺进行维修。

2013 年桑珠颇章大院完成修缮,后作为博物馆使用,朝八廓街的底层全部都是商店。此大院既有居住功能、商业功能,又有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和纪念性等复杂的建筑功能。

位于其邦达仓大院东南方向,桑珠颇章西南侧的夏扎大院(Bshad-sgra)建于18 世纪,原名为“平措康赛”。

院落坐北朝南,三层藏式传统建筑,早为波雪彭康家族的住所,后为夏扎家族的宅院。据《五世达赖传—云裳》记载,宗喀巴曾寄居于“夏扎霍尔巴朗索溪卡”。该大院庭院内有一口水井,庭院周围有一圈外廊,可以通向外屋的顶层,主建筑正前方,在中心位置有“阳光窗”。夏扎官邸左翼是宽敞的私家佛堂,从一个向前凸出的轻巧门廊进入,占据着这一翼的整个高度,并且在朝向室外小广场的方向带有很多窗户,在二层有一扇朝向自己外廊的窗。大院内部12 根柱子支撑着托起平屋顶的两根长梁。在两根梁之间,6 根柱升起的屋顶局部形成了一个天窗并且用雕像限定了这个祭祀空间。

外屋二层剩下的大部分区域是佣人使用的地方,东边的走廊通向下陷的厕所,为了给街道腾出空间,厕所与盥洗室分开设置。

该大院首层建筑的中央位置每间都有两个正方形的厨房;
两间分别为主仆两人所用。

在主建筑的首层,南立面上的侧门和两个小门可以进入储藏室。也是在首层,朝向八廓街最窄的巷子,有三个相连的空间,一可以出租的作坊,一只能从外部的入口进人。[26]1959 年该大院后曾作为居民大院。现为中国唐卡院, 只有围廊西侧的储藏室归夏扎家族。

图2 邦达仓大院(比例1:500,左:首层平面,右:二层平面。

出自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

这些建筑遗产单元虽然有足够的居住空间和其他建筑空间功能, 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其建筑空间具备了多元复杂性的特征。

因此,院内不但具备居住区、商铺等建筑功能,而且还有唐卡画院及照相馆等旅游商业功能。

(三)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 八廓历史街区旅游商铺、摊点逐渐增多。

根据《拉萨城市的中心》地图和《城关区志》发现,大昭寺南部一带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民居和小商品店铺,如今功能已经完全改变,街道两边主要是现代化的旅游商铺、酒店、西式餐馆、照相馆及旅游工艺品店等。此外,根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和《拉萨传统民居》[27]中提到,在21 世纪初期的调查中拉萨八廓历史街区居住人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居住者多为来自西藏其他地方或外省的生意人,八廓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发生了变化,将一些私有的民居住房被改为家庭宾馆或旅游休闲游憩区。

例如郭尔卡宁巴(Gor-kha-snying-pa)大约建于1659 年,曾作为尼泊尔(廓尔喀)驻拉萨的办事机构。

于18 世纪后期至19 世纪中期, 西藏和尼泊尔共发生了三次(1788、1791、1855 年)战争。

1856年藏尼战争后, 西藏与尼泊尔签订了条约,规定尼泊尔在西藏享有治外法权。

廓尔喀宁巴是原来尼泊尔驻拉萨领事馆旧址,在保存完好的主楼后面还有一座“廓尔喀达热”,是原来领事馆的马厩。

最近几年,西藏哈达集团与外商合作,在廓尔喀宁巴旧址上建造了西藏现代化的廓尔喀饭店(图4)。主楼和围廊的一层、二层均为客房,房间内部均为藏式装饰,朝南临街围廊的三层为餐厅。

饭店楼顶可观赏到布达拉宫、 大昭寺金顶及八廓街区全景风貌。

这座建筑是八廓历史街区最典型的现代化功能的建筑。

图3 夏扎大院平面图(比例1:500,左:首层平面图,右:二层平面图。

出自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

图4 廓尔喀宁巴平面图(比例1:500,左:首层平面图,右:二层平面图。

出自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

东孜苏康萨(dung-rtse-zur),相传建于18 世纪初,六世达赖喇嘛时期,意为“东措湖旁边”。

相传在大昭寺修建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湖泊,而大昭寺护法神班丹拉姆东迥旺姆居住在此湖中,因此此湖被称为“东湖”,而位于其东南角的地方称之为“东孜苏”(东孜湖角)。

现一楼为现代化藏式建筑风格的“玛吉阿米”厨房。

此建筑以现代风格进行装修,并在内部营业西式、尼泊尔式、藏式餐厅及茶馆,成为了各种文化的体验场所。

因此,由于旅游商业活动迅速增加,使八廓街内的许多商店和民房,受旅游经济利益驱动纷纷转向现代旅游商业,将八廓历史街区传统的民居、宅院、民族商店等遗产接受经验或兼营现代化的营业模式。

八廓历史街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建筑遗产单元具备传统文化属性和人文内涵的功能,同时也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社会经济功能。

由于新时代旅游商业的功能强化和居住功能的变迁, 以及传统商业功能萎缩等原因,保护与传承其历史文化街区生命的精神极其重要。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王景慧在《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和方法》一文中提出三个遵循原则,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

鉴此,保护与更新八廓历史街区应该从保持街区古建筑风貌、保护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入手。

在这一系列的保护策略背景下, 应该将八廓历史街区定位为传统文化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特色休闲商业等为主的遗产单位,并将现有不符合八廓氛围的设施置换成一些传统文化属性设施,如历史文化纪念馆、图书馆、书法室、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商店及藏餐厅等。

在保护八廓街区有形历史建筑的同时,也要保持历史文化街区无形的人文价值。笔者认为,八廓街区人居环境的改善、保留传统社会功能兼适度拓展新兴社会功能是基于保护与传承更新八廓历史街区各建筑遗产单元的有效措施。

注释:

①此图符合当今绘制地图的要求,包含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等地图要素。

比例为1:200(1mm*4feet)。

“此图上的藏文草书是当时西藏官员霍康·旺堆(horkhang dbang‘dus)书写,当时拉萨人口大约达到2.5 万。

”Andre Alexander. The Traditional Lhasa House: Typology of an Endangered Species. Serinda. Tibetan Heritage Fund’s Conservation Inventory,2011:14.

②资料来源于拉萨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年8 月进行的 《拉萨古城八廓历史街区保护传承与更新研究》田野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③原来二层高的建筑改建为三层,院落两边为高低错落的附属建筑群,东边为小型的游乐园;
院内铺青石、北侧为尧奚颇章、南侧是二层配楼、环形形成四合院、颇章地面为阿嘎土、整体为传统石木结构、院内有一棵古树。

④《拉萨市城关区志》第490 页记载:“18 世纪修建,原名为平措康赛。

院落坐北朝南,三层藏式传统建筑,共3700 平方米。

早为波雪彭康家族在拉萨的住所,后为夏扎家族的宅院。

”据藏文版《五世达赖传—云裳》记载:“宗喀巴大师从青海来到拉萨传扬自己创立的格鲁派时,曾寄居于甘丹寺附近的‘夏扎霍尔巴朗索溪卡’。该庄园是夏扎家族的‘帕溪’溪卡。可见该家族此时不但存在,而且是帕竹王朝的‘朗索’,朗索意为‘内哨’,是西藏军政机构中,在边境巡逻或守望的小官员。

”西藏历史上的很多重要事情都发生在这个名为“平措康萨”的古宅里,它距今有190 多年的历史,1959 年后曾作为居民大院。

现为中国唐卡院,现在只有围廊西侧的储藏室归夏扎家族。

⑤贵族一般被称为“姑札”(sku-drag),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亚群体。

最高级的是过去达赖喇嘛的家族,被称为“尧奚”(yab-gzhis)。

其次是第本(sde-dpon),他们作为政府的最高官员特权,有 5 个家族组成;
然后是米查(mi-drag),他们占据政府机关中其他主要职位,相对来说有权利,其贵族成员有15 个家族;
最后是格巴(sger-pa),他们拥有土地,但通常不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其家族由125—150 个家族组成。

神职人员是佛教僧侣机构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也拥有财富和土地。其机构有转世活佛(sprul-sku);
寺院官员堪布(mkhan-po);
僧人官员(俗称噶伦喇嘛,rtse-drung),噶厦政府中四个最高权威官员职位之一, 以及一般的僧人。

载于Melvyn C. Goldstein.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15: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14—146. 平民每年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收,根据安德烈的研究,以经济组织形式基础,把平民分为六大类,即米沃(mi-bogs)、索巴(bzo-pa)、驰巴(khral-pa)、德穹(dud-chung)、桌巴(‘brogpa)、 却雷 (bcig-las) 等。

载于 Andre Alexander. The Traditional Lhasa House: Typology of an Endangered Species. Serinda.Tibetan Heritage Fund’s Conservation Inventory,2011:58—59. Andre Alexander. The Traditional Lhasa House: Typology of an Endangered Species. Serinda. Tibetan Heritage Fund’s Conservation Inventory,2011:58.

⑥吐蕃统治者需要一种思辨性较强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思辨理论,此类理论有助于提高吐蕃人思维能力。

摩诃衍所提倡的“无思、无观”思想本是佛教教义中的特殊教义,而摩诃衍把这种特殊问题当作一般问题处理。

这样容易失去可操作性,吐蕃统治者不希望提倡这样的思想。

参见周拉:《莲花戒名著〈修习次第轮〉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年第54.页。

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 年—约540 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

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⑧梅特拉卡王朝(Maitraka),5 世纪末至8 世纪中叶在印度索拉什特拉建立的王朝,创建者为梅特拉卡氏族中原为笈多王朝将领的拔吒迦(Bhatarka)。

都伐拉毗。

约580 年戒日一世即位时,领域包括卡提阿瓦半岛、马尔瓦高原西部与布罗奇的一部分,在西印度以其国最强,经济文化也很繁荣。7 世纪初的德鲁婆跋陀王为曲女城曷利沙(戒日王)之婿。其子达罗犀那四世在曷利沙死后自称转轮王,以示继承其外祖之帝业。

其后开始受到阿拉伯人的侵犯,至8 世纪中叶末王戒日七世被害,王朝灭亡。

本朝诸王赞助宗教,伐拉毗为小乘佛教学术中心。

参见黄心川主编的《南亚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7 页。

⑨在14 世纪处(元末明初),西藏山南地区新建、扩建了许多谿卡(封建庄园)。

司徒·强曲坚赞对这种封建庄园非常重视,予以大力支持。第司政权建立后,这种封建庄园在西藏才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这种庄园有三种形式;
分别为贵族庄园、官府庄园及寺庙庄园。

详见杨嘉铭、赵心愚、杨环的《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87 页。

猜你喜欢八廓街大昭寺拉萨浅谈话剧《八廓街北院》人物设定西藏艺术研究(2022年3期)2022-02-17拉萨舰,入列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新编现实题材话剧《八廓街北院》再度亮相西藏艺术研究(2020年3期)2021-01-18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9期)2020-07-29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布达拉(2018年8期)2018-05-14八廓街,人文之街布达拉(2018年9期)2018-05-14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布达拉(2018年7期)2018-05-14八廓街,节日之街布达拉(2018年2期)2018-05-14拉萨姑娘美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西藏科技(2016年8期)2016-09-26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