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决策咨询部,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党中央于2012年提出了“专精特新”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并且要求培育企业集群的工作必须坚持城乡融合的原则。本文将以“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为主题,结合产业体系创新问题,对当前和今后甘肃省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创新主导产业目录、实施城乡融合型企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思路。
为了科学指导和实施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强了政策体系建设。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1],首次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问题,并且提出“专精特新”企业就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此后,从2013年到2021年,国务院又出台了与此相关的若干文件。比如,2013年7月1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2018年11月2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2019—2021年,国家连续3年进行这方面的规范评估工作,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步入正规化的阶段。到2021年年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培育、评估和批准了3批共4 762家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同时,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入库工作,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信息档案。到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11.30万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3.70万家省级“专精特”中小企业、4 99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 8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同时,国家已经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战略作为长期战略,制定了相关规划和培育目标。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国将计划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出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功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 000家单项冠军型企业,届时将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依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近年来我国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甘肃今后做好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用“专精特新”来诠释国家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精髓
众所周知,振兴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主要靠现代工业,而现代工业的发展又要看现代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实施过“航空母舰”企业战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战略导向,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战略的提出,对于提升我国工业的战略层次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建立企业支撑型发展机制有直接的作用。
2.“专精特新”最能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
从“专精特新”企业的特定内涵来看,其战略价值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既要符合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运用程度,提高企业的内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大量科技“小巨人”型企业,对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科技领域、工业领域和商贸领域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专精特新”企业比较容易凝聚和接受国家的人才和科技政策
俗话说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家关于“专精特新”企业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支持和做大科技型企业来支撑工业的升级换代。在一定意义上说,“专精特新”企业构成了现代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灵魂。另外,国家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的提出,对地方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人才和科技政策就有了政策投入和战略实施的“靶向”。地方政府可以将相关的政策和资金集中投入到“专精特新”企业,并引导银行和社会投资。
4.“专精特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不论是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还是从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看,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显著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构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主要表现在:(1)技术创新快,企业专利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前100的企业大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融资效果好,银行和社会投资预期好;
(3)品牌打造快,企业文化与品牌同步发展;
(4)集群成形快,在全国4 7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有1 0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有829家,新材料企业有802家。
5.“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新一轮“东强西弱”的推动器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最快的仍然是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比较弱,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比如,目前在全国的“专精特新”企业区域分布中,浙江省有476家,广东省有434家,山东省有366家,江苏省有264家。相反,西部的青海只有11家,宁夏有37家,甘肃有49家。所以,甘肃省必须客观分析当前我国不同区域工业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正视差距,尽快调整发展思路。
工业行业分类亦称为“工业部门分组”,是根据生产性质对工业企业进行的分类,是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组成部分。我国于1984年12月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将工业按行业划分为40个大类、212个中类、538个小类。工业行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和生产技术综合体。随着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新的行业将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不同区域要根据新情况对工业行业分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修订。
从历史经验看,工业化和工业比重是支撑和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不论是第一次英国产业革命,还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实际上都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从经济发展规律性看,世界范围内的历次产业革命都非常重视工业对产业结构进步的决定作用,重视初级产品生产对产业链条的基础作用,重视初次分配对再分配的决定价值。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党中央就提出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基本方针。
现在,有些专家和领导干部对产业进步规律性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主张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产业的时代,只要把服务业发展好了,工业和农业可以少考虑。这种认识很容易误入重商主义的陷阱,我们把这种认识和现象简称为“商务派”。其实,从表面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以上,但有四个突出问题,有些学者在研究时不太注意:一是大多数国家将计算机、建筑等实际上属于工业范畴的行业统计在第三产业中,由此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主张第三产业能够孤立发展,都认为工业发达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基础;
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首先是发生在工业中,而不是发生在服务业中,所谓创新实际上首先是工业技术的创新;
四是不断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发展核心战略的部署非常明确,就是坚持“三新一高”。围绕“三新一高”总体战略,中央提出了许多关于优选工业的政策要求。比如,在主导工业选择方面,提出统筹设计、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
在工业导向上,提出打造中国制造、制造强国;
在发展重点上,提出大力培育实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
在发展战略上,提出稳中求进,稳定和提升工业基础,并固牢工业基础;
在政策导向上,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延长产业链和供应链等;
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评价上,提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工业化水平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明确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创新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
总之,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重大决策中可以看出,中央的产业政策历来都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坚持用工业化支持现代化的发展,用工业化保障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用工业化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成长。但是,总有一些学者主张建设商务化的中国经济结构,认为只要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经济结构就优化了,区域经济就发展了,经济实力就提升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现在是第三产业的时代,有没有工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全民搞服务业。这种观点和这些认识,忘记了工业化的重大历史作用,忽视了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产业链条关系,看不见工业对服务业和农业的强大支撑作用,因此上是不可取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甘肃的主导工业分类目录一直在进化和进步,到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基本架构。以产业结构中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来看,到2020年,甘肃的产业结构在表面上看似乎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高。因为,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全国的产业结构为7.7∶37.8∶54.5;
而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为13.3∶31.6∶55.1。按照“商务派”的观点,甘肃的产业结构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都高,因此,第三产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这中间问题很多。实际上,甘肃经济的综合水平和实力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严重缺乏大工业的支撑,2020年,全国工业比重为37.8%,而甘肃只有31.6%。从国际经验看,这就是典型的过度商务化结果。
依据历史资料,在1978年的时候,甘肃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前列,人均经济量排全国第15位。1978年,甘肃有许多经济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财政收入上交全国的比重、城镇居民收入、工业比重、大型工业企业数量等,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强大。经过40多年的发展,甘肃经济综合实力之所以出现今天的状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的支撑能力大幅度下降。1978年,甘肃的工业比重高达60.31%,2020年下降到31.6%。另外,根据历史资料,从1952年到1978 年,甘肃经济发展比较正常,主要原因是工业比重稳定提高,支撑力持续提升。1952年,甘肃的工业比重为12.99%,1978年提高到60.31%,提升了47.32个百分点。而到了2020年,工业比重又下降了28.5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从1978 年的19.28%上升到2020年的55.1%,但是,我们看不出第三产业对甘肃省的经济带动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评价近年来对主导工业目录的选定工作。总体来看,目前甘肃在主导工业目录的选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工业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二是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太大,存在一定的泡沫化现象;
三是在工业自身的结构和素质提升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工业分类目录多年基本未变,优势工业基本都是传统的,对工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部署,民营工业发展没有实现大的突破,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创新不足等。根据2020年的统计公报就可以看出,目前,甘肃工业结构的传统性主要是由12个工业行业组成,包括石化(26.4%)、电力(17.7%)、有色(11%)、食品(10.8%)、建材(8.3%)、冶金(7.8%)、煤炭(6.3%)、机械(4.3%)、医药(3.3%)、电子(2.2%)、纺织(0.2%)、其他(1.7%)。这些行业中的大部分都属于传统工业门类,而战略性新兴工业,比如高新技术工业、新兴工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在工业结构中的反映不明确、不突出,这种工业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间接影响服务业和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提升工业竞争力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部署,概括起来,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工业分类目录需要满足如下条件:一是工业结构升级效果明显,战略性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二是新型装备和现代制造业大发展,新产品呈阶梯性增长;
三是工业的产业链条效果突出,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全面对接,链条延伸延长,市场供给有需求,出口有市场;
四是工业企业集群支持产业集群,企业链与产业链互补性强;
五是以先进生产力为主线的工业发展动力机制健全,形成比较饱满的“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
依据上述条件,判断当前甘肃的工业分类目录和产业结构,主要差距有: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2020年全国已经达到15%,而甘肃只有12%左右,说明产业级别比较低;
二是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强国,而甘肃的装备和加工业持续下降,工业化不能支持现代化;
三是我国的产业链条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而甘肃存在明显不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而甘肃最具代表性的仍然是能源、石化、冶金、煤炭和建材等;
四是企业集群不支持产业集群,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37万多家,而甘肃只有1 900多家;
五是我国工业结构的整体现代化提升速度非常快,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不断优化,而甘肃目前仍然严重缺乏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比如,技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大型企业流失,营商环境不佳,农产品中达到出口标准的只有10%,甘肃省的研发投入比只有1.24%,科技企业也很少,出口能力不足等。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政策精神,2018年12月,甘肃省工信厅下发了《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2],提出了甘肃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一是将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作为主要目标,培育更多的新型企业,促进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有机结合;
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必须坚持城乡结合的原则,实现城乡企业同步发展;
三是将打造“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重点培养;
四是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内容补充进《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五是根据国家工信部的基本精神结合甘肃省情,将制定出三个阶段性的省级“专精特新”发展目标:第一阶段是基础打造阶段,增加“专精特新”入库企业1 000家;
第二阶段是标准化阶段,培育省级“专精特新”200家;
第三阶段是提档升级阶段,争取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户数能够持续增加。
这个规划思路是深刻研究省情所做出的准确决策,即以国家政策要求为基础,建立甘肃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体系,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分类指导和分层次建设的模式。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近年来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顺利。从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情况来看,2019年,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甘肃有5家企业入选,2020年有3家企业入围,2021年有12家企业入选。截至2021年年底,甘肃有55家企业被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2021年7月末,甘肃已有新三板挂牌公司30家,其中创新层公司有8家,基础层公司有22家,省级新型企业集群打造工作初见成效。
在这项工作中,兰州市的发展比较快。到2021年,兰州市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有13家,争取到省级奖励资金360万元;
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争取到奖励资金200万元。为在甘肃省做到领先,兰州市制定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在市、县(区)分级实施,建立了市、县两级企业培育库,确定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要重点培育企业60家,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专题培训,协调股权交易中心逐户开展上市培育辅导,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3]。除兰州市外,在打造新型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方面,河西走廊地区整体水平比较高,白银市、天水市、庆阳市等地区主要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企业来解决这方面问题的。
企业成长是产业升级的基础。甘肃省历来重视企业成长问题,曾经在2009年就通过了《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2021年9月29日,又对这个条例进行了重大修订。甘肃近年来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多办企业,多办实体,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好基础。到2021年10月底,甘肃省累计经济实体达到200.66万户[4]。二是加快营商环境的改造与进化流程,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办证和办事手续。三是加强商标品牌管理培育工作,在甘肃省政务大厅市场监管分中心设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甘肃业务受理窗口,在甘肃省的14个市(州)均设立了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四是对35家符合专利权质押融资奖补政策的企业,发放贴息等奖补资金417.5万元。五是甘肃省科技厅多措并举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截至2021年4月底,共有两批次362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编号[5]。六是目前提出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集群要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进行,城乡之间要同步推进,注重发展均衡。
甘肃省为进一步推动本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年底,甘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撑作用的认识不断增强,许多地方政府都将企业发展战略提高到重要地位,注重企业成长和做大做强;
部分市和县域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明显得到提升,融资能力大大增强,部分企业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
部分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成效明显,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上云”企业达到50 000 家;
部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5%以上,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占比超过70%;
部分中小企业质量得到提高,到2020年年底,甘肃省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数量达到4 500家,全省获得的各类有效认证证书达到12 000张,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组织)数量达到5 000家。
虽然近年来,甘肃省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的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较,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少、二弱、三缺”上面:“一少”是指“小巨人”企业的总量少。到目前,甘肃省获得国家批准的“小巨人”企业只有不到50家,数量非常有限。虽然也搞了许多地方性的同类型企业,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二弱”是指企业创新能力与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弱。创新投入不均衡,总量强度也非常低,距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资本总量少、技术专利少、品牌产品少、加工产品少、经营比较死板等多种原因,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和民族地区的企业,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培育难度更大。“三缺”是指大部分企业存在“缺资金、缺人才、缺土地”的难题。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是甘肃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性难题。近年来,虽然在国家和甘肃省政策的支持下,中小企业的“三缺”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还是愿意去大型企业就业,中小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不足。缺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得多数布局在城市郊区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地非常紧张,用地成本快速上升,增加了企业的原始投资和运营成本。
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的战略和政策,必须紧密结合省情,明确以下基本思路:一是必须将“强工业”作为赋能甘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实施“八个赋能”的战略重点。二是必须将“强工业”的战略重点放在打造企业集群上,通过打造企业集群来支撑产业集群的形成,没有企业集群,“强工业”目录就难以实现。三是在重新考虑甘肃主导产业目录时,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工业为主体,主导产业选择要与创新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四是必须围绕城乡融合的主线培育企业集群,城乡之间在企业培育上要保持均衡状态,由此决定了企业集群的空间布局要注意在各个市(州)之间、县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等,保持产业和企业项目的投资均衡,特别是要在脱贫人口比较集中的县域、乡镇抓紧企业培育和产业固基工作,突出解决通过“强教育强人才来强产业”的问题。五是必须明确打造目标和战略实施重点,要根据甘肃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短板,缺什么补什么,重点要培育城乡科技企业、加工企业、外贸企业、装备企业、融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还要充分考虑补教育、补文化、补人才的工作。争取到2025年,这些新型工业企业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争取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100家,省级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六是必须集中资源和发展要素,将有限的发展条件向企业和产业集群聚焦。
立足甘肃实际条件和发展基础,依据国家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要求,我们对甘肃现代工业的产业目录即需要各方面政策大力支持的产业目录提出一个新的设想,期望能够成为甘肃省政府决策工业战略和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1.新能源工业及技术研发链
结合甘肃情况,从电业产业门类上来说,新能源工业主要包括风电、光伏发电、传统电力、生物质能发电(沼气和用沼气发电)、水电开发、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工业的产业链条主要包括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技术研发系统,新能源技术人才开发,新能源的储存、输送和使用。发展重点是新能源建设、储存、输送、使用以及技术创新链的一体化,建设甘肃新能源的全产业链。同时,按照国家提出的规划建设绿色能源基地的政策要求,甘肃要在新能源工业发展上大量运用环保技术措施,使这些能源工业实现全链条的生态化。
2.新材料工业及技术研发链
甘肃的材料工业有发展基础,类型也比较多,现在都要纳入新材料工业的范畴,用新材料来贯通,重点是做大做强产业,做出科技含量和新材料品牌,建设新材料工业的全产业链。甘肃新材料的具体产业门类主要包括核燃料工业及技术研发链、纳米材料及技术研发链、稀土材料工业及技术研发链、水性材料工业及技术研发链、反光材料工业及技术研发链、凹凸棒处理工业及技术研发链等,只要是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产业要求的材料行业,都可以包括在内。新材料工业发展的重点是用做大企业促进做大产业,注重开发材料工业的下游产品。
3.生物医药工业及技术研发链
生物医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甘肃是全国中药材和中药大省。因此,生物医药自然就成为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的重点工业门类。甘肃省在生物医药产业上要实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即统筹中药材、中药、中医三方面的协同发展、互补发展。现在的形势是中药材已经形成规模,要稳定种植面积,建设高标准基地,提高品质,下一步的重点是要按照生物医药产业的要求,大力支持中药和中医的发展,快速形成生物医药的全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利用中药材基地的资源特点,发展医养产业和旅游产业。
4.有色冶金工业及技术研发链
甘肃是全国有色冶金产业大省,镍、铜、铝钴等多个有色冶金产品在全国的占比比较靠前,产业和企业基础都比较好。做大做强有色冶金产业链:一是要向有色冶金产业大力注入高新技术元素,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二是要向国家积极申报“甘肃(国家)有色冶金自贸专区”,对此项建议要做深入的论证。三是在金昌等合适的地方规划建设有色冶金专业园区。四是要调查摸底大中型企业,并进行排队,建立支持目录。五是要不断开发有色冶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尽快形成全产业链。
5.新兴工业及技术研发链
近年来,甘肃的现代装备工业、新型制造业等发展状态很不错,主要问题是门类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和龙头企业数量太少,产量有限和形成比较强的完整产业链的难度较大,难以综合提升市场竞争力。甘肃省的新兴产业门类主要有重粒子加速器治癌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无人机制造、专用飞机制造、数控机床、芯片及集成电路、新型灭火设备制造、城市数字运用设备制造、节水设备制造、自动化设备开发、农产品加工设备制造等。发展重点是培育大中型企业、支持产业规模化和尽快形成全产业链。
6.绿色石化工业及技术研发链
石化工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甘肃的主导工业之一,关键是要按照国家的绿色能源基地来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向石化工业注入高新技术元素。一是要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规划建设石化能源基地,建设绿色基地,实现绿色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庆阳市的石化工业基地上。二是立体发展绿色石化工业,包括石油开采及冶炼、天然气开采及加工等,加快形成“河西+兰州+陇东”的绿色石化产业带。三是提升甘肃在国家石化工业中的战略地位,争取庆阳石化实现“产加同步”,原油生产多少就加工多少。四是扩大新区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在天然气石化工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1.加快实现甘肃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质量,而不单纯是企业数量的增加,目前甘肃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太少,而是质量太低,或者说是质量高的企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太少,故建议甘肃省委省政府,既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和企业集群对实施“四强行动”的重要作用,还要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问题,明确提出企业质量发展战略,并且把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作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点。争取到2025年,甘肃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有明显增加,同时,国家级和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形成一定规模。
2.分类指导企业集群的打造工作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将甘肃省主导产业和全省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分成四大类,即市级专精特新、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并且争取使这四大类企业与省政府关于工业主导产业支持目录对应起来。同时,建议根据甘肃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要根据各个地方工业基础和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提出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集群的打造思路和指导意见。比如,兰州、白银、嘉峪关、金昌、天水等地,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庆阳、平凉、玉门、西固等地要突出绿色能源基地建设;
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要突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培育出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3.在实施策略上选择梯次推进与滚动发展
省、市、县三级主管部门要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库以及相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生产、市场体系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库,要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要求,建立甘肃特有的各个工业门类、各个级别、各个区域的“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库。申报认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必须从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发展格局。列入主导产业目录和企业集群的项目,原则上都要放在工业园区中。坚持基本标准,保证质量,不宜拔苗助长。
4.坚定突出“四强”行动导向
按照甘肃省委提出的“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战略部署,培育新兴工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要突出主导工业、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中心城镇、县域基础、农业特色产业等重大问题,策划战略,规划目标,调整政策,选择措施,在实施“四强行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产业和企业集群打造的问题。特别是要针对农村农业的特殊性,编制《甘肃省农村农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规划(2022—2030)》,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实现“四强”战略与企业集群战略的有机统一、强工业与建设农业强省战略的统一。
5.整合资源与加强社会各界的发展合力
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战略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和整合资源,发展教育、支持创新和培育人才,激活民间投资、民营企业、外来投资等,向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引导。一方面,要围绕延长产业链、供应链的主线培育企业和产业,对照甘肃省的主导产业链,优先选择链条短板弱项企业入库培育,补齐、延长和做强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强化引导服务,为入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发、财务指导等质优价廉的普惠服务,完善土地、财税、投资、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专精特新专精甘肃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现代经济信息(2022年26期)2022-11-18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科学导报(2022年43期)2022-07-23“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哈尔滨轴承(2022年1期)2022-05-23一图读懂“专精特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1年9期)2021-10-06行走甘肃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甘肃卷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大美甘肃,我们来了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甘肃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中国经贸(2018年15期)2018-10-23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30期)2018-10-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