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琼 刘昌昊 李 萍
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据我国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有771所,其中包括241所独立学院,比上年增加15所,普通本专科招生236.07万人,比上年增加16.38万人,增长7.46%;
在校生791.34万人,比上年增加82.51万人,增长11.64%。[1]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充分借鉴国内公办院校以及国外私立院校发展经验基础上,从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提升的新发展阶段。[2]2021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开始施行,对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提高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民办教育已逐步呈现出比公办教育更显著的竞争优势,唯独在高等教育领域始终难以超越公办院校[3],主要在于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始终难以达到社会大众的期待限度。因此需在明晰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发展举措、正视存在的重大挑战,才能促进与实现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对其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实践来看,很多民办高校在学科平台水平较低、师资队伍较薄弱、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等前提下,仍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教育成效。这说明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当然这种高质量不是对所有民办高校优势的简单总结,而是根据民办院校的发展实践来体察其所具备的共性、总结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根本规律。通过对发展较好的民办高校的实地考察与分析(见表1),发现高质量民办高校的内涵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共性,也具有自身比较独特的重要特征。
表1 部分优质民办高校办学情况总结
民办高校质量革命需要形成教育改革自觉从而带动和唤醒更有效的改革举措,这依赖于院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的独特而明确的办学理念。有研究指出办学理念先进、发展战略清晰、价值取向正确以及顶层设计科学的民办高校质量更易获得社会认可[4],但对于如何确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却缺乏具体的指认。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被公认的“优质办学理念”都适合于民办高校的发展,综观国际优质顶尖私立院校的发展,往往都是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而明确的办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根植于院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办学精神与教育模式。因此民办高校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与实践需求形成适切的办学理念,如黄河科技学院“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都是各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自己逐步确立起来的较为独特和明确的办学理念,与高校自身具体的办学实践相辅相成,此类办学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取得高质量的办学成效。
随着人才市场的急遽变化,人才供求关系的主动权转至企业需求侧,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品种和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改革的关键。[5]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稳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的重要表征。目前大部分民办院校秉持“全方位实践育人”的基本理念[6],但高质量发展则需要各高校展开针对性的探索,如安阳学院积极探索“政、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其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荣获“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等称号;
四川传媒学院则通过“35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累计输送了7万名高质量毕业生;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则秉持“中而至庸,和而不同”的理念,针对实践育人开发出一套独特的“四真三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并由此形成该校的特色和品牌,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政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办学成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该校还前往云南等多地进行推广,提高了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见,形成稳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由于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内外部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创新活力不能完全被激发而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一方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围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来加以设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也应探索更丰富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民办高校需具备多元持续的创新思维。因此民办高校要改变“出资者单边治理”现状,将学校重大决策权进行层次性分配,实现由上至下的治理改革,全面激发民办高校的创新活力。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造性地实施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持续的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能力,跻身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前列。因此只有不断突破常规,依据社会、个体与知识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实践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尤其注重调动民办高校中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活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民办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适应当前的教育和时代变革,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义。
随着民办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不再只局限于院校自身,还意味着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有所提高,即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这种价值主要通过提供优质人才的方式体现。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通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毕业生实现了比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院校学生更高的月收入;
成都锦城学院则以近50%的高端就业率,其中在国内外顶尖学府深造率接近20%的培养成果获得了社会与家长的认可;
齐鲁理工学院实施学科专业科研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学术机构、行业及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教育协议。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往往与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但当民办高校难以提供相应的社会价值时,高质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民办高校需与社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不断盘活与相关合作单位之间的联系,将理论学习、实际应用、问题解决、工具应用、设备操作以及项目管理等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将技术创新、实践理论等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当中,既可以作为人才培养中的辅助教育内容,又能够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提供更多实际价值,促进社会资源进一步反哺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而实现双赢,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民办高等教育仍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7]尽管在贴近市场、治理高效以及机制灵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很多民办高校在具体办学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往往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或民办高校自身办学经验有限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需在厘清内涵基础上认清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早期民办高校多为企业家创办,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多带有企业化风格,倾向于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大学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重要差异,在评估时也多以企业绩效化评估方式为主,量化教育过程与结果,并以此激励员工完成相应的教育任务,不利于民办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如在教育部民办高校年检工作中不合格的院校大多存在对应的问题,其根源仍然在于未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
同时,目前民办高校与政府之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协商对话机制,这也导致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多以直接指挥和行政命令为主,在制度制定、秩序维护以及服务等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的问题上却缺乏作为[8]。如2021年最新民办高校年检公布后,对于不合格的民办高校,政府往往会发布通知要求院校自行提交相关整改材料,如连续两年以上年检不合格也多以建议停办为主,这进一步加深了民办高校程序化办学模式的特征,影响着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实践。
民办高校治理过程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与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紧密相关,但由于民办高校多以举办者原始投入建校,导致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治理体系民主化程度有限、社会参与度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从近几年尤其是2019年、2020年的民办高校年检结果来看,最常出现产权关系不清、权利主体之间分工不明、决策与执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决策确定与执行缺乏科学合理的鉴定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无序、混乱、低效等后果。同时,由于部分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倾向于全面控制学校的人事、财务等权力,难以处理好教育活动公益性与经营管理市场性之间的矛盾,民办院校工作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各职能权限不够明确、议事规则也不够清晰,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上难以相互制衡,外部他律所起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十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而这与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水平直接相关,但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水平有待提升、流失问题十分突出,深刻地影响着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尽管目前一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每年的流动率已低于5%,但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仍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实特征,尤其是青年教师占比很大,且面临着地位低、教不好、科研弱等诸多问题。有研究指出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新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程度要高于科研发展需求程度,尤其是对转变教学理念与态度的需求。[9]同时由于民办高校教师无法享受到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专业发展等优待[10],教师流失成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期进行的一项全国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显示,在回答是否满意薪酬制度时不认可工资待遇的教职工超过了60%,关于是否打算长期在本校工作这一问题上,则有41%的教师表示视情况而定。[11]
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我国特定教育市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投资办学是其最为本质的特征,这与国外多属于捐资办学的私立院校存在显著差别。[12]由于教育市场不断发展变化,投资办学往往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其融资来源多是不稳定的,因此常蕴含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从目前最新公布的2020年及2021年度民办高校年检情况来看,其中河南省不合格的有7所,广西省不合格1所,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基本合格的院校(表2)。值得注意的是,除合格以外的民办高校均需进行整改,其中大多院校主要存在财务系统的预算编制不全面、筹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另外,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也仍需进一步确认[13]。近年来,上市民办高校数量已经有50多所涉及20多个省份,但目前我国民办教育领域中的产权及法律保护仍不够完善,导致中间存在很多模糊地带,部分民办高校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机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资金链不稳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难以很好地抵抗和应对教育市场导致的诸多风险,这将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表2 部分省份最新民办高校(不含机构)年检情况统计表
信息披露机制属于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对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既可以帮助民办高校更平稳地运行,随时接受社会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和反馈,也能更好地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吸引更多样化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民办高校建设中。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国家有意引导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但由于民办高校现实问题十分复杂,目前仍然是“一省一规,一校一策”的办法[14],导致民办高校信息披露机制也很难完全建立起来,难以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不仅会增加民办高校教育实践改革的难度,也难以获得受教育群体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充分信赖。目前从各大民办高校官网数据来看,信息披露程度各有高低,披露内容参差不齐,披露重点不突出。只有建立健全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会随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变化,但其共性对于民办高校选取适当的发展路径却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从其内涵可以发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既需确立先进指导理念,又要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
既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也要注重提供实际价值。因此,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首先需从办学体制出发,以民主化治理形式辐射高校发展,同时聚焦于人才培养,重视学生评价的核心作用,辅之以课程架构和学术研究为两大改革重点,不断优化内容与创新体系,通过开发多样化课程项目和产学研转化实现社会效益,建设优质教育品牌,反哺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始终以人才培养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标准,通过全方位、系统性、持续性的改革实现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如图1)。
图1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改革路径系统图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属于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体资质相对较弱[15],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不断提升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构建民主化治理模式,加快内涵建设与转型发展。一是协调内外部管理体制。近年来国家政策逐步放宽民办高校的办学准入条件,允许更多的相关利益者参与到办学过程中来,国有民办、集团化办学、大学城制、混合股份以及公办民助等办学方式不断涌现[16],民办高校治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因此要促进办学体制的多样、多元、自主和开放,通过构建民主化治理模式协调好内外部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如连续三年居于武书连民办高校排名中湖北省第1名的武汉东湖学院就严格执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制,创新校园治理模式,获得了湖北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二是优化民办高校的融资方式。与公办院校由政府计划进行资源配置不同,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市场来配置资源,因此民办高校必须优化经费筹融资方式,在学费收入、举办者收入、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不同方面进行更合理的分配[17],在发挥高校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基础上引入社会多方力量的投入与资金支持,提升办学体制的活力。三是明晰质量治理主体的职责与内容。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交错复杂[18],民办高校必须对各种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总结,明晰政府、高校以及监测机构等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确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治理内容,推动形成以高质量为核心的治理体制。四是优化民办高校上市融资监管体系。随着民办高等教育转型需要,民办高校上市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资金瓶颈问题,而良好的资金链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和改进的关键,因此各政府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和工商、金融、证券等部门加强联动,通过扶持和监管等方式保障民办高校上市融资的权利,激发社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构建更民主的治理模式。提升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构建生态化治理模式是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路径。
民办高校在“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始终是阻滞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此,民办高校应注重发挥学生评价的核心作用,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标准,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是要发挥学生入学评价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目前民办高校在对新生进行测验时更关注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借助评价结果来进行分层次教学。民办高校应利用学生入学评价全面了解生源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发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为个体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入学评价的重要作用。二是注重民办高校办学独特性。民办教育从公办学校分流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给那些不适应公办教育和公办学校体制特征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19],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民办高校办学的独特性展开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例如针对独具特色的实践课程,民办高校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尤其注重根据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情况进行发展性评价。如重庆移通学院被评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研究试点院校以及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得益于该校构建了“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评价目标。根据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情况,以学生满意度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在兼顾社会需求、院校定位以及实际办学情况下,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作为评价工作的根本目标,所有评价工作均围绕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评价体系。目前民办高校分类评价机制尚未确立,多数民办高校沿用同一套评价机制,并且评价体系中的课程评价、教学评价、科研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往往各自分离,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评价体系,使课程、教学、教师等围绕学生发展进行评价,这也是针对性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要义。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现有课程体系主要参照已有民办高校或公办高校的相关课程进行设置,存在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内容有待丰富等问题。要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发多样化课程项目供学生选择,形成更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一是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目前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重视不足[20],因此需要调整现有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内容、课程衔接以及课程选择的灵活性,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对此要增强校内外课程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不仅增加了校内课程的实践性,也丰富了实践课程的理论性,实现了校内外课程的有效联系与互动。二是丰富课程实施的协调支撑体系。课程实施取得良好成效往往是多方面协调支撑的结果,因此民办高校需高效利用相关资源为课程实施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增加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流动性、推行弹性的学分制度以及动态调整培养方案等措施,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三是开发多样化课程项目。借鉴国外课程项目开发的有益经验,我国民办高校可以与相关社区、事业单位等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或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项目,如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体验类、沉浸类以及提升类课程项目,既可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又能增加课程灵活性,提升民办高校课程质量。五是建设特色化课程,民办高校的多样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体多方所需,因此民办高校需根据自身优势以及本校资源等条件,开发更多优势特色课程。如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订单模式”,依托专业发展订单特色班73个,一方面可以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丰富课程设置与内容、开发多样化课程项目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路径。
自2011年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后,从我国2021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来看,2020年民办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1260人,在学2556人,一批高质量民办高校开始了研究生培养工作,逐渐形成了由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并存的在校生结构。[21]民办高校的学术研究体系应与普通高校区分开来,基于民办高校发展特色提升产学研转化效能。一是发挥民办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如大部分民办高校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办作为起点,选拔和招收具有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导向的科研[22],在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同时提升院校自身的科研实力。例如2018年2月成立的西湖大学主要聚焦博士生培养,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尖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创建白马湖实验室聚拢全球优秀人才,体现出新型民办高校的特性。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民办高校体制灵活、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其独有的体制优势与办学特色,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场需求与院校发展结合的基础上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例如改革招考录取制度、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制顺延等[23]。三是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专业进行积极试点。民办高校的专业布局广泛“撒网”、设置同质化程度高以及对市场真实需求回应度参差不齐等问题一直被重点关注,与此同时许多民办高校的部分专业发展态势较好,甚至超过公办院校的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取长补短,就部分优势专业进行积极试点,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科研创新的同时开展研究生培养,进一步提升现有专业的发展优势。如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第一的民办高校三亚学院,树立了“争取在国家治理、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和区域科学研究高地”的目标,加强优势专业的学术效能。四是建设优质科研团体。产学研转化的本质是合作,因此民办高校应推动研究生培养从个别化走向集群化,注重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或与公办大学进行科研合作以获得地方政府专项科研经费支持[24],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单位合作,提升科研实力、为科研合作争取更多经费支持渠道、吸引更优质的科研资源。如三亚学院还向全球启动“亿元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开展博士“双百计划”等,立足海南自贸港搭建多方协作平台,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中心、省旅游委等建立了高层级协同体,不断扩大“全球化协同的朋友圈”。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产学研转化效能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高校的形象、声誉以及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在教育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办学形象以及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品牌成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一是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许多一流的私立大学往往从精英型、准精英型以及需求满足型等层次或类型对自己进行定位[25],致力于走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如印度的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相比在课程设置和办学方向上都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备受学生青睐。[26]民办高校首先需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对校园文化、学校理念、行业角色以及社会地位等进行全方位考察,解决好办学层次定位、课程设置定位以及服务人群定位等重大问题,围绕本校发展方向对品牌建设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如位居2021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第二的珠海科技学院以建设一流创新型、应用型大学为目标,注重塑造学术品牌,大力培育特色项目,拥有多个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特色专业;
武昌首义学院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需求,办学成果广受社会赞誉,被央视网等主流权威媒体评为中国品牌知名度民办高校,极大提升了办学形象。二是创设示范性民办高校。鼓励政府或社会开辟优质民办高校建设项目,按需建立对民办高校的支持渠道,对取得良好办学成效的民办高校进行合理宣传与鼓励,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这一举措重点在于须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出发,引导民办高校创新多元化和前沿性的办学形式,从而实现民办高校的示范性发展。如武汉东湖学院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和绿化先进集体,2019年还被选为十所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同时被湖北省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学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单位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品牌建设。民办高校应引导社会相关利益者投入到品牌开发与创设当中,同时避免将这一过程企业化,始终注重要创设的是教育品牌而非商业品牌。社会力量的参与将有效增加品牌的说服力和信任度,也更能切合教育市场的真实需要。四是形成高质量发展品牌的核心意识。高质量的教育品牌只有通过教育成效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因此民办高校应在学校管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将提高输入质量、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以及保证输出质量作为整个办学的核心工作,将高质量发展写入大学章程和相关文件,渗透到实际办学的方方面面,优异的办学成效始终是民办高校最好的教育品牌。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十四五”到2035年这一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27]我国民办教育推动了教育权从政府集中向政府与社会分享的回归,建立了民办教育合法性的权利基础[28],也开辟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视野。民办高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办学形式,从其产生到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发展需求,质量问题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并非短时期内就能达成目标,而是需要在把握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基础上选取适切的发展路径,遵循“适度超前发展”原则[29],积极应对因教育市场以及自身局限所带来的诸多现实挑战。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例如在社会优待、政策支持以及资源匹配层面积极表达自身诉求,这些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并促进民办高校质量有所提升。但民办高校必须意识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要想实现更多的诉求首先须达到政府与社会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从目前现实来看,满足民办高校诉求往往预示着权力的下放,而已有经验表明这极有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失控,因此民办高校仍须在有限的资源、政策等空间中寻求提高质量的突破口,才能通过更好的社会认同和市场认可实现自身的更多诉求,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应该继续给予高质量民办高校更多的优待空间,通过示范性高校建设与推广等举措强化民办高校对高质量发展的认知,调动民办高校提高发展质量的积极性,那么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的观念受到人们的正视这一说法[30],必将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猜你喜欢民办高校办学高质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09-26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2016-06-2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