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高校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及践行探究

高校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及践行探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2-08 17:00:03

温大勇 田 剑 魏晓卓

(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江苏镇江 212100)

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极其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劳动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全部价值,或者说奠定了高等教育的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学校教育诞生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动力都来源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求,这既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不管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促使劳动成为高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并探寻践行其路径与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此次重要讲话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对广大学生群体提出了殷切期望。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教育战线产生了共鸣。无论是从教育思想的发展需求,还是从教育方式变革的需要,亦或是学生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任务而言,该文件的发布可谓“应运而生,正当其时”。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教育人指明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以及践行的路径。

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再次强调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工作更具现实价值和重大意义。

首先,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3]。按照时间主线进行简略划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这个期间,我国的劳动教育基本上保持着较为稳定而快速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这一时间段的劳动教育蓬勃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社会原因和外在保障条件。

一方面,早期的大学生群体之中绝大部分都出身于工人、农民子弟,并且当时的社会阶层差异并不明显,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基本上都具有丰富的生产劳动经验,并且能够认同和践行劳动教育。当时的社会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了一大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先进典型”,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培养了积极的情感,加强了劳动教育的权重。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可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当时各种丰富的劳动机会为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自然环境”或者“真实的劳动场域”,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导向都处于一种稳定和谐的支持劳动教育的融合状态,各种各样的劳动机会和环境极易获得,大量的社会劳动和志愿者活动长期存在,比如“北京的大型工程劳动”“各城市的爱国主义卫生运动”“支持工厂或农村”的生产劳动等。丰富多元的劳动机会和真实自然的劳动情境让大学生可以建立稳定的劳动认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

其次,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当时的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内涵丰富而形式单一”及“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等问题。众多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往往以单纯的劳动热情或者道德情感作为支持,更多的是强调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对劳动的内在价值分析和情感解读则相对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大多以各种具体实践劳动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处于一种“行胜于知”的初级研究状态。

党中央国务院再次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价值和教育导向的变革,这种伟大号召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过7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需要调整和优化的情况,尤其是21世纪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涵都存在不同程度弱化,具体体现在劳动课程学时学分的比重降低,各种精神层面的宣传教育,包括社团组织机构和实践活动的稀缺以及学术研究的逐步淡化,以及社会思想的忽视与误解。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决定人的本质特征的是社会属性,从这个逻辑出发,研究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分析其内涵价值的基本起点和文化根源。人类社会属性是多元复杂的,将劳动教育作为载体进行研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完成的,因此,通过劳动实践来感受其自身所蕴含的各种价值属性,在客观上也为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分析提供了绝佳载体。从某种角度来讲,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在分析审美价值载体过程中,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逻辑关系。

2.1 劳动教育具有丰厚的认知价值

首先,劳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劳动过程中,人的认知经历着从“无知”到“已知”再到“无知”和“已知”的动态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质变和量变的互动关系。通过劳动,人类的认识方式、认识领域、认知结果都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4]。

(1)劳动创造了人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晶体智力是指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包括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人通过在解决问题时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但生活中的许多任务(如数学推理)都同时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会随年龄增加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增加而减退。在劳动中遇到问题,在问题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总结方法,在方法中锻炼思维,在思维中萃取逻辑,这对于人类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持和训练作用。无论是流体智力还是晶体智力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都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劳动创造了人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会受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影响,甚至是由其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定着后续的发展方向、路径和结果。通过劳动的锻炼,人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试误和调整中逐渐优化,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最优算法”。这一点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似乎可以找到人的思维方式发展的缩影。

(3)劳动为人类创造了体量庞大的“知识体系”。人类的各种知识来源,归根结底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在劳动中人类发展出了自然科学,用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劳动中,人类创造了社会科学,用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劳动,人变成了“万灵之长”,成为了具有独特社会属性的生物存在。

(4)劳动塑造了人的“思维角度”。由于人类缺乏同等身份地位的另一种生物伙伴的对比,所以在认识自己和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我中心”陷阱,这就导致了各种潜在危险的存在。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就是劳动和思辨,劳动的作用尤其重要,且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思辨本身也是一种劳动。通过劳动,人类得以逐步掌握各种思考方法和工具,并且逐渐形成具有多元角度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载体,其价值就在于能让每个大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无论是物质维度还是精神维度都得到了认识的升华。

2.2 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是丰富的,也是美好的,是人类热爱劳动、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源泉[5]。劳动教育是一项充满美之色彩的过程,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具有抽象和具象两种形式,抽象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劳动中产生的和谐关系和精神内涵,具象的形式主要是劳动过程中展示的技艺和方法等。

(1)劳动教育可以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劳动者,让劳动者通过劳动认识到“追求完美,勇于担当,精益求精,自律自新,自我实现”的意义和价值。在劳动中,劳动者可以获得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理想得以实现的成就感,被他人认可的自豪感,服务社会的幸福感。如果说劳动过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抽象的劳动审美价值体现,那么劳动过程中建立的和谐劳动关系就是一种综合形式的审美体现。美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美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美是一种规则的变化,美是一种糅合的创造。通过劳动,劳动者之间建立了多样的合作关系,达到了一种美好的可持续的状态,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审美价值。

(2)劳动可以向劳动者和他人展示出具象的美。劳动创造出各种美好的事物,如自然属性的物品及社会属性的成果等,都是劳动在审美维度的结晶。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具体形式的审美价值体现,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各种技艺和作品。美仑美奂的蜀绣、苏绣、湘绣,古朴厚重的陶艺制作,意味隽永的制茶品香等等。劳动还催生出各种文化审美作品,诸如飘逸典雅的楷书、行书、隶书,意境高远的泼墨山水,园林设计等。农业生产,畜牧捕鱼,曲艺表演等也都是劳动的美之所在。

2.3 劳动教育具有丰硕的行为价值

对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价值尤为突出。

(1)劳动化人。劳动创造了人,因为劳动的存在而保障了人的形体、技能、思想、情感、审美等各方面的发展,最终确定了人之所以为人。通过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的过程,人类逐步实现了“直立行走,解放双手,锻炼大脑,优化饮食结构,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等诸多功能行为。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调整,直至摸索出一条最佳相处的方式。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在极大程度上被隔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缺乏劳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等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与优化,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些。

(2)人化劳动。劳动与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互相支持与磨砺的。人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劳动的内涵和形式的变化。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行为价值得到展现,让劳动教育的行为价值更为突显。

首先,从劳动的内涵来讲,人的特殊属性让劳动在存在价值方面有了社会意义和基础,从虚无的概念走向了现实的存在;
也可以说是人创造了劳动,如果没有了人这个“矛”也就失去了劳动这个“盾”,因为独立于人的劳动是不存在的。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劳动形式和内容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通过劳动锻炼自己、创造价值。

其次,劳动形式因为人的发展进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且形成了一种自有的特征和属性。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文明,不同的社会族群及不同的指导思想使劳动形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好。通过人的不断摸索创造,衍生出了“渔猎劳动”“农耕劳动”“工业劳动”“思想劳动”“艺术劳动”等,这些都是人类创造的劳动形态,赋予了其内在的价值[4]。大学生需要继续丰富劳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创造新的技能。

2.4 劳动教育具有丰沛的情感价值

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培养积极情感的载体,又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路径。

(1)劳动是人的发展需求。马斯洛的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论述。在人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参与劳动的潜在渴望。

(2)劳动还是文化艺术价值得以存在和展示的重要载体。人类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存在,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将各种以艺术形式存在于劳动中的“爱国主义”“亲情爱情”“信任忠诚”“责任感”及“道德情感”彰显出来,并在同伴群体之中交流分享。

劳动教育的价值需要相应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来实现,根据目前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优势,可以考虑从劳动环境、思想认同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3.1 高校践行劳动教育价值的路径分析

3.1.1 积极培养大学生认同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过,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建立积极的劳动认同[6]。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方法有很多种。

首先,体验劳动的乐趣,分享劳动成果,感受劳动价值。劳动有很多种形式,不同的劳动会给参与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高校在组织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兴趣为导向,通过“其来也渐,其入也深”的方式,逐步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比如,以社团为载体的各种劳动体验活动就是不错的选择。各种手工制作,各种生产劳动,制茶、缝纫、面点、学术研究……都是良好的劳动体验过程。通过各种具体的劳动可以让大学生发现传统手工制作的审美情趣和精妙技术,也可以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孕育的文化故事和工匠精神。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劳动体验活动,促使大学生逐步消除对劳动的“厌恶、排斥、拒绝”,而渐渐喜欢上劳动,认可劳动的价值和美,为后续的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常规的劳动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劳动情感和价值认同的有效载体。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或者说两者之间是彼此融合的,没有太大差异。通过各种形式以劳动为载体的课程思政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分析和解读,逐步建立积极的认同感[7]。

其次,建立积极的劳动概念,相信劳动是光荣而美好的。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存在误解或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接受的劳动教育出现了问题,或是在早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了错误的引导和影响。以往各个学制阶段的部分学校中,都有将劳动作为惩罚错误行为的“优先选项”,尤其是禁止体罚之后,劳动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惩戒学生的“不二法门”,这种认识和行为让许多学生开始用“有色眼镜”去认识劳动教育。转变这种错误的做法和认识则需要消除“用劳动代替惩罚”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的则是“劳动代替奖励”。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将劳动的价值与学分、荣誉、成绩等建立直接联系,帮助大学生逐步纠正以往对劳动的片面性认识,转而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

3.1.2 扎实开展真实的劳动教育

高校组织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劳动教育认同感,还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劳动。

(1)提供自然的劳动环境。所谓自然的劳动环境是指高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必须要认真落实,消除形式化、目的化、功利化、碎片化等弊病,让学生成为真实自然的劳动者,而不是“表演者”或“娱乐者”。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涌现,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真正参与劳动的机会。部分大学生参加的劳动,在空间上基本局限于家庭和校园,形式上基本雷同为家务和值日清扫。除此之外的各种劳动课程和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具有较为明显的形式化的“作秀”,是一种典型的为了“表演”而进行的表演,而不是为了劳动而进行的“劳动”。开展真正的劳动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一定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劳动环境和场地,让他们在真实自然的“劳动场”中参加活动。这个劳动环境可以是高校人为创造的,但劳动过程不能是人为粉饰造作。

(2)提供多元的劳动机会。劳动教育的场地和环境应当是真实自然的,并且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劳动机会,改变以往单调的打扫卫生或者见习实习,应当利用各种资源和路径为劳动教育拓展空间和时间,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让劳动教育渗透到生活和学习的每个环节和方面。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劳动节志愿者”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周、寒暑假劳动学分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把这些货真价实的劳动机会展示给大学生,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努力践行。

3.2 高校践行劳动教育多重价值的方法探究

践行劳动教育价值需要在确定的路径之内开展具体的实际活动。根据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3.2.1 贯彻落实基础性的生活劳动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所谓“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的认知价值需要通过多种劳动实践来完成,借助“家务劳动”和“生活劳动”等基础性的教育活动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且简单易行。通过各种具体的劳动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为后续的“高级劳动”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开展家务劳动和生活劳动具体可以采取“号召假期家庭劳动”“寝室生活劳动评比”“生活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与安排。勤工俭学原本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但是近年来这种教育形式却在部分高校日渐式微,一些学校已经很少组织类似的高质量活动,类似活动需要恢复原有水平并进一步加强。

2.2.2 通过主题劳动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自我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生存与学习能力。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践行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方法。自我管理包括生活习惯的培养、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技能的锻炼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首先,教师和学校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开展生活习惯培养活动。比如,鼓励大学生假期开展“献给家人的爱心早餐”“健康生活计划展示”等。通过这些基本的劳动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锻炼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又可远离“每日外卖”“通宵游戏”等不良习惯。其次,高校可以着力于大学生使用劳动工具的技能和习惯的培养活动,比如每学期一次的劳动才艺展示等。一条复古色彩的手织围脖,一套个性化创意的喜庆窗花,一份带有家乡味道的手擀面条等,通过这些作品的制作可以让大学生熟悉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工具使用和维护习惯。再次,高校还可以尝试劳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活动。劳动不仅仅是一种重复性的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技术和变革,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化创意和灵感融入到各种生活劳动之中,进行一些基本的劳动创新,包括方法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等。比如,对传统的糕点制作或者农业生产等提出自己的专业性创新建议。

3.2.3 利用社会实践以激发提升学生劳动的审美水平[8]

劳动创造美,劳动教育践行和发现美,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展示美。创造性的专题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制定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计划。这个计划需要确保课程的独立地位,在组织形式、学时学分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严谨的论证和扎实的执行。确保“德智体美劳”融合进行并探索交叉融合的育人方式,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开展专题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侧重于所学专业的成长与发展。专业实践活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的专业学科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的方式,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机会,参加劳动实践。比如,各种软件编程、材料研发、销售模式设计、机械加工工艺等,每个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劳动量和任务;
此外,还需要组织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组建团队和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协作的工作。开展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形式,以学术研究为载体的脑力劳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导师制”和“课题组”等形式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可以让大学生真正理解科研工作的流程、方法、技巧和规则等重要的知识和方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劳动经验积累。

3.2.4 借助专业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9]

这个维度的劳动教育主要以志愿者活动以及专业实习的形式展开,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劳动品格和情感责任方面的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具有丰富的个性创意和旺盛的精力,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立足于这些优势,组织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扶贫工作提供各种助力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拼多多农产品基地”,或者对偏远地区提供远程支教或者直接到当地进行支教,再或者到敬老院组织常规化的生活服务。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专题劳动教育。社团是一个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载体,这种活动侧重于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主要目的是激发他们认同劳动、推崇劳动、宣传劳动的意识和情感,并且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劳动能力。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相关方可以充分调动社团的潜在能力,开展各种专题宣传活动以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既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做好劳动教育需要高校和相关各方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探究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劳动价值大学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