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赐明,任 雪,王翊蓉,王思绮,高琳琳,刘梦晨,陈 碗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陈氏一生著述颇多,现存的有9部著作[1]。“斑”“疹”“痘”是常见的皮肤病,《中藏经》载有“胃烂发斑”,陆子贤升华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而陈氏并未详细的区分和阐述,陈氏以寒热虚实以及病所进行细查精详。笔者通过对陈士铎医学全书检索“斑”“疹”“痘”发现,《石室秘录》载有1则,《辨证奇闻》记载有19则,《辨证录》2则,总共22则,其阐述概括全面,治则机圆法活,见解独树一帜。有鉴于此,笔者不物浅陋,试陈管见,对陈士铎治疗“斑”“疹”“痘”学术思想作一探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商榷。
1.1陈士铎从虚实两端认识“斑”“疹”“痘”之发病《金匮要略(百合狐感阴阳毒病脉证治)》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仲景认为斑之乃阳毒所致。《备急千金要方(肺脏方)肺脏脉论》延续这一观点,提出“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可见前人认为“斑”“疹”“痘”之发病多为实证,鲜少提及气血亏虚之因。陈氏则从虚实两端认识“斑”“疹”“痘”之病因病机。虚者多为因气血亏虚致使火邪、热邪留存于虚处;
实者病机有四,多责之于火毒与热邪:①火毒炽盛,发于肌肤;
②热郁于内,风寒束表;
③下焦水蓄不消,上焦心火独亢;
④失治误治:误用寒凉,毒热内陷。将《石室秘录》1则,《辨证奇闻》19则,《辨证录》2则,总共22则按原文顺序编码,病因病机与“斑”“疹”“痘”二十二则对应见表1。
表1 “斑”“疹”“痘”22则医案与病因病机对应表
1.2陈士铎独创“散法”“润法”治疗“斑”“疹”“痘”《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记:“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画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陈士铎之前鲜少有关以“斑”单独为病的独立论述,其多为某病的症状之一。巢元方发现“斑”是阴阳毒的症状之一,认为其乃阴亏阳损,毒邪所侵导致。“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2]热极成毒[3],这与陈士铎“无热不斑”的病机认识不谋而合。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脾痹隐疹”。同时《素问·玉机真脏论》提到了“浸淫”二字,《金匮要略》载有“浸淫疮”,治以黄连一味,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二者同属疹的范畴。《医方考》[4]云:“无热不斑,无湿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观也。其致疾之由,则有风、寒、暑、湿之殊;
辨证之法,则有表、里、虚、实之异[5]。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纸上尽也。”陈氏认为,盖疹亦皆热毒,热毒内搏结于肌肤致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内经认为痤疮乃汗出时玄府大开,腠理亏虚,风邪、湿邪迫于肌肤,郁而化热所致,陈士铎亦提出相似观点:“人谓痘毒内蕴,谁知气血亏乎?”即痘多为虚处藏邪[6]。
纵观陈氏所载的22则医案,9则由气血亏虚所致、7则火毒内胜,气血不足、5则毒热在里,外寒束表、1则水蓄不消,心火独亢,简而言之无非虚实两端,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故治疗上陈氏紧扣“散”字,独创“散”法,给邪以出路,恰合病机之“郁”。此“郁”始于气血亏虚,故用药补中有散。其次,此“郁”终致火毒,故用药亦散中有清。另外,陈氏还提出“疹斑虽起于大热,亦因脏腑干燥,内无水制而外现也”,认为虽然斑疹始于热邪,但此热耗伤脏腑津液,各脏腑津液亏虚,无以濡润肌表,虚火内生,病情加重,以此独创“润”法,值得后世深思。
陈氏言其“散”“润”之法,恰似“水中散火,火得水而息炎,风遇水而有制”。散则引火外出,润则脏腑清凉,才有“雨润风吹,必变火宅为清凉”之象。(详见第17则医案重用玄参以祛浮游之火,滋阴以复阳。)
此外,陈氏发现斑疹之始与失治误治有关,提示后世医家不可见热而妄投寒凉使拂热性变狂,不可妄投热药使火势横增,不可妄投风药使燥热愈扬。后世医家亦持有相似观点,如《医学心悟》载:“发斑者,盖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妄投热药,以致热毒蕴结,发为斑疹”,《冯氏锦囊秘录》:“斑疹一症,多因诸病发热调治失宜,血分壅热不得宣泄,沸腾肌表而为点也。”
1.3陈士铎治疗“斑”“疹”“痘”之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病必求于本”的规律指导,对于阴阳而言,当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对于气血而言,当明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气调血和,则其病自愈;
脏腑协调则七情和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邪盛当攻之,给邪出路,正虚则补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都是基本治疗原则。据陈士铎“斑”“疹”“痘”22则医案将其主要治则归纳为:①扶正、祛邪。即扶气血之虚,祛外感风热之邪,恰合其气血亏虚,留存于虚之病机认识。主要应用以七种治法为主,包括:泄热消毒和解法、补阴制火,凉血消斑法、散风清火法、补中散表法、滋阴散火法、建中解毒法、分消水势法。②调达气血、燮理阴阳。生理上,气与血互生互用。气统帅血,血濡养气,气血调和,诸疾不生[7]。陈氏认为“斑”“疹”“痘”之发病与气血失和有关,肌肤气血失和,致使火邪、热邪等外邪侵袭,发于肌肤,乃生“斑”“疹”“痘”。阴阳失衡乃百病之根[8]。“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诸家亘古不变的治疗目的[9]。陈氏在“斑”“疹”“痘”的主要应用以3种治法为主:补气血、佐温热法,补血制火法和引阴接阳法;
③协调五脏。有诸内必形于诸外,陈氏认为“斑”“疹”“痘”乃疾之标,脏腑功能失调乃病之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各个脏腑相互协作,人体才可安和无病[10-11]。故“斑”“疹”“痘”的发病与五脏皆相关,并非单一脏器致病。故基于五脏生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了协调五脏的治则,具体应用以补脾胃而生肝血法为主。将“斑”“疹”“痘”22则按上文顺序编码,见表2。
表2 22则与治则治法对应表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将22则所有药物按数据处理规定输入Excel 2010表中,建立数据库,分析药物使用频率,归纳总结治疗法则与规律。总共药频197次,药物频数前16位有当归、甘草、荆芥、玄参、麦冬、地黄、人参、升麻、天花粉、陈皮、白术、桔梗、黄芪、丹皮、茯苓、牛蒡子等;
药类有:补气类、养血类、益阴类、散表类、清热类、解毒类;
见表3、4。
表3 用药频数表
表4 药类统计表
通过对陈氏治疗“斑”“疹”“痘”辨证思路,用药规律的挖掘不难得知,陈氏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常达变,如“痘已见点,热气太盛,粒过多,人谓火毒太盛,谁知血虚不能润乎?”“痘顶下陷,人谓火毒倒塌,谁血气虚乎?”可见临床辨证不可拘泥于古言,应谨守病机,知其所变,随证治之。对于陈氏“斑”“疹”“痘”治则治法有以下特色,滋阴润燥而火热自消、火毒非补不可、气血亏虚,以补血为主,血足阳自复、补中带散无外阻,散中实补无内怯[12]。
3.1滋阴润燥法诚如第6则陈氏指出痘出阳症切记温热,“然火毒大盛,骤用寒凉,心火不速退,热不骤解,反生变。宜寒中化热,凉中化火,则不违火性,自得寒凉”,第九则“痘已见点,热气大盛,粒过多,人谓火毒太盛,谁知血虚不能润乎?若发散不补血,则火盛水干,痘难贯浆”;
疹斑虽起于大热,亦因脏腑干燥,陈氏治疗以麦冬、生地、当归、川芎滋阴润燥,补血制火,血旺火灭,雨润风吹,必变火宅为清凉。用药频次显示:“斑”“疹”“痘”的治疗,22则医案当归高达17次,益阴、养血类排第三第四,由此可见陈氏对滋阴润燥法治疗“斑”“疹”“痘”尤为重视。
3.2散补结合法第4则指出“夫见点,当于补中带表,则正无所伤,火毒又散”,第5则指出安幼汤妙在补中带散无外阻,散中实补无内怯,毒大泄无外阻。此两则是散中有补,柴胡、荆芥等疏通表里之时,妙在人参补气生津,佐散表药以打至隐之火毒。第7至12则医案均是气血亏虚,但陈氏在大部队的补益药中必用荆防桔翘以疏散,第13则指出气血虽虚,痘毒未清,不顾火毒,但呆补,则火毒内藏,痘后必有回毒,宜补中微散。简而言之,外邪入里,火毒内盛,宜散七补三,托毒外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因气虚亏虚,火毒内蕴,宜补七三散,引火外出,所谓“气足不怯于中,血足不陷于内”。
3.3佐法重补气血,佐助温热之法,“痘,色清白,发痒中塌,寒颤咬牙,腹虚胀,吐泄,脉沉微细弱,此阴症也。必大补气血,佐温热,则疮无冰冻。倘用寒散,则痘内陷,立亡。”气血亏虚之人,阳无所依,因此寒证蜂起,诚如陈氏言:气旺阴难留,血足阳自复,然必用附子,奏功始神。疏解火毒,重用人参补气生津,“出痘,身热口渴,眼如醉,此时以表药散之,则火毒大解……此用柴胡、荆芥疏通表里,玄参去淫游火,生草解毒。妙在人参补气生津,佐前药使无壅闭,以达至隐之火毒。”人参既补气,补而不雍,火毒内盛,必是虚处藏奸,以至于陈氏提出“火毒非补不可”之妙论。
猜你喜欢治则陈氏医案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年14期)2022-09-06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期)2019-04-27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中成药(2017年10期)2017-11-16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1期)2015-07-12论“从构成角度将治则治法进行区分与分级”环球中医药(2015年11期)2015-03-20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