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树东,姚 莉,张志平
(1.安徽农业大学 校党委,安徽 合肥 230036;
2. 安徽农业大学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036;3. 安徽农业大学 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关系。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并具有归属感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1,2]。高校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商业服务网点、文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场所等在内的特定区域,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休息、学习、娱乐、交流、运动、实践的个体及群体的活动空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青年学生的真实需求,而高校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活动空间,可在社区内开展党建、文化、交流、咨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是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3,4]。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学生社区中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是夯实党建根基,确保学生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同时在学生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注入了活力,可有效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教育引领青年学生的重点是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他们的理论武装,明确他们前进方向、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促进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因此,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积极助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而且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是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实现党建与思想政治育人阵地全覆盖,打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场所[5-7]。
要做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育人阵地覆盖面不全、育人方式方法创新性不够等问题,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是以院系、专业或年级等为单位,没有考虑党员居住的楼宇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课堂和教学区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无论是党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没有扎实有效地深入学生社区,难以真正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导致学生在社区日常生活和休闲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休息场所,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利用好学生社区帮助大学生在社区生活中就能实现信息获取、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业务办理、活动参与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要合理规划、使用好学生社区平台,通过在学生社区建立党组织,开展业务办理、团学活动、学术研讨、心理咨询、师生对话、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咨询等,将价值引领、学业指导、习惯养成、文化氛围、实践锻炼、安全防范、答疑解惑、生活保障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休息有机融合,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生活问题等紧密结合,及时、高效回应学生诉求,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实效,与课堂育人优势互补、同向同行[8]。
后喻文化背景下,“00后”大学生作为移动“00后”大学生从小受互联网的影响,有着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获取信息路径广、速度快,具有独特见解的个性化特征。针对“00后”大学生特点,传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已难以满足青年学生的真实需求,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等,采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思想引领工作。高校要结合工作实际方式和方法,对党员进行网格化教育和管理,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休息场所,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探讨解决课堂上、班级中难以解决的私密、复杂的思想问题[4]。在学生社区,学校依托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辅导员工作室等育人场所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老师可以从物理空间上真正深入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轻松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社区已不仅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而是融学生服务、思想引领、意志磨炼、情绪调适、能力培养、人际交往、创新创造为一体的多功能育人空间。学校安排辅导员、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等进驻学生社区,充分发挥进驻教师在学生社区育人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等有机融合,不断推进实践育人的改革创新,将学生社区建设成融大学生学业帮扶、创新创业、职业体验、参观学习、素质拓展、心理素质培养、体育锻炼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可依托学生社区,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聚焦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高校不仅内部各部门可以在学生社区开展相关的育人、管理和服务工作,而且还可以引进文化、体育、健身等企业入驻;
在为大学生营造丰富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兼职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内即可进行职业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9,10]。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国内不少高校不断探索大学生社区育人模式,加大学生社区育人工作力度,学生社区内的装修、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为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高校在学生社区建设和育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不少高校对学生社区建设与育人认识不到位,多强调“硬件”建设,规划装修较完善,并把学生社区育人工作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忽视育人“软件”建设,暂未形成全覆盖、稳态化的长效机制,没有将育人资源真正下沉到学生社区一线,没有营造良好的学生社区育人文化氛围,难以保证其本该具有的育人功能发挥,不能实现学生社区向多功能育人方向发展,难以实现预期的学生社区育人目标[11,12]。
学生社区原本完全由学校进行管理和运行,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有些高校变成了由学校后勤集团、校外物业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和运行,校外物业管理公司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校内后勤部门主要对其进行监督,反馈学生诉求。但是双方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理顺,责权不明,导致学生社区在管理、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推进困难的情况。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职能部门与院系跨条线、跨组织的沟通协同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社区建设和育人效果。
高校普遍受工作人员编制数量的限制,存在管理人员、辅导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是,学生社区育人需要进驻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而很多高校在入驻队伍方面难以满足社区建设的真实需要,存在管理和服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现象,导致学生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扎实,管理和教育存在薄弱环节,达不到预期的育人实效[13]。
文化是引领群体达成共识的精神理念,对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当前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学生社区建设中,还存在优秀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不够浓厚的现象。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影响,有时会引发个别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3,14]。
安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1644”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即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一条主线,做好“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治理”等六项重点任务,把学校、机关和学院“领导、管理、思政、服务”等四类育人力量压实到学生中间,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培养人才的园地、管理服务学生的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阵地”等四“地”目标(见图1)。通过“1644”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努力打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最后一公里”,把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有机结合,切实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推动形成育人合力。
图1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1644”育人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研工部、学工部、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后勤保障处、团委及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工部,负责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日常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建立健全学校、部处、院系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以及辅导员、学工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学生社区制度,确保领导和师资力量下沉社区一线。同时,通过在社区建立楼宇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开展师生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等,保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压实到社区,充分激发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活力。
学生社区建设应结合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根据社区建设目标,科学合理规划,既要保证日常管理、服务、咨询、实践等活动开展,又要充分利用场地,提高场地使用效率。根据工作需要在学生社区建设活动大厅、谈心室、导师室、党团活动室、自习室、会议室、值班室、多功能室等,同时还要留有备用场地供学校引进相关文化、体育、服务等企业入驻以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共同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加强学生社区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在社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学生社区开展的育人活动,及时深入广大学生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
1.围绕学生为本一条工作主线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1644”育人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学生社区各项教育、服务、活动开展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等均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一条工作主线,按照“学生需求导向、软硬件投入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建设思路,让学生在社区理论学习、文化熏陶、实践锻炼中坚定信仰、提升素质和能力,聚力打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实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有机结合,不断优化“三全”育人格局,切实提升育人合力。
2.扎实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切实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第一,党建引领,推进学生社区全方位育人。不断加强学生社区党组织建设,在学生社区设立学生楼宇党支部,并与教师党支部结对共建,发挥教师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和社区支部、党员联系社区学生制度,实现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等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育人活力。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由纵向管理到横向服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体制,从组织上确保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学生社区,增强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实效性。
第二,管理协同,提高学生社区服务育人效率。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牵头,制定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不断简化服务学生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对学生社区内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同时,有效整合校内各部门、各级团学组织及学生社团的活动资源,以及校外相关企业资源,提升服务学生效率,充分利用学生社区场地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让学生在社区足不出户即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环境熏陶,不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队伍进驻,提升学生社区育人的亲和力。在学生社区建立办公场所,从专兼职辅导员、后勤人员中遴选一批优秀人员进驻学生社区开展相关工作,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学生社区,不断缩小师生的“距离感”。建立校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党委书记、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学生社区的机制,通过领导深入学生社区,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与管理。同时,规范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物业及活动开展等工作,探索教师工作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有机衔接方式,实现学生办事“只跑一次”,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四,服务下沉,提升学生社区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建立学生社区工作平台,将学生服务中心等现有服务平台一体化下沉至学生社区,推行“首问制服务”“一站式服务”“无假日错时工作制”,方便学生办事。通过不断优化社区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学校管理层常态化与学生面对面,倾听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通过深入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下沉学生社区,学生社区育人效果良好,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接下来,学校还将持续推动服务力量下沉学生社区一线,不断创新学生社区服务模式,努力把学生社区打造成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平台,实现学生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知识传授、职业规划、学业支持、资金融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五,文化浸润,营造良好学生社区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社区宣传栏、楼宇墙面、电子屏以及社区网站等宣传阵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优秀文化宣传活动。在学生社区以建设优良的党风、政风、校风、学风为重点,以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网络文化等为抓手,以体系化、特色化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专题活动,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形成合力,全方位高层次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自我治理,提升学生社区学生综合治理水平。学生社区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社区成立学生组织管理委员会,在学生公寓选聘楼长、楼层长等参与宿舍的管理,打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平台。围绕学生自我成长,落实社区“学生党员接待日”制度、组织开展“社区互访互评”创优活动等,引导学生遇到困难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治理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社区综合治理水平。
3.下沉四类育人力量,确保教育管理人员深入学生社区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处室、共青团、后勤、学院领导干部深入学生社区制度,学生社区领导小组成员任期内固定联系一个楼盘物业、一个楼盘宿管、一个食堂、一个学生社区支部、一个学院社区或一个特色专业工作室,后勤管理人员、辅导员、学业导师入驻学生社区,思政教师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作,扎实推进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将“一线规则”落实落细落到位,进一步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效融入学生社区管理、服务、育人等活动的全过程,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强农兴农时代背景中,自觉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
4.激活学生社区育人活力,实现学生社区“四地”目标
以学生宿舍楼宇、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品牌活动等为单元,广泛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在学生社区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常态化理论学习、文化宣传、知识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专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心理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辅导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创新精神有效融入学生社区管理与实践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在秉承“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三农”情愫、人文素养,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成长为能担负起强农兴农重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此外,利用好“书记校长信箱”“我为青年办实事”等平台,成立书记校长信箱监督员队伍,及时深入学生社区,精准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助解决,优化学生社区学习、生活环境,有效激活学生社区育人活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培养人才的园地、管理服务学生的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阵地”。
结合涉农高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将学生第二课堂“农”品牌活动引进到社区活动中,以读书分享会、主题交流、竞赛、讲座、沙龙等形式,引导学生厚植“三农”情怀,真正做到学农、爱农,致力于服务“三农”,为我省乃至国家的乡村全面振兴做出积极贡献。依托学生社区,以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学生在社区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活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实战项目。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依托学生社区年均举办“爱农杯”专业实用技能竞赛70余项,共孵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40余项,已将学生社区建设成兼具专业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的基地,有效提升广大同学学习农科专业的热情,为促进学生成长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要想切实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育人的实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要以目标为导向,建立教育理念、管理队伍、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效果“四位一体”的学生社区育人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社区育人过程管理的不断优化,保障具体育人举措有效落实,进而达到预期育人效果。社区教育理念重点围绕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考核育人指导思想、管理规划与条件保障等;
管理队伍考核重点围绕领导干部、辅导员、导师和后勤服务人员配备、入驻、参与情况以及可持续的培训情况等;
教育内容考核主要围绕是否具有专业化、品牌化、可持续化的育人活动等;
育人效果考核主要通过对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四方调查,全面了解社区育人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及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等。
安徽农业大学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了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形成有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1644”育人新模式。以学生社区为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内人才、科技、场所以及实践项目和活动资源的整合优化,较好地解决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育人场地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了“三全”育人格局,校内实践协同育人的合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该育人模式的实践,学生社区切实为学生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知识传授、职业规划、学业支持、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教育,促进了党政领导、管理人员、辅导员、思政教师以及学业导师深入学生社区,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管理、交流与服务,极大方便了学生的事务办理、问题解决与活动开展等学生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专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增强。
通过加强学生社区与企业合作,变企业资源为学生社区育人优势,形成开放互促的学生社区育人机制。学校以学生社区为平台,引进了5F创咖、安徽投资俱乐部等相关企业参与学生社区创新创业团队实践的指导与帮扶,不仅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引导与服务,而且还能够为从事创新创业实践的同学搭建与风投企业商面对面交流合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找到“创业项目+资金支持”的创业实战机遇,促进学生在创业实战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通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1644”育人模式两年的实践,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两年,学生在“互联网+”等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共获900多项金、银、铜奖,特别是2021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获得特等奖 1 项、二等奖1项,学生在三项全国认可度极高的创新创业赛事中,取得的成绩均位居安徽省高校第一名;
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9.14%,有60%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并涌现出一批服务基层的典型,特别是优秀校友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于2020年被列为全省重大先进典型,得到时任省委书记重要批示,并于2021年12月,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在校学生中也产生了一批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先进典型,3名同学分别获得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和2022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