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菊
(淮南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
港口经济,是指以港口为中心,以港口周边城市和地域为载体,以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体系构成大动脉,以港航、临港工业和商贸等相关产业为支撑,而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鉴于水运在工农业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中的低成本、大批量、远距离的巨大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港口经济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港口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术界对于港口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港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发展对策等方面。在港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上,迟殿凤指出,港口作为综合运输链中一个主要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加强,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和依托[1];
许旭等认为,淮南港是安徽省的重要港口,是区域综合运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省和上游各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淮南市煤炭的直接出口港和对外物流的和要枢纽之一,是淮南市加快推动 “三大基地” 建设和资源城市的提升和纳入重要依托[2];
吴越峰分析,随着淮河沿岸地区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优势日益彰显,以港口群为枢纽的依托淮河水运通道及沿淮路网通道规划建设沿淮河经济带,对于加快沿淮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领取、推进借位发展、形成城市合理布局、产业合理分工等良性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在发展对策上,郑新立分析,沿河建设公、铁、空、管等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4];
顾为东等认为,积极推进支线航道和沿淮港口建设,以中央部分投入、地方政府配套为主要方式,改造、升级支线航道等级,以淮安、蚌埠、淮南、淮滨、周口等为重点,优化沿线港口布局,形成以淮干为主线、各港口为珍珠项链形港口布局[5];
王凯指出,推进淮河流域航运主管部门合作,打造淮河内河航运的 “绿色” 通道,构建现代、统一的区域性透支服务体系[6]。
淮南地跨淮河两岸,是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在淮南境内,淮河干流穿境而过,拥有江淮运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窑河等通航河流,淮南港是安徽省和上游各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十四五” 时期是 “交通强国” “长三角一体化”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中部崛起” 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时期。
“引江济淮” 工程重塑水运发展格局,为淮南水运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基于淮南港口的特点,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港口现状,提出推动淮南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航道基本情况。
“淮南市境内有淮河、茨淮新河、窑河、东淝河、淠河等通航河流9条,航道总里程396.6公里,其中淮河101公里和正在建设的江淮运河95公里规划为国家二级航道,可常年通航2 000 吨级船舶。
”[7]
2.港口岸线基本情况。境内淮河和江淮运河呈 “T” 字形布局,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且部分线段后方陆域平坦开阔,具有建设港口及配套设施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市规划港口岸线总长41 483米,岸线可使用率达70%,正式运营码头有13个,在建5个,共46个泊位①, “最大靠泊能力2 000吨级”[7]。
3.水运基本情况。全市水运呈现以淮河和江淮运河航道为主干,窑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航道为支线的羽状航运网络。截至2021年8月4日,全市有 “港口企业15家,水路运输企业56家,营运船舶1 678艘,总运力337.677 7万吨净载重。
”[7]
1.高等级航道网络不断完善。全市新增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20公里,持续推进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和引江济淮工程等重点航道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后,二级航道总里程可达200公里,将极大改善淮南市水路运输条件。
2.港口码头建设有序推进。先后建成了安徽煤化工(淮南)基地配套码头、中安联合茨淮新河码头、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潘集港区店集码头、鑫淮码头、连岗码头等港口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 000吨级运输码头泊位30个,港口吞吐量达1 000万吨②。
3.航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水路货物运输量稳步提升,累计完成约3.5亿吨,水运在综合运输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运力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营运船舶1 698艘 (1 000吨以下903艘,1 000~3 000吨585艘,3 000吨以上210艘),运力规模达295万吨载重②。
4.行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开展船舶防污染环保设施建设,加强营运船舶加装污水处理设施,着力推进水上 “LNG” 加注站布局规划建设, “积极推进100~400总吨(不包括400)船舶收集或处理装置建设改造工程”[8]。推进船舶港口岸电设施建设使用工作,累计完成21套靠港船舶岸电系统改造。积极开展水上港口企业安全检查,查处水上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有效排查、处理各类安全隐患。强化防疫、防汛等重要时期安全保障力度,保障水上安全持续稳定。
5.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取缔拆除淮河非法码头42处、泊位126个、临河堆场69处、靠船设施25处,清理货场并覆土9万余平米,腾退岸线4 941米,查处非法装卸船、浮吊船153艘,拆解长期占用航道‘僵尸船’和老旧船542艘”[9]。建设并投入使用海事部门水上CCTV视频监控系统和港口 (码头)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淮河干流等通航水域及合法港口的通航情况。
截至目前,淮南市没有大国有型港航投资建设专业公司,港口固定资产投资以社会和民间资本为主。
“十三五” 期间,淮南港口固定投资6.2亿元(表1)。2018年,安徽省港航集团成立并负责全省港口资源整合,由于淮南市没有具体投资公司对接,导致港航集团在淮投资受阻。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产权划转至省港航集团后,项目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表1 淮南市 “十三五” 期间港口建设投资情况②
2016年以前,淮南市港口年吞吐量大致维持在2 300万吨左右,2017年因环保整改、大量违建码头被拆除、新港口建设滞后等港口装卸能力萎缩,生产性泊位只有45个,仅占全省泊位的5%③。2019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降至830余万吨 (表2),仅占全省8个重要港口总量的3.6%,排第5位,占淮河流域7个港口的17%,排位由2016年的第1位降至第3位①。
表2 淮南市港区吞吐情况(万吨)③
淮南市港口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全市大部分码头零散分布在淮河航道,少部分在茨淮新河和窑河上,深水岸线上只有13家持证港口企业,岸线利用率不到30%①。除煤化工和海螺水泥两个专用码头外,其余码头靠泊等级仅为500吨级,货物使用装载机装卸,缺乏专用管道、廊道,缺少专业的集装箱码头和专业泊位,没有对外开放口岸。全市每年约有8 000标箱运量的出口货物,由公路运输到出海港口。
港口集疏运主要依靠公路,铁水联运、公铁水联运方式缺失,水水中转方式没有有效形成。陆港联运方式缺乏统一规划,重要港区和核心港区港口、铁路、公路建设滞后,入港道路普遍标准较低,甚至利用淮河大堤作为入港通道,水陆交通没有实现有效连接,运输效率低、成本高,空港至市区无直达通道。
港产园一体化发展不足,港区、市区、园区、矿区缺乏联接,港口背后没有支持性的临港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只是进行普通货物装卸和简单堆存。工业园区距规划的重点港口距离较远,水运带来的低价运输优势企业难以利用。港口与周边地区产业缺乏互动,港口附近缺乏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加工企业,港产园相互拉动作用不明显。
淮河干流航道淮南段整治工程凤台茅仙洞至潘集平圩大桥段约30公里由于受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限制,目前航道整治淮南段工程、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等均陷入停滞状态,影响了通航能力提升。窑河、茨淮新河、淠河等淮河支流航道仅为五级或六级航道,只能通航300~500吨级船舶,且受上下游船闸或水利节制闸限制。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强化完善保护修复措施,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10]明确 “到 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10]。2019年和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对临水涉水的河流、航道等提出了生态保护要求,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两次调整。在保护红线内的水域都因涉及水产种质和生态修复等因素禁止开发利用,原有的部分航道、港口需要随之进行调整,新规划的港口、航道等水运建设项目的可利用空间被大大压缩。港口建设和仓储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涉及农田保护和生态调整等,用地问题越来越难。如中铁中房淮南港洛河作业区物流园项目,2016年4月签订投资协议,就因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处于待审批中。
“十四五” 是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个五年期。
1.主动对接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按照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 的原则,成立由市人民政府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融入长三角对接协调机构。建立与芜湖、连云港、南京、太仓等长三角港口合作机制,建设发达港口的喂给港(内河或沿海的小港口),实现借力发展。
2.全面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千公里淮河黄金航道为纽带,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加强淮河干流淮蚌(淮南-蚌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以沿淮河两岸各县(市)以及可建内河港的区域为重要节点,带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四化” 融合和同步发展。
3.全力打造环保智慧港航。港口经济发展要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生态环保理念贯彻到港口建设、运营、养护、管理的全过程,统筹河道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引导港口进行水域生态修复,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推广清洁高效装备应用,实现水运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将传统港航要素与新技术、新成果相融合,创新航运发展模式,建设 “智慧港航” “平安港航” 。
1.科学规划港口布局。高标准编制港口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引领港口经济发展。坚持水运港口、铁路无水港、空港示范区整体规划,联动发展;
坚持水路、铁路、公路同步规划,互联互通;
坚持港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一体化规划,相互支撑。突出做好水运港口布局,以寿县五里闸与毛集何台为核心港区,依托淮河与江淮运河两条航运经济带,建设凤台港区、潘集与大通港区、寿县港区三大重点港区,形成 “一核两带三翼” 水运发展新格局。
2.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以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方向,全面提高港口建设标准。按照每米岸线投资强度不低于30万元,高等级航道上不低于2 000吨级泊位,一般航道上不低于1 000吨级泊位规模标准推进港口建设。加快港口机械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着力建设集装箱、煤炭、煤基固废加工产品、建材、液体散货等专业化运输系统。加强现有码头升级改造,逐步适应抵港船舶大型化需求。加强管道、廊道建设,实现无污染运输,建设绿色港口。加强港口EDI信息系统建设,实行码头远程视频监控,建设港口经营市场供求关系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3.发展临港产业。围绕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加工,科学规划临港产业空间布局,构筑临港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潘集煤化工临港产业园、谢家集宏泰临港产业园、开发区港口物流园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加快集装箱、煤化工、LNG等行业发展,扩大经济腹地影响。做好货源 “外引内生” 的文章,依托 “江淮航运枢纽港” 发展大宗货物交易市场,吸引外地货物从淮南港出口或中转。
4.完善多式联运体系。编制多式联运规划,加强与综合交通规划和铁路、公路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有效打通港口 “最后一公里” ,实现核心港区配套建设港口铁路、公路通达国铁和高速公路,重点港区配套建设高等级港口公路。加快中安煤化工铁路专用线、皖江物流综合码头铁路专用线建设,力促形成铁水联运、公铁水联运方式。推进洛河物流集聚区、九里湾物流集聚区、架河物流集聚区及五里闸物流枢纽节点建设,依托集装箱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适时申报水运二类口岸。
5.建立国有大型专业投资平台。组建市属国有交通港航投资公司,作为项目融资、建设主体及对外合作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省内外大型港航企业以及国有资本或社会资本参与合作,高标准推进重大港口项目以及港口铁路、公路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6.加快航道整治。协调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加快土地组的卷报批工作,对接省农业、生态环境等部门推动水产种质保护专项审批,力推淮河干流航道整治淮南段工程复工建设。加快淠河、茨淮新河等支流航道等级提升,打通淠河、窑河、西淝河部分碍航航道,改善航道通航条件,构建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的航道网络。
7.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与省港航集团和省引江济淮公司的对接机制,统筹推进核心港区与重要港口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铁路部门的对接机制,建设辐射皖北、通江达海的铁水联运基地。建立与连云港、南京、周口、太仓、芜湖等港口合作机制,建设发达地区港口的喂给港,实现借力发展。
港口是经济外向发展的重要窗口,在引江济淮、淮河干流升级改造和合肥空港示范区加快建设之际,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是淮南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淮河(淮南)经济带的迫切需要。必须深入开展发展港口经济的战略研究,切实提高发展港口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抓住引江济淮工程为淮南水运带来的重大机遇,围绕交通强市工作目标,充分发挥 “一带一路” 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交通强国等政策叠加优势,牢牢把握交通 “先行官” 定位,积极谋划推进江淮枢纽港建设,积极打造皖北通江达海的航运中心。将 “以港兴市” 作为重大发展战略,纳入淮南 “十四五” 规划,集中力量把淮南枢纽港打造成为区域性内河集装箱中转中心、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门户港、皖北地区的江海河联运港,使港口经济成为淮南市新的重要增长极。
注 释:
①数据出淮南市交通运输局编制的 《淮南市港口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内部资料,2020年8月13日。
②数据出自淮南市交通局编制的《淮南市水运 “十四五” 发展规划》,内部资料,第2、3页。
③数据为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张祖保、市交通局局长李辉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调研座谈提供,内部资料,2020年6月3日。
猜你喜欢淮南市淮南淮河雨中即景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21年12期)2022-01-04淮河青年文学家(2021年31期)2021-12-12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治淮(2021年5期)2021-08-05《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07-24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3-30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淮南市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6-27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6年4期)2016-01-10淮南市3~6岁幼儿各项身体形态分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3-22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3-22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