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意义、内涵、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意义、内涵、路径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2-01 08:38:01

尹铁燕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等六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以下简称“六个要”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做到“思维要新”,善于运用创新思维“铸魂育人”。鉴于此,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重大意义、内涵拓展与实践路径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回应。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常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积极开展网络舆论斗争。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善于运用新媒体对国内外大事、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政策、各种社会现象等进行权威解读,及时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关注点,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要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在网络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展开论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思维要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2]20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素养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主体、传播主体,必须首先保持敏捷的思维,对网络舆情作出客观公正的研判,及时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及时为大学生消疑解惑,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环境。新时代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表现为网络霸权主义。西方国家通过“颜色革命”,大肆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生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公开支持甚至扶植政府的反对力量,并以国家大选为契机,借口选举上任的总统或议会不民主、不公正,鼓动国内反对势力采取“街头政治”,大肆开展游行示威,以逼迫当前政权下台为最终目的,不惜在全国范围内引发暴乱,导致“颜色革命”的发生。“颜色革命”的根源和本质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东欧剧变开始,“颜色革命”呈现向东蔓延的发展态势,中国必须提高警惕,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颜色革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软暴力。陆续发生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紫色革命” “黄色革命”的国家都存在经济严重衰退、政治上存在反对势力、思想混乱、意识形态不明等基本特征。在网络信息时代,美国通过垄断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其进行“颜色革命”做好充分的准备,企图利用互联网推销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2022年2月发生的“乌克兰危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时政话题。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了很多关于“乌克兰危机”的信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识别关于“乌克兰危机”的网络谣言,并分析“乌克兰局势”,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深远影响,引导大学生把握“乌克兰危机”的历史经纬,教育大学生客观认识“乌克兰危机”中不同立场的网络发声,引领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大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站稳关于“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对“乌克兰危机”的各种网络发声,引导大学生树立战略思维,透过地缘政治看世界、看中国。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西方国家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危害讲清楚、讲明白。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思维要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发展走势准确研判并获得大学生的思想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反逼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要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入手,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45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做到“思维要新”。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要新”,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聚焦重点,带动全局;
问题导向,改革创新;
分区规划,分类推进。其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要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实质是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要重新回到 ‘人’这个原点,就需要现代教育丰富现实的人性以实现人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人”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主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到“思维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思维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理论创新往往是思维创新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都需要做到“思维要新”,必须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实现在思维创新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和专业素养,努力开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方法。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六个要”要求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把“思维要新”作为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由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维方式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回应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必须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方式的培训力度,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阐释力、引导力、感化力。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回应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舆论场域。这个舆论场域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教师的人生阅历比较成熟,而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人生阅历比较浅薄。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高地,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成长成才的规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引领网络舆情的正向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根本要求。“按照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师德建设为首位、素质培养为核心、学科建设为依托、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实践路径,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师资保障”[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必然要体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基本要求。“六个要”要求从不同的维度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政治强”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鲜明特质。“情怀深”是作为教师的普遍要求,要求从事教育职业的人要有教育情怀,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础性要求。“思维新”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若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就不能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以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反逼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广”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所在。没有广博的学识,就不能博古论今,就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也就不能在纵横比较中把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自律严”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纪律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者,自觉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并做到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形象。“人格正”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六个要”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六个要”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维度审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要求,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注重思维训练,自律严、人格正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要求,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身体力行,在社会实践中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就是要树立创新性思维方式,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主要表现为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因为以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大数据思维是对数字时代的精准把握,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同时,底线思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从底线思维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设立学生发展的最低目标和学生可能达到的近期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适当,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努力就达不到,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设置原则,凸显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把握。此外,系统思维是整体育人的科学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展开,统筹安排各门思政课教学,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思维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从系统思维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全方位进行教育教学评价,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和教育合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式,精准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一)大数据思维

数字时代呼唤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数据技术赋能实现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延展。科学运用大数据思维,对于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时间、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把握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即数据),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数字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大数据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顺势而为,让大数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精准性、相关性的思维方式,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善于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育人,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科学预测教育教学中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预案。季海菊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的生成逻辑”[6]。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精准育人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宫长瑞、轩宣认为,“大数据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更加有效的育人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显示出的“短板”并不足以掩盖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良好态势和无限潜力”[7]。第一,大数据具有整体性的基本特征。大数据能够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等进行量化分析。大数据建立在庞大的、全面的数据基础上,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把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当然,大数据采集将全体学生作为样本,这些数据中亦难免出现异常、疏漏和错误,但这些都不会对全体学生数据样本分析造成太大影响,得出的结果亦是接近客观实际的。大数据注重对全体学生样本的整体把握,不再关注个别学生样本的个体差异。第二,大数据思维具有相关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思政课教师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不仅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而且关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性要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大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社会、学校等外在环境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用联系性、发展性的思维看待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数据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法。相关性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大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大数据统计可以更加清晰、精准地彰显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相关性,并预测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大数据思维方式具有精准性的基本特征。大数据思维可以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问题、道德品质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等作出精准分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方法、新手段。大数据建立在整体性、相关性的数据分析基础上,从而为精准思政教育开辟了新道路。总而言之,大数据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精准育人模式提供新方法和新路径。“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新资源、新工具、新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动能。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8]。

(二)底线思维

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复杂性、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科学运用底线思维,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征。所谓复杂性,是指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等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现状进行准确预判,以防各种潜在风险的发生。所谓持续性,就是要把握思政课教学的连贯性,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持续性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科学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持续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所谓开放性,就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根据时代的变化、情境的变化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创新不同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放性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能预测到最坏的结果。因此,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复杂性、持续性和开放性,就要树立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是基于教育教学发展的忧患意识。从教学设计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情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判,事先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有前瞻性的预判能力,准确预判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随时准备变更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手段。从教学评价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思政课教学的成效作出准确的预测,为后续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思政课教师运用底线思维的关键在于把握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底线”和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底线”。“底线”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可以引申为警戒线、不可逾越的红线、约束框架、限制范围等。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握底线,一旦突破底线,就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张国祚认为:“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9]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底线思维能力,守住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底线”,才能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教学失误。“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10]246。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同时预测最好的结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预设教育教学必然要达成的最低目标,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可能达成的最大期望值。底线思维是一种前瞻性思维方式,它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准确的预测,以便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保底;
底线思维也是一种主动性思维,它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善于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底线思维是一种发展性思维方式,它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张荣军、岳红玲把底线思维的理论逻辑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实事求是是底线思维活的灵魂;
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
忧患意识是底线思维的本质特点;
两手准备是底线思维的重要抓手;
以人民为中心是底线思维的价值尺度”[11]。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
要具备忧患意识,就是要对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预判;
要做到两手准备,就是在教学中要有灵活多变、适合不同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
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王郅强、尉馨元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挖掘“底线思维”的历史根源,以“内在的心理需求—潜在的意识认知—外在的行为表现”为线索,对“底线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全面分析了“底线思维”的内在心理需求、意识前提、动力来源、行为导向及其文化前身,创造性地对“底线思维”进行了理论阐释,即“底线思维”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求稳,“底线思维”的意识前提是忧患,“底线思维”的动力来源是务实,“底线思维”的行为导向是预防,“底线思维”的文化前身是禁忌[1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底线思维的鲜明底色和智力支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具备忧患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预测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系统思维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整体观念,能从不同视角把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系统思维。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大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是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理论支撑,而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对课程体系的理论反映和实践再现。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大体系各自作为总体性范畴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中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政课教材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教学目标,从全局出发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从学生整体水平出发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认为,“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无数个体或者要素相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系统的存在模式出发,在系统与内部诸要素、各要素之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考察认识对象,以便我们的认识获得最佳效果的思维活动,就是系统思维”[13]11。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采用运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加以整体性考察,尤其要注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系统思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人类认知视域看,主要体现为从整体性视域观察和把握整个宇宙。阴阳五行说认为,万事万物皆由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各种元素生成,中国传统中医理论(比如针灸学)将人体作为有机整体,注重对病人进行综合性诊断与治疗,无不蕴含系统思维。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体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系统思维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哲学的角度看,系统思维蕴含了一种普遍联系观和整体观。整体性是系统思维的核心要义。思政课教学体系是“一整块钢板”。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善于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也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都贯穿一种整体观念,对大数据的全体样本分析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底线思维对各种风险的综合性研判,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显然也是一种整体性思维。系统思维需要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进行整体性把握,因而也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

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实践路径,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指南。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把握思政课教学中的整体性、精确性、相关性原则

大数据思维方式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大数据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动能。第一,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的渠道。数据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手段、新元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经常运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坚持用数据说话,做到有据可依。大数据把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记录和保存下来,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了解每位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第二,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主体性和合理性。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意把握教学内容各章节之间的内部联系,科学掌握教育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学设计可以吸收学生参与,认真分析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把握程度,科学预测学生可能出错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第三,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把握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例如,大数据可以辅助高校思政课教师筛选出代表性、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迅速形成电子案例库。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进行大数据处理,从而有目的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大数据时代,研究的样本是全体对象,因而能全面、客观、公正地把握对象的总体性特征,有助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性。第四,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精准性。在教学评价中,要对学生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综合性的精准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个体评价要坚持整体性和相关性原则,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专业素养等,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相关性和综合性评价。第五,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预判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科学把握大数据思维的优势,将大数据思维融入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大数据思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大数据思维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对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走向进行准确预判。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思想动机、行为倾向等作出精准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大数据采集学生个体数据必须遵守数据伦理,充分保护学生的个人数据,避免信息泄露。总之,大数据思维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教学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问卷调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以便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崇高信念。在《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教学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思维,引入大数据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等主题,引导大学生自由讨论,进一步厘清法治中国与数字中国的关系,把培育大学生的数字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基本素养培育的重点内容。

(二)树立底线思维方式,科学把握底线(最低目标)和高线(最高期望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底线思维方式。首先,预设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把握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精准评估,要以最差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最低目标,要以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作为预设的最高目标。其次,因材施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把握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备教材、备学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把握底线思维的实践空间。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底线思维,对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准确预判。底线思维应该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全过程、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设计没有底线思维,教师就不能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高度,无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没有底线思维,就难以达成教与学的统一,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没有底线思维,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学生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客观联系。最后,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把握底线思维的价值呈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底线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底线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底线思维,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把握自己的现有水平,预测自己未来可能达到的最高目标并为之努力。总而言之,底线思维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度使用底线思维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合理预测,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精准推断。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底线思维,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进行准确的预判,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防范风险是预判风险的结果和价值。防范风险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底线思维,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又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三)树立系统思维方式,科学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系统思维可以从总体性范畴体系、具体范畴体系、主体范畴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拓展。从总体性范畴体系审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变。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构建要以思政课教学体系为前提和基础,而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生动体现。从具体范畴体系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四门必修课教材之间的内部联系。思政课教学体系是由多主体、多元素构成的动态、开放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学习其他三门课程的理论之源,应教会学生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唯物史观,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其他三门课程的学习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生动的实践指南,应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把握教材之间的关系。从主体范畴体系看,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了解大学生个体,必然要从大学生群体这个整体对象出发,既要厘清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大学生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的关系。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只有把大学生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有效把握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从教学内容看,应树立系统思维,准确把握总体范畴与子范畴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总体性范畴,厘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大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从教学过程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若干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思政课教材体系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托,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的思想认识、知识基础、兴趣爱好都不在教材中体现,也不在教师控制的范围内。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编撰内容,实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有机整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真正为教学服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人实际,不断优化和整合教材的知识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价值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思政课教材规定了教学总体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宏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材是教学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框架,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适度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总之,系统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从总体性范畴审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思政课教材和思政课教学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

“思维要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思维要新”必然要求思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思维要新”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人际交往、国际视野等,“思维要新”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发展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实践问题。笔者把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内涵拓展为大数据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是基于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出来的,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体现在对数字时代的精准把握和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原理的科学运用。面对网络、科技带来的挑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等,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做到“思维要新”,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底线思政思维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6期)2022-08-17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4期)2022-07-16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2期)2022-06-01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1期)2022-04-26坚决守住廉洁底线党员生活·下(2022年2期)2022-04-2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真相与底线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5期)2020-05-1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