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先云
初秋的青海湖仙女湾生态景区,湖水微澜、湖天一色,近处,水清岸绿,碧玉一样的湖面在微风下泛着粼粼波光;
远方,湖天一色,尽头处与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交相辉映,沉淀出漫无边际的青蓝色的光芒。
青海湖仙女湾,藏语称“拉姆克”,意指仙女湾如其名,即仙女居住的地方。仙女湾景区地处青海湖西北岸,位于刚察县以南16公里处,行政区划属于海北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它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也是青海湖流域典型的湖滨沼泽湿地。域内水系、滩涂以及水生植物等生态景观类型丰富,植被盖度达95%。湿地植被类型属于沼泽化高寒草甸,植被类型构成的优势种为华扁穗草,生长繁茂形成优势的植物种类有斑唇马先蒿、海韭菜、蕨麻、萎陵菜等,水生植物以杉叶藻、篦齿眼子菜为主并呈线性沿湖岸分布。仙女湾是青海湖裸鲤以及渔鸥、棕头鸥、斑头雁、普通鸬鹚等数十种鸟类和大天鹅的重要栖息地。春、秋迁徙期有大量水鸟在此停歇,其中以雁鸭类水鸟为主,其优势种为凤头潜鸭、赤嘴潜鸭、凤头䴙䴘、红头潜鸭。黑颈鹤在刚迁入青海湖时将其作为集群地,迁出青海湖时又将其作为前进营地在此集群,秋季迁徙期,灰鹤、蓑羽鹤常集群;
夏季繁殖期环颈鸻、红脚鹬、黑翅长脚鹬、普通燕鸥、凤头䴙䴘等非集群繁殖水鸟在此繁殖,每年亦有1—2对黑颈鹤亦在此繁殖;
冬季越冬期,大天鹅迁徙途中常在这里停留,至湖面冰封时才离开。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湾考察时指出:“生态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青海湖国家公园管理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保护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认真践行“两山”理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修复,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最终形成‘草—河—湖—鱼—鸟’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链。”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深谙保护“秘籍”,他对记者这样说。
“圣湖精灵”—青海湖裸鲤,俗名湟鱼,也叫无鳞鱼。青海湖裸鲤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为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青海省政府从1982年开始对青海湖区进行了分阶段的三次封湖育鱼,2021年1月1日第六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为期10年的封湖育鱼。经过40年的立法保护,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1年的10.85万吨,较保护初期增长了40余倍。通过改善洄游通道,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截止到2020年12月,青海省累计增殖放流1.56亿尾裸鲤。其中,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增加贡献率超过23%,青海湖裸鲤得到有效保护并逐年恢复。
在布哈河湟鱼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魏盼盼告诉记者,“今年气候条件、湟鱼人工采卵、受精、孵化情况好,提前完成了年度增殖任务。”
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下旬湟鱼洄游产卵季,因为干旱,部分河道断流,她和同事们“经常半夜接到群众的求救电话就得出去。一个水洼会滞留三四万尾湟鱼,要抢救出来,放进主河道。还要人工采卵、受精,忙得不可开交”。
魏盼盼口中的湟鱼,是中国唯一的高寒咸水鱼种和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旗舰物种。由于置身高寒地区,湟鱼生长特别缓慢,8—10年幼鱼才能长到0.5公斤。
在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湟鱼成为青海湖周边百姓的主要食物,被当地群众称为“救命鱼”。然而,大规模不受节制的捕捞,也导致湖内裸鲤资源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以至在2004年进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濒危物种,严重威胁青海湖“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
那些年,青海湖边的陈德辉明显感觉到水鸟在减少。“裸鲤是水鸟的食物,缺少食物,水鸟也就舍弃了青海湖这个天然栖息地,缺少了水鸟的青海湖变得死气沉沉。”
因青海湖而得名的青海省,显然意识到问题的严峻程度。自1982年以来,青海先后6次封湖育鱼。近年来,更是通过强化水域环境监测、对湟鱼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改善洄游通道等人为保护措施,实现了青海湖裸鲤资源增加贡献率23%的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恢复到10.85万吨,达到保护初期的42倍。
记者造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湟鱼家园时,正值初秋,一场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活动刚刚结束,实验室技术人员辛苦一年培育而成的几十万尾湟鱼苗已被放流至河道内。
站在栈桥上放眼望去,人工改善后的阶梯式洄游通道上空,无数只鱼鸥、棕颈鸥盘旋、飞翔;
通道内,一尾尾鱼苗则灵动地躲过飞鸟的捕捉,奋力越过层层阶梯,试图游入青海湖的宽广“怀抱”。
“生态修复当如此。”面对记者“鱼苗会不会被鸟吃掉”的担忧,陈德辉回答,“湖清海晏,鱼鸟共生,相互成全,才是青海湖该有的自然生态。”
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黄羊,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普氏原羚体型中等,毛色沙褐,腹面白色,白色的臀斑被一条深色的中线分成两块。雄性的角结实,向后弯曲,两角在向上生长中向两侧分开,角的尖端又相互靠近。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或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用以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珍稀有蹄类动物。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及青海等地,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分布区范围锐减,现在仅分布于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地跨海北州刚察、海晏县,海西州天峻县,海南州共和县的部分区域。
在刚察县哈尔盖普氏原羚特护区,刚察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晏银丽告诉记者,“2007年12月27日在刚察县哈尔盖地区建立了国家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2009年9月‘刚察县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保护站’正式挂牌成立。该区域总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区域内有稳定的7个普氏原羚种群,2017年7月14日,特护区被授予‘中国普氏原羚之乡’的称号。特护区成立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建成保护站1处,修建饮水池54处,饮水机井7处,修建简易通道45处,拆除核心地区网围栏42万米,并将网围栏高度由之前的1.5米降为1.2米,修建大型宣传牌5处,藏汉双语警示牌1处,特护区界牌4处,普氏原羚监测瞭望塔3处,监控台3处。”
近年来,刚察县政府把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作为提高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政治使命,始终坚持打击与保护共抓,宣传和教育并重的原则,通过加强宣传、专项打击、项目建设、巡逻巡查、饲料投放、疫病监测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刚察县哈尔盖地区普氏原羚数量由2002年的300余只增加至2021年底的2800余只。(2007年特护区成立之初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为300余只),占整个青海湖周边普氏原羚数量的93.33%左右。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防沙治沙示范区属于湖滨沙地,海拔在3200—3600米之间,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以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州、县三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晏的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坚持“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累计投入2.1亿元,创新固沙方法,调整树种结构,试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经过40年的治理,海晏县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80年代初的148.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9.3万亩。40年间,沙漠化土地平均减少1.2万亩。在青海湖北岸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遏制了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保障了青海湖核心区的生态安全,确保了青藏铁路、315国道的安全运行。
在海晏县克土防沙治沙示范区,海晏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马文虎对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海晏县的沙漠化治理主要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本世纪初的十多年内,在封育区丘间洼地实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为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十一五’末开始,海晏县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等工程,借鉴其他地方的治理经验,加强科技支撑,进一步创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治沙新模式,大面积推行了‘沙障+造林’的治沙新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十二五’以来,推广适宜沙漠生长的青海云杉、樟子松等乔木树种,采用低密度造林模式,使沙化林草综合覆盖度进一步提升,增加了沙区物种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系统。”
绿进沙退。在马文虎等一代治沙工程师的探索努力下,新的防沙治沙理念也逐渐取代了传统沙漠治理观念。从过去的“以治为主”转变为“以防为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
马文虎和他的同行们依然每天行走在北岸沙地。用植物秸秆做成的草方格和可降解尼龙沙障种下的柠条以及乌柳延伸出的绿意,正慢慢“爬”满荒漠,多年前种下的沙蒿和远处蔚蓝色的青海湖交相辉映。看着眼前的一切,深感几十年治沙防沙之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一条坚固的“绿色屏障”已雄踞于青海湖北岸,它遏制着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守护着青海湖核心区的生态安全。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自1975年成立以来,就以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鸟类资源、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开展资源监测、科学研究、科普宣教、社区共管、生态工程5项主要工作,持续推进保护区生态保护科研化、科研成果科普化、科普宣教多样化、资环管理社区化的四化建设。
青海湖湿地监管大数据平台,现有视频监控64个,其中地上56个,水下8个,旨在为研究鸟类的行为、禽流感主动预警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初步构建了青海湖“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在青海湖湿地监管大数据平台中心,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告诉记者,“我们开展了为期10天的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来自青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生参与本次综合调查。此项调查始于2007年,连续16年在环青海湖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15个普氏原羚活动区域、28个植被调查样点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形成了‘四固定’‘三统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摸清了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黑颈鹤及水鸟的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掌握了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地面生物量和多样性分布,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不断丰富青海湖资源监测成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2022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回函青海省政府同意青海省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青海湖将迎来国家公园时代。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把湿地监管大数据的覆盖范围从保护区范围拓展至整个青海湖流域,构建起全流域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努力把青海湖建设成为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国家公园,永葆青海湖碧波荡漾一派祥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年,青海湖畔的藏族牧业村——果洛藏贡麻村用脱贫、振兴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一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和“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亲临青海,亲临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青海各民族群众的无比信任和殷切期望,总书记强调:“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祝所有人扎西德勒”,“一定要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展现了总书记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关爱之情,为青海发展擘画了蓝图,为民族地区构建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指明了方向。
记者在果洛藏贡麻村见到索南才让时,这位有着古铜色皮肤、精瘦、干练的51岁藏族汉子刚从自家草场返回集中安置新村,停在院门外柏油路旁的红色摩托车还冒着丝丝热气。
索南和妻子羊争杰热情地迎接记者进屋。屋内陈设齐全、装修讲究,炉火上煮着的奶茶香气扑鼻。客厅墙上,三张装裱一新的照片格外醒目。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索南才让家中,在屋里屋外仔细察看,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家常。
“我对总书记说,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总书记说,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索南才让激动地回忆,“总书记还说,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42个贫困县陆续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历史性解决。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再次指出,“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自果洛藏贡麻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以来,村“两委”结合实际,依托闲置土地、草地、集体资产等优势资源,有序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结合项目投资新建了商铺和市场,全村集体经济通过对外草场租赁、商铺租赁、出借集体资金获取分红等形式实现收益。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益39.88万元,主要用于缴纳村民的养老保险、住房保险、传染病保险等。扶贫光伏发电分配收益117余万元,主要用于开发村级剩余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及村级公益事业。广大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进一步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这两年,依托青海湖不断修复的自然生态环境,脱贫后的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彻底告别了“土房土路、土炕土豆”的生活,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1年统计显示:青海湖流域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5.28万亩,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到69%;
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较保护初期增加42倍;
栖息水鸟数量多年保持稳中有增,达到57.1万只;
普氏原羚数量较保护初期不足300只恢复到2800余只;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达到90%以上,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水质状况为优的比例达到100%。青海湖实现了生态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成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缩影。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这句话,是使命担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保理念的智慧结晶。
行走在青海湖畔,但见山峦翠绿、湖晏海清,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国之大者”更加壮阔,也更加具体。
猜你喜欢普氏青海湖生态“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那美丽的青海湖小读者(2020年2期)2020-11-26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青海湖》散文诗(2019年21期)2019-01-21普氏野马数量恢复至400余匹绿色中国(2017年11期)2017-12-25踏浪青海湖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17年7期)2017-09-23生态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谁绊住了普氏原羚自由的舞步?绿色中国(2014年10期)2014-11-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