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30 08:57:02

冯 帅,张 跃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太原师范学院 书法系,山西 晋中 0306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陆续开始对外交流合作。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高校纷纷加快国际交流合作的步伐。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2月27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22年1月1日。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明确将国际交流合作列为国内高校的五项基本职能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已经取得突出成效。其一,国际活动日益丰富,多样性特征突显;
其二,国际化布局初具雏形,成效显著;
其三,国际化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层级趋势显著;
其四,高校自主权逐渐扩大,主体性特征彰显;
其五,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优势明显。(2)参见张优良、黄立伟:《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成就与挑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当历史车轮驶过2019年年末,突然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此前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好形势出现骤然衰退之势,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面临重大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本文写作时全球总感染人数已超过4亿人,死亡人数超过570万,(3)参见新华网:《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4亿例》,2022年2月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270978139893367&wfr=spider&for=pc,2022年2月16日。对全球政治经济造成极大冲击,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开展与全球经济的正常运行。新冠肺炎疫情已然成为21世纪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分水岭。更具体来说,就全球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与广泛持续,对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也造成了重大破坏。国际大学协会2020年的研究调查显示,全球80%的高等教育机构报告称,其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或多或少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最常见的便是国际旅行和国际学术会议被迫取消或推迟。(4)参见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IAU Global Survey o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2020年3月25日, https://www.iau-aiu.net/IAU-Global-Survey-on-the-Impact-of-COVID-19-on-Higher-Education-around-the, 2022年2月16日.

在此严峻情势下,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和全球教育系统造成的深刻影响无疑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方面反映了受困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师生的集体呼声与现实诉求,一方面也有助于深化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具有极强的学理价值。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多从医疗史、国际关系、病毒传播等方向开展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之于全球教育系统,尤其是国内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影响尚无相关分析,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有鉴于此,笔者尝试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传统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局势下的种种“失范”,结合吉林大学的实证案例,进而探讨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发展路径,最后围绕国内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际需求,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与应对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高校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主要采取面对面的实地沟通方式,这种互动模式符合人类社会是交往社会的本质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也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彼此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虽然新兴通讯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层出不穷,原先存在的距离感、时间差愈益缩小以至逐渐消失,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交往行为也不断发生改变,但尽管如此,面对面的互动模式仍具备特殊优势。具体而言,互联网技术在加快即时沟通和瞬时消息共享的同时,也在网络世界构建起隐形的“信息茧房”。而线下面对面的互动则在人文关怀、情感沟通、信息传递、加强信任等方面具有更深入的作用。然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极大冲击了这种原有的良性互动与有效沟通,致使这一模式频频“失范”。

截至本文写作时,自2019年12月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然在全球持续两年多时间。两年多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反复与间断性爆发,致使各国在国门开关一事上反反复复。各国基于隔绝病毒传染与保护本国人民的初衷,做出关闭国门或有限制关闭国门等举措。这些行为在隔绝病毒的国际传播方面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确实造成国际交流与合作陷入停滞或暂缓状态。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时,各国几乎所有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都暂停。可以说,传统面对面的线下交流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突然失效,难以发挥以往优势,也难以保证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开展与应有效果。

早期由于在新冠肺炎疫情病源地这一问题上各国存在争论,少数西方国家公然无视科学证据,大肆鼓吹“中国武汉说”,违背基本的科学精神。另外世界各国在合作抗疫一事上表现不一,一些西方国家态度模糊,推诿责任,不愿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公然违反国际人权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这些事件都导致各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信任裂痕增大,国际合作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进而导致整体国际环境出现一定程度恶化,这极不利于各国高校间正常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因此,各国政府国际互信的降低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变化不定,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线下国际交流合作顺利开展的困难,传统对外交流的模式难以“奏效”。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时有时无,时好时坏。因此,原有的面对面国际交流很大程度上被迫暂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被迫取消,人员国际流动受阻,各项科研合作推进缓慢。2020年,国际大学协会启动联合调查,试图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系统究竟造成何种影响。最终协会报告显示,77%的受访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被迫暂时关停校园,超过一半的受访高校表示自身国际交流合作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超过70%的高校被迫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5)参见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IAU Global Survey o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2020年3月25日, https://www.iau-aiu.net/IAU-Global-Survey-on-the-Impact-of-COVID-19-on-Higher-Education-around-the, 2022年2月16日.另外,《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多国暂停签发签证,出国留学全面恢复尚需时间。这无论是对正在留学、打算出国留学或打算回国的学子都造成重大影响。(6)参见王辉耀、苗绿主编:《中国留学发展报告.No.7,2020—202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发挥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继续高效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延续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良好发展势头,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未来型人才,成为国内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大难题。

与国内多数高校相同,吉林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也主要依靠传统的实地交流模式,同时以线上交流为辅。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至今,吉林大学积极转变思维方式与应对策略,多途径维持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态势。对吉林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进行总结,其一方面继续坚持原来面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大力保障正常的学生留学、教师互访以及各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
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方法新途径,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开展学术交流、留学咨询等活动。

(一)继续加强传统的线下国际交流模式

传统线下模式相较网络模式更具优势,发展更为成熟,成效更为显著,因此吉林大学继续坚持原来的线下国际交流模式。总体而言,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吉林大学与更多国外一流高校与学术机构建立起稳定的学术联系,签订更多的长期交换和交流项目协议,以此更好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同时在校内教学与管理上积极吸收借鉴国际顶尖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管理模式与办学经验,接轨国外先进的授课理念与内容设计,与国外一流高校联合推进学分互认与学历互认,为吉大学子将来赴国外高校深造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构建起顺畅的衔接机制。

1. 针对师生,吉林大学继续深化与多个国际友谊院校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2020年,吉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建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全球合作网络得以进一步拓展,达到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学生,吉林大学先后开展了吉林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日韩校际交换留学项目、牛津大学注册访问学生项目、日本冈山大学医齿药学研究科O-NECUS交换留学项目、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亚洲校园项目等。针对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不足的问题,吉林大学开展了吉大学子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平安留学行前培训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理想信念教育、学涯规划、全球胜任力提升、境外心理健康指导、医疗保健与疫情防控、安全保护和领事保护、学术科研准备、出国留学经验分享等具体指导。针对教师,吉林大学也切实开展了多项国际交流活动。首先,对教师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吉林大学开展多个项目。比如,2022年美国肯塔基州K-12中文教育项目,旨在支持和促进中文教育在美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其次,针对国外来华师生,配合教育部开展新汉学计划。该计划旨在支持国外从事中国研究的师生赴华调研,中外合作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相关领域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促进学者交流与合作。同时,针对师生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吉林大学专门设置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开放日。旨在增进校内师生对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相关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服务师生质量,宣传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关规划、政策和项目信息,并就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 针对校内科研单位与外事工作人员,吉林大学也继续开展多项专门活动。针对外事工作人员,坚持“微讲坛”(WE TALK)项目。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各教学科研单位国际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开拓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发掘个人潜力,加强交流协作,从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工作难点、堵点和解决办法,切实服务师生,推动学校全球开放战略。活动主题涵盖依法治理能力、解读人事考核制度、提高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解读公文处理办法、推进公文处理规范化、制度化等。针对校内各科研单位,大力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该计划意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

3. 从学校整体对外交流合作发展大局出发,吉林大学新组建吉林大学国际声誉提升专项工作组。该项目的启动是服务吉林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讲好“吉大故事”,切实提升吉林大学国际声誉的宗旨体现。吉林大学汇聚各领域资源,深挖学科优势与特色,拓展国(境)外传播渠道,有的放矢地推进国际传播。该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梳理并完成面向国(境)外的原创传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校英文网站建设、全球高等教育信息收集整理、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推送国际传播文案等,旨在立足全球视角展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形象。

(二)多途径开拓线上国际交流新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各国纷纷关闭国门,暂停、暂缓高等教育的跨区域交流,大幅缩减国际交流合作的频率,因此,传统的线下实地交流模式受到极大阻碍。在此情势下,吉林大学积极开拓新型交流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交流的方式最大化维持国际交流合作的正常进行。具体而言,主要通过线上国际会议、线上讲座、短期讲学、联合培养、暑期学校、冬令营等方式,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间大规模人员往来停滞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1. 针对学生,吉林大学开展多种线上交流活动。吉林大学与多个国(境)外伙伴院校就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领域举办线上工作坊与学术研讨会,实现国际学术交流“不断线”。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其一,开展云端国际北极冬季学校活动。该活动由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主办,东北联邦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极地环境与生态专业委员会、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和斯瓦尔巴大学中心协办。来自中国、挪威、丹麦、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7位国际知名学者以“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兴北极关注化合物”为主题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其二,开展英国牛津大学线上学术课程项目。邀请多位牛津大学资深教授对多个学科进行线上讲授。其三,开展日本立命馆大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线上短期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城市农业的潜力、全球可持续长远规划等具体问题展开,培养学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其四,开展韩国成均馆大学暑期韩国语言文化项目。为积极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吉林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和日本冈山大学联合申报的“亚洲校园”计划的实施成效,吉林大学开展韩国语语言文化项目、“亚洲校园”项目和“云讲堂”系列讲座等。

2. 针对教师,吉林大学专门开展教师全球胜任力提升线上工作坊与海外孔子学院线上课程。教师全球胜任力提升线上工作坊旨在切实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对话能力与全球胜任力,加快推进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在“双一流”国际化建设过程中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在具体形式上,面向校内管理干部、教学科研人员、心理教师、图书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围绕科研合作、期刊发表等相关内容,邀请英国剑桥大学资深教授进行全程授课和指导,前后共策划组织8期教师全球胜任力提升线上工作坊。吉林大学海外孔子学院线上课程则是吉林大学与海外孔子学院和中文教育机构合作,以生动有趣的在线中文互动课堂满足海外中文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录制孔子学院线上课程,已取得良好成效。此外,吉林大学还成功举办了国际产学研用线上合作会议,来自12个国家的近500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同探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发展的新方向。吉林大学还承担了全球首家网络中文课堂希腊爱琴大学在线课程授课任务;
启动实施“行摄东北”海外青年学生在线中文课堂交流项目,进一步拓展“汉语桥”项目交流资源;
2021年通过“行摄东北”海外青年学生在线中文课堂、“海外孔子学院线上课程支持计划”、“中国文化主题讲座”等中文教育线上项目,吸引来自近20个国家的上千名中文学习爱好者线上研修。

3. 着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水平,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高校。吉林大学启动实施了国际宣传提升计划,通过部门协同,专项支持各学科建设完善英文网站,制作英文宣传片,发布英文工作简报,完善校院两级英文网站群建设,加强与国际媒体和国内英文媒体的合作关系,推动学科国际宣传,通过新型社交平台多维度宣传吉林大学。

总体来看,吉林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效果显著,特色明显,发展良好。

首先,交流合作的国家与组织分布范围广泛。吉林大学目前已建立起与五大洲超过30个国家的交流合作,联盟组织包括“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论坛、金砖国家大学联盟、金砖国家网络大学、21世纪学术联盟、亚洲太平洋国际教育协会、欧洲大陆—太平洋地区大学联盟等。

其次,对外交流活动的内容多样。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共建实验室、开展国际会议、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等具体措施,吉林大学开展多种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同时,对外交流涵盖的学科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理科、工科、医学等,为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国际交流机会。

再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多样。吉林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创办形式上灵活多样,既允许个人申报,也鼓励以单位为申报主体,采取“先立项,后选拔”的项目制方式。针对学生开展的线上课程与云端教学平台,采取直播授课和网络慕课两种方式,同步录制,支持学生自由回放复习。

最后,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特色明显。以“北国风情”冬令营、夏令营以及科技营为代表的两岸学子交流活动,旨在宣传介绍祖国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科技人文、社会发展与城市面貌。同时通过参观吉林大学校园和重点实验室,增进两岸师生情谊。该活动是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特色,已连续举办二十多届并取得良好成效,在两岸师生与伙伴院校间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与声誉。综上,吉林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影响,但总体上维持了良好稳健的发展态势,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层次也在稳步推进。

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高校之一,吉林大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外交流合作上的经验,对国内其他高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吉林大学的实证案例,可以发现国内其他高校可以借鉴的三点经验。

(一)在发展理念上,高校应继续保持开放的交流心态与开阔的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2019年5月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5/01/c_1124441540.htm,2020年7月20日。世界各国均应该秉持和平、开放、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交流理念,共同促进人类各文明的交流与沟通,保证人类文明的长久持续。从生物学和遗传学角度来讲,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动物,虽然基因有别、肤色有别、样貌有异、文化不同,但其创造的文明均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大动力,因此必须予以坚持。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出现新发展、新形势,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也必将呈现新变化。因此,各级各类高校要继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宽广胸怀、长远眼光、战略视角来审视当前国际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坚持稳步开放、合理规划、统筹管理、保质增速的基本原则,积极鼓励师生开展更加广泛、多元、深入、持久的以及多种途径保障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开放地接纳世界,强化教育国际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二)高校需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保障工作

首先,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无论是国际留学、学术访问、科研合作,还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合作机制都是必要的制度保障与实践前提。《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进高校境外办学,改革学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改革”。(8)《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2020年7月1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6/t20200617_466544.html,2020年7月28日。基于中央的整体部署,国内高校应基于国家发展战略与自身发展规划,结合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高度协调、效果显著、合理规划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营造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不断完善与教育国际化相关的激励考评机制,在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上给予各基层单位和科研院所充分的自主权和可操作权,致力于逐渐将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加以落实与开展。

其次,结合特定需求,加强组织引导。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主体是各级高校,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与国际化工作的推进程度,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储备、教育现代化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与宏观把控,制定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发展策略,有序稳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点工作在于积极组织与引导。换言之,高校要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激励,鼓励各院系、学科和研究所,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科优势,积极加强与国外顶尖大学院系、科研机构的合作,把国际化宏观的目标任务变成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项目。

再次,培养国际化师资力量,营造国际化交流环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际局势和全球教育生态系统已然发生相应变化。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由“西方化”转向“全球化”,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均在积极推进本土教育与国际接轨,着力打造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与交流合作机制。对于中国高校而言,这也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与历史契机。在这其中,高校自身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应是基础工作,也是重要保障。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建设与队伍培育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继续加强与国际一流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和完善包括教师互访、学术共享在内的一系列教师交流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基于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切实开展和推进教师间的国际交流与学习活动。由此,一方面可以为校内教师提供更多的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强学校与国外一流高校的接触频率与交流水平,壮大学校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境外一流高校的教师来国内讲学,参与到本地高校教学科研中,带来国际化元素,提升国际化水平,营造国际化氛围与开放性氛围,使更多本地师生获得优质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资源。同时,国际化师资队伍还包括学校的外事管理人员和国际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作为与境外高校进行接触交流的最直接负责人员,他们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与业务水准,无疑会直接影响高校间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化业务培训、聘请外来优质人才等途径,提高国际工作的管理团队外事业务水平,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管理团队。

(三)高校应开拓进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国际交流合作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各国高校纷纷关闭校园开展线上教学,致使跨国交流出现较大阻碍。根据国际大学协会的联合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89%高等学校的国际学生流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大学协会的调查也表明,超过70%的受访高校已经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难以出国学生的求学压力。(9)参见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IAU Global Survey o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2020年3月25日, https://www.iau-aiu.net/IAU-Global-Survey-on-the-Impact-of-COVID-19-on-Higher-Education-around-the, 2022年2月16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内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创新对外交流形式,开展各类线上交流项目,优化教学与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在地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与良好氛围。

首先,建设国际化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国内高校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手段,开发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与地域风格的网络课程、在线教学平台与教学体系。网络课程可以根据高校自身优势学科,开设一系列线上直播课程或网络慕课等,吸引全球学子参加线上学习与研讨,增强教育国际化水平。线上教学平台则不仅需要满足不同课程灵活的教学需求,而且需要具有开展国际化交流的能力与实力,能够在短期线上国际课程、虚拟学习等方面进行国际教育合作。同时,国内高校可以进一步开展与世界一流名校课程体系的优化合作,充分了解国外一流高校在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评定等方面的优长之处,然后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与学科优势,有针对地改进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水平,使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一流的国际化课程服务。

其次,开展多学科全覆盖的线上国际交流项目。线上交流目前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内各高校可以与境外合作院校开展包括云游校园、云游实验室、远程实习、线上教学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增加线上交流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同时提质保效,确保线上交流成效。同时,各科研院所、科研合作小组与境外合作者可以采取云组会、云讲座、云论坛等形式,积极组织召开各类线上学术活动。在创造更多学术交流机会的同时,也可以深化双方科研合作,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针对过去国际交流合作较多集中在理工科领域,对人文社科关注度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开展线上人文课堂、学术会议、云端展览的方式予以改善。在新的交流模式下,传统线下模式中的教与学两大环节均摆脱了时空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数据共享、知识共享、教育智学,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必然选择。

因此,开放的交流心态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是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合作机制、高校的组织引导以及优秀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则是落实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保障与人才保障,而线上交流模式的出现则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必然选择。三者互为补充增益,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继续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文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2019年5月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5/01/c_1124441540.htm,2022年2月20日。国际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无疑是推动和保障人类文明互通有无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加大国际教育的力度,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扩宽国际教育交流的广度,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应当是中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着力方向,也是国内高校理应贯彻落实的对外基本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增进各国互信,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持续前进。

猜你喜欢国际交流吉林大学国际化聚焦港口国际化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21年2期)2021-03-25《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20年6期)2020-11-26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0年4期)2020-08-31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国际交流与合作贵州农机化(2018年2期)2018-08-28从园区化到国际化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太空探索(2016年9期)2016-07-12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