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芝
(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建设理念。[1]这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指明发展方向。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为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具体行动指南。重视并加强实践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整体性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传统意义上重理论教授,轻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认识模糊、行为滞后、流于形式或居于表面等问题,其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整体不强表现突出,因此,如何整体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实践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趋向,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课程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内在构成,也是涵养德育力量与实现教育转化的依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发展全过程。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综合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层面探究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概念特性、结构要素与实践路径。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力量”及其教育转化的根本倚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按照教师成长要求,以不同阶段和层次开展的系统化发展教育模式,围绕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平台三要素建构多阶段一体贯通的课程体系、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多方位协同共育的实践体系(白鑫刚,2022)[2]。实践教学能力是其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是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职业素养。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须以建机制、搭平台、构建实践渠道等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范方红,2016)[3]。
(2)从定量层面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核心要素与影响因子。选取样本,通过开放式、主轴式、选择式编码的文本三级编码过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的质性材料进行量化处理,建构由政治坚守力、知识活化力、情感感召力、跨域融合力、价值判断力五个能力要素构成的教学核心能力解构模型(张姝、邓淑予,2021)[4]。
(3)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中阐述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件。定性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通过社会协同融合校内外各级各类元素,协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
定量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现状和问题,完善基于思政必修课的社会协同机制、健全基于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协同机制、建立基于创业就业的社会协同机制(曹桢,2022)[5]。
既有研究从结构要素、能力特性出发,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概念界定、指标建构和实践路径探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特性、内在结构和实践模式,这些研究对系统、深入探讨教学能力提升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既有研究大多停留于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层面,忽视了思政课的独特场域,对思政课实践教育本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探讨不足,有加强探究、持续关照的必要性。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发展路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关涉多元化主体、多样化渠道、多变性内容,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性能力至关重要,其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时代发展所趋向,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不但取决于思政课教师自身,还受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综合来看,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面临实践教学机制不到位、平台建设不匹配、社会渠道不畅通等现实问题的掣肘。
(1)实践教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动力不足。随着思政课的调整变革、“98方案”“05方案”的相继出台以及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已形成广泛共识,但实践教学形式化的现实状况并未根本改善,一方面受限于传统认知水平的拘泥,尽管实践教学理念已经提出,但并未完全跳出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的认知窠臼;
另一方面源于配套制度不齐全,思政课实践教学责任部门、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风险防范等保障机制与反馈改进、互动激励等评价机制还未形成体系。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保障评价机制,统筹整合就成为空中楼阁,实践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主观能动性、激励驱动性就会逐渐被消解,健全保障机制为教学提供组织安排、师资队伍、评价激励,这对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前期准备缺乏统筹性、实施过程缺乏指导性、完成缺乏合理性激励等问题提供动力源泉、根本保障,确保实践教学的诸环节,高校内部各责任机构、主导教师、主体学生形成良性互联互动,有助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支撑条件欠缺。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拓展我们的交往范围,深刻影响着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提升知识能力的广阔视域和获取讯息的便捷通道,但也带来更多的风险挑战,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能力多元化的时代需求、综合运用的素质能力等,都要求配齐配强实践教学团队,但目前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有待优化。首先,高精尖人才短缺,尤其是跨领域、跨层次研修经历不足,统筹规划、系统思维素养不够;
实践教学认知水平、实操水平差异大,设计安排欠灵活性、适用性,实操能力有待提升;
拘泥于网络新媒体的封闭式格局;
名师、名家等师资队伍平台活跃度不高;
未能充分挖掘人才库延伸辐射作用,校际交流、校企合作、小弟互动人员协同能力不够;
思政课师资队伍培训补短板提质量效果不明显。
(3)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渠道匮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质效不高。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夯实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相关机构协同合作是关键。目前来看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呼声虽高,但尚未引起教师和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虚化、形式化,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协作互联的共识和平台,致使合力不足,[6]与之匹配的指导人才的匮乏,导致平台建设质量难以保证;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单一,学生对思政理论具象化、通俗化的获得感低下,参与积极性不高;
社会组织或部门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认知不全,社会力量或资源协同内涵不足,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参与;
相关社会机构协同合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协调度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综合来看,实践教学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建设滞后,高校或社会尚未提供融通的实践教学渠道,难以发挥同频共振作用,制约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整体性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须建立健全高整合度的保障评价机制、高匹配度的实践教学队伍、高协同度的实践教学渠道。
(1)健全高整合度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是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保障。从整体上而言,高校相关部门通过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制度约制实践教学设计者、参与者与管理者的行为,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高校内关涉部门协调运转、各环节有效衔接。高整合度的配套制度建设,有助于高校内部实践教学各相关部门协同作用,人员、经费、物质有序调动,形成良性运转机制,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就具体层面而言,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高校已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必要环节之中,并制定相关方案、确立相应学分,然而风险预警、防范与化解机制尚未建立,基于实践教学的广延性与不可预知性,将风险防控纳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建立实践教学实施前期报备、实施过程中权责利界定、实施后的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有助于加强实践教学主体责任意识、反思意识,形成统筹规划设计、风险防控与反馈总结的完整闭环,实现实践教学预期目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制度,通过多层次、宽渠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培训,整体性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素养,师资队伍培训是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完成,须建立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通过诸如挂职锻炼、访学、寒暑期培训等制度,使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日常化、持续化;
通过纳入职称评聘规则,实践锻炼、培训经历及效果作为评聘的优先条件,激发实践教学主体创造力、活力,使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火热化;
通过纳入年终考评,发挥评优评先进的利益驱动作用,引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时代前沿、紧抓时代动态,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充足动力。总而言之,建立健全制度,旨在集思广益,调动各方资源及力量,实现长期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基于此,制度的规范、约制作用方能深入实践,不至流于形式方能深入实践,通过高整合度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各部门、各环节、各实践教学,形成有效联动,进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高匹配度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根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和“桥头堡”作用,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与时俱进、能力水平的与日俱增。首先,构建相对合理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前提,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教学任务繁重,实践教学存于形式的实际情况,采取整合师资资源,充分发挥党团、社团组织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另外,聘请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实践基地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多元化开发实践教学主导力量,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不足、能力欠缺;
其次,形成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是关键,高校须不断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地位,通过将实践教学实质性地纳入各种激励考评、总体考核等,切实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教师以主导性力量投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
最后,提升综合素养是落脚点,具备强劲的社会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落实实践教学的保证,通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造具有高素养的面向实践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深度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社会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实践锻炼整体性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综合素质能力,进而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3)构建高参与度的实践教学渠道是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将系统思政教育转化为实践教学,形成以实践、辩证、联系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旨,实现这一主旨的关键就是以积极有效的参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一,以系统思维打造认同度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统筹规划、有序落实,创新实践,挖掘面向时代的主题内容,找准着力点,通过既定动作和拓展延伸等形式途径,促进思政课程与社会有序接轨,让实践教学与见习、社会调研与学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师生全面参与、多元协同,开发形成有质量保证的教学实践体系;
其二,以整体思维形成融通度高的交流合作平台,信息技术时代,借助平台的强互动性、便捷性、即时性,能有效调动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参与主体众多、参与形式多样、参与内容多彩,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师生之间交流管理平台及校级交流、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加强交流沟通、形成资源分享、达成共赢合作,同时也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运用、组织协调等实践教学能力;
其三,以开放思维建成适用度高的社会协同机制,社会协同主要包括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资源协同,即通过人员交流、交往、交融,深度融合内容,调动资源要素等方式,实现实践育人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