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境审视与路径探讨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境审视与路径探讨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8 14:00:03

徐 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试点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中职院校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对提升中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工作中,中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多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就业为主,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中职院校管理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办讲座、搞活动,最终目的就是防止与减少学生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与极端行为[2]。在此基础之上,其工作内容也多为心理知识的宣传、心理疾病的筛查与预防等,工作内容以被动解决问题为主,主要面向出现心理症状的少数学生,并简单地将学生重大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达标的评价标准。

随着心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当今心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含义已不再是简单的“没有心理疾病即为健康”,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帮助学生健全自身人格,全面提升心理素质,激发学生活力与创造力,使其用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最终达成自我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防止学生出现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在当今“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下,中职院校除了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以外,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人格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重视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提升幸福感,而且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及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部门间缺乏协作机制

心理健康工作是中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的内容,心理健康教师也多从属于学工部门。因此,除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外,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有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其有限的交流也集中于学校的相关活动、宣讲或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中。这种情况妨碍了心理健康教师更快、更及时地掌握校内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相比于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与行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行政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的日常状态进行观察、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并发现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与推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各部门教师及时沟通、通力协作。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师专职负责,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则缺乏关注。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掌握,侧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行政教师主要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维持学校行政部门的正常运转。当发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存在问题时,由于任课教师与行政教师等其他人员缺乏与专业心理教师间的沟通机制,可能会延误异常状况的最佳处理时机。而心理健康教师由于缺少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与接触,也无法及时掌握重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可能导致一些突发心理问题的产生。

除此以外,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副科”,长久以来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及老师的重视。且由于其他教师缺乏相应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没有能力识别中职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课堂融入度低、教师主抓学习与纪律、忽视学生的日常心理动向等成为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常态[3],无法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关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岗位设置不明晰,形成“双重关系”

在心理咨询领域,“双重关系”是指咨访双方除单纯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以外,还产生了其他层次的人际关系。例如,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除了专业的咨询关系以外还是朋友、同事或家人关系等,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双重关系”。心理学界认为,在咨询关系以外的其他人际关系会对咨询过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单纯的专业咨询关系能够让来访者与咨询师专注、客观、高效地对所咨询的问题开展治疗。而在“双重关系”中,咨询师除了扮演咨询专家角色之外,还会扮演其他社会角色。这种情况会减少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甚至会加重其心理症状。因此,在咨询过程中避免产生“双重关系”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条基本伦理准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很多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不得不面对在“双重关系”下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窘境。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中职院校由于岗位设置缺乏,有些教师需要在校内身兼数职,既是学工部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又是德育教师或班主任,造成心理健康教师与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产生“双重关系”,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该“双重关系”的背后,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身份”。

一般咨询过程中的“双重关系”会影响咨询过程的中立性,例如,作为朋友的心理咨询师就无法从客观中立的角度来看待和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咨询师利用咨询关系中的信任为自己获利,或做出其他有悖咨询伦理的不良行为等。而学校中的“双重关系”则不同,它更大程度地损害了学生前来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由于部分中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常常身兼数职,因此,学生在选择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化解忧虑、吐露心声之前,首先会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身份产生疑虑,担心为自己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会将自己的隐私或个人情况上报学校[4]。而学生的这一担心也不无道理,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岗位职责设置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统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将在咨询过程中所发现的部分“重点学生”上报给该学生的班主任及学生工作部门,而这也与心理咨询中“保护来访者隐私”的原则相违背。从学生的心理感受角度来看,原本极为信任、愿意吐露一切心声的心理咨询老师将自己的情况报告给了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这种情况可能会破坏学生本就脆弱的人际信任,加重其心理症状,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让心理健康工作事倍功半。

(二)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

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中的其他专业课程岗位一样,要求任职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与专业能力。由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虽然现阶段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工部门下设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也配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师,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背景较为多元,包含了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专业,甚至部分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前期分管学生德育、思想政治的教师,再通过相应的心理学短期培训后转岗而来[5]。这种情况会导致部分心理教师并不具备完整、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只能在校内开展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讲座与宣传活动,将专业性极强的心理咨询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与咨询。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心理学专业中的重要分支,心理咨询的专业性极强,从业者除了需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外,还要求从业者掌握一项或几项心理咨询技巧,且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经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心理咨询技能、非心理咨询方向的统招心理学本科生或研究生其实并不具备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部分学校采取了聘用兼职教师的方法。专职心理教师主管学校内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由社会聘任的兼职心理教师负责学生个案类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足的现状,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无法保证在校内拥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其工作稳定度也较差,且心理咨询又需要咨访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建立稳定、安全、可靠的咨询关系,因此,中职院校长期聘用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可能还会出现一系列衍生问题,如学生的心理咨询因兼职教师的人员流动而被迫中止等。这样不仅不能提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效果,反而还会降低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信任。

(三)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

中职生正处在少年期与成年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其生理发育已较为成熟,但心理发育却并不完善。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于家长、教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独立生存,还需要成年人的照顾。他们虽然希望反抗家长的管教,但是又离不开成年人的保护,亲子关系成为他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并且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成熟,还需要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可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中职生情绪起伏较大、敏感性强、渴望独立的同时又十分重视他人的看法。与此同时,由于生理发育日渐成熟,中职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异性的交往问题成了很多中职生面临的困扰。综上,对他们来说,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异性交往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同时,大部分中职生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因此,他们还提前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学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的定位为防止突发事件或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将环境适应、学业压力等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现实情况却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很强烈的需求,而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学校的重视[6]。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需要之间脱节。本应该为学生服务,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沦为了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的学习任务,无法发挥其“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作用。

(一)提升认识,完善体制建设

学校管理层应提升自身认识,提高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从组织领导的角度为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保障,全面规划与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由相关校领导负责,以学工部门的心理健康中心为基础,健全育人体系,联合其他相关组织或部门,将心理健康列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

在制度层面,中职院校应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将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作为目标,在尊重咨询心理学专业规范的基础上,明确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职责与岗位权限,防止出现心理教师“双重关系”的现象。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各类专业设施,更新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评价机制,不再以“心理危机发生率”等指标简单评判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果。

与此同时,丰富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内容,从预防、指导、咨询、干预四个方面入手,从新生入学开始,为中职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服务。其中,“预防”是指,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组织“心理健康日”“心理话剧”等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保健水平,强化其思想道德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氛围。“指导”是指,为部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扰的中职生答疑解惑,同时辅以短期咨询、朋辈辅导、职业指导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幸福感。“咨询”是指,针对极少数出现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其提供长期的、专业的、稳定的心理咨询,并帮助学生寻求校外专业医学人士的指导。“干预”是指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心,联合心理委员、班主任、年级主任等,对重点学生开展全方位心理帮扶,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能及时化解、及时处理,同时第一时间安抚周边学生的情绪,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维护校园的平安稳定。

(二)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员参与

作为校园工作中的一员,每一位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应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相关人员身上。避免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联合任课教师、行政教师一起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开展家校联动,全面实现资源的有机利用和工作的高效率协作,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在此过程中,除了要保障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员育人外,还要注意针对不同职责岗位教师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责任,以达到“三全育人”的最终目标[8-10]。从任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应在日常课堂授课中注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通过日常谈话、聊天等方式留意学生的日常心理动向。在学业之外,注意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健康教师携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方式方法,学习与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理解学生,在符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从行政教师的角度来看,需要为学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工作目标,用耐心、热心为中职生提供各类教辅、行政服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心理状态,及时与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联系,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各部门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学生提供帮扶,让学生以健康良好的状态在校园中安心学习。与此同时,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校内、校外共同助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三)丰富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较高,其中心理健康教师则是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才能带动完善中职院校的整体心理健康机制,促进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因此,丰富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是做好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条件。

第一,应依靠专业性选拔聘用具有心理学、心理健康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打造稳定的高水平团队。在选拔过程中注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考查,避免出现让非心理学背景的其他教师转岗工作的情况,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尽量做到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在借助社会力量的同时,保证中职院校自身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为开展长期心理健康监测、心理辅导等工作提供保障。

第二,加强师资培训,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室等场所,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与进修机会,确保其定期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全面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从人员、知识、技能各层面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应重视任课教师、行政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利用进修、集体学习等方式提升全员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使其做到了解心理知识、识别心理症状,让心理健康工作成为人人都能胜任的长期性工作。

(四)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需要

针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这一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及其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新动向、新情况,有效调整自身工作内容,让心理健康工作走入学生心中,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同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进行每年一度的入学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为其提供专业的新生入学指导及系列团体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度过适应期,更好地融入中等职业院校的学习生活;
对面临各类实习生活的二年级学生,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心理讲座、适应性训练;
对即将毕业,面临下一步生涯选择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则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辅以专业的标准化测验,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未来人生规划。

针对在中职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也应主动发现、及时筛查,根据学生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心理支持,例如,中职生可能会面临的恋爱问题、校园欺凌现象等。通过与学生积极沟通、主动交流,挖掘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为每一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服务,还能够提前发现问题、预防问题,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生筑牢心理防线。

(五)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网络及各类新媒体已经成为中职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职院校可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类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例如,吸引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心理骨干,通过建立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各种短视频自媒体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中职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对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寻求帮助可能存在顾虑,如,“被其他同学发现怎么办?”“把自己的心事告诉老师会不会丢人”等。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可以联合学校的信息服务部门,为心理健康中心建设网络咨询平台,让对心理咨询有顾虑的学生在学校网络平台上进行简单的、短期的“一对一咨询”,待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了解与信任后再转为面对面咨询,在保证咨询质量的前提下,为更多学生提供服务[11]。心理健康中心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咨询预约、建立心理互助小组等,充分发挥网络匿名性强、即时性强、远距离通信等特点,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解决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严格的校园管理方式及网络授课模式可能会引发部分中职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在“一对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向学生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与心理保健知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心理知识的宣讲,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素养。同时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建立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帮助学生在疫情防控阶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3期)2018-02-16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红领巾·探索(2018年12期)2018-01-26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2-2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