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绵阳地区稻鸭共作关键技术及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绵阳地区稻鸭共作关键技术及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7 16:19:01

刘明玉 余华清 刘定友

(1.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农村局 四川绵阳 621000;
2.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绵阳 621023)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我国粮食作物的第1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水稻生产方式发生大幅度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空间利用、粮食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解决或尽可能缓解常规水稻种植模式下因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及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稻栽培专家提出了发展“水稻+”的综合生态种养结合模式[1-2]。其中,稻鸭共作技术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原理,建立稻—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系统,以不施或减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稻田管理手段达到农产品安全、优质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在全国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3-4]。研究表明,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作模式下田间杂草少、病虫害轻,鸭子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耕混水培肥的作用,从而刺激水稻生长,促进其生根分蘖、形成大穗,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以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5-8]。但也有报告显示,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生产方式不适宜,或盲目追求经济效应,养鸭密度过大,稻田施肥不够或不使用农药等,导致水稻大幅度减产,总体经济效益不佳[3]。由此可见,稻鸭共作虽然应用前景好,但要通过稻鸭种养模式达到“一田双收、粮鸭共赢”的效果,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等进行综合考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该稻作模式,以促进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稻作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自2010年开始进行稻鸭共作技术的引进,并开展试验和示范推广。本文作者结合绵阳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生产实际,以涪城区为例,总结形成了适宜本地区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新模式,研究分析了其综合经济效益,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以期为该技术在绵阳地区的有力推广提供参考。

1.1 生产基地的选择

稻鸭共作生产基地应符合无公害产地标准,基地内应地势平坦、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土壤质地肥沃、稻田前作收获后应时清洁田园、及时回收有害残留物。

1.2 水稻品种的选择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植株高度适中、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熟期适中、抗逆性好的优质大穗型品种,如华优1号株型紧凑、分蘖中等、穗大粒多、抽穗集中、穗层整齐、成熟时转色好,米质达到国家食用稻米品质3级标准。

1.3 水稻栽培技术

1.3.1 育秧及秧田管理秧田选择排灌良好、背风向阳、土质松软且肥力较高的田块。育秧方式采用地膜湿润育秧,须施足底肥,整地平整,提前半天做好秧厢,秧厢耙平,不渍水,厢面积一层薄泥,以利于播种。播种前用生石灰溶液或三环唑药液等浸种进行种子消毒,播种时按秧厢均匀播种,做到稀薄均匀,培育多蘖壮秧。绵阳地区适宜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两季田应在4月8日前后播种。播种后出后注意通风透光,膜内温度维持在25℃左右,3叶期揭膜,昼夜炼苗,遇寒潮时要盖膜保温。水分管理上,播种至1叶1心前厢面保持湿润,厢沟保证有水,揭膜炼苗期要浅水勤灌,促进分蘖。肥料管理上,播种前3 d秧田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200 kg/hm2作底肥,秧苗4~5叶期及时施尿素50~60 kg/hm2作“送嫁肥”。

1.3.2 移栽移栽前5~7 d深耕耙田,平整田块,做到泥水不露田、表层有泥浆。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培,秧苗适宜移栽秧龄为40~45 d,株行距为40 cm×16.66 cm,每亩栽插1.0万~1.1万穴,保证基本苗每穴6~7苗。

1.3.3 肥料管理水稻全生育期施用专用复合肥40 kg(N∶P∶K为25∶17∶8),全部作底肥。要求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长,及早够苗)、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住(养根保叶促灌浆)”。

1.3.4 水分管理移栽期浅水插秧、寸水活棵,等水稻返青后水层深度以鸭脚刚好能触碰到泥土为宜(3~5 cm),随着鸭子的成长,水层深度应逐渐增加,放鸭中后期水层保持在5~9 cm深,而排水沟内始终保持10~15 cm深的水层,或在补饲棚田边控4 m2面积的水坑,深度以0.5 m为宜,供鸭洗澡。水稻分蘖末期视分蘖程度和土壤质地情况科学排水(晒田)控蘖,但要保证排水沟内深度水层利于田鸭戏水、洗澡和暂栖需要。待水稻抽穗灌浆、鸭子收回后,水分管理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在水稻收割前5~7 d断水,以备水稻收割。

1.3.5 病虫草害防治稻鸭共作期间的田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为主,一般不用药剂防治或减少药剂用量。对不能控制在防治标准以下的病虫,应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可采用性诱剂控制螟虫,或选用春雷霉素、纹曲宁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
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稻丛卷叶螟。另外,可以结合理化措施防治病虫。水稻移栽至成熟期内均不使用除草剂。

1.4 稻田养鸭关键技术

1.4.1 鸭子品种的选择和孵化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黄金鸭、本地花斑鸭品种,掌握在水稻浸种时入孵,即所谓的“谷浸种,蛋入孵”,与孵坊预先联系并落实需要的苗鸭品种和数量。按每亩15只(黄金鸭7只、本地花斑鸭8只)向孵化单位预定,雏鸭7日龄后领鸭。

1.4.2 调教雏鸭下水,锻炼放鸭雏鸭8~12日龄开始1~5 d,可与雏鸭饮水结合起来,或在室外铺一张四边垫高的塑料布,中间倒上清水,水深2 cm左右,水倒好后让太阳晒一会儿,待水稍温后,再把鸭放进去。饲养到第11~12日龄,选择晴好天气可放雏鸭到稻田饲养。

1.4.3 鸭病免疫程序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鸭子疾病的发生,提高其稻田生活能力和存活率。首先,雏鸭0~3日龄时,在每只雏鸭颈部或腿部肌肉注射1次鸭肝疫苗1.2~1.5 mL,以预防鸭肝炎;
其次,雏鸭7日龄后,在每只雏鸭肌肉注射1次浆莫炎疫苗1 mL,以预防鸭浆莫炎;
最后,雏鸭15日龄时,每只雏鸭注射禽流感疫苗,用禽流感油乳剂每只0.3 mL肌肉注射,以预防鸭禽流感。

1.4.4 放养时期和密度雏鸭10~12日龄时,按每亩15只(黄金鸭7只、本地花斑鸭8只)放入移栽后7~10 d的稻田。待雏鸭饲养至10~12日龄时,以2~3亩范围建立小区,用尼龙网作围栏,阻隔雏鸭大量群居而不利于田间管理和对稻株踩踏等。一般进入稻田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1.4.5 饲喂管理

(1)育雏期:孵化后8~12日龄,每日分3次投喂育雏饲料,每次投喂量在17~20 g,日饮水量为50~80 g。

(2)稻田期:鸭放养后,根据田间饵料情况酌情补饲料。在雏鸭进入稻田放养的最初7~15 d,补喂小麦、稻谷,此后,补喂稻谷。随着鸭龄的增大,每天每只鸭补料50~75 g。为了培养雏鸭招之即来的习性,每次喂料时伴以呼唤、吹哨或敲击声,建立条件反射,以利于鸭群管理。

(3)鸭子收获或肥育期:水稻开始灌浆时,要将鸭群从稻田赶出,出售或养蛋鸭。捕捉群鸭的方法,一是将群鸭引入三面有围屏物的添饲棚内,在围棚内进行捕捉;
二是把群鸭赶入田边有一定深度(约1 m)的排水渠道或田埂上有围网的田角,然后逐只捕捉。

1.4.6 预防天敌危害在放鸭前在稻田四周用4 cm×4 cm规格尼纶丝网沿围隔,围网高度以0.6~0.8 m为宜,每2 m左右插1根小竹竿支撑。或利用放养田四周的自然河、塘、墙等阻隔。加强看护,防老鼠、黄鼠狼、蛇、鹰等危害鸭群。

稻鸭共作是利用水稻和鸭子间的共生关系构建的一种立体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种养模式,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水稻产量增产或稳产;
也有研究显示减产,但减产幅度小,且在该种植模式改善了稻米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稻米收购价相对高,按照绿色大米平均售价可达8~10元/kg,加上鸭子的产值,当季水稻+鸭纯收益在500~1 500元,较单种水稻相比,经济效益高。绵阳涪城区利用该种植模式也有同样的效益,肥料、农药成本分别比常规种稻模式节本70元/亩和30元/亩。根据水稻测产和实收产量统计,稻鸭种植模式下稳定在561.53 kg/亩,比常规种植模式下增产27.53 kg/亩,按照国家最低保护价2.46元/kg计算,每亩增收67.72元,且米质优,以绿色无公害稻收购,每亩增收140.38元,比常规稻作增收208.10元/亩;
而收获成品鸭15只/亩,每只鸭平均质量2.37 kg,按20元/kg计算,鸭子产值711元/亩,除去生产成本,纯收益每亩832.74元/亩。而常规种稻模式下,除去生产成本,纯收益183.64元/亩。总体来看,稻鸭模式下比常规种稻模式多收益649.10元/亩(表1)。

表1 稻鸭共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3.1 技术推广力度差

稻鸭共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整个过程稻田用水多于常规种植,处于长期灌水状态,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或遇到干旱年份,其灌溉用工成本增加,稻鸭综合效益大打折扣;
而且,从事稻鸭种养的农户或大户对关键技术难以掌握,生产技术不规范,在政府资金支持下,会出现“重养轻种”现象,违背了稻鸭共作“一田双收”的目的。另外,稻鸭共作需要进行田间工程的改造和配套建设,投资成本高;
田间杂草和病害控制效果相对较差等,从而限制了该种养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3.2 缺乏稻田综合种养下的绿色优质稻米评判指标

稻鸭共作下,由于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生产出来的稻米几乎不受化学污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稻米的研磨和外观品质,提升了稻米的食味品质。但因生产过程差异或选用的水稻品种米质等级等问题,生产出来的稻米只能以普通大米价销售,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4.1 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强化主体培育

为促进稻鸭种养模式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效益,须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选择水源充足、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无污染的优良生态环境田块作为生产基地;
水稻品种选择大穗型、分蘖力强且米质达到国家食用稻米品质2级标准以上,或优质常规稻品种,在此基础上拓宽发展功能型稻米品种,如富硒米、黑米等产品,丰富大米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通过打造稻鸭绿色种养基地示范,推动试点示范带动,重点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种养大户掌握关键技术,从而形成连片集中和规模效应。

4.2 加强稻鸭共作技术的创新和集成

目前,稻鸭共作技术中多采用人工育栽水稻和田间管理,劳动力投入大,建议将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与稻鸭共作相结合,减少用工成本的投入,实现稻鸭共作的轻简化、高效化和规模化生产。开展稻鸭共作病虫害绿色防控及高质种养技术研究,破解技术难题,形成配套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猜你喜欢雏鸭稻米鸭子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美食(2022年5期)2022-05-07稻米香喷喷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21年21期)2021-12-11雏鸭的饮水与开食养殖与饲料(2021年5期)2021-11-30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10期)2021-11-19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河南畜牧兽医(2021年19期)2021-01-05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5期)2018-12-27鸭子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9期)2017-10-20一头鸭子小火炬·智漫悦读(2017年7期)2017-09-29雏鸭对温度的要求乡村科技(2016年22期)2016-11-05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10期)2015-10-26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