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青
(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党校,山东 济宁 272000)
文旅融合是增进高品质旅游供给、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1]。《“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
研学旅行正是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着眼游客旅游需求的升级转变,打开了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方向,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教育行业的目光转向素质教育方向。如何通过优质校外素质教育服务供给,为持续推动青年少全面成长赋能?研学旅行作为推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综合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的青睐和重视。据教育部2022年统计,我国处在义务教育人数达1.58亿。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以来,我国研学旅行保持年增长率30%以上的态势,市场巨大且潜力无限。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
研学旅行即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学习和身心成长需求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大自然以及相关风土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研学旅行就是把文化与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从文旅融合处着眼,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结合素质教育培育特点,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性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认知。这是在“传统游学”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2.1 学生为主体,学校统一组织。传统意义上的旅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普通旅游,可以由个人、家庭、朋友或者是团队等组织进行。而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学生,而且这个学生不是单个或几个学生,而是一个群体,可以是“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这就意味着研学旅行首先必须符合某一群体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征,而且也要尊重某一群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无论哪种方式,通常由学校进行统一组织,所以学校必须作为活动的组织方,承担着保护师生安全的责任。一般是让教师或者辅导员等统一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外出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件事情进行集体思考,一起动手解决旅行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旅行的独特之处。
2.2 旅行为主线,研学为重点。研学旅行是在旅行的形式下增加文化教育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和教育意义。所以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要以旅行为活动主线,要脱离校园在一个崭新的地方开始学习,校园内开展的各类兴趣小组或者是各种社团活动都不是研学旅行。但离开校园的旅行活动也不一定都是研学旅行。我们知道普通旅游的内容主要是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但研学旅行除了这个六方面外,重点必须落在“研学”二字上,否则只会出现更多的“游而不学”现象。从字面上看,“研学”就是研究和学习。研学旅行的研究学习与课堂学习不同,它是学生从获得间接经验向获得直接经验的转变,它不再是一种“讲授和聆听”的学习过程,而是学生在旅行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2.3 旅行有体验,研学有提升。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旅游而言,旅游目的是放松休息、缓解压力。旅游的获得感主要体现在感官方面。而对于研学旅行而言,旅游的重点在于研究和学习,研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从中收获到非常宝贵的独特体验。尤其是一些独立思考以及动手环节,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校园和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充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3.1 学科课程内容与课外真实情境相连接,将所学学科知识内化于心,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时,在深入探究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也增强了的探究欲望,强化了实践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3.2 更深入去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根源,探究其文化脉络,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有利于团队精神的构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政府部门对研学旅行工作监督管理上还不够深入全面。虽然从学校到教育部门逐级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在监督管理深度融合上力度不够。研学旅行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从课程的角度来进行管理和考核。学校对于研学旅行课程也不是很重视,参与研学旅行积极性不高。一是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认识不够,把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旅行实践活动,依然把目光完全放在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上,认为研学旅行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二是很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研学旅行专业化教师短缺,这就极大影响了研学效果。三是学校作为组织主体,担心研学旅行发生安全问题。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研学工作不是太积极。四是社会上对研学旅行认识有偏差,尤其是家长对研学旅行认识不足,认为研学旅行有点不务正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对研学旅行的实施。另外,文化和旅游部门对各学校的研学旅行支持不够有力,很多景区和基地把研学旅行和一次普通的团队游览相提并论,只起到配合作用。
各研学基地的研学导师不管是人员数量,还是整体素质上都是比较薄弱的。缺少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授课的能力,即能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不是景区讲解,或课堂讲课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导师。对于学校和基地现有的教师也缺少分门别类系统的培训和认证,这就造成研学活动成为一种旅游形式,缺少深度。
目前在研学课程开发上课程种类虽然比较多,但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缺少高质量的集文化体验与景观体验相融合的沉浸式研学旅行课程,因此研学整体实施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活动存在重游玩、轻学习的现象。有些研学活动流于形式,穿新鞋走老路,还是以游玩为主,研学形式单一。另一方面研学活动没有深入、缺乏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停留于大致浏览、浅尝辄止的学习表面,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探究。活动结束后,基本上是“船过水无痕”。这说明在课程设置深度上还需要加强,要切实让学生在研学中开发智力,拓展能力,提高素养。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方法,基地是依托。加强研学基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至关重要。就以山东济宁市为例,目前济宁的研学旅行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四条主线路和六大体验活动。济宁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除了这些能够承担研学旅行任务的成熟的研学示范基地外,城市周边还有很多小型研学基地,这些基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本土文化特色,是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研学的宝贵资源。(如任城区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非常丰富,有利于对农耕文化的研学。)但目前这些资源基本上还都是零零散散,不系统,也不成规模。研学旅行是一个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性活动,按照山东省的规定:不同的年龄段要有适合各自特点的研学内容和研学基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近距离的研学基地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安全保障。这就需要教育和文旅部门协调做好研学旅行产品的挖掘和整合,打造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研学旅行主题线路。
研学旅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景区、学校、旅行社等单位联合动作,合力推进,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互补,逐渐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和评价体系。要想通过联动管理来提升研学旅行监管最好的形式就是建立研学旅行网络平台,成立研学旅行指导委员会,选定专业人员负责平台的维护。政府、文旅、教育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平台联系起来。分散的各个研学基地和景点以及旅行社利用平台凝聚起来,便于学习、沟通、交流。学校和文旅部门通过平台上传规则、计划、方案等内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制定行业指标,监督研学旅行完成情况,对各部门进行评价考核。学校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研学基地、课程、研学导师的选择,预定,进行课程的共同研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个专业平台有合作,有分工,达到合作共赢提升质量,引导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
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进行研学旅行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导师队伍。研学导师来源通常有两种渠道,首选是学校教师。因为教师们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都比较了解,也有较全面的教学基本技能,熟悉教育学、心理学。但教师成为研学导师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研学内容不够精通,不甚了解,缺少专业知识。所以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参与研学旅行的教师的管理和专业性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研学旅行教师团队。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相关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关于济宁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从而增强教师的实际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相关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使自己在带领学生的过程中增加专业认识,从而在以后的研学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第二种来源就是景区和基地的旅游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对研学资源的知识储备比较丰富,但是缺少组织教学和带领学生进行研学的经验。政府和文旅部门要加强对参与研学旅行的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管理研学旅行的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对所有参与研学旅行的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培训,让每位行业人把研学旅行当做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学生的研学需求和普通游客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普通游客的知识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在研学旅行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持教育性原则,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学科实践教育等内容,确保教学过程文明、内容积极向上。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理解能力和实际需求,设计研学课程。课程设计要注重寓学于游、学游相长,做到游学合一。要注意系统化,做到“因级施教”,针对不同年级孩子设置符合其年级特征的特定活动项目,实行差别化、体系化教育,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尤其是要重视设计内容丰富,集文化体验与景观体验相融合的沉浸式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让学生通过全景式的“五感”交互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高质量的研学课程最少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收集资料,吃透当地的资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提炼地方特色,凝练能够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发展。三是了解学生知识结构,课程开发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要继续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审查制度,通过管理平台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课程方向不偏离、内容不偏移。
一是加强旅游产品资源整合。要打造系统性、高品质、大规模的极品研学旅行项目,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项目产品。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研学资源,进一步落实好研学游“十百千”工程,在原有的景区资源基础上进行深入开发,从地质、地理、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入手挖掘产品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研学旅行品牌,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研学基地资源整合。各地区要对研学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尤其要加强小型研学基地的建设和整合。以一条特色线串联起来,形成链条,这样既避免分散化、同质化、碎片化,又扩大基地规模,为短期研学旅行提供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研学旅行旅游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12期)2019-08-13研学之旅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18年9期)2018-09-14小黑的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夏日旅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8期)2015-07-06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