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微喷灌施肥对三七土壤氮素运移转化试验研究

微喷灌施肥对三七土壤氮素运移转化试验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7 12:57:02

王倩,脱云飞*,王飞,沈方圆,郑阳,杜文娟,向萍,杨启良

(1.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 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农业生产氮素为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在土壤中运移转化除了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外,还受灌溉施肥方式、氮素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1].微喷灌可有效控制灌水频率和施肥量,适宜水肥用量对提高作物水肥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降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灌溉施肥土壤氮素运移转化进行大量研究.室内土箱入渗试验表明土壤氮素质量比与肥液浓度呈正相关,不同水肥配比影响氮素运移和转化[2].试验表明土壤氮素变化与灌溉方式关系紧密,党建友等[3]发现微喷灌可有效控制硝态氮深层渗漏损失.ASSOULINE[4]研究表明滴灌对玉米地土壤氮素运移影响显著.试验表明土壤氮素变化与灌水施肥水平、灌溉频率及灌溉模式关系紧密,低灌水频率明显降低三七根腐病,提高三七产量和皂苷质量比[5].ACUTIS等[6]利用LEACHM模型研究玉米不同灌水施肥模式氮素淋失发现,施肥和灌水量增加使氮素淋失量增大.SADRAS等[7]研究发现氮肥降低小麦生长旺盛期叶面积指数,增加土壤蒸发蒸腾比.土层深度及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氮素具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硝态氮呈“氮随水走”运移转化特性,铵态氮不易随水分运移[8].ADRIAN等[9]认为土层深度对全氮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土壤深度0~40 cm氮素积累量最大.

目前针对灌溉施肥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灌水施肥方式、土壤养分、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地等单因素方面,缺乏对微喷灌施肥不同灌溉施肥对酸性红壤土氮素运移转化研究,对最佳灌溉施肥用量还处在探索阶段.文中以2 a生三七为对象,研究微喷灌施肥三七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生育时间和土壤深度运移转化规律,旨在明确灌溉施肥调控酸性红壤土氮素运移转化特性,有助于改善农田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虫害,为该地区三七高产优质种植提供最佳水肥组合模式.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境内(103°30′E, 24°15′N),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旱,每年雨季集中在6—10月.年均降雨量850.0 mm,年均日照2 122 h,无霜期272.7 d.土壤类型为红壤,pH为4.81~6.85.

1.2 试验设计和指标测定

试验于2017—2020年在泸西县大栗树村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个施肥水平,即3.20(F1),4.80(F2),6.20(F3)和120.00 kg/ha(F4);
3个灌水水平,即0.4FC(W1),0.6FC(W2)和0.8FC(W3),FC为田间持水率,为42.28%(体积含水率,下同),CK为对照(不进行灌溉施肥).试验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共1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设39个试验小区.

试验区面积为20 hm2,每个小区长16.70 m,宽1.50 m.试验区采用双层遮阳网遮盖,灌溉方式为倒挂微喷灌,每月灌水施肥2次,肥料随灌溉水以肥液形式均匀喷洒,用塑料薄膜进行遮雨处理,多余水分通过鼠道排出试验区.每隔15 d灌水施肥1次并定期锄草.种植前开沟起垄,沟深30 cm,沟底宽40 cm,以确保不漏水和不漫沟.采样时间为每年6,7,8,9和10月.在每个小区上部、中部和下部设置3个1 m×1 m取样点,去除取样点周边土壤表面枯落物和石砾,分别在10,20,30,40,50,60 cm处取样.将土样自然风干后去除根茎叶及石砾并研磨过筛.土壤全氮质量比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比采用流动分析仪测定[10].施肥肥料选用德美水溶性有机肥,主要成分WN≥21%,WP2O5≥21%,WK2O≥21%,W腐殖酸≥6%,WFe螯合态≥0.05%,WZn螯合态≥0.05%,WCu螯合态≥0.017%,WMn螯合态≥0.05%,WB≥0.1%,WMo≥0.007%,WHg≤10 mg/kg,WCd≤10 mg/kg,WCr≤50 mg/kg,WPb≤50 mg/kg.

1.3 相关指标计算

土壤含氮质量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WN为含氮质量比,g/kg;
V为滴定样品用去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为滴定试剂空白试验用去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为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0.014为氮原子的摩尔质量,g/mmol;
K2为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样的水分换算系数;
m1为风干土质量,g.

数据采用Excel 2018和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

2.1 土壤氮素随时间运移转化

图1为土壤全氮随时间运移转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灌水施肥土壤全氮质量比WTN随时间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同一施肥水平,全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8月全氮质量比达到峰值.处理W2F2在8月比6,7,9和10月全氮质量比分别增加20.19%,6.84%,4.17%和31.96%.各月份全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减小,8月处理W1F2,W2F2,W3F2分别比CK增加63.29%,58.23%和54.43%.原因为随着灌水量增大,氮素流失风险加大,提高氮素水解速率,全氮质量比呈减少趋势.在同一灌水水平,随着施肥量增加,全氮质量比逐渐增大,8月全氮质量比最大,处理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处理W2F3在8月比6,7,9和10月分别增加19.38%,6.21%,1.99%和11.59%.各月全氮质量比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8月处理W2F1,W2F2,W2F3和W2F4比CK分别增加55.70%,58.23%,64.94%和55.95%.处理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全氮随施肥量增大而增大.综上所述,同一灌溉水平和同一施肥水平全氮质量比均在8月达到峰值.

图1 土壤全氮随时间运移转化

图2为土壤硝态氮随时间的运移转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灌水施肥土壤硝态氮质量比WNN随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同一施肥水平随灌水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逐渐降低,9月硝态氮质量比达到峰值.处理W2F2 9月比6,7,8和10月硝态氮质量比分别增加4.49%,5.30%,29.36%和19.87%.各月份同一施肥水平随灌水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逐渐减少,9月处理W1F2,W2F2,W3F2比CK分别增加41.86%,42.19%和36.42%.随灌水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减少,原因为硝态氮带负电荷,不易被土壤颗粒吸附,随灌水量增大,硝态氮质量比逐渐降低,W1F2硝态氮质量比最大.同一灌水水平随施肥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9月质量比最大.处理W2F4 9月比6,7,8和10月分别增加21.27%,23.97%,17.63%和9.52%.各月份同一灌水水平随施肥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9月处理W2F1,W2F2,W2F3和W2F4比CK分别增加41.16%,42.19%,50.37%和55.81%,W2F4硝态氮质量比最大.综上所述,同一灌溉水平和同一施肥水平硝态氮质量比均在9月达到峰值.

图2 土壤硝态氮随时间的运移转化

图3为土壤铵态氮随时间的运移转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土壤铵态氮质量比WAN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少.在同一施肥水平随灌水量增加,铵态氮质量比呈上升趋势,6月铵态氮质量比达到峰值.处理W2F2 6月比7,8,9和10月铵态氮质量比分别增加18.96%,27.01%,64.14%和68.88%.各月份随灌水量增加铵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6月W1F2,W2F2,W3F2分别比CK增加46.32%,52.16%和54.66%.随月份增加铵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加.原因为灌水量增加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氧气质量比降低,硝化作用变慢,因此铵态氮质量比增加.同一灌水水平随施肥量增加,铵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6月质量比最大,其中6月处理W2F1,W2F2,W2F3和W2F4比CK分别增加32.02%,52.68%,60.67%和75.83%,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综上所述,同一灌溉水平和同一施肥水平铵态氮质量比均在6月达到峰值.

图3 土壤铵态氮随时间的运移转化

2.2 土壤氮素随土层深度运移转化

图4为土壤全氮随土层深度的运移转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灌水施肥土壤全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同一施肥水平随灌水量增加全氮质量比逐渐减少,主要聚集0~10 cm.处理W2F2 0~10 cm比10~20,20~30,30~40,40~50,50~60 cm全氮质量比分别增加2.22%,6.15%,10.40%,15.00%和25.45%.各土层全氮质量比随灌水水平增加逐渐增大,0~10 cm土层W1F2,W2F2,W3F2分别比CK增加63.75%,72.5%和62.5%.同一灌水水平随施肥量增加全氮质量比逐渐增大,聚集土层0~10 cm.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土层0~10 cm比10~20,20~30,30~40,40~50,50~60 cm全氮分别增加4.70%,6.85%,9.09%,11.42%和18.18%.各土层全氮质量比随施肥水平增加而增大,0~10 cm土层W2F1,W2F2,W2F3和W2F4比CK分别增加71.25%,72.50,95.00%和68.75%.0~60 cm土层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分别为处理W2F1,W2F2和W2F4的 1.21倍、1.15倍和1.32倍,全氮随施肥量增大而增大.

图4 土壤全氮随土层深度的运移转化

图5为土壤硝态氮随土层深度的运移转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灌水施肥土壤硝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W3F2硝态氮质量比累积在40~50 cm.处理W2F2 0~10 cm比10~20,20~30,30~40,40~50,50~60 cm硝态氮质量比分别增加12.90%,31.88%,3.49%,44.51%和57.23%.灌水量增加硝态氮向土壤深度垂直向下运移,40~50 cm硝态氮质量比增加,不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存在氮素流失风险.各土层硝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20~30 cm土层W1F2,W2F2,W3F2比CK分别增加87.49%,49.61%和37.43%.灌水量增加硝态氮向深层淋洗,导致硝态氮质量比减小.同一灌水水平随施肥量增加,硝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累积在0~10 cm,处理W2F3硝态氮质量比最大,处理W2F3 0~10 cm比10~20,20~30,30~40,40~50,50~60 cm硝态氮质量比分别增加15.76%,37.23%,23.07%,65.18%和77.25%.20~30 cm土层W2F1,W2F2,W2F3和W2F4比CK分别增加43.86%,49.61%,79.26%和59.41%.各土层硝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W2F3硝态氮质量比最大.灌水水平相同硝态氮质量比随施肥水平增大而增大,肥量过高不易提高硝态氮质量比.

图5 土壤硝态氮随土层深度的运移转化

图6为土壤铵态氮随土层深度的运移转化情况.由图可知,不同灌水施肥土壤铵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同一施肥水平随灌水量增加铵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聚集在0~10 cm.处理W2F2 0~10 cm比10~20,20~30,30~40,40~50,50~60 cm铵态氮分别增加10.74%,18.06%,28.99%,29.26%和46.25%.各土层铵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加,0~10 cm土层W1F2,W2F2,W3F2比CK分别增加39.58%,70.43%和86.02%.0~10 cm土层W3F2比W1F2和W2F2分别增加1.41倍和1.09倍,铵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水水平随施肥量增加,铵态氮质量比逐渐增大,聚集土层0~10 cm.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土层0~10 cm比10~20,20~30,30~40,40~50,50~60 cm铵态氮分别增加18.95%,20.53%,22.75%,26.93%和46.25%.各土层铵态氮质量比随施肥量增加逐渐增大,0~10 cm土层W2F1,W2F2,W2F3和W2F4比CK分别增加55.38%,63.44%,70.43%和77.69%,W2F1,W2F2,W2F3和W2F4在土层40~50 cm和50~60 cm铵态氮质量比相近,铵态氮质量比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施肥量对40~60 cm土层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6 土壤铵态氮随土层深度的运移转化

2.3 不同灌水施肥三七土壤氮素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灌溉施肥三七土壤水氮运移转化数据分析,得出不同灌水施肥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的相关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灌水处理土壤水氮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微喷灌施肥条件下灌水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85,-0.207和0.182,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与灌水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灌水与全氮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肥与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8,0.168和0.113,其中与全氮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肥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施肥与铵态氮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土壤硝态氮带负电荷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分运动向下运移[8].相同施肥水平全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8月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原因为8—10月三七生殖生长高峰期对养分需求量大,受高温、土壤性质和水热条件影响有利于氮素运移转化供三七根系吸收利用[11].同一灌水水平增加施肥量处理W2F3全氮质量比最高,过量施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通气状况变差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这与郑文生等[12]滴灌控水控肥对土壤氮素运移影响研究结果一致.一定灌水量增加施肥量导致硝态氮质量比增加,增加灌水量受到水分淋洗向下运移,减少表层质量比累积,增加灌水量促进植物对硝态氮吸收和反硝化作用,硝态氮质量比减少,与PREM等[13]研究结果一致.硝态氮质量比随月份变化呈现递减趋势,9月增大,原因为6—8月植物需肥高峰期,土壤温度高直接影响生物化学过程,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导致硝态氮质量比减小.土壤硝态氮质量比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W1F2,W2F2,W3F2和CK,这与袁念念等[14]研究结果一致,研究控水控肥对旱地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导致硝态氮向下运移.不同灌水施肥铵态氮质量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原因为三七在6—8月处于营养生长高峰期,对土壤养分吸收较强,对养分需求量增大,养分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一部分土壤内部转化,一部分被土壤吸附.

土壤氮素主要以硝态氮形态存在,铵态氮较少,灌水和施肥影响氮素土壤中运移[15-17].SUN等[18]研究表明合理灌水施肥使硝态氮淋失减少15%.文中研究表明同一施肥水平随灌水量增加,W1F2,W2F2和W3F2硝态氮质量比逐渐降低,W1F2硝态氮质量比最大,0~30 cm土层累积,W3F2硝态氮质量比30~40 cm土层累积.这与郭鹏飞等[19]研究一致,研究表明相同灌水量提高灌水频率可以降低氮素淋失风险.硝态氮带负电荷随重力水向土壤下层运移,灌水量过高,减弱土壤对硝态氮吸附,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随水分向下淋洗运移脱离土壤表层;
土层深度加深通气状况差,造成硝态氮损失.这与严富来等[20]研究水氮互作对宁夏沙玉米氮素分布规律结果相一致.该研究同一施肥铵态氮随灌水量增加易聚集0~10 cm,其原因为铵态氮具有较强吸附作用,不宜在土壤剖面中移动,铵态氮停留在浅层土壤,三七根系吸收,与张忠学等[21]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水氮素运移转化取决于灌水施肥量.该研究同一灌水水平下随施肥量增加铵态氮质量比均聚集在土层0~10 cm,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研究微喷灌施肥土壤氮素随时间和深度变化运移转化规律,对不同灌水施肥三七土壤氮素吸收利用率、累积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不同灌水施肥土壤全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硝态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铵态氮质量比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
全氮和硝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减小,铵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比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8月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9月W2F4硝态氮质量比最大,6月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

2) 不同灌水施肥土壤全氮和铵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硝态氮质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全氮、铵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大,硝态氮质量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全氮、铵态氮质量比随施肥量增加逐渐增大,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比聚集在土层0~10 cm,W2F3全氮质量比最大,W2F3硝态氮质量比最大,W2F4铵态氮质量比最大.

3) 不同灌水施肥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与灌水量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灌水量与全氮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肥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施肥量与铵态氮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猜你喜欢铵态氮硝态全氮不同质地土壤铵态氮吸附/解吸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6期)2021-01-29不同盐碱化土壤对NH+4吸附特性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年10期)2020-11-11丰镇市农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关系分析现代农业(2016年3期)2016-04-14低C/N比污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累积特性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年12期)2016-03-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黒垆土有机质和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土壤与作物(2015年3期)2015-12-08有机质对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湖泊科学(2015年1期)2015-05-06红碱淖流域湿地土壤全氮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年4期)2012-03-25铵态氮营养下水稻根系分泌氢离子与细胞膜电位及质子泵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年5期)2011-11-06硝态氮供应下植物侧根生长发育的响应机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年4期)2011-10-26控释复合肥对冷季型草坪氨挥发和硝态氮淋洗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3期)2010-11-16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