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

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6 15:00:04

张晓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2016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次在地方考察讲话中强调要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要求相关部门要讲好党的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强调“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1]539。革命烈士的家书最核心和最显著的标识就是“红色”,“红色”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革命烈士家书的“魂”之所在,革命烈士的家书也被称为“红色家书”。

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拼搏奋斗的历程中,与亲人、朋友、同志之间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嘱托遗愿的书信。作为党的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家书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奋斗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如磐初心与担当使命;
它既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绝佳教材,也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宝贵遗产,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家书的存世现状

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红色家书的产生与存世与时代环境和人们通信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以改革开放政府加快基础电信设施建设为大致分界点,在此之前,通信网络发展相对落后,1978 年全国电话用户仅200 余万户,电报业务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从经济效益和应急程度维度考虑,人们的主要通信方式仍是借助于纸质家书,现存红色家书从时间上来看,主要是从上个世纪20 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2021 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的《百年革命家书》所采编的100 篇红色家书中,落款时间为1978 年以后的仅有8 封。改革开放以后,通信网络快速发展,80 年代传呼机的问世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家书的功能,90 年代手机快速发展,自此,家书的信息传递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而转变成为特定环境下人们缓冲焦虑、降低期望以及表达特殊情感寄托的文化活动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注重”,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以后,红色家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党史研究、收集机构及学者个人开始注重红色家书的挖掘与收集、研究与应用。在收集与研究热潮的推动下,大量高置于资料室与散布于民间的红色家书借助网络信息手段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在红色家书的收集工作中,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发起的家书收集活动,影响较大,收集的红色家书资料也较为丰富,截止2016 年7月,收集的家书就多达五万余封,并通过专辑方式付梓刊印出版。另外,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也是展示红色家书的重要平台,截止到当前,以“红色家书”为关键词搜索,显示相关结果四百余篇,其中家书原文推介多为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和地方学习平台。已有的丰富红色家书资源为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本,尚未被挖掘的红色家书资源也为研究储备了后续资源。

(二)红色家书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关于红色家书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提出“三注重”为分水岭,之后关于红色家书的研究开始掀起热潮。相关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红色家书资源的挖掘与收集,这和家书的私密性以及中国现代历史环境有关,民间有“关门看家书”之说,就是指家书的私密性;
中国现代历史是一部战乱不断的历史,缺少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很多红色家书未能保存下来,这两个因素导致研究对象在数量上不足,需要补充和丰富。其次,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由原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扩充到家庭亲情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再延伸到党风廉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再次,研究对象所选的样本逐渐多样化,早期对红色家书的研究多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高层领导人或典型优秀共产党人的家书为对象,随着家书资源的逐渐丰富,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普通党员尤其是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和普通领导干部的红色家书。

当前关于红色家书研究形成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红色家书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存在着断代式挖掘和区域性整理的特点,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家书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仍需深入开展、持续完善,形成红色家书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阐释清楚红色家书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是需要努力的方向。第二,红色家书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仅包括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还包括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家庭感人亲情和包含传统美德的家风家教,亦包括党的建设中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第三,红色家书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作为正逐渐消失或退出历史舞台的信息传递媒介,家书这种情感传递的方式可能最终会被彻底取代,但红色家书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容和承载的珍贵党史资源不能任其流逝,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继承和发展。

(一)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2021 年2 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部署安排下,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领导、注重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特别是青少年学习教育成效显著。2022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2]且指出用五种方式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其中就包括“用好学校思政课渠道、发挥党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进一步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研究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能够推动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党史融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通过思政课渠道传播党史,进而用党的光荣历史和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一封红色家书能够刻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也能够凸显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还能够见证一个时代和标识一段历史,把这些融入思政课程,无疑会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家书资源融合方面一旦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制度机制,便能达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目的。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求强化四史的学习教育和用正确党史观引导人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好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把握红色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和革命历史,用客观代替主观、用史实回击臆想、用明辨是非取代黑白混淆,就能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革命和党的奋斗历史的本质、进而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瘴雾,澄清对党的历史事件的模糊认识,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红色家书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正确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家庭美德观念等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革命烈士王器民在给妻子高慧根的遗书中起篇就用“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3]13两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观教育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高度契合,可以将其作为开展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案例。两者的契合与相融不仅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维度,从而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成为可能。

(三)赋能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乎旗帜与道路,关乎国家立心、民族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213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随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了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社会思潮多样杂陈、竞相登场,人们思想多变性、选择性显著增强,多元思想的交锋与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客观事实,我们仍然面临着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和凝聚多样社会思潮的艰巨任务。

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前提。红色家书中所反映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与当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流价值观念相通相融。传播红色家风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本质上就是在旗帜鲜明地拥护主流价值观,同时立场坚定地向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亮剑;
弘扬红色家书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就是在阻止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滋长蔓延;
宣传红色家书相关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和坚贞不屈,就是在防范见利忘义、庸俗媚俗等行为对公序良俗的冲击。利用好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强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构建力、赋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富有特色的印记标识,也是反映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核心依据;
文化的发展繁荣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与崛起,是兴国运、强民族的基石。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革命战争年代历经血与火淬炼的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品格与风范的体现,其激昂向上与生机勃勃的旺盛生命力源自于“革命”这一价值取向。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为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坚定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与充足的底气,发展繁荣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担当的外在表现。

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家书既有视死如归的优秀共产党人写下的绝笔信,也有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与教诲,还有革命志向一致的夫妻、恋人之间的深情告白与嘱托,这些都是充实党的奋斗历史、丰富红色基因库、支撑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深度挖掘红色家书的内容、提炼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涵、利用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疑能促进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而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强基石和提供强大支撑,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亲情感恩与家庭美德教育

亲情和血缘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家书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最经典内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37 年写给父亲的信件中写到:“爱德华的健康状况,亲爱的妈妈的病,你的身体欠安——但愿不很严重——所有这些都使我希望,甚至必须立即回到你们那里”[5]56,体现出了马克思对家人的温馨亲情。红色家书沿袭了家书注重表达亲情和体现家庭美德的特征。感恩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庭中老幼间的相互扶持与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直是中华民族大力倡导的处理老幼关系的至上准则;
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不仅体现在夫妻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也体现在父母与子女相互平等对待;
三是勤俭节约的持家观念和量入而出的消费观念;
四是邻里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倡导谦让祥和、互帮互助、礼尚往来。

中国共产党人是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所书写的红色家书蕴含了诸多有关亲情感恩和家庭美德的元素。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同志挂念两位年逾八十的母亲(生母和养母)“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6]45,曾写信向好友求助二百元中币以寄家中;
也曾写家书关怀侄子、儿子的状况“他们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6]45可谓“尽儿孙之孝、尽长辈之责”,家庭的亲情跃然纸上。在物质条件较为贫乏的年代,勤俭节约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力倡导和践行的优良作风,1952 年,毛泽东同志了解到堂兄毛宇居家中贫困、堂弟毛泽连患有脚疾,便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他们,并在家书中特别叮咛他们“这些钱均是我自己的稿费,请告他们节用”[7]1141,要勤俭持家。宣扬红色家书中的亲情感恩与家庭美德,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培养家庭美德的自觉性。

(二)理想信念教育

登高望远需志存高远、大展宏图需胸怀天下,成大事者无不拥有远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用“革命理想高于天”和“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来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回望百年党史,充满艰辛与坎坷、困难与危险,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能彰显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支柱作用,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就是因为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坚定了新社会的必然到来,才能不惜舍弃一切,勇于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胜利贡献青春和生命。和平建设年代,越是没有战火纷飞险境的考验,青年学生越容易在多元思想的影响下迷失前进方向,越是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家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正面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美好理想与社会现实、自我利益与国家需要、民族振兴与世界进步等方面所产生的疑问与困惑,在不断地思考中筑牢个人理想信念的根基。“我绝无生路,不死于病,而死于敌人之手。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8]82,1928年,革命烈士叶天底被捕后预料到将被敌人处死,在写给兄长叶焕蔚的遗书中如是写下了自己的抉择,展现了以他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勇于舍身取义的革命豪情,也展现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崇高献身精神。夏明翰烈士就义前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写到:“‘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9]35,“各取所需”即是指代共产主义社会,他坚信共产党员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终有一天会到来,愿意为其早日到来而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妻子继承革命志向,继续为真理而奋斗。家书中革命前辈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是启发和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大鹏鸟”与“蓬间雀”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坚定政治信念的强有力抓手。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通过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包含民族意识、精神信仰、价值追求和思想观念在内的共同特质,是凝聚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核心要求就是要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包括国家观念教育、国家自强教育、民族历史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勤奋自强教育等重点内容,这些方面的要求和红色家书中共产党人展现的为理想信念将生死置身度外、为国家兴亡不惜牺牲生命、为反对外族入侵奋不顾身等优良品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利用好红色家书的相关教育资源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更好地领悟和内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很多红色家书都饱含了优秀共产党人为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奋斗不止的革命情怀,“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8]156,1935年,时任赣南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在狱中写给兄嫂的最后一封家书中表达了自己为新社会的中国而准备牺牲的选择与决心。英烈夏日晖行刑前在南昌监狱写给母亲的信中认为“然而中国的残暴者,虽然竭尽残暴之能事,他们的末日终有一天要来临”[9]54,他还在信中叮嘱母亲要循循善诱,把弟弟们抚养长大继续报效国家。江竹筠烈士生前写给表弟的书信中告诉他如果自己不幸牺牲,她希望表弟能够把儿子彭云养大,“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9]50。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都是国家精神的体现、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元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承和发展红色家书中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在为传承时代精神厚植发展动力。

(四)人生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观是个人人生观的最核心内容,它受个人世界观的影响和支配,体现了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反映了个人在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等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的选择与倾向。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通过解决个人人生“应当怎么样”的问题来决定“实际怎么做”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引导青年学生通过自我调适、群体意识影响对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分析,用合理评价指标对人生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引导青年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年轻时的关向应在赴苏留学前留给叔叔的家书中把“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作为素日之抱负和唯一人生观;
朱德同志曾让秘书左漠野传话族中子弟“如果以为我是大官,他们来了可以弄个一官半职,那就错了。我们这里官兵待遇一律平等,同甘共苦。你告诉他们,凡是希望升官发财的人,千万不要到前方来”[10]266,表明自己对晚辈们在“公”与“私”价值取向方面的态度。红色家书中所体现出的共产党人人生价值观能够引领青年学生明辨是与非、对与错,做出实现人生价值之正确行动与实践。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14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生命的重要意义,生命是个体能够存在、发展和创造的必要前提,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红色家书中有诸多优秀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故事,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在树立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观方面做出了榜样。“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在留给妻子胡红霞的遗书中充满了凛然赴死的英雄豪气;
夏明翰用“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向姐姐表明自己为共产主义真理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利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两个层次,辩证地看待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同时培养青年学生尊重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努力追求个性化的幸福,还能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死亡的终极否定性和不可逆转性,进而接受死亡现象,于征服与超越死亡过程中向死而生、反求诸己,珍惜韶华、努力于当下。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借鉴红色家书中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人生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教育,对于解决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

集体主义是指个人的言行举止应合乎其生活环境占大多数群体成员集体利益的一种思想规范。集体主义教育就是通过特定的教育载体、利用一定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引导教育对象感受集体主义氛围、内化集体主义情感,最终外化于集体主义的实践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正确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情感和形成集体主义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人的不同层次需求,或要求无私奉献只为公、或要求先人后己公为主、亦或要求公私兼顾两相宜。利用红色家书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向革命前辈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集体意识水准,学习他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最前端和第一位的高尚集体主义精神,并外化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择业等过程中;
另一方面要引领他们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能够辩证看待集体和个人的相融共生,认识到“个人是集体构成元素,个人利益会随着集体利益的增加而改善”,妥善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性思想认为“个人的生存是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个人与他人的社交和互相需求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这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社会公德的约束与规范下。社会公德是建立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涵盖范畴体现在个体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参与和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不同范式的道德要求。红色家书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家人朋友要“相互帮扶、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法守纪,崇尚和谐、善待他人”的叮嘱,正对应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三个层面教育的需求。把红色家书中的社会公德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是强化学校社会公德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社会公德教育成效的有效方式。

(一)用好课堂教育渠道

课堂教育是红色家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渠道。用好课堂教育渠道,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方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具有丰富的红色家书教育资源知识储备;
其次还要具有把红色家书资源运用到日常课堂理论教学的意识,以及把红色家书有机融入课堂理论教学的设计与规划;
再次还要具有通过专业方式方法把红色家书中蕴含的思想和理念讲清楚、讲明白的能力,要能够把学理分析阐述透彻、把思想理论阐释彻底。对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师,亦要在课程思政上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深入研究红色家书和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科研的结合点,通过教改研究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等课题研究,探索把红色家书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做好红色家书融入的布局,实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红色家书的思想内涵,自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用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要让红色家书进校园、进课堂,而且要进教材、进教案,最终实现进头脑,把红色家书的思想内容内化为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在课程体系创新方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同时,再开设以“四史”等为主要内容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红色家书蕴含了“四史”的重要内容,编入此类课程就实现了红色家书进教材、进教案。在统筹推进课程内容建设方面,红色家书蕴含了丰富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人民、爱集体的教育思想,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构成元素。在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借助红色资源进课程教材指南与编制英雄人物图谱,把红色家书所涉及到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迹写入教材和教案,能确保课程教材的政治性和方向性,提升其时代性与科学性。

用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让红色家书进教材、进教案,需要在课堂教学相关的备课、授课、考核等阶段全方位融入红色家书的思想元素与核心内容。在备课环节融入红色家书,就是在制作教学课件时遵循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原则,既要考虑到课件本身的特性,又要考虑到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还要考虑到红色家书自身的文化特质;
在选取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以及教育对象接受偏好等影响因素,采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红色家书内容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科学价值观念的方法;
在选取典型案例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看得懂、感得到、仿得通,更接地气、更易被接受的典型。在授课环节融入红色家书,主要是要在课堂导入、内容讲解方面下功夫,自然而又新颖的红色家书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对其兴趣,提升学生关注与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讲解的过程则是学生具体内化的过程,需要结合课堂环境科学进行。红色家书内容在课程考核环节的融入应因课而异,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公共课,考试课、考查课,不同课程类型的考核要结合自身的特征合理规划、科学融入,既要达到融入的效果,又要防止为融而融、死板僵化,不仅影响了原本的课堂教育效果,也使红色家书的融入大打折扣。

(二)借助社会实践途径

社会实践是红色家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养成相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与创新形式、完善机制等措施,教育青年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提升能力、加深情怀。作为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弥补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而且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增强责任与使命,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理论之于实践的转化与拓展,提升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红色家书是反映优秀中国共产党人先进事迹、优良品质和高尚精神的一种载体,一般具有典型的时间特性,即映射出的是某一特殊时期的情况,相对而言,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家书博物馆等适于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设施,能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上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党的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学生了解更多的红色家书知识,从当前各地的革命烈士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情况看,若有红色家书实物存在,大都会以陈列方式突出所纪念人物的优秀品质,成为展出文物的一部分,参观实践的过程同步实现了红色家书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学生总体上把握红色家书相关的历史背景,深入领悟红色家书的价值意蕴。如单就了解某一篇陈云家书的内容,能够通过家书的内容感受陈云同志家书成文时期某一或几方面的革命精神,如若能够到陈云故居、陈云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物参观、内容讲解等方式感受陈云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的历史,结合对与家书相关历史文物的学习和了解,毋庸置疑会加深对陈云家书文化内涵和党史底蕴的把握。实现红色家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红色家书作者本人、家人、后人以及相关见证人的走访与专访,在对红色家书的深度剖析中全面掌握红色家书形成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等相关知识,深化对红色家书的理解与感悟,学习红色家书相关先进人物的高尚精神与高贵品质。

借助社会实践途径发挥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需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地方红色家书资源有机融合。无论是政府、学校等机构官方组织的对口帮扶、帮带社会实践项目,还是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等较长假期自发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或者是主题突出、目的明确的一次性实践参观活动,都是宣传红色家书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借助“帮扶”“支教”“宣讲”等契机,组建红色家书宣讲团队、研究小组,在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景点等红色家书的展出单位与机构担任志愿讲解员,在下乡理论宣讲中担任红色家书专职宣讲员,或在有红色家书资源的地方帮助成立相关研究与宣教机构,有针对性地对红色家书进行专业解读,传播党史知识与红色家书故事、传承优秀红色家风,促使青年学生自觉转变为红色家书的传承与拥趸者,推动红色家书蕴含的丰富思想理论的传播与传承。

(三)发挥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红色家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是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隐性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空间,本质上是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交错编织的综合体,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能够陶冶品行情操、拓宽知识视野、建构健康人格和提升道德素养的环境氛围,其互动性与渗透性特征使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为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方式。从政治观教育到法治观教育、从世界观教育到人生观教育、再从法治观教育到道德观教育,红色家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校园文化的主题具有高度的匹配与契合性,使红色家书借助校园文化渠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可能。校园文化又分为具象化的物质文化和抽象化的精神文化,在表达红色家书的价值意蕴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校园中无论是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等教育教学建筑,还是运动场、宿舍、食堂等生活建筑,亦或是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石刻壁照,都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红色家书”文化景观,用以记载和宣传红色家书。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享受校园美好环境的同时了解红色家书、感受红色家书、学习红色家书,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家书文化的熏陶、内化红色家书的思想精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以沉浸式与体验式方式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红色家书提供环境与氛围。校园广播可以开设红色家书专栏,定期播放红色家书相关内容,讲述红色家书背后的红色故事;
主题教育可以通过编排红色家书相关内容舞台剧和情景剧、举办红色家书朗诵分享会和主题演讲,传承红色家书中的革命思想;
学术科研方面也可以以红色家书为研究对象,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对红色家书进行学术探讨和学理分析。

党团组织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红色家书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相对于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不确定性、活动计划的灵活性和参与对象的自发性,党团活动具有活动主题的特定性、活动时间的相对固定性、活动内容的政治方向性等特征。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红色资源的利用、革命历史的学习、英雄故事的示范必不可少,红色家书以其内容的先进、纯洁特性,能够吻合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重点利用“节”、“日”节点,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和学雷锋纪念日、烈士纪念日,把红色家书思想内容融入到专题教育活动中,如在清明节讲述家书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在青年节诵读红色家书,重温红色家书中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不顾身的铮铮誓言,教育青年学生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立志成为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可以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庆典为契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突出教育主题、追求教育实效,把红色家书有机融入具有特殊体验价值和独特激发作用的事件中,如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红色家书中优秀共产党人危急时刻勇于挺身而出、顾大局而舍小家的奉献精神,不仅传承了红色家风,也提升了教育效果。

(四)利用网络空间阵地

网络空间是红色家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鉴于互联网的参与匿名性、环境开放性、信息多元性以及传播速度快、个体互动强等特点,网络空间这种“虚拟的实在”场所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是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互联网+”新形态也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就是换位思考从青少年视角审视问题,网络空间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主阵地,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红色家书需要借助网络空间与科技手段进行有效地传播与发展。

在网络空间利用红色家书资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要注重形式的趣味性、服务性,更要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知识性。可以建设红色家书主题教育的网站网页,形成系列化、系统化,涵盖面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的红色家书资源库,为利用红色家书提供资源平台;
也可以在共建共享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校园网站联盟,通过推选和打造红色家书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红色家书校园网络矩阵;
还可以通过当前已经趋于成熟的“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网络文化建设品牌,设置“红色家书”专题项目,集中宣传和展示红色家书相关的“网络名篇”,扩大红色家书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影响。

利用网络空间阵地把红色家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新媒体、自媒体的运用。相对于传统媒体,火爆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具有信息双向传递和多向传播的特征,一对多的信息传递和多对一的信息反馈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接收信息的不足,可以针对信息传播中客体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与矫正,进而促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准确、快速。从QQ、到微博、微信,再到抖音、快手,新媒体、自媒体以大众网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面孔快速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遵循网络空间信息传播规律就是要用网民喜闻乐见、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红色家书教育工作,才能避免自娱自乐的尬境,提升网络空间利用红色家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纸短情长彰家国情怀,言深意重表凌云之志。研究红色家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利用,以小切口阐述大道理,把红色基因融入党和人民伟大事业接班人的血脉,让英雄烈士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革命文物工作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指示的要求,也是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家书红色思想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清晨忆家书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一封家书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7年10期)2017-09-15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