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科技类稿件常见错误溯源及应对策略

科技类稿件常见错误溯源及应对策略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6 14:57:02

何 桐 尹 璐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活动日益活跃,在这样的大潮中,科技类出版物也逐渐增多,越发呈百花齐放之势。但是,高学术水平出版物数量不高、科技类出版物原创性不强、学术约束机制缺失、经济考量压过学术考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1]。在这样的背景下,严把稿件质量关,是出版人对读者负责、对职业负责的基本要求。但是,知易行难,由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相较大众类读物,科技类稿件中往往存在更多的内容问题,审读时也会遇到更多不易发现的错误;
又由于科技与人文日益相互渗透,这些问题和困难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非科技书刊出版中。然而,科技文稿的内容审读至今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前人通过诸多实例的分析,基本推论出科技出版物的内容疏误很少能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而往往是在万分之三左右[2],这种现状是十分值得忧虑的。

由于科技发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细化,现代已很难找到万能的“博”士了,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某一方面的顶尖人才从事科技编辑工作,一本科技类出版物的差错率也往往难以控制。那么如何尽量减少稿件的差错,从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呢?稿件的提供者是作者,在收稿时把好作者这一关,从稿件中的常见错误入手,追溯其来源,在约稿和审稿时对作者进行说明,进而有效地防控,形成有效的指导、说明体系,会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笔者参考了前人对于常见稿件问题的总结[3][4],总结因作者引发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对应策略。

选稿和编辑加工工作中常见的错误已有前人从多个方面总结[5],本文以一份科技类出版物稿件的各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就各组成部分中常见错误进行溯源。

(一)封面和版权页常见错误溯源

1.封面英文错误或拼音错误

在封面、扉页中,书名、副书名的英文翻译或拼音标识比较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将“准噶尔盆地”的拼音写为“zhungeer pendi”不仅发音错误,而且空格多余;
又如将“塔里木盆地”的英文写为“Talimu Basin”,而忽规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Tarim Basin”。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作者对于英文或中文的认识缺失、专业术语使用的不严谨,而且这种错误可能会延续到稿件的正文之中,形成多处错误。

2.版权页内容提要与正文的不一致

科技类图书的版权页中大多印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作为全书的内容总结和读者对象的说明性文字,可以说体现了一本书的灵魂内容,但在内容提要中往往出现和正文内容的不统一、使用术语和正文使用术语的不统一、核心内容和正文重点叙述内容不一致的问题,这往往是由于作者在统稿时忽视了对内容提要的一并调整,对内容提要不够重视造成的。

(二)前言常见错误溯源

科技类图书的前言是作者对于本书的成书背景、行业需求、内容特色、编写分工、相关责任人的全方位的总结和说明。但往往由于作者对前言的认识不到位,经常出现成书背景叙述不明确、行业需求描述模糊、内容特色说明与正文不一致(或夸大或侧重点不同)、编写分工遗漏部分章节对应贡献者(比如缺失某一节的贡献者)、致谢方式过于模糊笼统(比如致谢不说明具体人的工作单位归属)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作者对编写前言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仓促成文,没有深入理解前言的重要意义,从而造成一系列相关问题。

(三)目录常见错误溯源

目录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和正文标题的一致性方面和分层次的合理性方面。目录和正文标题的不一致问题,大多是由于正文标题修改后,文前目录未改或文前目录修改后正文标题未改;
又有层次不合理的问题,比如附加内容(例如无规律出现的拓展阅读部分)使得层级冗余、该列入的标题未列入目录(比如章后习题和每章参考文献)造成缺失等。而分层次的合理性问题,往往体现在目录中的上一级标题下有时有下一级标题而有时没有,造成目录体系的合理性问题和成书目录观感大打折扣的问题。追本溯源,目录的问题是作者对稿件的整理中一致性和层次性的理念缺失造成的。

(四)参考文献常见错误溯源

1.文献作者信息错用和术语失察

在参考文献中往往出现原有文献涉及人名错用或乱用、术语不规范的问题,前者往往是由于文献作者自身用名随意,比如知名专家的作者姓名“裘亦楠”和“裘怿楠”这两种不同的写法就经常在参考文献中打架,大多数作者并不深究作者当时使用的确切姓名,多以某出版社的某一本专著的封面信息为基准而造成错误;
后者多是由于原文献过于陈旧或负责的编辑没有指出作者对术语的错误使用,造成类似“副层序”未被“准层序”替代、“凡尔”未被“阀”更正的问题。

2.文献信息索引缺失或出版地址错用

参考文献的信息缺失的问题,是文后参考文献最常见的问题,特别是中文稿件的英文参考文献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是作者对于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这一标准了解不足、引用文献时不关注文章属性和对应页码等信息、对国外出版机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的;
同时,很多国外大型出版社在很多国家的不同城市都有分支机构,但出版机构的名称往往是相同的,作者若按照思维定式标注常用的城市或者总部所在地,就会导致错误。

(五)正文常见错误溯源

1.术语的统一和规范问题

科技类出版物中,术语严谨使用的重要性不必赘言。但近年将“拗陷”用作名词、使用过时的“泥饼”表述规范的“滤饼”、“毛管压力”和“毛细管压力”混用等问题,分别体现了近似术语混淆、淘汰术语乱用、同义术语不统一这些在术语使用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追溯这些问题的根源,可知根本原因是作者学术概念不清、引用文献陈旧或惯用非专业术语、前后引文术语使用不一,从而将这些错误带入了稿件。

2.引文问题

科技类出版物,引用文献中的重点问题和对应原因有三类:作者引用文献随意,造成针对性弱的文献不仅不能很好地支持作者的观点,甚至会引发读者质疑作者的以偏概全或者偷换概念,质疑作者的学术水平;
由于大量的引文是通过翻译得来,作者对外文的一知半解和对中文的生疏,会造成行文语法的外文化,不仅影响读者理解,甚至会造成读者误解;
对于引用文献中的图件,作者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其体现的数据和形态,而忽视其清晰度、准确性,为后续的编辑加工带来问题。

3.文字错误

科技类出版物的文字错误,大多是由引用文献时使用OCR软件识别错误、作者输入法不熟练和作者中文知识缺失造成的,例如某稿件中“沧州市下属任兵县因为生产石油而远闻名”出现了不识“沧州”,“辖属”误做“下属”、“任丘”被OCR软件识别成“任兵”、“盛产”错用为“生产”、“远近闻名”缺失“近”字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作者交稿前的核对环节缺失,容易造成这一系列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中文的素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编辑要经常面对的。

4.公式错误

公式是科技类稿件错误的重灾区,追溯其根源,多是作者不使用标准物理量或常量符号,不熟悉的公式没有经过细致的查证就直接引用,例如自然对数e和圆周率π应为正体却标为斜体、对应不同取值区间的计算式本应不同但实际使用了同样的计算式,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引用文献时OCR识别软件识别出的公式不加分析就直接放入稿件之中,直接给出的就是错误公式,包含的问题更是繁多。公式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作者对待稿件的严谨程度不足和对学术的理解程度不足的综合,奉行不加思辨就直接套用的“拿来主义”,往往是造成公式中错误百出的主要原因。

5.语法逻辑错误

尽管很多作者都是高学历人才,但不得不承认现阶段大量作者的中文语法逻辑方面是有严重缺失的,比如“出版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工具”(此处犯了概念错误,“工具”应该改为“工具书”),“足以使人致命”(此处“使人”多余,如保留则不合逻辑),“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价值量,另一类是以实物量”(两个“以”不应出现,如果出现则两类都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方式而并非经济效益指标)这些概念不清、主谓失合、关系不合的问题,本质是都是语法逻辑的问题。科技类稿件的作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但他们的高水平往往集中在专业方面,对中文的理解往往会因为相关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统一性的稿件错误,这也是编辑在和作者的沟通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6.外文错误

外文错误也是科技类稿件错误的重灾区,例如:引用文献时OCR识别错误,识别软件识别出的英文o、l、q常被识别成0、1、9,而作者不加甄别就直接套用;
单词拼写错误,form拼成了from;
图件中英文未翻译就直接套用,而且直接使用错误缩写,比如hour的缩写写成hr而不是h等等,特别是在科技类稿件的参考文献中,作者姓氏和名称的混淆、错误的缩写、错拼的单词比比皆是。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是作者对外文不熟悉、引用文献自身有误、使用软件精度不当造成的。

7.知识性错误

科技类稿件的知识性错误中,较为多见的是人名、地名和偏政治类的错误,这些错误的产生,多是由于作者对行文涉及的人物姓名、地点名称不加详细考据,对政治事件或规范不敏感造成的,常见的错误如:裘义楠(正确为裘怿楠)、海参崴[正确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现捷克斯洛伐克(旧世界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所以现在合并两个词汇已经不能代表某一国家)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并不严重的科学准确性问题现在在科技类稿件中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一问题体现了学者科研严谨性的缺失和治学精神的荒怠,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8.图件必要性差、图文不符和图表不符

科技类稿件中要涉及大量的图件、表格,也是错误泛滥的“重灾区”,图件或表格本身应具自明性,图例、图例说明、标注等大多能做到齐全、无误,但图件或表格在很多位置其实没有必要出现,文图或文表甚至图表也出现术语或用词不一致的情况,导致读者无所适从。举例来说,地质学书籍中常附有地质构造图,少不了有对应的断裂内容,描述断裂往往用地名或定名,显然主干断裂始端和终端的地名不应缺少。但是,往往文中有此地名,图中却查不到,或是文中地名和图中地名不一致。单独看图件或者表格往往难以发现此类问题,对应文字分析,此类问题却频繁出现。究其原因,是作者行文逻辑的缺失、对稿件图文(或表文)一致性的不敏感,图表及其对应文字引用文献自身的严谨程度不足,图表和对应文字引用多篇文献造成术语或说明不统一造成的。

为求稿件尽快出版,某些作者在科技类稿件的出版过程中,即使遇到上述问题,也常常因为时间和态度方面的问题,不对稿件进行深入的再处理。编辑在处理或预防这类情况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成常见问题指导意见

虽然市面上已有类似《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这样具有全面的指导性的图书,但鉴于其篇幅较大、提出规范意见为主而提出谬误来源有限,科技类稿件编辑应形成自己的较短篇幅的指导意见文件,根据以上对问题源头的分析,主动提出规避问题的要求,将其提供给作者,可以使作者在成稿的过程中就消灭大量的错误。这样不仅在初始阶段就提高了稿件质量,而且能够使策划编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使稿件结构更合理、叙述更生动、理论框架更严谨等“高级”问题上,避免正斜体错误、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耗费过多的收稿审时间。形成指导意见的过程,是编辑对所有问题的把控的过程;
指导意见的逐渐完善,是编辑自身学术素养提升和编辑水平提高的过程,对于编辑本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编校质量关口前移

编校质量关口前移,整体来说主要包括作者交稿前自检和收稿审严格把控这两个方面。

首先,应要求作者对稿件进行严格的自检,是守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虽然在约稿时编辑会对作者提出编写要求,但很多作者并不能真正地做到按照要求编写,所以在作者交稿之前,应该对作者提出按照稿件要求的自检要求,这样在正式交稿之前可以消灭一部分术语不统一、错别字、多字、漏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求自检是提醒作者尊重自身作品、尊重读者的必要环节,更是尊重作者、尊重作者劳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进行初审前收稿质量把关,即正式收稿前对稿件提出统一修改意见,是弥补作者稿件重点不足、告知普遍性错误、发现结构性问题、提醒作者如何更正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个环节应该高度重视,并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整体分析稿件,避免科技类稿件来稿即加工、有稿即放行的现象。

(三)校样核对与校对质量的提升

校对环节在三审三校制度中本十分重要,本应是编辑工作的延续,但现在在某些出版社的出版工作中却并不受到重视,从业人员也不具备足够的文字水平和专业素养,校对时并不能提出编辑未发现的一些逻辑问题或者专业问题,仅能做到“校异同”,没有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愿望甚至是能力。所以策划编辑在校样第二次校对结束后应对稿件进行通读,这是进一步核对校对人员提出问题、加强稿件质量把控、对稿件排版提出进一步规范要求的重要环节,应提起高度重视。各科技类出版社应该以从人员结构和稿件水准方面入手,推动校对工作的改革,提升校对质量。

(四)加强作者自校环节

加强作者自校环节的把关,是完善编辑加工、提升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建议这一环节在三校进行时同步进行,这样既保证了给作者的校样经过了两个校次的核对和编辑的自查,也尽量将最终作者可发现的问题集中在学术层面,而不是浅层次的是非错误和图表的美观等问题。通过和作者的沟通,提升作者对自校的重视程度,要求作者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再次审核自己的作品,也是尊重作品、尊重作者的体现。

在收稿之前,编辑应对稿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有全面的警惕性,全面认识稿件的问题来源,对于提醒作者进行统改、保证稿件整体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提醒作者重视的基础上组织稿件的编写工作,再基于稿件各主要部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常见问题指导意见、促成编校质量关口前移、实现校样核对与校对质量的提升、加强作者自校自查环节,不失为一种降低科技出版工作中成品差错率的对策。

猜你喜欢科技类术语稿件录用稿件补充说明中国伤残医学(2022年14期)2022-12-27月度荐书单全国新书目(2022年5期)2022-06-24本刊稿件体例要求政法论丛(2022年1期)2022-02-22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工业设计(2016年8期)2016-04-16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3期)2016-04-03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出版与印刷(2015年1期)2015-12-20我国食品科技类高影响力期刊近年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2015-12-02特约稿件物理与工程(2013年6期)2013-03-11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