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6 12:00:05

肖 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自觉性和实效性的根本标志,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不过,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即使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也比较分散、不成系统,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亟待切实改变这种局面,从课程学科定位、教学整体水平、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立德树人等方面明确价值取向,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促进教学及其评价的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教学评价应当着眼于彰显课程的学科定位。

(一)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所在,彰显高校的办学方向。作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现实表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十分激烈。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挑战以及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育人功能。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充分认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持立与破的统一,实行价值引领,指导和督促教学在传播真理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反映和反作用都可能沿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局面,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有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于误入歧途,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作出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相背离的价值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评价必须增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自觉意识,准确把握课程的学科性质,引导学校和教师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关键课程” 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既有培养合格人才的共同本质,也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等个性特色,既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知识教学,也不同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技能训练,是育心、育德,为大学生成人成才奠定科学思想道德基础的课程,更注重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道德涵育,更注重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评价必须正确认识 “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的关系,增强 “关键课程” 意识,在立德树人上充分发挥 “思政课程” 对于 “课程思政” 的示范作用,推动构成 “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合成联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协同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不同方面和环节,习近平主席关于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376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将 “关键课程” 意识落实到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检验教学改革创新的价值取向上来,用是否贴近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是否贴近生活、创新教学方法方式、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否贴近学生、善于运用学生习惯的接受方式传播科学理论等尺度全面度量和检验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学评价的指挥棒应该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意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创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性质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原则是由其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观念反映,应当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个性化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其中,实效性具有目的性和综合性,与其它几条原则并不处于同一层次,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具有根本性和引领性意义,而其他教学评价原则由此派生和为此服务,共同作用于教学评价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法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课程成绩考试考核不能简单地沿袭 “一张考卷定高低” 的传统方法,因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很难通过考试的形式反映出来。姑且不说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即使检验学生学业成绩也应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出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引领下、在弘扬传统优势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教学评价的新途径。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不少,改革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关于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相统一、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相统一、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统一等见解,已为许多学者和教师所认同。随着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学评价方法会有更多积累和创新,但无论如何变革,都必须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性质和育人功能的鲜明特色。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多门课程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门课程既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又具有独特的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同时并存、相互交织。教学评价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课程之间的张力,才能准确把握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和关键,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结构和目标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具有科学的内容设计和具体的目标要求,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具有特殊重要功能,教学评价应当明确各门课程的个性特征,这是提高教学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的设置是彰显当代中国大学特质的需要,教学评价重在检验教学是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教学评价重在检验大学生是否弄清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评价重在检验大学生是否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否弄清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思想道德和法治” 着重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教学评价重在考察大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髓、养成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的自觉。

“形势与政策” 以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为主线,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核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

(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性和个性的内在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即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质量规格和统一的教材版本;
个性则是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学生素质和各门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但共性与个性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但并没有包罗个性的一切,因而不可能完全解决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素质结构的大学生个性化问题。为此,既要研究教材体系的共性问题,也要研究教学体系的个性问题,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弥补教材在反映个性上的某种不足。教学评价首先要强调体现国家意志和大学规格的共性,同时也要从校情生情的实际出发,关照大学生的个体需求。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具体操作上要求多元融合,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形式、手段等系统改革创新;
也要求多向度着力,兼顾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关联性。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 “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3]鉴于教学现实,教学评价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理论课、历史课、规范课等教学各显特色、交相辉映;
二是面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如何讲授同一内容,以避免千篇一律而缺乏针对性;
三是先行课和后续课如何呈现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特征,避免内容重复或脱节的现象。

(三)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整体观念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水平需要各门课程联动发力,也需要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等的综合作用。这就要求教学评价树立整体观念,推进各门课程教学协调发展、与时俱进。

在教学内容上,关键要看各门课程教学如何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而教材还没有来得及反映的重要理论内容,及时反映并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高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前沿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因而应当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关键要看如何根据学生成长和认知的心理规律设计教学,关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介问题。如:如何突出重点难点,从历史和现实、国外和国内等多维度解读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大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在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
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大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引导教师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形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关键要看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各类媒体信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和手段上存在两种相反的现象:一是固守传统的 “满堂灌” ,或者囿于传统思维运用信息技术;
二是技术至上,形式冲淡内容,甚至流于庸俗化。教学评价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使之在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的价值性要求。

大学生成人成才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都应该聚焦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和育人体系。

(一)明确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生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习近平关于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377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提供了基本遵循。

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标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尊重、关心、爱护大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其核心任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当防止或纠正那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孤立起来的做法,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的现实基础上。

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并集中体现在和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发展性需要,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教学评价必须聚焦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大学生的学业发展。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进而言之,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在不同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忽视学生道德、心理、人格等的发展,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发展要求不完全相适应等,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认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义,并明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开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必须着眼于传承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等的相互支撑,使之形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

强化课堂育人渠道。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形式并没有过时,但必须切实改变 “满堂灌” 现象。审视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是简单地否定课堂教学,只能是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尤其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这就要求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认同标新立异的做法,必须坚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把传统教育优势和现代化技术手段高度融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传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

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实践育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现实世界和内化理论知识的现实途径。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出发,构建多元融合、制度完备、功能显著的实践教学可行性模式,以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无论校内和校外、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都要以育人效果为旨归,并根据育人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比重。教学评价要着力督促完善实践教学形式、落实实践教学时间、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探索网络育人模式。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实施教育教学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问题,迫切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网络育人模式,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与此相适应,教学评价要从以往的经验型走向现代技术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实时、动态地评价网络育人的全过程。

(三)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和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不仅要检验教学全过程,而且要指向与教学过程关联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育人机制和体系。

育人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主要是指相对稳定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内外诸多主体、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工作环节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而且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必须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和机制的首要任务,教学评价应当慎重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趋势,着力于健全育人的新机制。

育人体系是指由思想政治工作不同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 “十大” 育人体系[4],首要的是课程育人体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居于课程育人体系的首位。显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构建育人体系的内在逻辑, “思政课程”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才能为 “课程思政” 作出表率和提供引领,进而形成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联动机制和协同效应。教学评价要全面把握育人体系,尤其是要注重检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集体备课、名师引领、团队攻关、教与学的积极性等,以期实现 “优化评价激励” 的价值取向。

列宁曾经在《致卡普里党校学员们的信》中指出: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使命。无疑,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其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立德树人。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显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必须有特殊要求,即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其中首要的是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是党和人民利益诉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集中反映,只有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理想上坚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立场、在归宿上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的立场,才能在政治原则上不含糊、在政治观点上不暧昧、在政治方向上不茫然、在政治纪律上不懈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对其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应当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力,检验其是否坚守 “政治红线” “职业底线” ,是否真正做到 “在马言马” “在马信马” ,潜心立德树人。2015 年,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要求教师 “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6];
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教师评聘考核首位,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作为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评聘、评奖评优的首要指标。[4]显然,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定力具有引领意义,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价值遵循。

(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的重要目标是引导教师增强角色意识、明确价值追求,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诚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 “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 则是教师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关于 “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 以及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7]的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好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引领教师增强自我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到德学并举,德高、学高、艺高完美统一。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贯穿于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等相统一的过程中,其实质要求在于 “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

“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正因如此,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8]师德师风作为 “第一标准” 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做人的工作” 的特点决定的,教学评价应当引领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提升人格品质,使之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致远达人。

(三)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评价的重点指向

教师素质包括不同方面,教师素质评价也具有不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评价应该突出三点:

要把教学风格作为评价每个教师素质的重要观测点。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体在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鲜明教学特色,既是教师个体素质和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标志,具有创造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一般说来,教学风格包括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等,不同教学风格既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具有互补性,每个教师都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教学风格应当是理智型,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严肃的科学理论,必然要求教学论证严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用逻辑的力量吸引学生注意力,用理智的力量掌控教学全过程,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提振学生精气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重点是教师的理智型教学风格,同时也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和运用其他教学风格的元素来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实效。

要把网络素养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着力点。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传授方式和获取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以快、新、变、奇等特点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形成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提高网络操作能力和控制能力,实现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接轨融合,从而在网络空间赢得教学主动权。评价教师的网络素养,要看其对网络传播的规律是否掌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否自觉,以及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代表是否敢于进行平等竞争。评价教师的网络素养,也要看其有效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特别是信息辨识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控制能力和信息回应能力等,真正把教师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辅助作用的高度融合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活起来” 上。

要把教学语言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关节点。教师的素质具有综合性,从职业角度看,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也要有相当的语言素养。一般说来,反映某种对象的思想是确定的,而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则灵活多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 “用人民懂得的语言进行共产主义教育”[9]。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以及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方式的新特点,教学语言不仅要强化叙事性,用生动的事实讲述深刻的道理,以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也要注重通俗性和趣味性,用质朴和生动的语言阐释科学的真理,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学语言不同于教材语言,它是不同语言形态的整合,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时代感。实践表明,教学语言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节点。教学评价要引导教师在不失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创新教学语言,努力构建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要求、适应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的形势、融多种语言形态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理论课育人政治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