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新特提斯域演化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影响

新特提斯域演化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影响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5 16:57:01

朱日祥,张水昌,万博,张旺,李勇,王华建,罗贝维,柳宇柯,何治亮,金之钧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28;
4.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北京 100871)

近年来,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特别是固体地球动力过程如何影响地表环境演变及能源资源富集,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倡议,未来要从更宏观的视野来思考和研究“地球的系统科学”[1]。油气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产物之一,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地质单元。自“板块构造理论”创建之后,油气地质学家就开始用活动论观点研究沉积盆地,并指导油气发现[2-3]。油气地质学家不仅研究原型盆地形成及叠加演化过程,而且特别关注全球主要成烃成藏过程相关的板块运动和全球性事件,如超大陆聚散[4]、大火成岩省事件(Large igneous provinces,LIPs)[5]、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6]、气候带变化[7]等。油气地质研究已进入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演化整合的新时代[8]。

显生宙以来,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的陆块相继与欧亚大陆碰撞,形成了以“南裂北聚”为特征的巨型纬向特提斯构造域,与经向环太平洋构造域一起,共同构成“现代地球上最显著的两大造山系”。其中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也是支撑人类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聚宝盆”。21世纪以来,特提斯域探明油气储量仍保持稳定增长,剩余可采常规油气储量占全球近55%(见图1)。波斯湾地区赋存了特提斯域近72%的常规油气储量,是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超级含油气盆地(见图1)。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80%的油气赋存于中生代以来地层系统内[9-12]。为什么油气资源能在短时间内巨量富集在一个局限区域,这不仅是石油工业界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地学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

图1 全球大型油气田分布[10-12](截至2021年底)

特提斯构造域演化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耦合关系研究,是揭示深部动力过程、表层环境效应和化石能源形成最理想的场所,本文聚焦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历史,基于新特提斯动力学研究新进展和油气勘探新数据,揭示波斯湾“油气聚宝盆”效应,探索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地球科学前沿问题,拓展油气地质研究的知识边界,期盼不仅为地球系统研究提供新的着力点,也为全球油气资源新发现提供科学依据。

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可分为西阿拉伯盆地、维典—美索不达米亚盆地、中阿拉伯盆地、鲁卜哈利盆地、阿曼盆地和扎格罗斯盆地。构造上可简化为西部阿拉伯地盾区、中部稳定的阿拉伯地台区和东部扎格罗斯前陆变形区 3个宏观地质单元。区域上,自西向东由物源区向沉积区过渡,西部的阿拉伯地盾一直演化至今,中东部为巨大的古生代内克拉通、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和新生代前陆构成的叠合盆地(见图2a)。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十分优越,生、储、盖层涵盖前寒武系至新生界的各个层系。主要烃源岩发育于前寒武系侯格夫群、下志留统、中侏罗统和白垩系。尤其在中生代,波斯湾盆地发育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巨厚(超过5 km)海相沉积。持续、稳定的海相沉积为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中生界烃源岩展布主要受侏罗纪—白垩纪 3期台内盆地控制,其中,中—晚侏罗世发育的局限封闭台内盆地有利于缺氧环境形成,白垩纪发育的宽广陆架—斜坡环境在富营养上升洋流作用下有利于初级生产力勃发,进而促使高品质烃源岩发育[13]。由于阿拉伯陆块相对稳定,能够承受周围构造活动的长期作用力[14],在宽广陆架上发育连续性好、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优质储集层(见图2b)。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中生界区域性盖层主要包括侏罗系顶部 Hith组膏盐层和中新统Fars组膏盐层,白垩系致密灰岩层和页岩也构成了重要的局部盖层,进而控制了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多套成藏组合。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近 95%的油气资源富集于东北部的扎格罗斯盆地、中部的中阿拉伯盆地和东部的鲁卜哈利盆地,主要赋存在近南北向线性构造、盐控构造和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圈闭中。南北向的线性构造受前寒武系基底拼合影响,主要发育在波斯湾西南岸,属于继承性圈闭,孕育了世界最大油气田——加瓦尔油田和北方—南帕斯气田。盐控构造主要发育在波斯湾海至阿曼地区,以世界第 2大海上油田扎库姆油田为代表;
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圈闭主要受新特提斯洋裂解与闭合影响,发育在伊拉克、伊朗南部以及波斯湾北部的扎格罗斯前陆变形区。

图2 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构造纲要(a)及中—新生界岩性柱状图(b)[15-22]

以中生代为主体的新特提斯域演化最显著特征是自南半球冈瓦纳裂解出来的陆块群受洋壳拖拽力影响,持续北向漂移与欧亚大陆碰撞,表现为“南裂北聚”、“主体单向俯冲”的特点[23-24]。事实上,在更古老的古特提斯和原特提斯大洋,这一过程也不断发生,将不同时期裂离冈瓦纳的陆块向北汇聚至北方大陆,比如来自冈瓦纳的印支、滇缅泰马陆块与北方大陆碰撞造成的印支运动[25]。这些事件总体导致地球过去5×108年以来海陆分布的重大变化,即整体处于南半球的大陆不断漂移到北半球重新聚合[26]。新的研究指出,这种主体单向演化的驱动力为特提斯洋不断向北俯冲的重力所致[23]。这些裂离的陆块并非匀速单向运动,而是有停留、有摆动,甚至有往复,其运动特征就如同长途行进中的列车。由于这些裂离自冈瓦纳的陆块归宿都是北方大陆,因此万博等将这些陆块比喻为“特提斯单向列车”[23]。值得注意的是,从冈瓦纳不同地区裂离的陆块是多期次的,具有不同的漂移速度,比如印度陆块是快速漂移,而阿拉伯陆块是慢速漂移[24]。有关新特提斯构造域内陆块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已在近年来的系列研究中有过详细阐述[23-25],本文不再赘述。本文特别关注新特提斯洋向北单向俯冲如何影响波斯湾盆地超常富集油气资源,笔者进一步用“单向列车装货”动力学模型来表征新特提斯裂解汇聚过程中油气系统形成与演化规律(见图 3)。该模型包括3个主要阶段:①启动期,陆块自冈瓦纳大陆裂解、开始向北漂移,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油气系统发育提供了良好场所;
②装货期,陆块在新特提斯洋壳俯冲拖拽力和大西洋扩张的共同作用下,向北旋转漂移,在该时期陆块不断接受烃源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等沉积,并形成优质“源-储-盖”组合;
③停靠期,向北漂移的陆块与劳亚大陆碰撞,盆地内有机质热演化加剧,并发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化。比如,阿拉伯陆块与欧亚大陆的软碰撞就发生在上述停靠期,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的一部分进入前陆盆地演化期,一方面通过有机质热演化和构造沉降使油气生成和运移成藏;
另一方面随着海道关闭,海水蒸发形成区域膏盐层,成为白垩系和新生界油气成藏组合的有利盖层。阿拉伯陆块汇聚速率较低的软碰撞和后续陆块再碰撞的缺失也使该区域形成的油气资源免遭大规模破坏,在阿拉伯陆块中部继承性圈闭和前陆变形区背斜圈闭内得以高度富集,造就了全球油气资源最丰富的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

图3 新特提斯单向列车动力过程与波斯湾盆地油气资源富集效应[23-25,32-35]

尽管上述 3个阶段分别在油气地质背景中均有所阐述,而该模型的第 2个阶段即“装货期”为何有如此高效的产出,还未有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视角深入讨论。从已有资料可以看出,阿拉伯陆块烃源岩主要形成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具有两个典型特征:①陆块运行速度远低于全球板块平均运动速度;
②陆块位置主要处于地球低纬度区。有研究从地质现象以及数值模拟的角度指出,低纬度海陆分布变化对于洋流格局的改造、全球气候的改变具有显著作用[27-28]。显然阿拉伯陆块的上述两个重要特征与中生代全球表层环境的耦合对油气资源富集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分别论述“单向列车装货”动力学模型在俯冲引擎作用下,以阿拉伯为代表的陆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在低纬度区域慢速漂移过程中,如何与大洋环流、大气环流、侏罗纪真极移、大火成岩省等重要事件共同作用下造就优质“源-储-盖”组合的机制,并讨论其他陆块是否具有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类似的油气资源效应。

3.1 单向俯冲动力过程诱发的大洋环流变动有利于波斯湾初级生产力勃发

海平面变化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发育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29]。实际上,从地球系统角度看,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和板块构造运动[30]。受新特提斯域“南裂北聚”、“主体单向俯冲”动力过程影响,在距今约199 Ma形成沟通中大西洋与新特提斯洋的Hispanic海道雏形[31](见图4a),最终于距今约140 Ma前后向西彻底打开(见图4b),这使得泛大洋自东向西的洋流开始穿过新特提斯洋。在卡洛夫阶至基莫里阶的海平面持续上升期间,处于热带辐合区(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的阿拉伯陆块及邻近海域出现广泛海侵,并长期受到表层暖流和赤道上升洋流影响,营养物充沛、初级生产力较高,在深水坳陷环境发育优质烃源岩。与冈瓦纳主体“南裂北聚”相伴随的美洲大陆沿经向裂离,在距今约100 Ma形成贯穿南北的大西洋[36]。之后的大西洋洋流呈经向分布,形成连通北极和南极的大洋环流。在这一时期,阿拉伯陆块及邻近海域同时受到由西向东和由东向西两股表层暖流的共同作用(见图4c),也就使得单向漂移的陆块发育更多的优质烃源岩。与白垩纪相比,古新世残留的新特提斯洋表层暖流对阿拉伯陆块及邻近海域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见图4d),仅在波斯湾局部区域有优质烃源岩发育,即单向漂移陆块获得优质烃源岩较为有限的时期。

图4 冈瓦纳超大陆裂解和新特提斯单向俯冲控制的全球古洋流系统示意图(板块位置引自文献[24, 42],上升洋流区引自文献[43])

新特提斯域主体“南裂北聚”作用导致东西向展布的海岸线在中—晚侏罗世长达1.2×104km[37],阿拉伯陆块及邻近海域内季风盛行,大洋洋流像“传送带”一样,将海洋中生命活动和繁盛所必需的磷等营养元素,源源不断地携带至陆缘,大大促进了初级生产力勃发。大量有机质的氧化降解消耗水体中的可溶氧和氧化剂(如硝酸根、硫酸根等)形成含硫化氢的缺氧环境,进一步导致有机质埋藏率激增,这也是侏罗纪—白垩纪波斯湾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陆块在低纬度地区单向慢速漂移促进了大洋缺氧事件(OAE),有利于有机质富集

从无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偏移记录看,侏罗纪—白垩纪单向漂移陆块优质烃源岩最佳形成期与已发现的全球性OAEs具有很好的等时性(见图5)。例如,中侏罗统Hanifa组发生于Mid-Oxfordian OAE(距今约 158 Ma)时期[38];
Shuaiba组、Shilaif组以及扎格罗斯盆地的 Kazhdumi组、Garau组则对应着 OAE1-OAE2(距今 93~120 Ma)[39-40]。单向漂移陆块运动特征造就了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的频繁缺氧事件,导致动物和大型真核生物灭绝,为低等生物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石松藻—孢网菌状组构的钙化蓝细菌组合在OAE1a期间快速发展,占据了浅海、甚至深海的主要微生物生态位,为巨量有机碳埋藏提供了物质基础[41]。因此,笔者认为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发育相关的OAEs,同时受控于阿拉伯陆块所处气候带和大洋环流的变化。与侏罗纪Mid-Oxfordian事件表现为δ13C负偏移不同的是,白垩纪OAEs多表现为δ13C正偏移(见图 5b),这主要是由于超高的初级生产力和有效的有机碳埋藏将大量12C固定下来,使海洋可溶无机碳库的碳同位素组成出现整体正偏移。大量有机碳埋藏也是全球白垩系油气资源在各层系中占比最高的主要原因。

图5 新特提斯单向俯冲和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控制阿拉伯陆块的“源-储-盖”叠置发育

最新研究显示,大洋深部溶解氧含量与大气氧含量无关,而是与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格局变化及大洋环流调整有关[46]。大洋环流将营养物质和/或氧气间歇性输送到陆缘浅海,在天文轨道力驱动河流输入营养物质通量变化[47]的共同作用下,使盆地内初级生产力水平、水体氧化程度和有机质矿化率不断变化,进而形成缺氧环境沉积的黑色页岩与弱氧化或铁化环境沉积的富铁红层。因此,新特提斯单向俯冲、大洋环流、气候带变化、OAEs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影响不同纬度带陆缘盆地的营养物供给来控制烃源岩发育和油气资源富集程度。总之,“喇叭型”新特提斯洋消亡和“S型”大西洋的形成不仅改造了全球海陆分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而且影响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有机质富集程度、不同沉积物类型及岩性组合,最终导致波斯湾超级盆地巨量油气资源的形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侏罗纪—白垩纪在南半球中纬度频发的大火成岩省,不仅直接向地表和大气圈喷发出大量温室气体,而且火山活动携带大量营养物质,通过火山灰、风化作用以及水下黑烟囱等多种方式进入海洋、湖泊,促进初级生产力勃发。因此,大火成岩省频发也是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因素之一。

3.3 陆块单向漂移和“侏罗纪真极移”强化了阿拉伯陆块优质“源-储-盖”组合的发育

在地质历史上,海陆格局变化会引起古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差异,进而成为控制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类型的重要因素。例如,与ITCZ位置有关的沉积物及其所导致的哈德里环流动力学性质的变化[48-49]把不同强度的风型、沉降速率以及海洋循环联系在一起[50-51],成为控制沉积作用,特别是油气成藏要素——“源-储-盖”发育的重要因素。哈德里环流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与季风/信风强弱和降雨量大小有关[48-49]。季风/信风强弱控制了上升洋流强度和深部营养物供给,而降雨量影响盆地陆源营养物质供给,两者共同影响了初级生产力水平[7]。

对阿拉伯陆块而言,从三叠纪开始直到新近纪长期处于南北纬 30°之间,正好处于哈德里环流带内。特别是在侏罗纪—早白垩纪期间,由于“侏罗纪真极移事件”[52]的影响,阿拉伯陆块在距今 140~166 Ma时曾快速向南漂移,导致该陆块先后两次游弋于赤道附近的ITCZ核心区,进而使阿拉伯陆块接受的营养物供给得到加强;
ITCZ强降雨作用又将陆地营养物搬运至盆地,进一步提高了初级生产力,导致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优质烃源岩的集中发育[53]。“侏罗纪真极移事件”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的另一个影响是将阿拉伯陆块从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ITCZ潮湿气候区迅速向南半球亚热带干旱区(哈德里环流过渡带)漂移(见图5a)[54],大范围海退和蒸发环境导致浅海面积增大,沉积了厚层碳酸盐岩和膏盐岩,形成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储集层和盖层(见图5c、图5d)。以世界最大的加瓦尔油田为例,它在位于ITCZ区域时,发育优质的中侏罗统Tuwaiq M和Hanifa组烃源岩;
距今大约 140 Ma时,则快速向南漂移到约20°S,发育了Hith组硬石膏层。在这次快速源-盖层序转换过程中,发育了Arab组多孔生物碎屑灰岩,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见图2b)。

此外,阿拉伯陆块在晚白垩世(距今约 90 Ma)经历的蛇绿岩仰冲、断裂活动与构造抬升作用影响,陆块北缘(包括约旦、伊拉克、埃及)缺失石炭系至中白垩统,泥盆系砂岩与上覆上白垩统—古近系磷块岩与碳酸盐岩沉积之间呈不整合接触[55]。烃源岩分布范围也由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的南侧为主,转为晚白垩世的东侧和北侧为主。Zhang等[56]认为,该现象指示了新特提斯洋在晚白垩世发生的由洋壳俯冲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和上升洋流带来大量营养元素,浅海陆棚的初级生产力勃发导致的优质烃源岩广泛发育,这就是单向漂移陆块在低纬度带时期集中发育优质烃源岩的另一因素。中白垩世,处于ITCZ内的中阿拉伯盆地受温室环境强水文循环和强陆地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相间成层的烃源岩和储集岩[13]。其中,烃源岩发育更集中于大陆斜坡的上升洋流环境(见图5e)。

在新特提斯洋消减和大西洋扩张共同作用下,非洲—阿拉伯陆块在距今约20~56 Ma期间除了向东北方向在纬度上漂移了约10°之外,还逆时针旋转了约25°,并与欧亚大陆发生软碰撞形成了扎格罗斯造山带[24]。新特提斯洋的消减过程导致阿拉伯陆块形成局限盆地和蒸发岩台地(见图5f),最终在中新世形成广泛分布的Fars组膏盐岩,成为白垩系和古近系油气系统的良好区域盖层。

3.4 新特提斯域不同陆块油气资源差异

“单向列车装货“动力学模型还能较好地解释特提斯构造域不同陆块之间油气资源的显著差别。首先,受陆块大小和区域性构造影响,被动陆缘盆地面积有着显著差异。波斯湾超级盆地的最大沉积面积达350×104km2,这是其他“南裂北聚”的陆块不可比拟的。其次,受陆块位置、大小以及大洋俯冲速率的影响,不同陆块向北漂移的启动时间和行进速度均有明显差异。当向北漂移的陆块行进至ITCZ区域,受大气环流、大洋环流、海陆关系、火山作用、风化作用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初级生产力勃发,形成缺氧环境,使有机质大规模埋存。因此,向北漂移的陆块在低纬度带的行进速度决定了该陆块在有利位置的留置时间,进而决定了油气资源禀赋:陆块在ITCZ区域行进慢,有机质有更多机会沉积,烃源岩更为发育;
反之,陆块在ITCZ区域行进快(如印度、伊朗、滇缅泰马陆块),烃源岩欠发育。再次,不同陆块与欧亚大陆相继碰撞,形成全球最为显著的阿尔卑斯—扎格罗斯—喜马拉雅造山带。陆块汇聚速率较低的软碰撞(如阿拉伯陆块)有利于油气保存,而高速剧烈的硬碰撞(如印度、伊朗、滇缅泰马陆块)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甚至可能完全被破坏。最后,在先期裂离冈瓦纳陆块(如印支、滇缅泰马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后续裂离冈瓦纳的陆块(如澳大利亚陆块)也会对先前拼贴到欧亚大陆的微陆块油气系统构成改造甚至破坏,这也决定了先期裂离冈瓦纳陆块油气分布的调整与最终定型(见图 6)。因此,与波斯湾盆地相比,其他陆块的油气资源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上述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并未体现出类似于波斯湾的特征。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陆块运动过程中,由于被动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存在差异性,使得各陆块被动陆缘次级盆地的“源-储-盖”横向不连续、关键成藏时代不协同等,但这不影响利用“单向列车装货”动力学模型对含油气盆地“源-储-盖”形成和演化趋势性的分析。

图6 阿拉伯及其他陆块单向漂移动力过程与油气资源效应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特提斯域内其他陆块的油气资源前景提出如下展望,以期能够服务于中国能源的“走出去”战略。

西北非地区。Hispanic 海道的打开使新特提斯洋海水能够穿过北非和地中海海域,进入中大西洋,并从南北两侧分别到达西北非和北海地区(见图4b)。中大西洋墨西哥湾的主力烃源岩发育时代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几乎一致,北海盆地的 Heather和Kimmeridge组烃源岩与中阿拉伯盆地的 Tuwaiq Mountain和Hanifa组烃源岩为等时沉积,北非利比亚Sirte盆地的Rachmat和Sirte组烃源岩与扎格罗斯盆地的Gurpi组烃源岩为等时沉积。不同的是,位于西北非地区的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等地发育了巨量白垩系磷块岩,迄今未在陆地发现油气资源。这一方面可能与其勘探程度低以及白垩系烃源岩的热成熟度较低有关[57],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西北非陆地在当时为浅水沉积环境,来自新特斯洋的富营养海水以上升洋流形式到达浅海碳酸盐岩台地,进而形成磷块岩。磷作为最重要的营养物,其大量输入势必有利于初级生产力勃发。从图 6也可以看出,西北非地区油气资源富集效应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最为接近,理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可以进一步推测在当时为深水沉积,且与墨西哥湾共轭的西北非海域仍有可能保存有巨量油气资源。2021年,在摩洛哥西部海域进行的风险勘探,首次在Anchois/Tanger地区发现87×108m3天然气与少量石油和凝析油,证实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58]。

地中海海域。地中海及周缘微陆块自三叠纪以来从赤道持续向北半球慢速漂移,依次经过了ITCZ、亚热带干旱区,当前正逐步进入温带湿润区。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相比,地中海海域的漂移速度更慢,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速度也更慢,生烃效果应该更好。但与波斯湾超级盆地不同的是,古地中海长期位于赤道热带辐合区之外的亚热带干旱环境,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蒸发作用强烈,且大部分陆缘地区降水不足,无法产生汇入海洋的地表径流[59]。近年来,东地中海海域取得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新发现。根据2022年的IHS Markit数据,在东地中海海域的墨西拿阶膏盐层之下中新统发现的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约 3.5×1012m3,原油可采储量约2.7×108t。在其更深部的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还可能封存有更大规模的天然气资源。另外,现今地中海的蒸发量远大于淡水输入量,使其底层海水盐度较高。在数千万年之后,地中海关闭后再次发育的膏盐层,还有可能封存现今有机质埋藏所形成的可观油气资源。

印度陆块。与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相比,印度陆块从冈瓦纳裂离时间晚,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仍然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见图4b、图4c)[60]。事实上,影响烃源岩发育的气候系统可能不仅仅是哈德里环流,也包括了中纬度温带气候系统的费雷尔环流。该环流在南、北两极特别强烈的融冰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也是印度陆块从冈瓦纳大陆上裂离前,在其西北缘的印度河盆地内发育下白垩统优质烃源岩的关键。但印度陆块在向北漂移,经过ITCZ时刚好处于德干大火成岩省喷发之后,火成岩覆盖于盆地之上,填充了盆地空间[61],使得该时期无法形成大规模烃源岩发育;
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速度又过快,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也破坏了先存的油气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物理勘查结果显示,印度西部的Cambay盆地在德干大火成岩省的厚层玄武岩之下仍可能封存了1 800~2 500 m厚的中生界沉积[62]。巨厚的玄武岩有可能成为中生界油气资源的良好盖层,使其免遭碰撞期的破坏,因此印度西部的火山岩下伏地层可能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华南、印支陆块及邻近海域。在新特提斯洋单向俯冲过程中,华南和印支陆块经历了同样的漂移俯冲过程,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资源。如华南在处于ITCZ位置时,发育二叠系烃源岩;
在北漂至亚热带干旱区后,则发育下三叠统蒸发岩,形成二叠系—三叠系油气系统。印支、滇缅泰马陆块与华南陆块的漂移路径基本类似,但时代稍晚,因此其油气系统发育与保存可能与华南陆块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然而,华南陆块先行与欧亚大陆碰撞和印支、滇缅泰马陆块的后期碰撞,一方面使古生代形成的古滇黔川盆地中的麻江古油藏等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也使二叠系—三叠系油气系统快速深埋生烃。与此同时,处于温带湿润区的四川盆地,在侏罗纪早期的TOAE缺氧事件和海侵期间,还发育了湖相的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烃源岩,表现出陆相烃源岩发育同样受控于全球性地质事件的特征[63]。印支和滇缅泰马陆块在侏罗纪之前的油气资源很有可能因碰撞导致的地壳变形遭到大规模破坏,仅在构造相对稳定、且盖层封闭性较好的古隆起区有所保留,更值得关注的是印支陆块及邻近海域就位之后发育的海陆过渡相和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

澳大利亚西北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从中生代开始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并形成一系列富油气盆地,其中北卡那封盆地的可采油气资源量石油和凝析油为5.6×108t,天然气为3.6×1012m3,预测待发现油气资源石油和凝析油为 707×108t,天然气为 9 902×108m3[64]。北卡那封盆地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于陆相的三叠系Locker组和 Mungaroozu组以及海陆过渡相侏罗系Dingo组烃源岩,是澳大利亚陆块位于温带湿润区的产物。海相下白垩统Muderong组烃源岩因成熟度较低,成为侏罗系油气系统的盖层。当前的澳大利亚陆块正以每年6.85 cm的速度不断向东北漂移。由于澳大利亚还未到达ITCZ位置就已开始碰撞挤压,注定其未来的油气资源前景无法达到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的规模。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油气勘探还是应以三叠系—侏罗系陆相和海陆过渡相油气系统为主。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特提斯构造域以外,如西西伯利亚盆地、北海盆地以及松辽盆地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同样有巨量的油气资源富集。从深部动力过程与浅部相互作用为切入点,认识油气形成与富集规律应该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聚焦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综合深部动力过程、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重大地质事件,重点探讨了新特提斯洋演化导致的表层环境重构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取得了如下认识:①特提斯演化就是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并向北漂移,其过程必然改造中低纬度区的海陆分布,深刻影响大洋环流和季风系统。全球性大洋环流的形成有利于陆缘盆地上升洋流发育和地表物质与能量的跨纬度再分配,是侏罗纪—白垩纪油气资源全球性分布和区域性富集最根本的原因。②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长期缓慢的运动速度和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形成大范围展布的“源-储-盖”连续沉积。晚侏罗世的“真极移事件”不仅延长了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在低纬度区的停留时间,还导致盆地两次经过ITCZ,对油气系统的叠置发育有着决定性意义。③全球性地质事件进一步强化了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资源的富集,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性升温和海平面上升为阿拉伯陆块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陆缘盆地上升洋流环境下的初级生产力勃发、缺氧环境形成和有机质大量埋藏。④从“单向列车装货”动力学模型的角度,探讨了陆块漂移启动、行进和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差异对油气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论述了陆块运动速率、位置和大气-海洋环境对油气资源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地球系统与油气资源综合研究的新视角。

致谢:感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刘合院士、王晓梅教授、宋本彪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白国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盼副研究员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猜你喜欢陆块特提斯波斯湾New Zealand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4期)2020-10-262020年4月25日,美国奥克山号、罗伯特·E·皮尔里号和巴丹号航空母舰在波斯湾进行补给军事文摘(2020年13期)2020-07-09挺进波斯湾畔 建设“一带一路”——中石化五建公司打造炼化工程海外施工的中国品牌石油化工建设(2019年6期)2020-01-16《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年总目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年4期)2019-07-19《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年1期)2019-07-16甘肃龙首山多金属成矿带地质构造特征研究世界有色金属(2019年8期)2019-02-11印度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特征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年5期)2018-10-09《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征稿简则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8年4期)2018-07-16辽东地区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地质与资源(2012年6期)2012-05-08特提斯喜马拉雅多重基性岩浆事件:追溯新特提斯洋的生存时限地球学报(2012年1期)2012-04-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