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关于增强通识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以政治法律与公民意识课为例

关于增强通识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以政治法律与公民意识课为例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4 15:57:01

李庆钧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127)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大学课程体系中既有足够数量的专业课程,也有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两类性质和目标有显著区别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较大不同,但通识课程同专业课程一样,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深层次的外部关联和内在契合,“通识课程改革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也是全课程育人的内在要求”[1]。如何在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强通识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思考谋划。2018 年以来,本校开设了政治法律与公民意识(以下简称“公民意识”)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教育“育人”本质要求,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目前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空泛平庸化”“过度专业化”和“去价值化”等实践误区,课程思政对于这些实践误区具有矫正意义[2]。提升通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所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公民和公民意识的概念、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等,既涉及到政治学、法学的基础理论,又关联丰富的社会现实。该课程设置了2 个学分,32 课时,在有限课时数约束下,如果要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这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着手。

(一)与时俱进,坚持系统思维,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公民意识通识课涉及到众多的公民意识内容,每一章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几乎都关联着这样那样的思政元素。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太可能把所有知识点及其涉及到的课程思政元素全部传授给学生,当然更不能天女散花式地把所有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通识教育不是学科交叉的大杂烩,而是面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同步建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过程”[3]。因此,必须对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优化,精心组织课程思政内容,构建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思政内容的针对性。

公民意识作为通识课程,其知识内容体系不像政治学、法学等课程那样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所涉及到的政治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点,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根据这些知识点,结合实际,当然可以挖掘一些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思政元素散点分布,很难取得课程思政的实效。因此教师备课时既要深入挖掘整理课程思政内容,更要坚持系统思维,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顶层设计。

1 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把准政治方向。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更要重视价值塑造。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办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有的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一定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公民意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上做示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当表率。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牢价值导向。通识教育“在培养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整体进程中推进其内在价值意义世界建构与发展”[3],公民意识课程教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渠道。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出发,挖掘并提炼公民意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结合案例,将其具体化。

3)坚持“四个自信”,把好文化引领。“四个自信”包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公民意识通识课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传承中华文脉,培育家国情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2 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内容

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突显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贯穿一条主线,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讲授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内容时,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方法,从“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角度来理解,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坚持对社会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坚持唯物辩证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民主意识的内容时,我们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处理好民主问题上的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各国现实国情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民主的形式选择必然不同。如果死搬硬套其他国家的民主模式,必然导致水土不服,乱象丛生。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建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既体现了全人类对民主的价值追求,又体现了中国具体特色,中国的民主实践过程充分印证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2)抓住一个重点,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所有课程,强化育人立意和价值导向。公民意识作为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在课程思政内容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十个明确”,提炼出了“1+N”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即“唯物辩证法”加“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将这些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编排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体认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论探究的融合。

(二)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中心,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丰富,但要增强其针对性,还需要优化教学方式。

1 注重晓之以理,做到以理服人

公民意识课程涉及到非常丰富的政治学、法学理论知识点,因此,在讲授时,首先应在“晓之以理”上发力,结合相关政治学、法学理论把思政元素的原理讲清楚,把道理讲透彻,把传道、授业和解惑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马克思这个科学论断对于我们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抓住了本门课程的理论主线和思政重点,把精选出来的课程思政内容讲清懂透,就能增强说服力,提升理解力。

2 注重动之以情,做到以情感人

从表面上看,作为通识课的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并不深奥,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也较为紧密,绝大部分知识点对于接受过多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如果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输,恐怕再有道理的知识也吸引不了学生。如果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能够动之以情,基于真情、真心、真诚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冷冰冰的道理变成鲜活的启迪学生成长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由知而信,进而由信而行。

3 注重学情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要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仅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学情,突出学生中心。公民意识课程面向全校理工农医类学生开设,在每年选课之后开讲之前,我们都认真分析学情,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这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的前提之一。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一个或几个强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已被打破,国家间竞争越来越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已具有全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生活在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知识面广且更新速度快、求真创新意识强烈、获取信息迅速”[5],但一直处于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当中,对社会的了解往往不够深入,人生的阅历相对比较简单,因而,思想方法往往单一,甚至存在逆反心理,对许多社会现象既看不惯又理解不透,存在情绪化的思维。大学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开设通识课的教师应当首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了解他们的思想需求,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公民意识选课对象都是理工农医类学生,他们的文科知识背景相对较弱,相当多的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是有点儿“政治冷漠”,导致价值理性和工具人格的“融合性”发展出现偏颇[6]。有不少学生之所以选修本门课程,只是为了修满学校规定的文科通识课的学分。我们在开展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时必须对这些情况加以认真研判。

在正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贯彻到课程思政中去,努力做到因势利导,提升本门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每学期教学伊始,先进行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讲授内容,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化解他们的思想困惑,与他们共同辩证分析现实问题。课程思政教学应如盐入味,公民意识教学目的指向培养“四有”公民。因此,第一,我们从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入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案例导入,讲的是小故事,涉及到的是小人物,但小故事承载大道理,小人物表现大情怀。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为人”与“为学”的关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第二,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之后,再进一步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更清晰,价值取向更合理。第三,将课程思政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现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机融合在一起。

公民意识通识课思政教学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讲求实效性。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前提,而课程思政的实效性直接影响育人质量。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成效导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根本路径。只有将抽象、一般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与具体、特殊的客观实际相结合,才能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公民意识课程教学内容具体,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来就非常紧密,公民、国家、民主、法治、权利、平等和自由等概念只有在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才能加以正确地阐释。离开了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理论只能是“灰色”的。我们在进行公民意识教学时,特别注重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空谈抽象道理。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以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共鸣,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提出四个“紧密联系”作为新时代工作要求。通识课程思政教学肩负着铸魂育人的使命,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宪法法治教育等,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总之,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充分发挥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二)强化理论思维锻炼,坚持持续增效

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理论思考运用的是理论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最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加强思维方法的锻炼和培养,教会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是持续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叠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通过辩证认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风险挑战,注重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只要教会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培养学生“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把握实际的能力,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学会选择,独立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进而科学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方向”[8]。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局面,他们就有能力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从而作出最为有利的决策。这样,课程思政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其方法论指导功能,学生一朝学成终身受用。

(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坚持创新增益

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依赖于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探索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新手段。首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建立了公民意识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学案例、观看教学视频,并在该平台上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登录与网络教学平台同步的“优慕课”APP,开展实时讨论、随堂作业和教学评价等。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研究性学习项目,将学生分为几组,各组就不同的问题,分别进行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撰写问题报告,完成后进行全班展示和集中研讨。线上线下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得到广泛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性和互动性。当然,作为人文社科类通识课,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中,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课堂讲授方法,但绝不是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其次,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公民意识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APP 的持续使用,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数据,如每次课堂教学的实时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和成绩分布、讨论区学生发言情况、课程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和到课率等,根据这些数据,老师可随时进行教学诊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中获得理想的课程思政效果。

猜你喜欢通识公民教学内容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期)2018-12-05通识少年“种”石油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通识少年·拿破仑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4期)2016-11-11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公民与法治(2016年13期)2016-05-17十二公民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中国宪法年刊(2011年0期)2011-03-25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