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探索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4 08:19:01

孔岭蓉,吴家玮,武冰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水务局,215200,苏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区域总面积1237.4 km2。全区地势低平,河湖纵横,是典型的以水为脉、城水相依的江南水乡,各级大小河道2600余条,50亩(1亩=1/15 hm2,下同)以上的湖泊320个,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近1/4。“千河之乡、百湖之城”的吴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吴江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区位于黎里镇东部两省一市交界区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先行启动区的核心区域,西临牵牛河、东连淀山湖、南依太浦河、北靠澄湖,总面积约100 km2,总投资9.37亿元,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项目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但由于处于两省一市交界区域,位置较为偏远,受行政区分割影响,河湖管理协同性不足,特别是治理和保护措施较少,项目推进速度较慢,尚未开展系统有效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湖荡水质不达标、生态景观风貌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

1.河湖侵占行为时有发生,防汛通道尚未打通

三白荡、牛长泾、诸曹漾等河湖沿岸存在乱占、乱堆、乱建等问题,违章搭建、侵占河道、堆放杂物现象时有发生,妨碍河道行洪问题突出。

2.部分河湖淤塞萎缩,引排和调蓄能力减弱

农村河湖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阻塞。鼋荡、雪落漾、诸曹漾、八荡河等部分河湖多年未疏浚,淤积较为严重;
部分已疏浚的河道护岸多为无土坡,影响了所在片区河网的调蓄和引排能力。

3.河湖多为硬质化岸坡,生态条件较差

村庄、工厂段河道护岸多以浆砌块石挡墙的硬质驳岸为主,岸坡较为杂乱,甚至垦种严重,生态条件较差。部分郊野河道多为土质边坡,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性较低,易发生水土流失。

4.河湖管护不到位,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鼋荡、诸曹漾、雪落漾、三白荡、牛长泾、八荡河等重点河湖管理存在盲区,个别交界河段只聘用临时保洁员,以突击方式进行保洁,部分时段无人管或管理不到位。

5.景观建设进度缓慢,水乡人文未充分彰显

目前除三白荡、大渠荡生态公园组成的景观绿心外,公共开敞空间建设进度缓慢,整体景观效果较差,仍有待改造提升。

1.高点定位,确立精准有效治理目标

吴江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确立了“河湖基本功能全面恢复、生态空间基本修复、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管护机制提质增效”4个分项目标和10项具体指标。

河湖基本功能全面恢复。治理八荡河、白荡湾、荡田湾等17条河道和鼋荡、三白荡等7个湖泊,项目区内河湖防洪排涝标准达标率为100%,恢复和重建河湖生态廊道,新建、改建护岸生态化比例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90%,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00%。河湖生态空间基本修复。新建、改建生态护岸32 km,实现河湖岸线完整、蓝绿空间错落有致、岸坡稳定整洁,河湖岸坡稳定性达到100%,河湖“清四乱”、“两违三乱”整治完成率100%。河湖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以流域、区域控源截污为基础,结合水系综合整治,滨岸带治理面积0.32 km2,实现已治理河湖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河湖保洁程度达到整洁。河湖管护机制提质增效。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完善跨界河湖“联合河长制”,实现水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系统治理,展现江南诗画水乡风貌

围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以项目区“两纵一横”骨干水系为依托,规划构建“一心为核、三带串联、多点聚焦”的治理布局,系统谋划“连通河湖促畅流、清淤清障增引排、岸景相融显特色、控源截污重修复、强化管理提质效”的综合治理格局,“点、线、面、链、圈、体”描绘“碧水安澜、清水健康、乐水惠民、自然之美”的江南诗画水乡图景。

严堵风险“点”,常态化筑牢防洪“线”。提升河湖引排能力,增强农村应对水灾害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韧性,增加河湖水流交换,强化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农村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提升水利风险防控能力。治理污染“面”,一体化构建生态“圈”。以源头控制为基础,统筹“263”专项行动、“三水同治”等工作,注重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理念,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污口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减少污染入河;
通过水上森林营造、浅水滩湿地建设、鱼类增殖放流和鱼类生境改善,完善河湖生态系统结构,加强水岸生态连续性。以生态策略、地域特色展现岸绿景美的乐居之城,以美丽河湖、乡野情趣展现水清水美的创新湖区,将人文景观融入岸坡整治中,增加堤岸亲水性、生态性、美观性,展现项目区“原乡、原野、美镇”的水乡韵味。串联产业“链”,打造品牌化经济“体”。优化调整沿岸业态布置,发展湖区经济,推动产业兴旺,使好风景成为吸引新经济的强大磁场,为产业转型升级开拓了广阔空间。打造“水乡客厅”,提升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示范样板魅力。

3.精准施策,聚焦突出问题靶向发力

紧盯断头浜打通,恢复河湖连通。项目区河流、湖荡数量众多,但水系主次不明晰,部分河道规模较小,局部河段束窄,存在断头浜,导致水体滞流。打通白荡湾—后村港汾湖大道以东段和东寿港—城司港段,恢复水体的自然连通,畅通引排,提升防洪除涝能力。2021年,台风“烟花”期间,鼋荡周边水位突破历史高点达到4.49 m,成功抵御超强台风和超历史水位侵袭。

打破区域壁垒,共治跨界顽疾。项目区位于两省一市交界处,区域内交界河湖多、治理难。试点县项目借助“联合河长制”机制,联合拆除鼋荡湖面上由毛竹和网片所组成约4000 m网障,架起一座慢行桥连通两地防汛步道。

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动能。推进项目区内“小散弱”企业整治,为生态友好型“新经济”创造发展空间。淘汰原集聚在鼋荡边西岑铁场地块的彩钢板加工等小作坊,将省际交界地带的废旧木料交易市场搬迁。

4.创新驱动,保障试点项目高效推进

打破常规,创新项目承发包模式。针对试点县项目工期紧的特点,采用EPC建设模式,在保证依法依规建设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设计、施工等各环节协调效率,减少了管理跨度和管理难度,缩短了工期,确保2年完成了试点县9.37亿元的投资。

拓宽思路,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为解决水利建设资金不足、投资缺口大的问题,试点县积极组织债券发行,累计争取专项债券5.3亿元,充分发挥中央资金撬动作用,较好地落实了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有力保障了试点县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拓宽专项债券的还款渠道,充分利用试点县项目间接带来的土地升值、周边项目吸引等,解决了公益性水利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跳出框架,破解民生项目建后管护难题。试点县的建设使多个重要河湖景观节点营造了开敞空间,形成了环湖生态公园。但由于游客增多,带来了后期管护成本高、人员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试点县联合蓝城集团成立运营公司,依托项目区内优质农文旅产业资源,启动建设特色文旅村庄,同时配套融合生态、生活、生产的“科创小镇项目”,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特色文旅集群。通过文旅收入反哺管护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1.联保共治,扩大项目“显示度”

在推进鼋荡、吴天贞荡等交界河湖治理过程中,形成了6个“一”的跨域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一体化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跨界水体生态修复与岸线贯通工程一体化实施指导意见》,由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相关部门联合签发,开创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治水实践,为跨域生态环境一体化联保共治提供示范区样板。

2.吸引投资,体现项目“辐射性”

试点县项目的示范引领成功吸引三峡集团主动出资捐建了贯通上海青浦至苏州吴江的景观慢行桥,将试点县项目中的防汛通道(环湖一级步道)延伸至上海青浦。两地居民自由穿梭东西两岸、互相“串门”,慢行桥成为长三角区域新晋网红打卡地。

3.美村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感”

以试点县项目实施为契机,推动项目周边美丽乡村的建设,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共建成27个三星康居村,禾田村、鼋荡村建成康居特色村,鼋荡美丽乡村群列入市特色精品示范区培育计划,三好村善湾列为苏式水乡经典样板村庄。水美乡村建设,美了乡村,富了百姓。2021年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817万元,增长超10%。

4.生态赋能,做深项目“融合度”

试点县项目实现了还水于民、还绿于民,提升了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也为生态友好型的“新经济”腾出发展空间。项目区所在的古镇黎里景区在疫情影响下,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数量不降反升,同比上升135.92%。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用好风景孕育新经济,用新经济驱动新发展,吸引跨国企业、央企、国企落户,签约项目105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一条绿色、生态慢行道串联起鼋荡整条湖岸线,可以承载马拉松、骑行赛等体育活动。长三角水上马拉松、青少年帆船俱乐部春季赛在鼋荡水域举行,打造具有长三角地域特点的原创品牌赛事。

5.挖掘文化,构建水韵“文化圈”

鼋荡,因水而兴,共水而美。密集的水网孕育了鼋荡地区的水韵文化,也沟通了长三角地区的紧密联系。鼋荡作为吴地才子张翰“莼鲈之思”典故之乡,项目充分挖掘鼋荡的文化历史,以张翰的《秋风歌》串联起鼋荡的自然禀赋和历史资源,努力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鼋荡文化展示圈”,形成“闸站听风”“月湾听荷”“莼鲈荡湾”等一系列水文化标志。

1.坚持党建引领

以党建+项目的形式带动资源流动,提升基层组织力,有效推进吴江区河湖长制、试点县工程建设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参与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利党建联盟”,开展“同担使命、同当先锋、同创示范”主题专项行动,确保试点县项目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开展了“中交蓝·党旗红·中国梦”等一系列党建实践活动,联合鼋荡村党委成立党建联盟,在村内开设“共融共生工作室”,有力地助推了项目建设,也为项目建后管护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统一建设标准

鼋荡是示范区重要的跨行政边界湖泊。在开展鼋荡综合整治时,如何统一江苏吴江、上海青浦的岸线治理标准尤为重要。与以往“单打独斗”式水系整治不同,吴江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带有跨域一体化的独特“基因”:工程实施前,吴江与青浦联合拆除鼋荡湖面上约4000 m网障,打通鼋荡物理界限,实现吴江和青浦无障碍通航。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吴江和青浦通过多次协调对接,从生态岸线的建设标准到慢行步道的标志颜色,两地做到“同频共振”,统一了项目建设标准,鼋荡的水域岸线也从以前的“三不管”地带变成了吴江、青浦两地“双向奔赴”的见证地。

3.突出生态绿色

项目通过生态清淤、岸线建设等综合整治工程,贯通鼋荡及周边水系,使项目区内河湖基本功能全面恢复,河湖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项目区内改建护岸生态化比例达90%,绿化覆盖率达90%,河湖岸线完整,蓝绿空间错落有致,岸坡稳定整洁,河湖岸坡稳定性达到100%。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效推进、高质统筹、高度协同,将农村水系打造成“安全的河、生态的河、美丽的河、幸福的河”。

4.加强联保共治

跨行政区域河湖一直存在着管护难、执法难、保洁难等问题,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污染处于失管状态,矛盾纠纷日益突出。为解决该痛点,吴江区全国首创跨区域“联合河长制”,先后与上海青浦等地签署协同治水协议并建立联合河长机制,共聘任联合河长73名,实现“联合河长制”全覆盖,“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常态化运行;
建立联合巡查、会商、打捞等一整套河湖联合管护流程,建立基础信息月报互报制度
共同谋划河道整治内容、整治规模、投资强度、整治时间等事项,对具体问题逐一立项,形成治理任务书,河湖治理实现联动化、科学化。

5.践行人民至上

项目通过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鼋荡等河湖引排能力,加快洪涝水汇集外排,有效增强了区域应对水灾害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韧性,提升水利风险防控能力。工程在考虑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特点,合理布置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结合绿化景观、亲水空间,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开放河湖空间,打造出一个集防洪、贯通、生态与景观为一体的绿色滨水空间,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生态产品,实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进一步提升了沿岸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6.助推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项目区内“低散弱”企业整治,淘汰项目区内彩钢板加工、石材加工等小作坊,搬迁省际交界地带的废旧木料交易市场,“三治”拆迁2743亩,为生态友好型的“新经济”腾出发展空间。项目建成后,片区防洪除涝、引排水能力有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吸引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京东、中车、恒力等重量级项目正加速落地。旅游、文体、高新技术等多种产业在项目区内蓬勃发展,充分凸显出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试点县吴江河湖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山西水利(2022年5期)2022-09-21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治淮(2022年8期)2022-09-03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公民与法治(2020年23期)2021-01-0432个“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公布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20年8期)2020-11-16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0年3期)2020-06-23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实施制约及推广价值工程(2017年28期)2018-01-23娘做的面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娘做的面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放开农村二孩生育的经验与前瞻理论探索(2016年1期)2016-01-16河南省出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督查暂行办法中国机构编制(2013年9期)2013-01-3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