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价值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9:01

杨文俊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的,是对中国独立自主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的凝练概括。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向度,可以从国家层面挖掘潜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三重价值意蕴,即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基于此,从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考察和剖析,对于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全体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
二是全体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更强期待;
三是每一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价值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将不断丰富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极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并不意味将会遮蔽或者说悬置起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恰恰表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蕴含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依然很大;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在2020年已成功解决绝对贫困的难题,但相对贫困问题依旧存在,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其中就包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页。。

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发展又是现代化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构成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经济和文化维度。经济现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文化现代化则是在文化上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呢?这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其一,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高品质需求;
其二,生产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多样化需求;
其三,提高物质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不断变化的需求。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显著表现就是生产效率提高,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快速需要。一旦需要出现,就会得到快速满足。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将极大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中国式现代化将增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使人民的安全感极大提高

安全感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安全感与制度化高度关联。制度化是个体安全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要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必须从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入手。具体而言,在民主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丰富民主形式,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在法治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6页。,“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78页。;
在公平方面,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85页。,不断营造良好的制度化营商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和惩罚性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
在正义方面,不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性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司法监督,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安全方面,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环境方面,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三)中国式现代化将促进每一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美好生活需要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构建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价值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对私有制和劳动异化的双重批判,擘画了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在根本意义上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是在历史性考察分工的基础上,描绘了人的全面发展且人依循自身兴趣而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批判性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指明代替以阶级和阶级对立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旧社会的美好社会将会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可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需要指明的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每一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才能“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现代化具有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双重维度。但是,“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4页。,即人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国将继续全面推进现代化,即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54页。,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是不断提升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要求:第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这是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第二,切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每个人的现代化水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发展范围上,它强调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个人;
在发展要求上,它强调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协调发展,而不是某一层面单独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它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人的不自由和片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引领,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人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现实境遇下的历史阶段,全面现代化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必要环节。新征程上,全面现代化需要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提升人的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26页。,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百年征程中浴血奋战、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主题。历史和现实有力地证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具体而有效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亘古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成为挥之不去的印记,“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为实现伟大梦想,在中国大地上,不同阶段的不同阶级相继主导了不同主题的现代化实践。但这些现代化实践没有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因而“从最终的实践结果来看,不是以失败告终就是长期处在困难和曲折之中”⑤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4页。。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30页。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为此在其所领导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整个过程充满艰辛曲折。“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掌舵手、定盘星、压舱石,中国式现代化的航向就有可能发生偏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有可能无法实现。”⑦林进平:《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后简称“两个结合”)。其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两个结合”深度融合和全过程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制度优势和主导力量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原则;
其二,从“两个结合”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以及把探索的规律和需要达到的目的有效衔接的执政本领,实现了理论支撑、现实依据和文化背景的高度统一,展现出伟大成就推进伟大梦想的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有效融贯“两个结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举的旗帜。

(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

从比较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它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诸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比如粮食问题、发展问题、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继续推进现代化发展,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实现规模如此庞大的中国人民的现代化,透视出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人类解放。这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历史性考察党史的基础上总结出“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并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页。“新的更大胜利”就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自觉遵循同人民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从而奋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联系,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说明“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阶段的目标,既强调“全面”,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协调发展,又强调“强”,即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要求: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党领导人民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在于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因此,“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99页。,要把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全面深化改革。”③张斌、王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江淮论坛》2022年第3期。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历史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继续向着更高阶位的全面现代化迈进,需要全面深入推进改革来达到应然目标;
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改革进入深水区,而“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69页。,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要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切发展构想、发展方向、发展动机、发展目标等都内蕴于发展理念中。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页。。

三是推进制度现代化建设。制度现代化建设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制度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化的系统性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国家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换言之,就是要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页。。因而,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制度现代化是核心要素,就是要不断完善制度现代化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既深刻影响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独特而重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紧密关系人类未来,创造了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因此,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度来审视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文明自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价值与目标。

(一)超越“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中国智慧

文明互鉴既是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人类世界发展进化和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冷战结束后,西方世界逐渐兴起一股“文明冲突”的论调,“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因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5-6页。这意味着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成为国际舞台斗争中的决定性因素。从哲学上讲,差异既是矛盾,也是动力。人类文明正是由于各自展现出不同差异性,世界文明百花园才能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世界文明才能在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发展和进化。西方世界鼓吹“文明冲突论”,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掩盖文明背后的和平与发展逻辑,进而维护背后不可告人的霸权逻辑。

客观地讲,不同文明之间的确会因为差异而发生一定的冲突与对抗。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交流互鉴也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趋势和主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困苦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中国成立之初,贫困落后、一穷二白是当时的现实映照。如何摆脱这种落后贫穷的现实面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从“以苏为师”向“以苏为鉴”转变的政策方针指引下不断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现代化主张和成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综合研判和系统调整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拓展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现代化探索,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我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贫穷面貌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压缩时空的方法换取西方几百年工业化发展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奇迹。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立足中国土壤,在坚守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外来优秀文明,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做到了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充满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不同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明互鉴,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41页。,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友好交流提供中国智慧。

(二)超越“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西方中心论”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贯穿于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中,也一度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植入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方中心论”与现代化高度关联。西方中心论者认为,现代化起始于西方,助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进步,于是赋予西方现代化无限的合理性和先在性,将其抽象化、绝对化,即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式向世界各国兜售西方现代化,目的在于“试图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模板,打造一个以‘中心—边缘’为特征的同质化世界”①王岩、吴媚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理路》,《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

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国家现代化的课题,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和坚持独立自主成为他们需要审慎思考和严正对待的问题。然而,部分国家由于缺乏战略定力,加之西方国家的利诱,断然选择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在不加任何辩证批判和理性扬弃的情况下一味将西方现代化套用在本国现代化实践中。最终,理论与现实的截然错位导致这些国家不仅没有顺利达到应有目标,反而使得国家内部的安全与稳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程度不一的经济崩溃、政治动乱、文化缺失、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道路决定命运和前途。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百年峥嵘岁月和艰苦斗争,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7页。,而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版。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伟大中国梦,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实现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一如既往地坚守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化文明样式,其价值既有内生性,又有外溢性,并作为一种新的文明样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超越“国强必霸论”,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迅猛崛起,“国强必霸论”甚嚣尘上。这种论调既有历史渊源,也有文化因素。从历史上看,近现代史上一些西方国家的兴起,大抵都是通过殖民主义或贸易战争的手段获取原始积累,走的普遍是“国强必霸”“国强必争”的老路;
从文化上看,一些西方国家奉行实用主义哲学,遵循利益至上的交往原则,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常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国际竞争,甚至为了赢得竞争不惜动用强权干涉他国内政乃至发动侵略战争。

中国一直强调“国强必霸”并不是自己的选择。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35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3页。。

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正是一条与“国强必霸”思路相反的和平发展道路。我们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文明传承的原因。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具有热爱和平的基因,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等箴言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广博格局和开放胸襟,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文明传承的必然结果。二是制度选择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不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价值。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制度选择的必然要求。三是现实考量的原因。西式霸权带来国内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悬殊和国际社会竞争无序、局势紧张、战乱不断。而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希望构建一种基于平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无疑更加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此外,中国自身向着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前进,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式现代化既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也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仅满足自身发展,还兼顾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中,推动构建具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的国家关系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在于,打破并超越“国强必霸”的历史定律,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推动世界公平正义、平等互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