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佑春 潘晓君
摘要:针对当前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断层、脱节等诸多状况,从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分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紧迫性;
针对当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政策落实、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招生壁垒等问题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最后,结合两所中高职院校合作经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中高职衔接
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对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现代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以及经济结构类型的不断调整,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骤增。部分地区存在着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脱节、课程开设重复和学习评价模糊等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有待提高,与国家政策要求差距较大。
一、中高职衔接的紧迫性分析
(一)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部署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出一体化式职业教育新体系,想方设法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这就意味着要促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平稳发展,努力建成能够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一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一大批优质资源学校和专业得到有效扶持,从而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有效加强;
对高职院校实施提质培优计划,持续实施和推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夯实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
持续贯彻“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的方针,稳步发展、逐步实施职业本科教育,发挥部分省份在职业本科试点过程中的特色做法与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推广应用。
(二)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
相较于德国“工业4.0”的出现,我国长期以来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短板。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经济社会日益增长及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需根据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社会需求而重新定位的步伐。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迫切需要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揭示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即实时化、便捷化和终身化,也给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部分中高职院校政策落实存在偏差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国家先后出台了《方案》、修订了职教法等一系列政策,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固有体制与机制、内部社会环境等诸多原因,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被束缚,尚待进一步改革。另外,各级主管行政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导致国家政策落实存在偏差。
(二)部分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脱节
通过对我省20余所中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情况调查发现,大多院校基本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优势的相关专业,普遍能够对接现代产业、行业,但部分院校专业办学活力不足,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欠缺,有部分学校没有及时对标最新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调整,比如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类别调整、课程标准调整等,尤其在中职、高职和本科专业衔接方面,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三)部分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重复
调查发现,多数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表更新周期较长,有的两年更新一次,有的甚至更久,并没有紧跟国家、省、市政策以及产业布局调整而动态更新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多数中高职院校课程开设要么课程名称重复,要么教学内容重复。可想而知,如此便会导致部分学生在中职时学习过一遍的课程,等到他们升到高职时又要重新学习一遍,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种没有真正根据学生学情差异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只会给中高职衔接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四)省内外中高职院校招生存在壁垒
虽然教育部提倡中西部中高职院校与东部优质中高职院校合作招生,比如支持相互派遣教师到双方学校任教,交换学生到双方学校学习等。但由于各省省情差异较大,目前多数院校仍以省内甚至市内生源为主,考生跨省报考意愿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高职衔接的宽度与广度,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支撑,从而打破地域性招生壁垒,拓宽学生升学渠道。
三、中高职衔接可行性路径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相应制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政策支撑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建设,搭建职业中专、职业大专、职业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历教育提升“立交桥”。政府带头扭转职业教育低社会认可度,比如在公务员、参军入伍、事业单位招聘中,不再设置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等硬性条件,让中职、高职学生也能期待下一站逆袭。此外,完善高职、本科等院校的招生制度,尤其在专业对口升学中,务必保障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个及以上升学专业供学生选择。
(二)中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对专业需求情况、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養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对于企业需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对于中高职设置的相同、相近专业要达到国家相应专业教学标准,可引入企业标准,因校制宜、合理建立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设置上,既要保持两者的对应性与一致性,又要保持两者的层次性与独立性,让不同能力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彰显。
(三)中高职院校加强沟通,对接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体现在制定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多数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两者之间没有体现较多的层次性。首先,学校在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行业、企业等一线进行充分调研,收集他们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其次,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为其学历提升强化理论基础。最后,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时,要根据生源类型不同制定相应的方案,充分考虑中职生源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差异化,从而保障衔接。
四、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探索中高职衔接举措
中高职教育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如两者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任务不同,两者看上去虽然相互独立,但是紧密联系。当前,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大国,这就亟须培养大量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和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自2014年开展“3+2”合作培养以来,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核心能力三个方面,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两校校情的“3+2”合作培养策略。
(一)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落实“1+X”证书制度
根据教育部在2019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及2017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学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等贯穿于专业日常教学始终。一方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作为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中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作为两门证书(初级)试点院校,共同推进“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该专业中高职各自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智慧课堂教学,助推中职院校培养方案有效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
(二)分模块制定课程开设方案,衔接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了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平台(8~10门)、专业课程平台(10~12门)和“三位一体”课程平台(4~6门)。其中,通识类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任选课,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三位一体”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劳动实践教育等。专业核心课模块,中职侧重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高职侧重专业能力提升;
专业限选课模块,分别开设A、B两个模块课程,其中A模块对接专业技能拓展,B模块对接学历提升。
(三)加强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创新与实践教育融合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建有多支省级教学团队,两校之间师资交流合作氛围融洽,近年来在创新与实践教育方面,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代表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作为安徽省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培训单位,多次举办有关中高职师资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培训班,为我省中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师资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积累。同时,作为我省技能大赛标杆校,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一直秉持“院赛普惠、校赛拉动、省赛选拔、国赛引领”的“四级”竞赛机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賽促改,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比如,我院“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机器人系统集成”“汽车技术”等多个赛项在省赛参赛选手选拔时,优先从中职相关赛项获奖学生当中选拔,两所学校教师精诚合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学校而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单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扶持,行业协会积极配合,企业提供岗位支撑,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持续良性互动。两校校区都位于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双凤管委会领导曾多次前往两校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并带领两校相关负责人走访园区内多家知名企业,推动校企深度融合。2018年10月,由合肥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牵头,20余家汽车维修会员单位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畅通了就业渠道。此外,两校教师多次参加由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组织的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共同探讨中高职院校专业衔接、培养目标衔接、课程标准衔接等对策。同时,两校多门实训课程在实训中心开展了实训教学,现场由企业导师指导、学校教师传授,弥补了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的同时,丰富了课程实训内容,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结语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牢固树立“内涵、特色、融合、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素能本位、理实一体、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教改革”对接“三大能力”,工匠培养特色鲜明,人才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将继续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协同育人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
[2]吕原君,陈琼,丁长涛.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的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5):3339.
[3]刘克勇.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7):510.
[4]马君,张苗怡.“职业基础教育”定位下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2027.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中高职衔接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