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多彩昆玉

多彩昆玉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1-21 13:00:04

钱龙宁

前几天,与中断联系十年之久的兵团十四师几个好友加上了微信,续上了联系。我急切地询问他们:“我调走后,十四师发展得怎么样?”他们激动地告诉我:“变化太大啦!无法形容,难以想象!去年,我们已离开师部,都搬到十四师昆玉市办公了。”他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之情,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我们深感荣幸,生逢盛世,赶上了好时代。十四师将来的变化会更大,明天会更好!”

我颇受感染,激动不已。这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十四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十四师昆玉市的朋友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时地抽空在微信上回复我的询问,并留言,虽然寥寥几句,我却感到字字千钧,分量很重。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叹:我调离后的短短十年,十四师的变化真可谓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我不禁地回想起在十四师工作的那段宝贵经历,回忆起那些难忘的日子。

我在和田报社当记者时,十四师还没有升格,那时还是和田农场管理局,副师级单位。下辖的团场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只有三个团场:四十七团、皮山农场、一牧场,仅此而已。人口还不到两万人。可以说,是全兵团最小的。与和田地方,更是无法相比。不少人想方设法调到地方工作,年轻人能留在和田的,首选工作单位是地方。那时,我在和田报社当记者,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和田农场管理局采访,所以对那里的情况比较了解。

随着国家对兵团政策的调整,对兵团更加重视和支持,和田农场管理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像枯木逢春,重获新生。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多年前,皮墨垦区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热火朝天,拉开了十四师发展壮大、富民强师的序幕。

因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要去皮墨垦区好几次。每次去,都有新感觉和新收获。皮墨垦区,你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你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你身上的色彩一直牵引着我的目光,引起我的无限遐思。

忧郁的黄色

记得2001年夏天,水利部领导来看你。当时,我作为《和田报》记者随同采访,与你不期而遇。我第一次踏上皮墨垦区(当时你还没有名字)的土地,看清了你的模样。你的躯体是由黄沙和戈壁组成。站在你这片亘古荒原上,放眼望去,满目苍凉。那时,我心头涌起的是荒凉和畏惧,死寂和沉闷。

也就是在那一天,我知道了你将来的命运——你将变成一片绿洲,变成一个垦区,变成一座军垦新城。你知道吗,那天水利部领导来看你,是专门为你找水而来,是为了彻底改变你的前途命运而来。也是在那一天,决策者们基本敲定了你将来要喝的水由远在70公里外的乌鲁瓦提水库供给。

当时,你在我的眼里,就像一只丑小鸭。你还没有自己的名字。不,你有自己的名字,你的名字是黄沙,是戈壁。你的肤色如此单调,令人忧郁。你只是一片无名的荒漠和戈壁滩,一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风沙弥漫,人们望而却步。在那天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你这个丑小鸭,以后真能变成白天鹅吗?

诱人的绿色

2002年的一天,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人声鼎沸中,沉睡了千万年的你,终于苏醒了。你终于睁开了惺忪的双眼,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那些即将改变你面貌的建设者们。

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有志青年向你涌来。从乌鲁瓦提水库流下的清澈渠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你的博大胸怀,滋润着你那干渴的心田。对你来说,乌鲁瓦提水库就是你的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你,滋润着你。

不久,我又惊奇地发现,在你宽广的胸怀里,涌入的人口越来越多,平整的土地越来越宽,栽下的树木越来越密,诱人的绿色越来越多……在建设者的辛勤汗水里,在人们对你的热切期盼中,你悄悄地发生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变化。

你一年一变化,喜讯不断,捷报频传。短短几年,脱胎换骨般的你,变得我几乎认不出来。你披上了绿装,肤色由黄色慢慢地变成了诱人的绿色。短短几年,垦区成立了一个个连队,建起了一条条防护林带,辟出了一片片绿色的枣园。风沙小了,绿色多了,鸟儿飞来了,野兔、野猪也找到你,和你相伴了。昔日的沙漠戈壁变成了万顷良田。再看看团部吧,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居民小区、工业园区、学校、医院……都相繼建起来了,十几家企业相继落户,你俨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从此,你不再感到荒凉,不再感到孤独、寂寞,更不再让人感到畏惧。相反,你开始令人着迷,令人向往,令人留恋。

那时,你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最初,人们都叫你皮墨垦区,这是因为你生在皮山县和墨玉县之间。到了2004年,你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二二四团。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你取的。从此,你有了两个名字!

随着你身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你的名气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你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央领导来了,自治区领导来了,兵团领导来了,参观团来了,考察团来了,游客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客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慕名而来、乘兴而归的呀。

醉人的红色

后来,在你的身上,不仅有了诱人的绿色,还多了醉人的红色。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绿色的树,绿色的草,绿色的庄稼,还有红色的枣,红色的枸杞,红色的鲜花……

当你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决策者们早已为你描绘了宏伟蓝图:要建大面积的果园,主要种植红枣,大力发展红枣产业。短短几年,一片片枣园神话的建成。每年秋天,红枣满园,硕果满枝,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谁见了,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夸你几句。这也许让你始料未及,但更让你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呢。你产的红枣个大味甜,美名远扬,饮誉海内外,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枣产品博览会上屡摘桂冠。你产的昆仑山牌系列红枣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还走进了美国、新加坡、韩国。你把最美、最甜的果实献给了主人,献给了兵团,献给了新疆,献给了全国人民。你没有辜负党和政府对你的殷切期望,你没有让决策者和建设者失望。相反,在你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功,看到了辉煌。你是美丽的使者,友谊的化身。你为二二四团的职工带来了实惠,为十四师争得了荣誉,为兵团赢得了喝彩。

短短几年时间,你身上的黄色慢慢褪去,绿色不断增添,红色也在不断增加。你就像一个可爱的姑娘,穿上了绚丽多彩的服装,变美了,变靓了,变得多情了。

如今,我怎能不忆起你的昨日、憧憬你的美好未来呢?2016年,你还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昆玉市。将来,你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更具魅力……

与兵团结缘

就在轰轰烈烈掀起皮墨垦区大开发之际,十四师思贤若渴,急需大量人才。我是在《和田报》上看到十四师要选调报社副总编辑怦然心动的。报名参加,居然得到认可,最后被选上了。说实话,我在和田地区报社当记者、编辑十年了,再加上在巴州且末工作了三年。这十三年的时光,都是在地方上度过的。调到了十四师,进入兵团后,感觉跟地方上很多方面都不一样了。这是由兵团的性质决定的。兵团是什么?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履行着屯垦戍边的使命。在没去十四师之前,我经常听到和田地方上的人称他们为土八路,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兵团仍然保留着部队的传统,部队的作风,履行着戍边的神圣使命。所以,到了十四师后,除了从事像地方上的那些工作外,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经常参加民兵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军事素质,提升军事能力。

对十四师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是在采访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老兵之后。四十七团有着光荣的历史,辉煌的业绩,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有首诗是这样写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就是四十七团的不凡身世,辉煌功绩所在。

参观四十七团屯垦戍边纪念馆,了解到十五团进军和田、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驻新疆部队和新疆省政府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领导,和平起义。为加速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在王震将军带领下,铁流西进,进军新疆。从关中大地到哈密、库尔勒、阿克苏,官兵们用脚板踏平了几千里沙漠戈壁。到达南疆重镇阿克苏当天,部队又要向和田进发。因为此时,和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正企图破坏和平解放,民族分裂势力正加快策划武装叛乱。

阿克苏到和田有两条大路,但要绕一个很大的马蹄形,路途都在一千公里以上,行军至少需要一个月。而如果部队取捷径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路程,节省十几天的时间。时不我待,为了早日进军和田、平息叛乱,十五团毅然决定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那是怎样的一条路啊!那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那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那是从未有人徒步穿行的茫茫瀚海!那年12月5日,滴水成冰,沙暴突起,将士衣单,人饥马困。但所有这一切,没有阻挡住这支英雄部队奔袭和田的钢铁意志。他们忍饥挨饿,星夜兼程;
他们不惧流沙尘暴,吃沙枕土;
他们高唱红军歌曲,誓死进行新的长征。18天的艰难行军,1580里的漫漫征程,有多少人衣衫褴褛,有多少人赤脚跋涉,有多少……有多少人永远长眠于漫漫黄沙……然而,他们终究走出了一条胜利之路。“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和田解放了,和田的天亮了!

作为记者,我经常去四十七团采访老兵,了解他们曾经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出生入死,英勇杀敌,顽强作战的英雄事迹
了解他们脱下军裝,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们当中,好多人一生坚守在四十七团,像大漠里的胡杨,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书写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我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

十五团是党缔造的人们军队,从进疆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边防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的责任。解放和田的第五天,十五团就派出警卫连向喀喇昆仑雪山达坂挺进,到达另一“生命禁区”执行边卡防务接管任务。同时全团动员修建和田通往藏北高原的公路,为我军出兵藏北、解放西藏做准备。

为了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几代兵团人始终是新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建设大军。新疆和平解放,万物复苏,百废待兴。1952年2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1954年,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十五团集体转业了,他们把开垦出的4.5万亩耕地无偿交给地方政府,然后向塔克拉玛干纵深开进,去开发建设今天的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

从此,这支部队留在了和田,这支部队的老兵们把根扎在昆仑山下、大漠戈壁滩。从此,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再也没有离开和田,再也没有回到过魂牵梦绕的故乡……

“和田人民苦,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这是那个年月在和田流传的一首歌谣。在这样的地方扎根创业该有多难啊!他们挖地窝子,建起栖身之所;
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保卫边疆,一边开展生产,自力更生解决生存、生活需求。没有生产工具,自己制扁担、编筐子。耕畜不足,人来拉犁。官兵们披星戴月,吃住在地头,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手上打满了血泡。

伍兴云,二连副连长。一天夜里,他起床察看灌溉水渠。星光下,一个大洞在向外跑水,他跳下去堵洞。谁知这是一个地质塌陷的大洞,这一跳,他再也没有上来。长征的雪山、抗战的硝烟、进军和田的黑风暴,他都走过来了,但却没有逃出这个浇灌土地的大洞。他就这样悄悄地走了……

李春萍,1952年来自沂蒙老区的俊俏姑娘,来时她才16岁。那年浇冬水,大渠冲出一个大口子,她“呼啦”一下跳到齐腰深的渠里,用自己的身子堵住缺口。眨眼间,一渠清水变成红水,人们这才知道她是带着例假的身子跳下去的。那天她发起了高烧。后来她住了三个月医院,可医生还是对她说“你终身都不能生育了”。

创业苦,但那时没人叫过苦。一天,一位小战士在芨芨草上抓蚂蚱吃,连长说:“你怎么吃蚂蚱呢?”小战士说:“连长,我已经忘记肉是什么味了!”“房在地下三尺深,冬暖夏凉挡风尘,下面顶着四根棍,上面铺着草把根。”大家住的就是这样的地窝子。随着大批女战士汇入军垦队伍行列,一些同志要结婚了!但营以下官兵是没有单独房子住的。连队就突击再挖几个地窝子。轮到谁,晚上夫妻把被子搬到一起,第二天仍然去住集体宿舍。战士称它为“流动的新房”。

共和国需要屯垦戍边。为了使屯垦数百年千秋大业薪火相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全国动员数万女青年参军入伍,投身边关。十五团也陆续加入了200多名来自山东和湖南的女兵。当时,她们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潜在的使命,那就是与开发建设新疆的老兵们组成革命家庭。光阴荏苒,当年俊俏的姑娘们,缕缕青丝变成白发,她们成了军垦战士的妻子、母亲和奶奶,兵团的儿女们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戈壁母亲”。

每年清明时节,老兵王传德总会带着儿孙到团场最大的杏花园里采撷一袋杏花,前往一个名叫“三八线”的墓地,看望与自己在沙漠里共度了一生的战友、同志、妻子——王秀兰。王秀兰是1952年参军的山东女兵,她是那个年代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千山东女兵到边关中的一位。面对墓碑,王传德说:“秀兰,你走的时候,我没把军帽给你戴上;
你走了以后,我把你的帽子缝到我的帽子里。我一直戴着这顶帽子,就好像咱俩还在一起。”

今天,不少老战士的遗孀依然健在。但她们没有回归故里,没有离开和田,依然守望着与丈夫并肩开垦的这块土地上。一位军垦奶奶说:“再过几年,我们也要去‘三八线了。在那边,还和老头子开荒、种地、守边关——这边关是咱国家的门呀!”

从1949年进疆,到离休,到离世,四十七团的老战士绝大多数人没有离开过和田。1994年,一位兵团领导来到四十七团,问这些老兵们:“你们回过老家吗?”“没有。”“你们坐过火车吗?”“没有。”“你们到过乌鲁木齐吗?”“没有。”一连听到三个“没有”,这位领导落泪了。回到兵团后,他立即安排有关部门将老战士接到乌鲁木齐观光。还能成行的只有17位老兵。他们先坐汽车到和田,然后坐飞机到首府乌鲁木齐。兵团把他们安排在最好的宾馆。房间里的许多东西,老兵见都没有见过。冲水的马桶,淋浴的喷头,怎么使用?床上铺的布单,那样平整,没有一道褶子。他们不敢坐,不敢掀,连摸一下都不敢。有几位老兵就穿着衣服,在房间的地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他们来到石河子广场王震将军铜像前。老兵们熟练地排列成一个方阵,向他们的老首长报告:“报告司令员!二军五师十五团老战士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屯垦戍边任务。现在我们离休了,但已经将屯垦戍边的任务交给了儿女。我们将牢记您的命令,代代扎根新疆!”

在新疆,有一种树叫胡杨,它生长于浩瀚的沙漠之中,“活着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朽”,世人称之为“英雄树”。四十七团的先辈们,就是这胡杨,这屹立不倒、永垂不朽的胡杨!

我供职的十四师报社当时规模很小,规格很低。报社相当于正科级单位,只有三四名工作人员。报纸还是内部资料,每周出两期,报社没有印刷厂。设备缺乏,人手紧张,办报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办报条件差,困难重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始终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把报纸一期期地办下去。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报纸争取到了刊号,全国公开发行。由最初的汉文变成了维吾尔、汉两种文字的报纸,十四师报业上了一个大台阶,越办越好。最近,从十四师朋友那里获悉,十几年前,四个人一间办公室办一张报纸,六个人两间办公室办一个电视台,已成为历史。去年,报社、电视台合并,成立十四师昆玉市融媒体中心。人员编制扩展到四十个,办公场所面积达4070平方米。变化之大,让人欣喜。

从十四师新闻事业发生的喜人变化上,可以看出十四师在发展壮大、富民强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还可以以下几个大事件,进一步感受十四师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阔步前进的铿锵步伐。2000年11月,党中央将和田农场管理局组建为新疆兵团第十四师。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县级昆玉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2020年1月,十四师举行二二五团揭牌仪式。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同意《和田屯垦报》更名为《昆玉屯垦报》。这一个个大事件掀开了十四师屯垦戍边的新篇章。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中央实施兵团向南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是近年来兵团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

非常荣幸,我能在兵团的大熔炉里经受锻煉,奉献青春和智慧,付出心血,挥洒汗水,为十四师新闻宣传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我年过半百,屈指算来,已工作了三十多年,其中七八年是在十四师报社副总编辑岗位上度过的。当上了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土八路。这是我命中注定,与兵团结下的缘分,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兵团留给我最美好、最深刻的回忆。

近日,十四师昆玉市的朋友盛情邀请我重返十四师昆玉市,走一走,看一看。我多么希望能够早日成行,故地重游啊!相信,这个愿望很快就能实现。

责任编辑去影

猜你喜欢和田兵团兵团记忆绿洲(2022年4期)2023-01-14兵团记忆绿洲(2022年6期)2023-01-09兵团记忆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兵团在新疆农垦经济(2015年10期)2015-12-20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和田学前双语教育实践探索双语教育研究(2014年4期)2014-02-27怪城科学启蒙(2006年4期)2006-05-11八路军留守兵团军事历史(1992年5期)1992-08-15
上一篇:英雄莫问出处
下一篇:草木与书香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