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秀就和她的名字一样,给我的印象,最初就是文静、清秀。
我们在洛阳的一次笔会上认识,随时间推移,我觉得外表之外,她内心坚定、积极进取和执着于文学事业的精神,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深。
她的文学创作,已呈现多方位立体图景,现代长诗《老街口》的问世,更使她在现代诗创作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这部诗集,以百年藏庄保护与传承为主旨,以一位回族诗人的眼光去探秘,深入体验藏区的现实和历史文化、藏民的生活,以现代诗的形式,再现青海化隆县塔加藏族村的历史与现实风貌。
一千多年前,吐蕃军队后裔,从西藏迁徙而来,在阿米仁青加将军的率领之下,在塔加一带落地生根。史载,塔加还是迎接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的重要一站,古丝绸南路的繁荣离不开这里。
这部长诗以“少数民族文化”和“塔加村扶贫成效”为切入点,以一位少数民族女诗人的目光,去看另一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
以亲身的经历、体验为基础,探讨现代人如何诗性地寻找历史赋予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内涵。
长诗由序诗和一、二、三章组成。序诗是长诗的提纲挈领,三章是长诗的主体。
序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宿命中早已注定/我与百年藏庄相遇//传说中藏在白云深处的藏庄。”
藏庄的“藏”与藏身的“藏”,同字音不同,被诗人巧妙运用:藏庄就隐藏在白云深处。
“远在视线以外/透过飘动的五彩经幡/望去,令人心驰神往。/近在嬉闹孩童,闪耀着高原红/与羞涩的脸颊上。”
“五彩经幡”,地域标志性风物;
“高原红”藏区儿童面貌特征,“羞涩”,儿童神情。有人有景,情境自然就出来了。
“穿行在红色的土壤/碎小的步子/已连成云的形状//在这山脉连绵处/新的意象遇见诗人/神秘挤进,未出口的诗句中/溪流声、鸟鸣声、诵经声、嬉闹声……/争相组成惊喜的诗句/相互打闹,窃窃私语/却在冥冥之中/以诗人的胸襟/无比清晰地引导我/走进塔加村,这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新的意象遇见诗人/神秘挤进,未出口的诗句中”,诗人有了新的意象,这主观精神客体化形成的意象,又被拟人了,说意象“挤进”了我“未出口的诗句中”。
这部现代长诗,就是这样以与传统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进入了读者的视野。
“穿行在红色的土壤间/碎小的步子/已连成云的形状”,“步子”“连成云的形状”,云是轻盈的,将轻快、敏捷的行走表现了出来,客观的“步子”“云”,都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
下面,“溪流声、鸟鸣声、诵经声、嬉闹声……”这些客观外物,同样都染上了主观色彩。
这一段诗,呈现出缤纷色彩。这是诗的语言,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文学语言。
而“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则将保护古村落、保護藏文化,这部长诗的主旨点了出来。
接着写入村之始,在村口饮接风酒:
“村口的巨石/扮成传达神谕的女祭司/将百年的过往,藏进/一阵龙卷风中/秘密送进我的目光中/直起身,在一碗烈酒中/将喉咙处的焦虑,一饮而尽。/在一个手势中让万物苏醒/迎接我这书写大地的游子。”
村口见巨石和饮酒的场景、感觉,全细致表达出来。
“村口的巨石”“扮成传达神谕的女祭司”,巨石充满神秘感;
“龙卷风”喻此情此景下我感情的巨大波动;
“在一个手势中让万物苏醒/迎接我这书写大地的游子。” 藏民欢迎我的手势,就像万物复苏的春风,温暖了远道而来的“我”。
“传说中那块从西藏/托运而来的石头/傲然挺立,以将军的职责/驻守着塔加村/将喜怒哀乐一一记述。”
村口的石头,从西藏托运而来,这巨石是率领大迁徙的将军的化身,它“驻守”在村口,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变化、喜怒哀乐。
“甚至具体到父辈迁徙时身上/所携带土壤的颜色/以及坐骑的品种//它与我对视的瞬间/目光中的语言/时刻准备夺眶而出/关于村庄的史诗/除了仅存的史料外/它们有太多的悄悄话要跟我讲//挨家挨户的老物件/闻讯赶来/争先恐后交代着各自的身世/只为后辈在我笔墨间纵横处/寻找到祖先的遗迹”
大迁徙的先辈们成就了化隆山水、塔加村的史诗。
“土壤颜色”“坐骑品种”,细节,写迁徙时离开原住地,难舍难别。
“目光中的语言,有意蕴,指意思未说,目光就让人领会了。
“史料”“争先恐后交代着各自的身世”的“老物件”,这些都是“我”写这部长诗的依据。“目光中的语言/时刻准备夺眶而出”,“我”受到了感染,写得情景交融。
这些诗的语言,满含着作者富于个性的精神创造。
“功过与是非/都是血液里真实的踪迹/而忘记过去/却是背叛的开始//没有家族记忆是可耻的/这种耻辱——难以启齿/将伴随终身”
写塔加村悠久的历史传承。
家族的功过是非都留在了我们的血液,遗传了下来,永不忘记,没有历史才是伴随终身的耻辱。
“行走在沟壑处/我抬起头/寻找长者眼中的乡愁/或许,额头布满的皱纹/能讲述那场无法预知的迁徙”
“我”在塔加村行走,向额头布满皱纹的长者寻访,寻找他们的乡愁,或许他们能讲出先祖的迁徙往事。
“她说,塔加是以一百匹马来命名/六畜之首象征着风水宝地的兴旺/同样预示着子孙后代的健硕、英勇/驰骋在马背上,没有逮不到的猎物/谈笑间,家族的荣光/隐现于她的眉目间//吐蕃后裔无法预知的迁徙/顷刻间,在几代老妇的眉宇间/隐现出百年的命脉//脚底是褐色的岩石/斜照的夕阳比新娘的唇色还要妖艳/此时,只有老妇们的着装/原始、朴素最为可靠/能入诗、入心亦能入梦”
这三节,具体写长者讲述先祖迁徙,访问塔加村老妇们的实记,古老传说与她们讲述时的音容笑貌,都描绘出来。
第一节,先向藏族老妇询问“塔加”村名的由来,她详细回答了;
第二节,又询问她祖先大迁徙,“几代老妇”表明接受询问的老妇有几代;
第三节,写藏文化,用老妇的着装来表现藏文化,色彩鲜明,比照强烈,“能入诗、入心亦能入梦”,言感受极深。
这些表述、描绘,形象、生动,富于动感,充满着作者的主观精神。
“历史的夹缝,杂草丛生/在这兵荒马乱中/宿命中的相逢/却以梦境的形式命定我//以荆棘为墨,探秘百年藏庄/在诗句中,寻找千亩马兰花的顽强//一个寻找祖先的村落/必将信仰与忠孝高举头顶。”
第一节,“历史的夹缝,杂草丛生”,有蕴含,“夹缝”,喻朝代交替;
兵荒马乱,以“杂草丛生”喻。写塔加村饱经兵荒马乱;
而“我”寻找的是这个村落乱世中生存的顽强。
第二节,赞扬塔加村是个能寻根、继承祖先美德的村庄,“必将信仰与忠孝高举头顶。”由此引起了下文对大迁徙的回顾:
“在先祖阿米仁青加的指引下/那五百峰未命名的骆驼/以吐蕃将军的气势/在蛮荒行进/与山石为伴/守护着粮草/将心底的诺言刻在脚下//驼峰一颤,离夕阳更近/头顶的火烧云/将这段迁徙的艰辛/绘制在苍穹之上/历经风霜/不停地在星辰下寻求答案//终于,多情的火烧云/环抱着塔加村/让英雄有了一个好归宿//却以日月星辰的智慧,选定/这样一个经纬度/在塔加村的上空,播撒/奇异的种子/让千万种花盛开/摆出心底的“吉祥如意”/迎接进藏的文成公主/甚至精心安排/可靠的意象组成守护神/守护这条丝绸之路的南道//宿命中的奔波,在一座/村庄下有了答案。”
先祖的大迁徙,是塔加村的历史与荣光。
先祖阿米仁青加率众大迁徙的史实,迎接进藏的唐文成公主的史迹,塔加村位于丝绸之路南道,这些都有史料可考。
“守护着粮草/与山石为伴”,大迁徙中的一个特写、细节,“山石”为伏笔,以后将多次提到。
“驼峰一颤,离夕阳更近/头顶的火烧云/将这段迁徙的艰辛/绘制在苍穹之上/历经风霜/不停地在星辰下寻求答案//终于,多情的火烧云/环抱着塔加村/让英雄有了一个好归宿”驼峰、夕阳,也是特写。
“火烧云”见证了迁徙,又多情地“环保着塔加村”,拟人;
以天象示天意,诗情、神话色彩都出来了;
大迁徙的结束,被写得绘声绘色,光彩灵动。
序诗部分将长诗全部内容先简要概括,起提纲挈领作用。
主体部分共三章,一章紧扣一章。
第一章,迁徙:祖先预留给勇者的勋章,具体描写大迁徙。
“属于沙漠的图腾——骆驼/带着先祖阿米仁青加/这位“最后”的吐蕃大将/在沙漠戈壁间走出心中的绿洲”
穿越沙漠,“走出心中的绿洲”,先祖的大迁徙,就是一次寻找沙漠绿洲,寻找幸福、理想之旅。
“沙漠尽头,他转身/听到天空的叹息/挣扎、奔波、劳苦、欢乐……/这些迁徙的符号/也不正是所有出生与死亡/最美的诠释吗?//沙漠之舟也曾是一条/流淌亿万战士热血的长河/而今天却被烧成/一片火烧云的形状/奔腾、奔腾,纵使千万珠汗滴汹涌/也不及被淹没的马蹄声”
连天都在“叹息”,足见大迁徙之艰辛、劳苦。
“沙漠之舟也曾是一条流淌/亿万战士的热血的长河”,骆驼与战士,用“热血的长河”形容,写出了大迁徙的时间长、付出巨大;
被烧成“一片火烧云的形状”,将沙漠将尽,进入有人区的特征写了出来:一早一晚,这里“火烧云”都会布满四面低空。
选择火烧云表现大迁徙途中的人期盼着大迁徙顺利结束,十分贴切,它预示着吉祥;
“火烧云”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这一物象是主观精神客体化的选择。
“迁徙的使命/印在阿米仁青加的额头//他跨上马背,紧握缰绳/旋风般的铁蹄/踩着鹰的足迹驰骋于苍穹/奔波天地间/汇集日月与尘土间的精华/此时,透过彼此的光芒/将爱映射到花草树木间//此处的山水透亮无比/那就在这北纬选一处/繁衍之地/放下所有的遗憾/天亮前,让尘世的烦扰/在子孙脚下滑过/一睁眼,便可享受化隆山水的恩泽/多年的迁徙就此停下/就算是在太阳落山前给自己/最好的回答 。”
继续前进。“迁徙的使命”印在额头,言永志不忘;
“跨上”“紧握”,行动描写,对先祖的刻画极传神。
这个繁衍之地,就是化隆山水。
“光芒”“透亮”等词,同样是主观精神客体化的准确选择。
“阿米仁青加翻腾在马背上/一抬头,瞥见了/踩着火烧云而来的祥瑞//沃土何在?只在马蹄下/他对准火烧云,跺了跺脚/山水化隆,宝地也/以此生的英勇和智慧/作为赌注/下令驻守吐蕃边境/停止所有的迁徙”
带着史诗般色彩,选定生息之地,“翻腾”,表现阿米仁青加英武、敏捷,“瞥见了”“踩着火烧云而来的祥瑞”,指栖息地吉祥,充满史诗般的神奇色彩。“山水化隆,宝地也”,将化隆县名的地理优势点了出来。
这支迁徙的队伍,从此停下迁徙,在选定的化隆山水间繁衍生息。
“一壶烈酒下肚/卸下疲惫,踏乐而舞/任由靴子敲击出凯旋的乐章/牦牛舞、狮子舞、鼓舞、谐钦……/隔着兽皮,舞吉祥/曲子在半空各色旗帜间缭绕//这一刻,他兑现了将领们生死盟约/划分领地,牛羊以及500峰骆驼/一条迁徙之路/在这里成了繁衍生息的沃土/一切奔波终逃不过宿命。”
先祖阿米仁青加长途迁徙落根化隆的具体情景写得形象、生动。
“烈酒”、歌舞,喜庆的场面,充满着藏族风情和藏民的豪放。
阿米仁青加就是這样带着牛羊、500峰骆驼,一路大迁徙来到这里、定居化隆一带。
第二章,写“我”实地探访这座百年藏庄,这是全诗的精彩部分:
“吐蕃遗韵塔加村/辗转百年,保守着属于/这座古村落的秘史//而今,以诗人身份迎接我/ 这份尊贵与殊荣/让我颇感意外/闹市外,这是对文字的敬畏”
塔加村民以诗人的身份迎接“我”,写出了藏民的淳朴和对文化的敬重。
“拴马桩将我堵在村口/板着灰青色的脸/与我对视/义正辞严地佐证了/此地曾经的殷实//而我看到的却是/桩体所呈现出的神秘/谁的汗血宝马曾拴在此处?/鬃尾乱炸扰乱了历史的风雨/却在风神俊雅的主人面前/蹄跳嘶鸣/像极了忠贞的情人/而此时,我决定在诗句中守口如瓶。//拴马桩,村庄钟情的物件/避邪镇宅/记住了村庄百年兴衰//我想阿米青加的那匹汗血宝马/再怎么叛逆/也曾拴在此桩上//斑驳的桩体/深夜在诗人的雙眸中/与词汇窃窃私语/清晰复述了村庄百年的历程”
进入有拴马桩的村口。
拴马桩,是村口古老的物件,既是历史象征,又和先祖大迁徙紧密相联,与前文“守护着粮草/与山石相伴”的“山石”相照应。“汗血宝马”产于西域,象征着各民族交流,也与先祖事迹紧密相关;
诗中两次出现了“我”,将主观感受、心灵震颤和心理,都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之中。诗的语言充满着个性,这些诗句是在主客观相互交融中获得的。
“蓝色的火焰/在山头——跳动/神秘而富有诱惑力/原来那是老者面具上的一束光/引导他唱起古老颂词/开场的序幕就是如此古朴、粗狂/藏文化“活化石”的舞蹈——藏戏/此时已踮起脚尖,向观众挥舞双臂/放下俗世的种种束缚/释放原生态的美/“为嫁他,走了三年/为娶她,建了一座城”/称奇道赞的爱情//文成公主远嫁西藏/陌生的场景/穿越到舞台之上/重现神秘而伟大的爱情/ 惊艳绝妙的舞姿背后/传递出爱情的真挚/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物/最后成了传奇/在人世间洒下热泪/而世人们却看到了欢乐。”
展现藏族原生态文化、塔加历史。
藏民载歌载舞迎接,表现出藏族风情;
又以文成公主远嫁和番,展示藏汉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藏舞、藏戏都是原生态的,文成公主远嫁,谱写了汉藏民族和睦的史诗。塔加村就是文成公主远嫁的见证,表现出藏村的古老和文化底蕴。
“踮起脚尖”“挥舞手臂”,细节描写。
这些都紧扣住了保护古村落、藏文化的题旨。
“塔加村墙面上/弯弯曲曲爬行的白色图案/占据了我的视野/像是蚂蚁地图/回环往复进行在阐释/或许是祖先遗留的祈祷方式//凝视斑驳的墙面/诗句开始在五脏六腑翻滚/滚烫的词语像裂开的罂粟/ 准备随时从我的唇齿间/一跃而出//挨家挨户以独特的符号/记录着民族的信仰与祈求/白色图案/似乎同头顶的火烧云对暗号/却意外泄露迁徙的艰辛//是的,此时诗人不该失语/漠视一处被遗忘的遗迹/再回首,百年后/升到喉咙处,未说出的话/皆会成为历史的谜团/而此刻我想以诗句作为见证/将此刻留在笔下”
进入村后,藏文化、民俗,引起了“我”创作的冲动。
塔加的建筑、民族信仰,“我”对它的访问,都写得真切、生动。
“诗句开始在五脏六腑翻滚/滚烫的词语像裂开的罂粟/准备随时从我的唇齿间/一跃而出”,将诗创作的过程,创作冲动,场景引发出的情绪激昂,急于抒发,全形象表现出来。
后一节创作心理也写得生动。
“我”的诗章,就是实情的流露、真情的表达。
“在百年藏庄/色彩织成诗行/装点最美的夏季/让短暂的芬芳,分散/到各个角落/ 伸出手,卓玛抓到/一大把花香/顺手就编进发辫/浓密的头发就像涌动的瀑布”
以一位藏族姑娘卓玛的特写镜头,展示出美好、温暖、散发着生命活力的藏庄现实生活。
最后,第三章将藏庄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劳动,全面地展现出来,表达出保护藏庄文化、藏族历史遗产,保护藏民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屹立在贵德谷地/风化水蚀终成的丹霞地貌/以泼墨大写意,描绘出/一幅属于青藏高原的壮丽画卷/并在筋骨间/刻着高原人的“坚韧”/顺着滔滔黄河,穿行而过”
自然风貌中的塔加。丹霞地貌、滔滔黄河,就是这里美好的自然风貌。
“耐寒的青稞,攀爬到/雄鹰飞不过去的地方/看望被积雪覆盖的拉脊山”
用“青稞”“积雪”富有地域特征的物象,表现塔加村的风物、民情、自然。
“鹰飞不过去”,极言山高峻。
“塔加的劳作方式充满诗意/打麦、打青稞、晒麦捆/有着古村落最原始的闲适与自由/走进塔加村享受另一种宁静”
塔加的劳作方式,赞美藏民、赞美劳动,藏族村民们就诗意地栖息在这里。
“诵经声,比清晨的鸟鸣声/更有禅意/千名僧侣讲经、辩经/面孔上写下清净/对于修行者来说/唯有淡泊明志才能日行万里”
宗教是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塔加村是藏传佛教的信仰之地。
“寺院内煨桑烧香/缭绕的烟雾正像人世间的心事/ 英雄格萨尔煨桑祭神/降妖除魔,换来/白云下的安定与祥和/自此,诸神闻到桑烟/便知晓人间的安康”煨桑,用松柏枝焚起烟雾,一种祭天地诸神的仪式。藏族英雄格萨尔护佑着藏地民众的安康。
“走进传统藏族村落/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惊喜在预期外//我开始模仿藏族的生活/清晨取三勺青稞面/按照才仁久丁的嘱咐/将白砂糖、酥油、牛奶/当成滚动的词语/在我的双手间/自由组合/ 搅、揉、捏……不连贯的动作/如贯穿在诗句间的符号/揉捏数下,拧成的糌粑坨/正像一首写好的诗”
藏民生活方式、藏族食物制作,对回族诗人“我”的吸引,用精心制作藏民食品,比喻精心写作这部长诗,寓意深长、用心良苦。
“殊不知,对一代代人来说/老房子脚下连着故土/每寸土写满守候/守候房顶的那朵云/也是对故土对游子的牵挂/沉甸甸的乡愁/在渐渐被改造的故乡摇曳/摇曳,像失去母亲的孩子/让凋零的叶子来年化作春雨时/记住故乡的符号。//你看!前来朝拜的信徒/转经、焚香、磕头……/在缭绕的俗世中/寻一条道路,以鲜花为旗帜/在河流与土地间/诵起了祈祷经/与依次磕头跪拜的信徒/将烟火走成圆满。”
继续写藏庄的挥不去的魅力和以此引发的留恋之情。“守候”“乡愁”都紧扣着保护古村落、保护文化遗产的主旨。
写的看似不经意,读起来便知,全诗都紧紧地围绕着主题,精心布局,以生动的内容来体现主题。
“百年的庄廓/从远处看就是一座微型城堡/显示出祖先的智慧/村庄在显微镜下逐渐清晰/面貌犹如一位安详的老者/静静等待子孙的归来”
远望藏庄、细察藏庄,古老的藏庄富有无穷的魅力。
“城堡”一词,既喻藏庄的古老、神秘,也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城堡》,它们都带着神秘的色彩。
由此而生发出对古村落的保护之情、珍惜之义。
全诗结构严整,用现代的表现技法,将一座充满民族风情和各民族相互交融的亟须保护的文化遗产之地,展现了出来,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诗的视角新颖、表达富于情感,整部长诗中充满着古文明与现代邂逅所引起的细致情感和心灵感应。
这部长诗,就这样让人们很自然地跟随着诗人的脚步、思绪和情感起伏,一步步走入了塔加村,走進它的悠久历史,走进藏族古老文化,走进今天的现实生活。
从具体的欣赏中,我们可以看出,长诗内容充满着时代感、现实感;
揭示出藏族古村落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亟须保护的题旨。
它能吸引人、抓住人的地方,得益于精心合理的布局、设计和现代表现技法的熟练运用。
马文秀很好地把握住了诗歌的音乐性、语言、内蕴、表达和诗歌审美等几个尺度,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在诗写中,客观外物主体化、主观精神客体化,都运用得熟练自如,因而,使得这部作品能引人入胜,给人以缤纷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心灵的共鸣。
马文秀这部2500多行的长诗,让我很自然就联想到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和《五姑娘》这些优秀长诗。
它们都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王贵与李香香》是陕北三边色彩;
《漳河水》是太行山地域色彩;
《五姑娘》是江南水乡色彩;
而《老街口》则是青藏高原色彩。前三部写汉族,《老街口》写的是藏族。
前三部有人物、故事,《老街口》则用现代诗的形式来写藏区的历史、文化、现实,风俗、人情。
从行数看,它比《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都要长,比《五姑娘》略短。
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前三者,有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吸引人;
《老街口》没有此优势,只能从诗写的本身来吸引读者。
好在马文秀写得生动而富于真情,一样吸引住了读者。
这与她本身就是青海人,离塔加村并不远,2019年先后五次亲自到化隆县塔加藏乡去采访、体验、观察、感受,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有关,又与作者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有关。
她较全面地收集到了藏民古村落形成的历史资料,对化隆县塔加乡藏族同胞有深入的了解。
她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刻画,以及在诗歌创作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遵循,都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
这就弥补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失去的优势,以现代诗的特有的魅力,博得了我们的喜爱。
马文秀采用了回环往复的表达形式:序诗是先奏,一、二、三章则是回环往复,符合诗的表达形式。
诗写中,客观外物主体化、主观精神客体化,随时可见。
场景、细节、特写、比喻、借代、双关、伏笔、荒诞等技法的运用,更使得此作顾盼多姿。
我国的古代长诗中,有的长诗也并非写人物故事,同样写得顾盼多姿,成为经典。
屈原的《离骚》、杜甫的《北征》,就是这样。
屈原、杜甫的长诗作品,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在客观外物主体化、主观精神外物化上,运用自如,又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诗的内容才那样引人入胜,真切动人。
就连欧美的现代派,也从中国的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他们的流派,庞德的意象派,就是这样。
可见我们对古今中外的诗歌,都要融会贯通,要从中外诗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创造我国新诗光辉灿烂的未来。
马文秀的这部长诗,艺术效果也不错。
我看过潜溪文学为《老街口》制作的一段视频,史诗的画面和优秀的诗章相融合,具有震撼心灵的美感;
我曾亲赴青海,走进贵德谷地,体验过那里的历史、现实、文化、风情,长诗《老街口》与我的体验、感觉相一致,这部长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她的长诗写作,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她为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提供了一部厚重的文本。
她用精心的构思、结构安排,让我们能清晰地跟着她的审美眼光、跟着她探访的步子,一路领略诗里的风光。
《老街口》是一部真正意义上以现代长诗的形式,表现当代重大题材的作品。
它的当代意义就在于:
一、为中国新诗走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方向,提供了优秀的可资借鉴的厚重文本。
二、打破了对现代诗的狭隘理解,走出了现代诗表现自我小天地的圈子,使现代诗的创作走向更加开阔的题材范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以自己的探索,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提供了新鲜经验,揭示出中国新诗须从自身出发,汲取一切中外诗歌成果,特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成果,以创造出成熟的中国现代新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文秀对当代中国新诗的贡献,足以引起我们诗歌界的重视。
马文秀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单是文静、清秀了,而是个有魄力、创造力瑧于成熟的青年诗人。
乔延凤 江苏句容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代表作有《追忆》《海宁潮》《白桦林》等。著有《乔延凤诗选》,《乔延凤散文选》等十余部著作,作品选入《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中国百家乡土诗选》等百余部重要诗歌选本。
猜你喜欢长诗火烧云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火烧云》的“变”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20年16期)2020-06-12美丽的火烧云孩子·小学版(2020年3期)2020-01-25火烧云快乐作文(1.2年级)(2019年2期)2019-09-10火烧云作文小学中年级(2019年6期)2019-07-25火烧云小主人报(2018年7期)2018-04-24火烧云快乐作文·低年级(2017年3期)2017-03-25吉狄马加的声音诗学——解读长诗《我,雪豹》的一个视角阿来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王舍城(长诗)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