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便无从谈起。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基,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然而,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革命文化的认同感、非主流文化削弱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现实问题影响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为此,亟待从历史、文化与现实三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引领人民群众汲取历史伟力、增强文化自信,做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
理想信念;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5-0024-06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Hnky2022-2)阶段性成果;
2023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hnsz2023-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葛士华(1994—),女,辽宁大连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339。可以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更是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4]42。众所周知,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价值指向,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大胆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全面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革命文化“树立起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识”[6]。可见,弘扬革命文化对于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以文化自信为视角研究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
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一种以红色为革命底色、以永葆初心使命为价值底色的先进文化形态。尽管革命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点,但各个时期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核始终是贯通如一的,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因此,新时代要明确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发挥革命文化的独特价值,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精神力量。
(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过程中,革命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一方面,革命文化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融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坚持在继承中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文化支持和发展动力。革命文化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
其一,科学的革命理论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密码。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矢志投身于革命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可以说,革命文化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不仅为革命文化注入了精神活力,还成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密码,切实引领党和人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充分发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支撑。
其二,坚定的革命理想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对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解。历史已充分证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34。而革命理想作为革命文化的政治灵魂和核心内容,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进而帮助中国共产党补足精神上的“钙”,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其三,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品格。“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3]70尽管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孕育的革命精神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态,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但其精神层面具有共同的精神指向,即具有强大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同时,“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7],是革命文化最为宝贵的精神内核,内蕴了优秀的文化品格,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促进作用。
(二)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弘扬革命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柱”和“精神支撑”,归根到底是因为弘扬革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一致性、客体的同一性和目标的同向性三个方面。
在主体方面,弘扬革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一致性,即中国共产党是弘扬革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党是领导一切的”[8]501,只有矢志不渝跟党走,才能确保革命文化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促使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有力。同时,百年大党保持风华正茂也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滋养,同样也离不开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文化底气。可见,弘扬革命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二者协同一致为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客体方面,弘扬革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同一性,即二者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全体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文化的创造者,还是弘扬革命文化的受众,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对象。一方面,革命文化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创造性,增强文化自信切实需要人民群众落实在思想和行动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既需要革命文化带来的思想洗礼,也需要文化自信给予的精神激励。同时,革命文化和文化自信对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重要的方向引领和精神支撑。
在目标方面,弘扬革命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同向性,即二者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对内加强对于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理想的弘扬,进而增进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行动力,实现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功能。对外着力将革命文化融入中国故事之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有文化、有底蕴、有自信的中国形象,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可见,弘扬革命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都是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的,并且对内、对外目标的落脚点具有同向性,即通过弘扬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的应有之义”[9],那么弘扬革命文化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其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百年来,革命文化不仅滋养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还培育了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一方面,革命文化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路披荆斩棘形成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成功;
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凝结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自信之力,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内在品格和精神世界,进而激励中华儿女勇担使命,自信自强。
其二,弘扬革命文化是确保文化自信持久而坚定的“良方妙药”。革命文化中内蕴的经验与智慧,能够为文化自信“强筋壮骨”,发挥固本培元的作用。一方面,弘扬革命文化不仅能够增强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还能为党和人民输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增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决心,提振党和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士气和勇气,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其三,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初心,一往无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锚定目标,团结带领人民阔步新征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4]22-23,实现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富足,还需要精神富有。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使得中华儿女心气更足、信心更坚,进而将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化为实践动力,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二、弘扬革命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如前所述,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意蕴深厚,极具重要性及必要性。然而,当前受历史虚无主义、非主流文化以及现实问题的影响,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影响力及其传承与弘扬正面临严峻挑战。
(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各种形式肆意传播,“数典忘祖”和“妄自菲薄”已逐渐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代名词。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真相”“考究细节”“反思和评价历史”的旗号,伪装成还原和探究真实革命历史的面孔,妄图消解革命文化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解构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以碎片化的叙事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断章取义式地扭曲客观事实,凭借一些偶然因素臆想中国革命历史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片面地评价革命史实和革命历史人物,甚至编造虚假的革命历史事件,歪曲革命历史、模糊人民对革命历史的记忆、蛊惑人民产生负面情绪,最终达到削弱、解构人民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的目的。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披着“皇帝的新衣”,打着进行学术研究的旗号,有意运用无稽野史或是“标新立异”的史料“填补”所谓的中国革命历史空白,千方百计制造争议内容,宣扬“普世价值”观念。这充分暴露出历史虚无主义恶意解读中国革命文化、意图“改写”中国革命历史的丑陋行径以及混淆视听、迷惑民众的狡诈面目。
其三,历史虚无主义戴着娱乐的面具,以娱乐化的方式戏谑革命历史与文化,捏造革命历史“笑料”、嘲弄革命文化、恶搞英雄人物。然而,从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中找笑点并非历史虚无主义的真正意图,消解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和思想、颠覆民众认知、制造思想混乱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用心。
其四,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文化,无视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以颠倒黑白的方式肆意抹黑、诋毁革命文化。其贬低中国革命斗争取得的胜利果实,贬损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以及民族英雄,否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否定科学的、真实的革命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意图摧毁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使中国人民丧失文化自信。
(二)非主流文化削弱革命文化的影响力
这里所说的“非主流文化”主要指的是在网络背景下流行的且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小众文化,又称“亚文化”。非主流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也不利于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非主流文化缩小了革命文化的影响范围。青少年是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点群体,同样也是非主流文化的重点影响对象。非主流文化千方百计抢占革命文化的影响群体,利用青少年“三观”尚未形成这一时机,诱使部分青少年成为非主流文化的追随者,减少主流文化的受众,阻碍革命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
其二,非主流文化削减了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度。在网络时代,文化的多元性日益显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然而,当受众接受了非主流文化的思想观念,主流文化在其头脑中固有的地位就容易被撼动,由此削减主流文化对受众的影响力。同理,革命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力度方面必然也会受到非主流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三,非主流文化削弱了革命文化的影响效果。非主流文化往往以“丧”“娱乐”“躺平”等为标签,而革命文化往往以“斗争”“奋斗”“革命”等为特征,两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非主流文化传播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广、程度越深,越会对革命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其实際效果形成阻碍。一方面,非主流文化中潜藏的“消极”因子容易渗透进革命文化之中,消解革命文化的“积极”因子;
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传播载体多样且娱乐化,相较于革命文化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从而影响革命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阻碍受众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现实问题影响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受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力度不足、革命文化教育深入度不够、革命文化的代际传承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的影响,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临严峻挑战。
其一,革命文物具有再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力度会直接影响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效果。然而,当前社会保护革命文物的氛围有待加强,革命文物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亟待挖掘,革命文物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其二,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是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形式。革命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然而,一定程度上存在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应高度重视革命文化教育,在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更具系统性、深入性且“接地气”地开展。
其三,弘扬革命文化需要依靠代际关系。代际间精神传承得好不好,同样也会影响革命文化弘扬的效果。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弘扬,主要依托老一辈的历史亲历者以及新一代的時代亲历者共同践行。然而,当前革命文化传承出现了代际弱化的现象。一方面,随着老一辈历史亲历者的数量减少,革命文化传承的原生力量逐渐削弱;
另一方面,新生代传承者由于未亲身经历过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对于革命文化存在疏离感。这两个因素均影响了革命文化在精神与情感上的代际传承。
三、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以史为鉴,汲取历史伟力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文化的解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识破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伎俩,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切实守护好革命文化的根脉,推动革命文化繁荣发展。
一要加强历史研究,增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具有内在统一性。文化自信能够为历史自觉提供内生动力,历史自觉又内蕴于文化自信之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习近平指出,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10]。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同样,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文化也是兼容并包的,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因此,要充分结合史料和具体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在考察历史细节中还原革命历史真相,切实让革命记忆永驻心间,进而更好地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要强化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4]18,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高度认同,才会拥有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新时代,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在学思践悟中把握革命历史的内涵与价值,增强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坚定历史自信。同时,还应从革命文化中感悟精神力量,发扬斗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要深悟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伟业。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边摸索、边总结,最终形成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8]510新时代,更应将历史主动建立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基础之上,坚持以史为鉴,深化对革命历史经验的理解和发扬,把握历史主动,主动作为,让革命历史不再“虚无”。
(二)增强革命文化影响力,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
抵御非主流文化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必须巩固主流文化的地位,加强革命文化的自身建设,切实增强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唯此,才能确保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一要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氛围,扩展革命文化的影响广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43,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革命文化氛围、拓宽革命文化影响范围指明了方向。因此,新时代,革命文化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一方面,面向国内,要坚持以革命历史为脚本,以传承革命精神为内核,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并依托理想信念坚定的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强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共识,将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与士气鼓舞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另一方面,面向国外,要加强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团结奋斗、努力圆梦的故事,切实提升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认知,让中国革命文化在世界绽放异彩,进一步扩大革命文化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中国革命文化。
二要丰富革命文化内容,增加革命文化的影响深度。首先,要在创新革命理论上下功夫。如果说拥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秘诀,那么拥有创新的革命文化理论便是革命文化击败非主流文化的有力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新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必须创新革命理论,促进革命文化创新发展,进而用新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培育时代新人。其次,要在擦亮精神底色上下功夫。革命精神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归根结底是因为革命精神能够滋养初心,这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全社会更要注重革命精神的挖掘与传承。最后,要在讲好革命故事上下功夫。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也是由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构成的。“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11],直接表明了在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讲故事”,不断增强革命故事的生动性和教育性,充分发挥革命故事的育人功能,确保红色江山能够代代相传。
(三)直面现实破解难题,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弘扬革命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直面现实、破解难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在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好代际传承三个方面下功夫,进而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激发受众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一,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是激扬革命文化精神伟力的有力举措。习近平将革命文物视作“宝贵财富”和“生动教材”,指出革命文物在开展相关教育、激发精神力量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极具保护利用价值,要加强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书信、照片、图书、影像资料等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故事,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与此同时,还要用好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文艺作品等载体让革命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例如,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中运用VR等技术,更加直观地让广大群众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辛与壮烈;
依托文艺作品将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英雄和革命故事可視化,即通过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演唱革命歌曲、排演革命舞剧等方式,让红色记忆更加持久、立体地展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如此一来,既能通过多重载体让革命文化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又能提升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共情力。
其二,重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发挥革命文化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首先,要让革命文化“进教材”。严格按照《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革命文化分学段、有设计、全覆盖地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确保革命传统教育的整体性和长效化。同样,高校也应注重革命传统教育的连续性、协同性和层次性,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之中,增强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其次,要让革命文化“进课堂”。各级各类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教育对象特点,开展接地气的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在课堂上,加强革命文化话语转化,注重话语的情感互动性,用通俗的、生动形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述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做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最后,要让革命文化“进头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转变。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在推动革命文化“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切实将革命文化内化为精神动力,扛起时代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
其三,利用好代际传承是确保革命文化代代相传的有力保证。当前,革命文化的代际传承虽面临许多新变化和新问题,但不变的是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地位以及代际之间的情感连接。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353,并进一步指出“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354。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优良的家风是老一辈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遗产。将革命文化融入家风家教之中,不仅是祖辈、父辈留给子孙后代珍贵的精神财富,还能让革命文化在家庭和社会代代相传。因此,新时代,应以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代际间的情感培育,进一步确保革命文化的有效传承,即以亲情为纽带,依托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表述和真实的、生动的文图及影像资料,将祖辈、父辈坚如磐石、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的革命故事融入家风家教之中,从而化解家庭代际文化冲突,增强新老一代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激发子孙后代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刘浩林,刘付春.革命文化涵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依据与逻辑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5):5-15.
[6]李康平,张吉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之基[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5-21.
[7]李永春,饶赟.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11-1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武文豪,周向军.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意蕴[J].理论导刊,2020(4):111-116.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01).
[1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9.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革命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2期)2017-06-02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5期)2017-05-27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教育界·下旬(2016年10期)2017-03-31“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商(2016年15期)2016-06-17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