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自查报告(2022年),供大家参考。
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自查报告(建筑工程技术)
海门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海门市建筑业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学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自1994年开设建筑专业以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校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思路。现对照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从定位与发展、基础能力、培养过程、培养成效、特色创新五个方面进行自查。
1.定位与发展
1.1定位与规划
建筑业是海门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优势产业,学校高质量对接主导产业,结合海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精心制定建设方案。学校与海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龙信集团等10多家单位进行政、行、校、企合作,组建建筑职教集团,共同服务地方经济。基地为学生技能训练、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课题研究、产品研发、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成为海门市技能教学研究中心、建筑学科基地、建设人才培训中心、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和钢筋加工创业孵化中心等。学校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寻找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增长点,积极为海门地区建筑事业发展服务,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了校企双方参与的土木建筑类专业组织机构,成立了土木建筑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配备了1名负责人、2名专业负责人和6名课程负责人,职责明确,运行高效。
1.2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本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制订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经教育部门审批后严格实施。同时开展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获得人才需求、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等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同制订科学、规范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双招一体”试点和“工学交替,三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搭建学生多路径成才“立交桥”,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真正做到“德能质并重”,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选择“专转本”等途径继续深造。
1.3协同育人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单位、建筑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符合本专业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完善学分制、导师制、分层教学制管理,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本校建筑专业致力于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基于凤凰平台、泛雅平台开发了6门专业课程的数字资源,师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化教学。学校技能竞赛成果显著,技能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近三年获省市级奖项20个。
2.基础能力
2.1教学团队
2.1.1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
学校重视土木建筑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极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有一支专任教师、长期外聘教师和短期兼课教师相结合、数量适当的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是一支师德水平高、专兼结合的“能力强,结构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高职学生数620人,土木建筑类专任专业教师25人,专业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
2.1.2专业专任教师结构
本专业建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占32%,高级职称占24%;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100%。土木建筑类专业负责人张慧琴,高级讲师,建筑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市政公用工程专业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是南通市专业带头人,省创客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建筑教研组核心成员。参加专业教学比赛,获省级二等奖1次,市级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获省级三等奖2次,市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4次。主持市级课题1个;公开发表6篇省级论文;主编全国发行教材1本,参编全国发行教材2本,主审校本教材3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4门南通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学生“钢筋加工”创业孵化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杨一丹老师是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杨海燕、杨柳、王小丹老师是海门市骨干教师,黄磊、黄其中、陈嘉熙老师海门市“教坛新秀”。学校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增强资金投放力度,土木建筑类专任专业教学团队年均师资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额的11.4%。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下企业实践,专业专任教学团队成员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出国学习教师比例达31.6%。
2.1.3兼职教师数量结构
本专业有一支“稳定+动态”兼职教师队伍,占专业教师比例52%, 具有中级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占比100%。学校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并落实到位,专任教师与企业的互动成为常态。
2.1.4专业教师教科研
学校实施“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年度,专业专任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共计有27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比赛,获南通市教学大赛二等奖2次,南通市微课大赛一等奖1次。本专业的专业专任教师完成3门南通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门校本教材开发。其中杨海燕老师主持的一项省级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顺利开题。
2.2实训基地
2.2.1基地建设规划
学校大手笔建设建筑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规模大、功能全、设备先进,满足建筑专业的实训教学需求,面向社会提供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等服务。土木建筑类专业拥有21个实验实习场所,仪器设备总值771.6637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2450元。本专业实验实习场所全部实现信息点全覆盖,百兆宽带到桌面,配备建筑CAD专用机房3个、建筑施工工艺仿真技能教室1个,完全满足实训教学和管理需要。
实训基地设施设备配置合理。既能满足基础性实训、生产性实习、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需要,又能满足技能教学研究、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项目需要。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设备数量充足,满足教学需求。基地拥有省技能大赛的设备和软件,满足各级技能大赛的训练和省市技能大赛要求。
2.2.2校内基地
实训基地布局合理。校内基地包括一幢四层实训大楼、一幢智慧建筑模型馆和一个建筑实训工场,共分26个实验实训功能区,有相对独立的基础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学区、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技能教室、职业体验中心。基地建筑面积共5523.6平方米,生均8.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1193.808万元,生均19254元,近两年新增仪器设661.7925万元。设备完好率98%。学校通过与龙信集团、南通三建等企业进行校企融合,引进企业7S管理制度,有机融合企业文化。
2.2.3校外基地
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12个校外实训基地并进行共同管理,为学生的现场学习、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专门设置实训装备处进行实训基地管理,各实验实习场所均配备专职实训管理员,运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进行实训资产管理、计划安排、数据采集、考核评价等信息化管理。
2.2.4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融合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实训教师、实习学生守则》《实验、实训、实习材料管理制度》等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基地形成校、系二级管理体制,职责分工明确,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健全。运用江苏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教育资产监管网和校园ERP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实训)资产管理、计划安排、数据采集和考核评价等信息化管理。所有设备采购按规范程序操作,资产管理和实训管理规范,校系两级对实训常规工作动态实时监控管理。
2.3图书与信息化资源
2.3.1专业图书
图书馆有“九室一库一房两亭”,教职工借阅可以在移动书亭和密集型书库刷卡借阅;学生采取现场阅读与刷卡借阅相结合的方式。周一至周四晚自习大中专学生现场轮阅,各室均由在籍大专学生兼职图书管理员管理,学校根据图书馆管理考核办法对这部分勤工俭学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目前学校拥有土木建筑类的专业图书1537册,生均专业图书2.5册专业期刊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需要。
2.3.2数字资源
学校为每位师生开通了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引导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利用泛雅平台、超星学习通、凤凰创壹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学生能利用网络获取和应用数字化实习实训资源,改进技能学习和训练方法,提高技能训练效率。
3.培养过程
3.1课程建设
3.1.1课程标准
建筑专业课程标准按专业开展课程指导方案(或实施计划)的研究和制定。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 “对接工作岗位,兼顾职业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与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认证相结合的项目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上,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切合我校实际的土木建筑专业的课程标准。
3.1.2课程开发
学校制订实施方案推进课程开发,通过专家评估提升课程开发质量。一是邀请专家来校指导课程开发,让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二是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提供技术标准、施工工艺等课程资源,教师运用教学论进行整合和开发;三是通过凤凰平台、泛雅平台,师生共建网络课程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互补;四是统一课程资源开发版式和要求。
3.1.3教材建设
建筑专业教材的选用以培养方向为出发点,遵循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严格的教材选用及评价制度的基础上,选用的教材均为学院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院本教材或推荐教材,同时坚持优选原则,选用把握本学科、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材,传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2教学实施
3.2.1方案实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综合素养,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6%。同时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把控教学质量。
3.2.2课堂教学
本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点的“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专业专任教师还通过QQ群、微信平台实现教学互通、共享。学校作为成员校之一与凤凰集团合作开发并完善了土木建筑类6门专业课程的数字资源平台,所有教师均能通过该平台实现课程的网络教学,所有学生均能通过该平台实现课程的网络学习。
3.2.3实践教学
本专业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修订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及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实习实训开出率100%,自开率96%,实训室平均利用率73%。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校园ERP管理系统和实训管理系统对实验(训)资产、教学文件、计划安排、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学生考核评价等进行信息化管理。
3.2.4学业评价
建立了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准则,将校内考核与校外实践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以学校、行业企业、家长、合作伙伴、学生自己共同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3.3质量保障
3.3.1监督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专业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一是严格执行上级各部门教学常规和管理规定,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秩序良好。二是建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评价标准等实训制度。学期初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推进教育教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每月召开教学工作现状分析会,了解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三是加强日常教学管理。认真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四是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3.2诊断与改进
学校统一制定管理制度、落实质量标准,本专业系部从常规工作、常规管理入手,进行管理制度优化和质量标准建立;组建教学专家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等校内专家小组,为教学决策提供建议;组建行企专家、第三方评估小组等校外专家小组,为教学决策提供建议。严格把控教学管理制度(如听课制度、备课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作业批改制度、盲点管理与看班制度等)、课务安排、实训安排、教学质量检测、教研活动、公开课等教学安排资料。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定期召开教诊改工作例会,将教诊改与常规管理、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全面实施过程监督。自主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教诊改学习制度和每月例会制度实施,强化诊改过程的监督、有效落实诊断与改进。
4.培养成效
4.1生源状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社会声誉好、认可度高,招生计划完成率高。其中2019年度的建筑工程技术招生人数为40人。新生录取平均分数423分,高于控制分数线5分。
本专业的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能满足海门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校生规模适当,本专业连续招生并相对稳定。学生课内外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健全,流程清晰,聚焦学生学习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和保障措施得力;专业思想牢固。
4.2学生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籍学生150人,毕业生100%取得相应的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95%获得本专业相应的2个及以上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学校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一级B考试取证率98%以上。本专业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参与率高,曾在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得一定的奖项。
4.3就业与创新创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就业率99.3%,对口就业率93.7%,本地就业率83.6%,。本专业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教育,有本专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2个,创业项目2个。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不低于90%,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就业稳定性好,平均月薪达到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平均水平,“三险一金”落实情况好。在校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达9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7.6%。
4.4社会服务
在满足教学同时,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及鉴定服务。近三年,基地为他校学生、企业职工、军转人员、社会人员开展测量放线、砌筑、建筑CAD等技术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学历提升培训,年均培训1512人次。基地承担了本地区测量放线工、砌筑工、绘图员职业资格鉴定,年均技能鉴定341人次。基地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化考点;近三年,承办了2次海门市职工技能大赛,承担了1次南通市土木水利类技能大赛。学校与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建筑企业建立紧密型、多方位、高层次校企合作关系,依托实训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加工、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特色创新
开放理念,共享资源,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基地资源、教学、管理等的信息化。校内外同行和企业专家共同设计了包含235个构造节点、高度信息化的建筑实体比例教学模型。实体模型对接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群、行业专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过程,融合了十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构建了140多项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同时配套二维码、建设过程录制的视频、配套模型导览器和视频引入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和设备,充分发挥理实一体的教学功效,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为学习者营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联手,深度融合,把实训基地建成“设备功能开放化、运营管理企业化”的产学研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与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建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校企联手,在技术创新与推广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充分释放双方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活力,产学研融合,共同研究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近三年,陆建忠、张慧琴、郁忠平等教师参与龙信集团的《装配式结构叠合板串吊施工工法》《装配式结构工具式提升架施工工法》《地下室大跨度重型钢梁双机抬吊施工工法》等工法的研究以及《提高预制结构钢筋与套筒定位精确度》等QC小组活动项目,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研究、推广和应用现代化工艺技术和管理模式,以确保企业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形成了《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典型案例示范推广。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