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石油与战争名言(4篇)

2023年石油与战争名言(4篇)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7-21 13:3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石油与战争名言(4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石油与战争名言(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油与战争的名言篇一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工业20-1 任课教师:庞伟连

姓名:陈玉苗 学号:20024020136 成 绩:

《石油战争》读书笔记

对我来讲《石油战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这本书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书中围绕着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再现了近一百五十年来的世界地缘政治,再现了不同时期的经济、金融及能源的内在关系,书中通过许多历史资料尽可能地揭示了不同时期英美对世界各国的石油政治。尤其是书中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即“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世界。”。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能源,是否拥有足够的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第一次改变了以往的读书习惯,这一次每读完一个章节我就做了小结,并对所读内容反复思考,尽可能地去领会深层含义,正因为这样阅读此书我也费了时日。以往我对石油能源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石油给人的感觉就是燃料,现在看来远非如此。在当今世界,石油、粮食、美元已成为控制世界的三大利剑,整个世界围绕这三把利剑不断地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整个世界将处在局部战争、经济扩张、意思形态的侵蚀、弱肉强食中。

通过本书我懂得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则是最常用、最安全、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石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一半以上靠贸易进口,石油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今年7月份国际石油价格剧升(最高到147美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实际生活,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

很久以来,我们对影响石油供给和波动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够,跟踪不深,特别是对石油价格波动背后极为隐秘的地缘政治因素了解不多,对国际石油供给波动缺乏预见,更缺少影响国际石油供求的有效手段,总是被动地接受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因此,加强对石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国际市场、石油地缘政治的研究,掌握石油供给规律,争取石油供给的主动权、话语权,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油与战争的名言篇二

《石油战争》是由德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的,石油战争读后感。他从抢夺石油控制权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以来英国和美国的国际战略,仔细剖析了英美两国利用世界大战,军事干预和金融霸权逐渐控制了世界石油制高点的过程,分析问题角度新颖,史料丰富,虽然论据运用不免有牵强之嫌,但总的来讲,是一本分析国际关系的十分优秀的书。

石油是一种成本很低,运输方便,用途十分广泛的能源。几乎是能源家族中最优秀的份子。近代以来,随着英美法德俄等国家的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加大,各国都逐渐明白石油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意义。

所以,石油产区就成了各发达工业国家论剑之地,石油开采权也成了各列强称雄武林的武学秘籍。

在整个世界为石油控制权明争暗斗的过程中,英美两国技冠群雄,脱颖而出,成了最大的赢家。

事情得先从英国的工业化说起。在英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工业牺牲农业,金融业牺牲工业”两个阶段。

1846年5月,在罗伯特·皮尔爵士的领导下,英国保守党推动废除了《玉米法》,这一举措大开了大规模廉价农产品贸易的大门,大批农民破产,这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在英国全球海上霸权的支撑下,英国的工业产品能在世界五大洲倾销,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确立。

作者总结英国成功的经验:利用军事占领重要航线,维持国际贸易霸主地位。同时建立政府和私人联动的情报系统。

同时,伦敦的金融巨子设计了英镑和黄金按比例兑换的外汇政策,并开始了他们的全球业务,在本国市场的信贷动力反而开始不足。随着英镑在全球信贷市场的泛滥,英镑和黄金的比价逐渐不能维持,英国的黄金开始外流,英格兰银行为了保持英国的黄金储备量,大幅提高利率,读后感《石油战争读后感》。高企的利率打击了英国的工业。

另外,英国的工业因为市场广阔,竞争压力小,技术革新动力不足,逐渐衰落。

虽然英国霸主地位最终被美国取代,但英国毕竟统治了世界将近150年。英国政治精英的战略眼光世界一流。在他们经济陷入困境之际,精英们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发展战略。

他们盯上了石油!

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未来世界的秩序。这是他们在将近100年前的战略构想,而我们才刚刚意识到。

事实上,在当时意识到石油的重要性的只有英国,包括法德俄美都还没有开窍。

所以,德国准备修柏林—巴格达铁路,向英国融资,却遭英国百般阻挠。德国怎么也想不通,如此双赢的生意,英国人为什么不做?

英国早就盯上了中东这块石油储量惊人的肥肉。所以,英国很早就开始秘密支持以色列建国,打破中东的政治格局,重组它在中东的石油版图。犹太复国主义的经济背景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收到过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件,信中明确表示支持他们建国,理由冠冕堂皇,当然是为了解放,为了人权等等美丽的词藻。

英国真正控制中东的石油是在一战后。战时,英国在中东屯兵百万,理由是为了保障俄国的后方给养。战后,顺理成章的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土地。

在战后的分赃会(巴黎和会)上,各列强你争我夺,各有斩获。但大多没有像英国那样,目的明确地控制石油产区。早在1916年11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尔变为其“保护国”。1920年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1925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此时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到1937年,西亚和北非(埃及)的石油总产量为15655000吨,其中英国占76.9%,美国占13.1%,法国占6.2%,荷兰占3.8%。

由此奠定了英美七大石油寡头(“七姊妹”)控制石油格局的基础。

后来,因为美国在金融和军事上的霸权,逐渐扩大自己的石油版图,但英国两大石油公司(英荷壳牌,英国石油)始终在石油俱乐部的核心成员里。

纵观现代美国的战略,西亚和中东始终是其战略重点。但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各产油国逐渐将油田收归国有,英美的石油控制权有所削弱,但他们的“七姊妹”始终控制着石油的销售。而且当局始终把石油放在重点战略位置,不惜动用武力干预石油产区的政治格局,以维持自己的控制权。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中国,法国和俄罗斯都和萨达姆政府签署了石油开采协议,但美英的军事入侵推翻了萨达姆政府,致使中法俄计划泡汤。

美国对尚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的关注度,胜过一个已经拥有核武器的朝鲜,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石油与战争的名言篇三

石油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和《货币战争》一样,引用了基辛格的话: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在此书中,恩道尔通过围绕着石油为中心,展现了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世界战争的史图,而且也涉及到了银行家,摩根集团,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些在《货币战争》中不断出现的银行家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席在《石油战争》中。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

不过书名有些误导性。英文的书名翻译过来应该是“一个世纪的战争——盎格鲁美利坚石油政治和世界新秩序”。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做了改动。吸引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新的书名与内容并不完全协调。通观全书,虽然石油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但并非唯一的线索。比如该书的前半部分对英帝国战略的描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石油。而如果仅用石油战略来理解大国政治,在有些时候就会显得牵强。毋宁这样说:“石油是理解大国政治一个重要角度,但大国政治并不完全为了石油。从根本上说,大国政治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的利益。只是在很多时候,石油利益就是统治集团最大的利益。”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野,之前的世界是英国主导的世界。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英国无法像它的继任者美国一样对世界进行直接的统治,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运用所谓“均势”的战略,在其他大国之间刻意制造对立和平衡,从而维持自己的利益。甚至希特勒的上台和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可以理解为英国军事战略的一次不成功实践。之所以没有成功,可以说是希特勒的能力和德国的发展超出了英帝国的预计,终于造成了养虎为患的后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张伯伦政府绥靖政策的缘由便昭然若揭。可怜的张伯伦一直以为在利用德国对抗其他欧洲强国,反被德国利用。二战之后是美国主导的世界,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只能躲在美国的身后,作为帮凶享受一点主人的施舍。美国的帝国情结甚至远远超过它的导师英国。这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运用经济上的统治力,美国成功在战后建立了美元的霸权;
运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治力,美国成功掌握了世界石油命脉,建立了石油霸权。依靠着美元和石油的坚实基础,霸权得以在全世界进一步展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逻辑被美帝国生动地演绎了半个多世纪。苏联、伊拉克、南斯拉夫、阿富汗,只要触犯了帝国的利益,无一例外要被制裁乃至消灭。当然,这只是霸权的第一层含义。在必要的时候,即使是温顺如日本,也会被帝国牺牲,原因不外乎一个:这样做最符合霸者的利益。传统的霸者崇尚武力;
现代的霸者则拥有多种武器,无论是货币、石油还是意识形态,都是它的致命武器。而不见硝烟的武器,其威力丝毫不亚于最先进的飞机和坦克。

现代中国将始终面对着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对美国来说,中国的发展总是对美国的威胁。即使中国人民以其友好的态度和和平的信念使美帝国相信“和平崛起”确实可以存在,这数十亿渴望改善生活的民众,不可避免地要挤占过惯了好日子的美国人的资源。在帝国的眼里,世界的石油都应首先由它享用,世界的黄金都应首先由它支配。现在有一个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争取更多的石油,获得更多的黄金,这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什么样的中国最符合美国利益?最好是数十亿廉价劳动力向美国提供廉价产品,不断丰富美国民众的生活;
当然帝国也会保护这数十亿劳动力财产的生存,在确保他们永远为主人服务的前提下,保证他们中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至于微电脑芯片、基因、航天技术这些对于生产鞋帽、纽扣或者玩具没有多少意义的技能,美国“主子”当然不希望中国劳动力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什么样的中国最不符合美国利益?那就是胆敢在各方面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中国,一个人口更多、掌握的资源更丰富、市场更发达、金融更完善、技术更先进、军事更强大的中国。这样的中国不仅要挤占美国的生存空间,也会直接颠覆其霸权。

令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霸者忧心忡忡的是:中国已经厌倦了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生活,正向着美国难以控制的方向前进。这时候,如果换作是乃师老霸王英国,也许马上想到的是在中国周围物色一个合适的国家牵制前者。这个国家可能是印度、日本,或者俄罗斯。美国是真正的霸者,它似乎不屑于如此行为,而更倾向于“征服”。盘点自己的武器库,直接的武力不可能彻底消灭这样的国家。意识形态侵略效果越来越差。那么,金融可能是一个突破口,配合着石油战就更理想了。要想使一个国家陷入混乱和衰退,金融武器是最直接的。针对墨西哥的外债控制、针对俄罗斯的休克疗法、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针对东南亚国家的汇率攻击,金融武器无一例外地取得了辉煌战果。至于石油武器的使用手册,参见本书第九章。概括起来就是:抬高石油价格,阻断替代能源的利用。一旦使用得当,其威力也可与金融战媲美。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有关国家的状况可资为证:“在西欧,油价上涨的冲击和禁运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英国到欧洲大陆,一个一个国家相继感受到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破产和失业已经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到1974年6月,石油危机的影响导致德国赫尔斯塔银行的倒闭,德国马克陷入危机。1974年,随着德国的进口石油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170亿德国马克,估计有将近50万人由于石油危机而失业,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8%。危机带来的影响使德国基础能源价格突然增长400%,对工业、运输业和农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关键行业如钢铁、造船和化工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机。”石油武器也有缺点,那就是使用者本身也会受到一定伤害,只是伤害相对较小。7月12日,美国布什总统针对上涨的油价,提出增加国内原油开采量。这一举措对照着石油武器使用手册来阅读,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其一片“苦心”。

如此苦心我们从历史书中是读不出来的。我们从历史书读到的历史,都是粉饰过的。通过读《货币战争》《石油战争》《全球化及其不满》《fbi》《cia》《黑手党》《颠覆》《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等书,看《华氏911》《超大号的我》《刺杀肯尼迪》《越南战争揭密》等电影,我力图接近真相,并从各个角度来了解历史,越来越发现,真实的历史是如此血腥,残酷和丑陋。

。真实是丑陋的。

很多以民主,自由,和平,解放和进步的名义发动的战争,其实不过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国际政治力量和势力进行角逐,对资源进行抢夺和瓜分而已。

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只把目光放在一些专业领域,简单地认为经济制度和普世价值,发展工具和方法就能解决贫困,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这样一厢情愿的想法过于狭隘,天真与简单。相反,我觉得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泛,更开阔,更深入些,才能看到一个国家真正要发展的决定因素太多,必须要把经济,政治与金融一起考虑进去,而要考虑这问题,就绕不开世行,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说到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们国家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没有像很多美洲,非洲与亚洲国家一样经历动荡,政变,战争与颠覆,我们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而不是盲目地听从西方国家的话。始终坚持自己的路,不轻易吃西方人开的所谓的经济改革方针的药,才能顺利发展,并在减贫工作中取得了让世人侧目的成就。这与我们国家政治,政策与法规发展是离不开的。坚持走富有中国特色的路才走到了今天。

当然,中国还是有一堆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的国家会好起来的。独立自主,和平稳定的中国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贫穷国家摆脱贫困的基础,只是他们没中国这么幸运。

石油与战争的名言篇四

石油与战争

191101 阿生明 20101004309 计算机学院

这学期能有幸选到这门课程学习,由衷的高兴。这句话听着有点做作,却是我发自内心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石油是我初衷,也是我来这所大学的目的,可是因为成绩的原因,我的专业被调剂了,又因为成绩的原因,我没有转成功,于是,在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一节课,对我而言,特别珍贵。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石油的知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完成老师作业之前,我想废点笔墨给您讲讲我的想法。

从老师刚开始给我们上课说的那句英语开始,我就知道,您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您一定不会是像中国大多数老师那样的枯燥授课,后来您的介绍证明了我的猜测,您曾经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并不是在说中国的教育不好,只是模式真的不如我在杂志和网络上了解的那般优越,这也是我现在给您说这些的原因之一。

有个经济学家说现在国际上有三大贸易,军火、毒品还有就是石油,可见石油在经济中的分量。石油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石油的产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脉,所以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石油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的中国其实还是很落后的,或者说发展是畸形的,大家关注的只是那些光芒,却不曾了解到那些光芒背后太多的黑暗。太多的东西由于牵扯到了政治,所以很多东西的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谈中国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教育,钱学森先生临终前的担忧却也成了各个媒体炒作的调料,之后就看不到明显改变的措施,我给您说这些,就是想您可能也没意识到这些,因为在一个思想体系下的长期熏陶下,思维模式很容易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迟迟出不了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像您每次安排上课前上去给我们讲课件的同学,说实话,您别生气,收效甚微,您的初衷可能是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锻炼同学的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可是在我看来,上去讲的同学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尤其那个讲开采石油要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在ppt中竟然会有王进喜同志在大庆的那张图片,王进喜是石油界的楷模,这一点我无可否认,我从小也知道他的事迹,可是,在我看来,那只是一种精神,却不是用来给大家讲怎么开采石油的例子,尤其讲创新的时候。什么是创新,我觉得那个同学不用ppt的形式给我们讲,就是创新,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所以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大多都不吻合,这是自己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还会有什么突破性的东西出来,这是很难的,大家都在为口饭而机械的工作,效率和发展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石油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突破极限,中国地质大学在中国的石油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比较权威的石油人才培养机构,怎样才能培养出新型的石油人才,怎样才能在石油开采中找到全球最新的技术给中国的石油开采带来福音,这些应该是老师们注意的方向和重点。给您说这样些,您现在肯定会觉得我这人比较没有礼貌而且自大,但是这些都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觉得我应该告诉您,只有您有这个平台去引导以后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我想对学生们是有益无害的。

有人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国的总统交接时必然要交接三句话:一是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各国的命门;
二是控制了石油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
三是控制了货币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也就是如此,这些世界大鳄们“和平、合法”地聚集和掠夺了世界的诸多资源和财富。

我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假如没有石油》,笔者采用想象的方式依次描述了石油消失1天、5天、30天,5个月、1年、10年、40年后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令人咂舌。最后结尾有段话是这样写的:石油促使各地经济蓬勃发展,让世界人口在短短的150年之内翻了几番。石油让粮食产量暴增,世界贸易范围扩大。石油消失之后,我们的城市、天空和道路交通变得截然不同。世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石油成为使用汽油内燃机等新兴军用武器如飞机、坦克、舰艇的能源,而且炸药的原料甲苯也由提炼自煤改为同时提炼自石油。于是,对石油供应线的攻击成为交战双方的军事目标。1917年初,德国发挥潜艇的优势,击沉了盟军大量的油轮,导致英国海军部石油只剩不足三个月的存量,只得依靠美国石油的支援。但德国更为不妙,海上石油运输受到盟军的封锁,陆上所唯一仰赖的罗马尼亚油田又被英军破坏,1918年转而通过盟友土耳其谋取俄国的产油地巴库,却已鞭长莫及,10月德军储油已近耗尽,不得不在这一年的11月宣布投降。

以德国为主的轴心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仍然是不滿于英国在战略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1941年6月德国以闪电战突然进袭苏联,其中一个战略意图就是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则有着为掠取东印度石油资源而保护其侧翼的考虑。

1973年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打后,由于埃及、叙利亚军队在同以色列军队的作战中形势不利,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逐月减产和禁运为武器助战,结果仅在两三个月内世界油价就翻了好几番, 由每桶2.41美元上涨四倍至每桶10.95美元,并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

1978~1979年世界又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政局发生激烈动荡,巴列维国王的政府被推翻,石油停止出口,世界供油市场格局陡变,以致石油价格在这次危机中每桶由13美元飚升至34美元,严重地冲击了西方经济。

一项对1914~1918年“一战”主要战场的研究表明,确保石油供应已经成为军事计划的核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石油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性开启了大门。在冯·麦肯森元帅的率领下,德国出征罗马尼亚,主要考虑就是要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和管道企业重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在战争中,唯一能够保证德国空军、坦克部队和u型舰队石油供应的就是罗马尼亚。英国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就是为了确保俄国巴库的石油能够供给英法用于战争,此役在加里波里遭到惨败。奥斯曼皇帝下达了禁运令,俄国石油难以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运出。

截至1918年,位于里海巴库的俄罗斯富油区一直就是德国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英国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一部分。英国先发制人,于1918年8月至为关键的几周时间里,先行占领了这一地区,断绝了德军总参谋部关键的石油供应。巴库断油,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几周之后就缴械求和。仅在数月前,德国似乎已经击败了协约国。这无疑证明了石油在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战争结束时,很多的英国海军舰队是用石油作燃料。战争开始时的1914年,法国军队只有110辆卡车、60辆牵引车和132架飞机。到四年之后的1918年,已经增加到了70000辆卡车和12000架飞机。同一时期,英国投入到战争中的装备包括105000辆卡车和4000多架飞机,这一数字包括了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美国的投入。英、法、美在最后的西线进攻中每天消耗的石油达到了出乎人们想像的12000桶。

11月10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据英国的情报官员透露,以色列最早会在今年的圣诞节或者是明年年初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以色列和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中国石油大学的一位教授,近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分析说,自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伊核问题的报告发布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一旦伊核危机持续升温并触及战事,势必推高国际油价,这将令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伊朗作为欧佩克成员国中第3、世界第4的石油生产国,地位重要,其局势的动荡将对国际石油市场预期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联想起每次中东战争都引起油价上涨,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禁运,人们对石油供应短缺,以及期货引导的国际油价飙升的担忧愈加浓烈。回顾石油战争史,历次中东战争都是短期内油价飙升的引爆点。但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加和国际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以及世人对战争引发社会保障体系崩溃的风险预防能力的加强,战争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时候,虽然国际油价随着开战的炮声猛然飙升,但由于战事并未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人们提前做了风险应对准备,石油价格上涨和短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危害十分有限。伊朗的石油产量和储量基本在世界第3至第5位波动,与当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储量接近。如果以此推断伊朗核危机也会出现类似的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从石油供需角度看,伊朗的石油供应占世界的十分之一,占世界总储量的12%,主要贸易对象在欧洲和亚洲,其中,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也占了中国进口石油的十分之一。虽然中国在伊签署了诸多石油合作项目,但一般是风险服务类的勘探项目,项目的收益一般是按照生产石油的收益比例来确定,战争只会延长收益期,对整体收益影响不大。另外,时下欧洲经济衰退的延续使得人们看淡未来,加上国际社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石油需求正在减少。即使伊核危机升级,它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也远不会如前几次中东战争那么可怕确实,在战争没有结束前,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为石油而战”。何况,此前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油田通过开放式的商业竞标确定开发者,而非由发动战争的美国独占。因此,有观点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方发动的战争是为了石油而不是人权。事实上,“西方在中东为了石油而发动战争”这一观点具有全球普遍性,即使格林斯潘都认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因此,否认这一观点也很困难。

在没有发现石油之前,中东与西方最深刻的关系来自历史与宗教冲突,尤其是以色列国的建立将这种冲突继承下来,但石油最终将西方与阿拉伯世界这对冤家拉近至无法分割。率先工业化的美国与欧洲严重依赖石油能源,而中东石油储量占全球近7成,因此,西方经济的运行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供给。由于巴勒斯坦问题及宗教的原因,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第一次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使用了石油禁运的武器,这结束了西方二战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陷入危机。基辛格曾威胁沙特国王,“如果无限期禁运,美国将被迫出兵”。西方经济的稳定与全球化的推行,需要有稳定的石油供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直以来,美国与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建立起“石油换安全”的特殊关系:美国维护沙特的君主制,而沙特以合理价格为美国提供稳定的石油。在1990年海湾危机之后,美军开始常驻沙特及其他海湾国家。

石油是黑金,是魔咒,更是政治。石油储量造就了一些原本荒芜的产油国战略地位,石油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1980年代的全球油价暴跌在前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10年的价格暴涨又让俄罗斯重新崛起。在那些产油国家,石油价格越高,国王或政府就可以用丰厚的石油收入收买人心,缓解社会要求改革的压力。因此,一个享有石油财富的国家会削弱民主化,并且会放慢经济改革步伐,产生去工业化的效应,这就是“资源的诅咒”。而过去十年的油价暴涨,也让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拥有了对抗美国的资本,并希望建立天然气组织制约美国。石油也是大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10年,“9·11”、俄罗斯重新崛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三件大事都与石油政治有密切联系。因“9·11”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全球石油供给,俄罗斯则得益于油价暴涨重新崛起,中国的繁荣导致对外石油依赖超过了50%,迫使中国卷入世界石油政治。中国需要更多的“阳谋”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为了石油”并非仅仅依靠道义。

如今石油的战争仍在继续,只是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惨烈程度不亚于能看得见的战争。可以说只要有石油的地方就会存在着战争,这将是一场令人不寒而栗的期待,赤裸裸的不寒而栗!。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