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机遇与挑战研究30007篇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机遇与挑战研究3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一 按照市局安排,我局组织人力对我区的关山镇代家村、新兴街道办的屈家村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此次调研活动的方式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机遇与挑战研究30007篇,供大家参考。
按照市局安排,我局组织人力对我区的关山镇代家村、新兴街道办的屈家村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此次调研活动的方式采用了听取镇(街办)村、组领导的座谈汇报、组织农民座谈、进入农户单个问访,向农民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集中走访了解。现将在区关山镇代家村的调研情况统计分析汇报如下:
一、关山镇代家村的基本情况
区关山镇代家村位于城区东部 8km 处,北毗邻富平张桥,由阎入关山至蒲城的县际公路从其村旁穿过,基本属于典型的远离城区的农业村。该村现有农户519 户,耕地面积 3500 多亩,农业人口数 2180 人,人均耕地 1.60 亩,全村几乎以种植甜瓜蔬菜为主,达到 2600 多亩。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 3806 元的全区平均水平。
二、关于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该村发放问卷 30 份,收 30 份。从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五个方面的情况统计汇总结果:
(1)农村农民家庭的基本构成:每户人口在 3~6 人之间,以 4~5 口人居多,占发放总卷的 52%之多。其中专门务农的 3 人居多占到 23%;其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占到 36.4%,高中(职高)占 9.5%,其余是初中以下。
(2)关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情况: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种粮食、种植经济作物两方面途径,几乎占到 31 份问卷的 84%,其余表现在畜禽饲养。该村纯收入~4000 元的在 30 户中有 15 户,4000~6000 元的 4 户,6000~8000 元的5 户,收入 8000 元~1 元的在 30 户中占有 6 户,没有超过 1.2 万元的,其主要的农业收入集中在粮食和瓜菜两项上;收入的支出依序主要表现为买衣着、现金购
买食品、子女教育和交通通讯上,总和占到 68%;用于非经常性支出的依序集中表现在购买耐用销费品、盖房子、农业机械三方面,占到 57%;余钱储蓄的支付依序集中在盖房子、供孩子上高中大学、购买价值较大的耐用销费品两方面,占到近 63%。当需要钱时解决办法依序集中在向亲戚、朋友借和银行、农村信社贷借两方面,且贷款借钱用途依序集中在农业生产、医疗开支、子女上学三方面。30 份问卷中,农户的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的三大支出中均超元的水平,其中因病、子女上高校加大支出的有 13 户,在 15000 元以上。在农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上集中表现在电视广播和技术人员指导两方面,在对待政府的项目问题与实施上集中反映在相信政府,但缺乏资金和需要技术扶持三个选项方面,将近占到 78%左右。
(3)村镇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问题:在该村村镇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问题方面,通过我们实际查看,村民反映和问卷统计上,总体情况为交通便利,村有规划整齐,出村路面有土路与水泥路,但无垃圾台(一般有人不定期打扫),无路灯,无沼气能源,无公厕,村内网络很少(仅协会示范点一处);对农村学校教育持基本满意或满意的态度居多,占到 54%;在医疗保健方面,总体情况为看病方便,但医疗保健水平一般,占到 64%多,且看病费用支出以劳动收入为主;购买各类商业险的以养老保险居多,占到近 45%左右。
(4)培训农民与培育农村经济组织:在这方面通过问卷反馈看,农民对问卷中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名词在字面上不理解,缺乏科学认识,认为没有“合作经济组织”与“没参加”、“不知道”的问卷回答占到 40%,不做任何表态的有 16%左右,但对认为村里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是否必要的问卷回答几乎占到90%。
(5)农村治理问题:从调查问卷情况看,该村社会治安、社会风气一般,占到 67%;对村两委班子的管理问题反映很好,认为团结、民主、决策公开,能征求意见的达到 76%;村民代表大会每年 3 次,村务公开真实性大,财务每年公开 3次。在该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依序集中反映在农业科技推广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和农产品销售困难三个方面,几乎占到 87%。
三、对该村调研情况的综合整理分析
从调研座谈和问卷中分析看出,该村和村民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三大支出费用相对年纯收入,明显偏大。由于该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远离城区的村组,该村除了农民种植无公害甜瓜、蔬菜外,就是从事小额投资饲养业,几乎每户有奶山羊,养奶牛的全村共有 15 户,进城务工、外跑运输、开街门店等情况比较少。农民收入较前者新兴屈家村则比较低。在此次发放的 30 份问卷有 15 份就在元~4000 元之间占一半,而全年三大费用支持也超过元,如有子女上学或疾病出现则更大,这一矛盾突出增收不易。
(2)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比较多。其制约因素表现在一是自身上文化程序低,获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相对狭窄,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少,比方对“合作经济组织”与“甜瓜协会”同作用不同语的含义不理解,甜瓜协会本身就是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客观因素上,年收入中的各种费用开支多应用于购买基本食品、子女教育、购买耐用消费品上,其次才是当年农业生产资料投资,加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与农业经营成本偏高,又占用了相当一部分收入,使农民增收的困难显现。三是个人观念与影响。在选择产品从种、摘、收获、销售都是自己处理,一人搞到底。瓜菜收摘后,自己上市销售而不通中间商、协会组织,虽多赚了钱,但时间成本、劳动成本加大。另外,外出打短工补贴收入的意识淡薄,守家守地。四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
(3)农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渴望得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从有余钱储蓄用途看,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成为首选,即使无钱设法借贷款用于子女的教育开支意识深扎在农民思想中。另外,农民自身也希望通过技术培训、网络科技和政府引导、协会合作组织帮助等途径来提高自身农业作物水平能力,通过引进新品种做好耕作换代。
(4)农民希望从政府处得到更进一步的扶持,对政府有三大盼。从走访中了解到一是盼望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科技培训、项目资金扶持和市场信息的提供。二是盼望政府解决农村农业用水电、农资市场价大、农业经营成本过高、个人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盼望政府解决农村医疗条件、农民养老保障、子女上学费用大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二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 12 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 2358 人,非农业人口 104 人,耕地面积 4000 多亩,河沟面积 3000 亩以上,村集体收入 18 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 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 6 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 7、9 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 V 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镇注水养殖大村,应该发挥自己的产业特色,将养殖业做大做强,联合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销售,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今年我村已经引进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蘑菇大棚种植,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扩大规模,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品牌化经营,包装出口,争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花庄村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以上就是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2000 字范文参考模板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想要了解更多更新范文内容,敬请关注。
挑战 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乡村振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挑战。各地应从农村发展短板入手,在明确发展目标定位、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农业供给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重点发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统领全国“三农”工作的总纲领。
一、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一)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过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各项建设全面推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实践中,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面向未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广大农民都对新时期农村的建设发展存在很多期待。把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走上生活富裕的道路。
(二)是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就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即硬需求;也包括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软需求。原来的“硬需求”呈现出升级态势,人们不仅希望有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也有更高的期待。并且,对公平正义、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都提出相应要求。社会供给虽然对“量”的需求基本保障,但“质”的供给方面短板明显。目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三农”发展的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供了路径选择。
二、新常态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常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机遇
1、雄厚财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XX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 X 万亿元,同比增长 X%,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X%。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在此基础上,我
国不断出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XX 年至 XX 年,仅农林水支出科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 X 万亿元。XX 年,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
2、科技进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驱动。科技是农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新阶段,未来五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我们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6]。
3、“四化同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牵引力。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我国已
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的城乡格局初步形成。然而,农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从整体上看仍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大从战略层面上将“四化同步”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思路,特别提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牵引力。
4、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突破口。近几年,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成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乡村振兴不是单纯地搞修建,而是要以现代产业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更先进的机械、更优良的种苗、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更高效的管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没有现代化的农业,乡村振兴就成为空中楼阁。毋庸置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5、农村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宅基地闲置现象突出。自 2015 年起,包括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展开,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和更多活力。
6、农业新常态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空间。首先,生态空间得到释放。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耕种、采伐、放牧等生产性活动的强度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了农村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客观上为未来乡村振兴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生态空间。其次,民生工程成本降低。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扎根和居住,偏远农村地区的居住人口迅速减少,这就为移民搬迁等民生工程的开展,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降低了成本,带来了便利。再次,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偏远山区的农村大量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更加集中于人口较多的农村,在更好地改善这些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率。
(二)新常态下乡村振兴面临新挑战
1、农民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传统的农民生活方式导致导致农民思想的保守、狭隘、短浅甚至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虽然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的思想也在逐步向现代化转变,但是这种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思想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科学民主和迷信思想交织、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并存,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与思想观念的转变相适应,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家政策全方位的落实,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
2、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2018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59.58%,比 2017 年末提高 1.06 个百分点。基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情况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到 2030 年平均每年仍将有 1200 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缺失成为突出问题。而且留守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在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老人、妇女、儿童等老弱病残,导致农村建设后继乏人。长期看来,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农村发展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3、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 28%,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这就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城市的收入,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农村劳动生产率主要受制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近年来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而言,过去长期形成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 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农村承包土地的农户数量是 2.29 亿户,有 9 亿多人口。也就是说,9 亿多农民承包了大约 19 亿亩耕地。而对占农业生产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的现代化改造,以及农村整体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都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因此,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近期内难以彻底改善。
4、劳动力缺失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目前农业生产的现实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并以此为主要职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很低,有的农民只在农忙季节才返乡从事生产劳作,更多的外出打工农民甚至放任土地荒芜,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留守在农村的许多老人家庭只能粗放式地种植庄稼,不少田地只是在大春生产时才利用,造成农村土地复耕指数下降。而一些偏远的边角田地更是无暇顾及,只能荒芜,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5、农业的高成本导致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村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较快,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上涨,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也呈增长态势。农产品已从低成本优势转为高成本劣势,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严重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同时,中国已是农产品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國际市场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了“天花板”作用,农产品成本上涨的压力很难通过提高价格的途径释放。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抬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乏力,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愈加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我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能源、水利、交通、邮政、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补充建设和老旧更新都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同时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都严重
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7、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短板短期内难以补齐。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有利于提高整个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有研究表明,每增加 1 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 8.43 元;每增加 1 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农牧业产值会增加 6.75 元。但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一个发展短板。在国家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整体短缺的大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政策配置、制度创新和资源投入,难以在短时期内完成。
三、新常态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1、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我国幅员辽阔,乡村类型多种多样,乡情纷繁复杂,不同地区乡村之间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由于发展基础与条件的差异,在乡村振兴的内容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各地必须实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在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路径、方式方法、建设重点等方面应当进行理性选择。
2、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进行目标定位。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对乡村进行分类指导,明确各自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定位。在粮食主产区和核心产区,应当重点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应当下大力气把特色农业做强做亮,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在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建设美丽乡村,把绿水青山建设成为金山银山。
3、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城市近郊与远郊地区的乡村振兴,同样应当选择差异化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切忌千篇一律,不顾条件照抄照搬。远离城市的地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城市周边的乡村振兴重点打造美丽乡村,开发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多元产业,打造假日经济,满足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农耕文旅、休闲度假需求。
(二)构建农业产业体系
1、打牢农业这个基础。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要走质...
农村振兴发展有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无可为,小偏整理了2020 关于乡村振兴议论文 3000 字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议论文 3000 字范文一
7 月 27 日至 8 月 2 日,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务干部培训班。杭州的炎热抵挡不了大家学习的热情,浙江的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我大开眼界,深受震憾。
对浙江精神、浙江经验、浙江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通过老师授课和现场观摩,深刻认识到近年来浙江的发展变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生动体现。
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浙江省面对资源短缺制约、环境压力、“成长的烦恼”,创造性提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涉及到经济、社会治理、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之后又根
据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作出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清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伟大成就。
二是规划蓝图,久久为功。16 年来,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绘就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富春山居图,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定力。
三是依靠群众,转变服务。“枫桥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再次证明走群众路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推行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撬动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营造更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是树立导向,形成氛围。“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 100 位担当作为好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营造干部敢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广干部担当作为的“九种精神”。
对当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组织委员,怎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理清“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等关键问题。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振兴的责任落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每月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党组织书记定期交流等机制。二是突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四位一体”村级治理机制,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农村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三是打造过硬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拓宽选育渠道、加强教育培养、完善考核激励、畅通晋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等举措,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四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深化党员冬春训、党员示范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积分管理、民主评议等做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民主和谐水平。五是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一方面,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提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服务群众,了解村情民意,从抓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广泛引进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以及其他人才返乡进村创业;另一方面,积极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和乡村振兴专干,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要善于挖掘有一定技能、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种养殖能人”建立本土人才库,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颁发执业、培训证书,同时注重提升学历。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扶持一批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三是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专业人才等的扶持和培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锻炼人才。四是组建“两支工作队”下乡驻村帮扶。选派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科技帮扶。
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绿色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电商”“现代农业+文
化”等美丽经济。二是发展新型服务业,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农民创业就业新途径。推进乡、村、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积极参与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等新兴服务业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务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大石桥乡组织委员 周琪
7 月 27 日至 8 月 2 日,有幸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务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班在浙江大学举办,不仅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文风貌,也接受了浙江大学教授们的先进思想洗礼。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对今后的工作指导却是难得的引路明灯。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助推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乡镇党委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主体,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两者在乡村组织振兴中地位重要,发挥
着龙头作用。我们常抓不懈的党建工作,正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推手。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要以党建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进带后进,潜移默化改变周边部分村民过于保守的思想,助推乡村振兴顺利实施。要以乡村振兴带来的村容村貌改变、生活环境改变,进一步凸显党建的重要性,规范党组织的建设进程。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核心是紧密结合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引领村级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村级发展“两结合、两促进”。
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引育培用工程,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虽然,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青年人返乡创业,但热情不够、活力不足。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农村留不住优秀年轻人等问题,上级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县内务工优惠政策、青年农民培训政策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活力,留住了部分青年人在家创业,并更多地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但要充分发挥好年轻人是乡村振兴主力军的作用,一是要积极发掘存量人才,建立人才库。通过乡、村两级共同开展本土人才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建立人才专库,制定提升计划,使这批后备人才率先热起来、动起来。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青年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帮助提升专业技能,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参与领办新型经
营主体,鼓励带头致富、带动致富。二是要大力健全保障体系。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点发力、标本兼治。利用好现有的各类培训和学习机会以及“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等,使更多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在遴选县乡基层干部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年轻村干部等群体,实现乡村人才体制内外双轨并进。
鼓励引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想要助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资金问题不可忽视。除了依靠国家资金扶持,现正在推行的增减挂钩项目、土地流转、小微企业引进和乡村旅游发展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缓解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各村应该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资源情况,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发展集体经济,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资金。通过增减挂钩项目推进,获得一部分可支配资金用于村级基础建设。配合现行的巷道建设项目,在政策范围内由上级政策解决一部分巷道建设资金问题,不足部分由村级留存的可支配资金解决。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拆除了废旧空心房,获得的村级可用资金,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响应了国家政策,进一步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解决了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各村还应该科学谋划产业,立足本村的自然资源、交通条
件,找准适宜发展路子。对特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村,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发展健康、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产业,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对自然风光优美的村,探索“集体经济+旅游公司”发展模式,以村集体为主导,联合专业旅游机构,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总之,只有村级手上有可支配资金,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才能够大胆前行,不畏首畏尾,也才能真正闯出一条适合本村的乡村振兴路子来。
乡村振兴议论文 3000 字范文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 1 月 2 日,国务院公布了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铉玉秋、胡志宏所作的《浙江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 《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
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右玉与安吉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
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安吉看右玉,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解决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范文篇 1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 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 2.5:1 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 4.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 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
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主要任务。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这五句话***个字,我简单说一下。
一,产业兴旺。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要求。我们要实现产业兴旺,还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那么,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方向,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四个事,或者四个问题。
1.粮食安全要确保。这个确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处理好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还是要通过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4.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机制,让小农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参与战略之路。
“乡村振兴”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
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最后,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用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行改革,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二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方式的创新,处理好小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写了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一,产业体系,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第二,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显了矛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又紧迫。第二,历史方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又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范文篇 2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
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2022 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 20**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
第一篇: 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报告 3000 字
如今,大学生在假期一般都会去做兼职,有的人主要是为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给自己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有的人则是为打发无聊的假期时间,以充实自己的假期生活;但更多的人还是为挣钱贴补生活费,为家庭减轻一些负担。
一开始,听同学说话务员这个工作很累,每天都要打很多电话,很枯燥。但是我从未做过话务员这个工作,想亲自去体验一下,所以就去面试了。在面试这个兼职时,我以为做话务员必须要普通话特别标准才行,所以自己能被应聘上的几率就不是很大。但是,面试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一定得普通话特别标准才行,还应具备一些其它的条件。例如需要有耐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等等。我到了面试的地方,才发现原来应聘这个工作的人还挺多的。幸运的是,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之后,最终我获得了这个工作的机会。
这次我实践的单位是重庆益才学校。它既是一个驾校,还是一个中专学校,除此之外,也是一个培训中心(主要是针对于幼儿老师,保安,消防人员)。所以这个学校就好比一个多功能的餐车,内容比较丰富。由于面试是在我们考试期间进行的,所以中途还去培训了两次。在考试全部结束后,我与同去的室友就把行李搬到了重庆益
才学校。但是,在正式上班之前,还得培训,面试。直到通过几位老师的考核之后才能上班,而考核的形式就是让我们给老师打电话。其实,内容大致就是我们手里拿的资料,关键是看你如何表达出来。刚开始,
我感到特别紧张,因为面对的不仅有陌生的同学,还有陌生的老师,加之没打过,对资料也不是很熟悉。因此,我在第一次考核的时候并没有顺利通过。但是,我也没有在此时气馁,回到寝室后,我加紧熟悉资料,又找同学演练了好几次,于是我在第二次考核时便通过了。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心里很开心。
经过一系列的面试,培训,考核之后,终于在七月一号能够正式上班了。这也让我心里感到踏实,安稳了一些。同时,我带着兴奋与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都是在教室里打电话,总共有 30 个人,有两间教室,所以每间教室有 15 个人。教室里配有空调,饮水机,故而环境还是可以的。而这个工作每天都是对着一叠资料,一台电话,打给那些今年高考完了的同学。在工作时,有时候难免会遇见有些素质不高的,甚至可能还会骂人的同学或家长,这些都是我们不能控制,避不了的。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这些而影响心情,然后把不好的情绪又带到工作中去。事实上,碰到这种情况,大家心里都不好受,这时就需要有受得起打击,经得起磨练的优良品质,心理承能力一定要强才可以。当然,我们总说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一件事带来的影响有坏也有好,打工亦如此。在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两种解决的办法。首先是理解他们,会想也许他们已经接到过太多学校打
过的电话了,所以才会这样,很正常。其次就是倾诉,把情况给同学说一下,然后就没事了。其中有些接到电话的学生家里是农村的,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只好无奈的说没钱读书。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好难过。因为我自己就是农村娃,我能体会到没钱读书的痛苦,
感受到被学校拘之门外的无奈。但我除了可以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外,却也什么都做不了。另外,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我们都是边打边学,他们一般都会问我们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其实,只要我们秉着诚信的态度,礼貌的用语,用心的与他们交流,很多时候,他们也会很乐意和我们交流。虽然打电话的时候对方看不见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坐直,面带微笑的说话,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对方会感觉的到的,而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领导为了让我们有竞争,提高业绩,还给我们制订了一个奖惩制度:连续三天业绩排在前三名的人奖励 10 块钱,反之,连续三天业绩排在后三名的要罚 5 块钱。所以,我们每天的业绩都要记录下来,打了多少个电话,有多少个同学有意向等等。在这期间,有些人在工作之后觉得不适应,受不了这种压力,毅然选择了离开。坦白的说,看着同伴们一个个离去,我也有过这种想法,觉得每天这样很累,嗓子都哑了,但是又觉得既然已经做了,那就应该善始善终,坚持下去。记得有这样一句古语:“既来之则安之”,所以我选择留下来,并且我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这个暑假,无论是在工作上或是生活,我都觉得收获颇多,交到了一些新朋友,适应了新环境,增长了一些见识。其实,与人相
处,贵在诚信,还有就是要尊重他人,就像微笑是相互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事,都会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最终达到或者超出预期的效果。真的很感谢这一个多月的打工生活经历,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也深刻了解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
苦,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勤俭节约一些。同时,也锻炼了我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所以,真心希望在校大学生们,在假期期间都能够多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因为它会让我们学到许多在校园内学不到的东西,成为我们成长路程中极其宝贵的经历。
第二篇: 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报告 3000 字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
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 50名,其中广州大学 20 名,中山大学 10 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0名,华南理工大学 5 名,广东工业大学 5 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 5名,大二学生 30 名,大三学生 15 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 50 份,收回有效问卷 50 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 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 40%;而 56%的同学
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 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 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 38%,在实习或工作中 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 32 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 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 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 31 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 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 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
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
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 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6 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
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 后”、“00 后”、甚至“10 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
“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 7 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 7 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
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 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
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
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 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 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
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 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
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 12 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 6 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 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
7
·财经视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杨娜
费县农业机械发展促进中心
山东费县
2734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已经有数年历史,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面,但是在某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还不够深入,使得具体工作开展难以较好的推进。本文在简要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机遇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经济;机遇;挑战引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其自身丰富的理论内涵,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内涵的基本出发点是产业兴旺,也就是乡村经济发展,从这一基础出发,才能够实现其他方面的基本内涵,最终达到生活富裕的目的。从这方面而言,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是多方面的,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机遇,才能够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指导,将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衔接的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乡村经济高水平发展。其次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信息化建设,将乡村经济发展纳入市场经济的整体体系中,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再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拓宽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渠道,改变了传统乡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推动乡村地区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挑战2.1 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着多方面有利的依据,但是就整体上而言,其还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对乡村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和生产效率提升具有直接性的影响。但是受制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地区地形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新型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较大空间,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还有待提升。2.2 乡村经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必须要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来具体推进,但是在目前乡村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得到更新,农业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合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在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仍存在以行政力量推动而不是以市场力量推动为主的模式,由此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失败,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2.3 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乡村经济发展同样如此。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必须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撑。以此才能够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实现农村地区治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就我国农村地区而言,农民在产业经营思维方面还较为落后,对于新型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合作意识还有待提升,对于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接受程度还存在不足,使得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较为匮乏,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从而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到位。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对策3.1 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乡村经济发展必然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因此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短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就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基本支撑。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三个基本层面:首先是要加大现代化机械的投入和应用,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区域性改造,因地制宜选择农业生产项目,结合市场需求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化的现象。再次是政府层面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支撑力度,加大在机械设备购置方面的支撑。3.2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做好乡村经济发展工作,必须是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的,必须要结合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所推广的“体育小镇”“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等项目,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农业产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农业产业的经营模式,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指引,但是在具体推广过程中,要避免重复性建设、特色缺失等问题,真正起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3.3 做好新型农民培养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乡村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做好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做好农民的技能培养工作,还要能够向农民讲解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农民通过信息化途径积极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途径,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应当加大对当地农业经济的研究,深度挖掘当地特色经济所具有的优势,引导当地农民充分认识到这种优势,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指导农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开拓销售渠道。对于参与积极性高,生产模式创新水平高,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民个体或者组织,要能够加大各方面的激励,通过带动当地农民的集体参与,从而有效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4. 结束语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的战略性决策,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农村工作者而言,应当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采取各方面的措施和方法解决乡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挑战,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参考文献[1] 李明峰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对策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41(30):16-17. [2] 马莉 , 胡乃元 , 王广斌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广灵县为例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26(16):13-15. [3] 王巧洪 . 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 [J]. 现代经济信息 ,2020(12):168-16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