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桥 柳一冉 孙慧明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农业科技的作用不可忽视。以邯郸市曹八汪村为例,笔者实地走访调查该地农业科技助力文化振兴现状,发现农业科技在助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农村风俗习惯的演变、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然,农业科技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还遇到一些问题:如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村民文化活动参与度低,主体性缺失;
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程度不高;
等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河北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市各具特色。近年,邯郸市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以精准作业和智能化为引领,在全市全面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2023年以来,依托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以“高效、智能、绿色、增产”为重点,以“强主体、建模式、增产量、重宣传、提水平”为主要内容,农业科技助力产业振兴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邯郸市曹八汪村是其中的典型。该村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农业科技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作用得以显现。
一、邯郸市曹八汪村文化发展基础
曹八汪村位于小龙马乡西北部,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所辖农户452户,共计1834人,该村主导产业为粮食种植、果蔬种植等。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曹八汪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在殡葬改革、婚事简办、环境卫生、家庭和睦等方面形成共识并深入落实;
打造村发展巷并确定胡同长;
制作文化宣传栏并实时更新;
有村文化书屋和村民活动室等。但总体上看,曹八汪村文化建设与国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远远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多,有的是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使然,有的是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与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振兴任重道远,迫在眉睫。
二、农业科技推进曹八汪村文化振兴成效
(一)农业科技助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农业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掌握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现代化对于乡村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曹八汪村农业科技的不断使用,包括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采购,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优化,农业实现了全部的机械化,正在向智能化全面迈进。农民使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63.33%的受访村民对农业新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有近一半的受访村民有阅读农业科技书籍的习惯。随着农业科技赋能,农民收入增加以后,曹八汪村农业科技类图书资料、公共电影放映次数、公共休息区域场地等都有三成以上的增长;
曹八汪村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4G、5G网络全覆盖,村民有更多闲暇时间追求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村民拥有更多闲暇时间去参观文化小院、党史馆、博物馆等、开阔眼界并丰富精神世界。农民崇尚农业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力解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发展
曹八汪村依托博远粮油贸易有限公司,走出一条“农事服务360+”模式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促进了曹八汪村劳动力解放,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高素质主体。“农事服务360+”的联合生产模式把农业生产经营、粮食仓储贸易、农村新零售等业务由公司统一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采用“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形式全程托管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近年,区农业农村局、博远公司还组织河北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对种粮大户和农业生产一线人员进行小麦、玉米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培训,以农业科技助力农民增收。农民农产品品牌意识、绿色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博远公司旗下的农民和种粮大户按照统一标准施肥、除草,生产的小麦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仁粮”获得注册商标。一批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农民依托博远公司从事涉农休闲旅游,农业文化体验等项目等,每年吸引大量城市居民、中小学生、农业科技人员到博远农业产业化基地进行旅游参观学习,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成为涉农文化产业的主体。
(三)农业科技推动农村风俗习惯的转变
风俗习惯是一定区域内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节日习俗、民族习惯、传统礼仪等。风俗习惯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一起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它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但也会对社会成员有强烈的行为制约和引导作用。邯郸地区作为华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区,长久以来形成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俭节约的风俗习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不同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村民的视野和心态也在不经意中改变,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村民社会正义感缺失,羞耻感淡化,“四风”现象在农村有所体现;
一些村民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蔓延;
一些村民丧失科学信仰,信奉神佛,思想迷信;
一些农村地区各种宴请和人情开销与日俱增,赌博之风盛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曹八汪村居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在农业科技文化的熏陶下,深刻意识到,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没有知识和文化,不能掌握科学的农业知识,是无法致富的,也不会获得幸福。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想方设法送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他们也对农业科学知识和新的管理方法有求知欲,农科院专家来村里培训讲座时,常常座无虚席,认真听讲,遇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积极提问,寻求农业专家解决问题。
(四)农业科技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
农耕文化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技艺、价值观念和习俗等的总称,是中国农民长期实践和积累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和精神风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历史中,也体现在现实中。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生活使中华民族对自然生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是对自然界四季更替、农作物生长规律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重农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始终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华文明深深地植根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农民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并且利用自然,通过勤劳耕作实现丰收,在坚持不懈的过程中,也养成了勤俭持家和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美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正在改变着农业,农业从大型的机械化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精准农业和新型耕作技术使得农业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人驾驶农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曹八汪村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的农业科技赋能下,依托博远粮油公司,注重传统耕种与现代农业科技结合,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小麦、玉米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冀麦765、冀麦U80、冀玉604、冀玉903等小麦玉米新品种。示范小麦播前深耕整地、有机肥替代化肥、玉米新型气吸播种机播种、自动伸缩式喷灌、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同时,新的农耕文化依旧会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和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历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
三、农业科技助力曹八汪村文化振兴遭遇的瓶颈
(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调研结果数据显示,曹八汪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村内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体育健身设施量少且简陋。大多数村民的业余生活依然是打牌、打麻将和看手机。一些文艺活动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会组织,尽管偶尔会有文化下乡等活动开展,但由于文化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加之农村点多面广线长,这远远不能满足村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一些公共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与农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现有的一些文化设施利用率偏低,文化设施的文化功能没有正常发挥,无法真正为民服务。
(二)主体性缺失、文化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对于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场景这一命题,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文化企业及村民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如果没有收益大多不愿深入基层乡村。大部分村民虽然确实需要文化的滋养和更高的精神需求,但他们大多认为文化振兴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投资金、花力气,自己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资源,甘愿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配角和旁观者。
(三)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程度不高
乡村是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重要承载地,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源泉。永年地区有着非常多的文化资源,例如,鼓吹乐、社火、太极拳等。这些都属于古老的民间记忆,充满了乡土文化气息,但当地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还远远不够。曹八汪村更没有参与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挖掘和利用工作。一方面,没有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等见效慢,不能立即取得经济效益。因此,调研走访中看到对乡村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尚存在空白。
四、优化农业科技推动曹八汪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方发力,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发挥村“两委”组织领导协调作用,同时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作为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科技引领者要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适当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文化形式
1.在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方面,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书屋、乡村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场所的同时,打造乡村文化休闲长廊和文化大讲堂。
2.在公共文化内容方面,要大力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和党的富民政策,宣传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村五好家庭、优秀党员和村民的优秀模范事迹等。
3.在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方面,继续推进文化下乡等活动开展,但是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尤其是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例如,老年人、留守儿童、妇女。利用互联网和移动5G通信,实现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与农村共享。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和文化形式,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文化活动要与时俱进。
(二)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提高其文化活动参与度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在丰富活跃农村文化、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1.培育本土文化人才。要立足本村人才锻炼与培养。村内的村民对于村内的文化产业是熟悉的,便于学习提高相关知识和弘扬相关文化,也有利于其他村民激发热情。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基层,懂农爱农、专兼结合的文化建设队伍。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相关部门积极对接、链接资源。要留意村内一些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注重发挥这些人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帮助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大力举办属于农民的文艺竞赛,例如,书画和体育类竞赛。
2.引进外来优秀文化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和健全文化人才队伍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评选和表彰等形式推动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成长,激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为乡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深挖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内涵丰富,是乡土中国的人文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乡村文化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要将曹八汪村放到大邯郸的文化背景之下,深入挖掘古老邯郸及永年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片,塑造乡村文化产品品牌对于繁荣乡村文化极其重要,要深挖当地乡村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要依托博远粮油贸易公司,利用现代农业场景的“观光、采摘、品尝、购物、娱乐”等要素,聚力打造“一村一品”的曹八汪村特色文化品牌,并将本地的文化特色传播和推广出去,使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巧妙地结合,推动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基金项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实验室开放课题——“农业科技”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408116。
作者简介:张俊桥(197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发展、经济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村民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