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第1篇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发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在20xx年暑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老师的要求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发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在20xx年暑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老师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台县沟南乡罗家岩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以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程度的调查,得出一份调查实践报告。
沟南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南部,全乡有行政村34个,在这个暑期,我前往的是沟南乡的罗家岩村进行的社会实践,通过对当地村委会进行咨询以及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统计与归纳。其中调查问卷以及媒体发表见本报告附表。
由这次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姿态,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面对我国甚至世界都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结构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各级乡镇政府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时,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
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保护虽然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迫切,开始进入到群众视野。虽然农村环境保护这一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是这种环保意识的兴起,对于以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但是基础生活条件并未完全跟上。
在环境退化的前提下,个别村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山西海拔较高,山路较多,有些村民家中没有水龙头,吃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并且由于环境的退化,人们已无法向以前一样采集食用雨水等。近年来,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该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当地村民虽然有环保意识,但是行动却跟不上。
虽然当地村民近几年来由于切身体会以及教育的普及都开始有了环保的观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的渴望,人们在环保的路上实际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村庄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并且里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据说,该村还是会保留秸秆焚烧等习惯,这对环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三)当地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所以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不科学环保的经济模式,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不但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使当地经济雪上加霜。
以下,我将提出几点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几点
(一)抽出部分经济用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从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对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路灯来,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发展下水系统,合理使用水资源等,这样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鼓励村民多与政府交流,将对于农村建设的想法与要求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流。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只有加强人民与政府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将政府的政策实施好,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实现和谐共赢的生活场景。
(三)增强当地村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同时发动群众将想法落实到实践。
通过加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环保意识。争取将现在生活中类似于秸秆焚烧,污水乱排放等不文明行为渐渐消除。改善当地生活环境。
(四)合理规划农民田地位置,在不影响经济的情况下退耕还林,保护山林里的生物多样性。
在此次调研中,村里老人都表示,近十几年来,山林里的野兔野鸡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山林里由于无人管理,乱砍乱伐现象也时而有之,导致当地生物趋于单一化,我认为这种情景虽然现在对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定会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而到那时再想到治理,可能就会为时已晚。
(五)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于经济与环境的调控作用,合理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健全当地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深度。将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在已有的法规基础上,逐步制定、完善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食,农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等,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这样,才能更有力的提高当地村民的行动力,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使当地的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要求里,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重视把农村环境问题,不能重蹈之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经济现状
(一)生产规模
xx乡矿产资源有限,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经济来源主要有三大支柱产业:烤烟、茶和特色农业(包括魔芋和何首乌)。其中烤烟种植面积7500亩,每年收购量达150万斤,年产值约1500万,纯收入600~700万元。茶园25000亩,投产5000亩,每亩年产值约8000元。政府对此扶持力度较大,免费提供茶苗和种植技术,建设加工厂房五间。魔芋种植农户有227户,种植面积449亩,每亩产量达10000斤,收购价1.5元/斤,采取订单销售的模式,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一个方面。何首乌种植面积达3500亩,人均每年纯收入可达3500元。
(二)科技投入
政府与企业对该乡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已初具规模,建有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站,并定期对农民的种植生产进行指导,还建立了各类试验田。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各个时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国家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推广方式不断创新,重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依法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等主要成效。但在xx乡走访调研中,发现农技推广也面临着推广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队伍素质、保障条件等多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现代农业方面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比传统农业更为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农业,应当具备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如果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现代农业可以理解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其中,高产出是目标。产出低的农业,是传统农业,而不是现代农业。高投入是手段,没有高投入,就难以实现高产出。高产出的内涵应当比较丰富广泛,应当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
1、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
2、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
3、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现代农业形态的判断,从根本上说,应当是基于这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四大目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至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四大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则是现代农业的外在特征。
如何衡量以上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利用四个方面的指标,即: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
1、资源产出率
资源产出率包括土地单产、饲料转化率、水资源产出效率等。资源产出率高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自然资源投入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投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这样,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就可以提供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食品消费需要和工业原料需要。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直接与农民的收入有关。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民的收入就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必然高,因为人自给自用的数量是有限的,多生产出的东西必然要销售出去。但是,反过来却不能成立。即商品率的高低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产品质量与安全性
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直接与产品的可用性和人们的健康有关。质量和数量也有密切的关联性:质量有严重缺陷的产品,至少等于是次品,减少了可用的数量。更严重者还起到反作用。根据具体产品的不同和健康要求的不同,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
4、资源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一些本来荒废的资源,例如荒山和水面,利用现代农业措施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资源,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数量,减轻了对原有资源的利用压力。或者,一些农产品副产品例如秸秆和牲畜粪便,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是,如果采取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转化利用的话,就可能变废为宝。在农业与农村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景色时,又可以为开发观光旅游农业提供契机,使得原来没有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农业与农村资源产生出价值。反之,那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生产方式是不能认为是现代农业的。
通过以上四个指标来衡量,可以发现,xx乡的现代农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
1.自然条件恶劣
xx乡地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均可耕地少,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并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差。贵州是我国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多民族山区省份,是我国喀斯特地貌也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的几何中心。贵州省喀斯特面积13 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全省87个县、市区中有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县、市区达83个,占全省县、市区的95%;
全省91. 7% 的耕地、85. 3%的农业人口、94%的粮食产量、95. 7% 的地区生产总值均来自于喀斯特地区。
xx乡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只有一亩;
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小,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仍是畜牧业的主体。这种小规模生产方式,既对农产品产量(土地单产和畜牧生产率)有很大约束,也对农产品质量尤其是质量安全有很大约束。
2.农技推广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农业科技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推广的手段过于单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反映出制约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1)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运行机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是政府支持农业的依靠力量。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这是计划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农技推广模式,目前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当前,随着粮食购销价格的放开,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科技农业已经显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种植什么产品,需要什么技术,基本上都由生产者自己确定,如果再采用原有的推广方式,就无疑等于剥夺了生产者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体系内部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活的状况,从而影响和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在基层农技推广单位,普遍存在着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不分现象,为了多创收、多受益,农技推广部门不愿花大力气去搞公益推广事业。
(2)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技推广的力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要注入一定的示范启动资金。
据了解,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 6% ~1%,发展中国家也在0. 5%,而我国不足0. 2%,人均经费更少。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技推广单位是国家全民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要保证其工资及正常推广事业费。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加上乡农技推广站人员多,负担相当繁重,很多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得不到保障。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卸包袱”现象,为了生存,把农技推广部门推向市场,去从事一些非农技推广工作,不少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忙于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通过实体创收,以解决职工生活待遇问题,从而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农技推广部门被拍卖或撤销,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3)农业科技成果现状与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人多地少,长期以来,粮食一直短缺,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主要是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虽然不少,但是存在增产性技术多,质量效益性技术少;
粮食作物方面技术多,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方面技术少;
产中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丰年有余,这样就出现了农业结构性矛盾。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实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这样农民就迫切需要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优质农作物和畜禽的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而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4)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转化质量
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偏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现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从事传统农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技术单一,同时又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据统计,xx乡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有80%是从事传统农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的。
②由于农技推广工作环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推广工作有“后继乏人之忧”。加上过去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益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
③重科研、轻推广的问题仍很突出。科技人员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多,下到第一线推广技术的少。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与研究经费之比约为1:2,而国外的经验是推广经费应高于研究经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素质的提高。
(5)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表现为:一是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与推广部门联系松散,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申请立项、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不多,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技进展的新情况,所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解决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针对性不强,供求不对应。二是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3.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生活条件差,该地区长期交通闭塞,境内公路网不发达,局主要城市较远。边远村寨多为羊肠小径,运输靠人背马驮,对外交流十分困难。经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贵州xx乡地区交通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贵州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扶持政策,通过实施以村级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xx乡的公路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喀斯特环境恶劣和历史遗留问题,xx乡的"村际公路大多数仍然是简易的泥石道路,路面凹凸不平,交通条件差。
长期以来,xx乡地区的水利设施非常落后。没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很少,严格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等,人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格局。
4.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素质较低的情况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该乡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有37%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要求。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
(二)特色农业方面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及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和常规农业相比,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市场经济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并主导一定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是建立于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优势是特色农业的优势,所以特色农业就是资源优势农业,没有资源优势就没有特色优势,更没有经济竞争优势。
xx乡已经把魔芋和何首乌的种植作为该乡的特色农业来发展,并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以及xx乡的特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规模经营尚未形成
特色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不是普通的农业生产,它的运行和发展依赖于市场需求,受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商品经济,而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一定的规模是很难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和竞争优势。目前xx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大部分仍然是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单独生产模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仍未形成,这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特色农业抵御市场风险。
2.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特色农业缺乏产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如上所述,xx乡的特色农业生产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还未形成,产业化的分工协作模式十分缺乏。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产出的重要途径,分工促进了产出增加和经济增长,这早已为斯密的分工理论所证明,因而缺乏分工协作将会降低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得建立于产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先进适用技术很难推广和应用。这将极大地阻碍特色农业的效率提高。
3.龙头企业未成气候
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挥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如xx乡虽然已把魔芋和何首乌作为特色农业来发展,但是还未发展期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小规模企业多处于成长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对市场经营的拉动作用不足,对于其它农户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对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协调力、凝聚力较弱。因此要加快xx乡的特色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
4.自然灾害影响巨大
特色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的影响较大。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主要指气候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和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大,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xx乡地处云贵高原,气候环境恶劣,因而气候变化对xx乡特色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自然风险的存在使得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收益十分不确定。因此自然风险的存在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5.特色农业认识不足
对于特色农业的正确认识不足。由于特色农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因而在一些地方对其的正确认识不足。如认为特色越多越好,因此在发展中就出现了不顾实际和自身能力的“遍地开花”式的所谓特色农业,最终导致了各地的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结构趋同,造成产品竞争力下降,反而失去了特色。又如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变卖资源、发展规模越大越好等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将导致特色农业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甚至于误入歧途,因此必须予以纠正和澄清。
6.种植技术参差不齐
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据调查了解,村民反映自己所种植的魔芋和何首乌多是模仿他人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所受到的农技培训也是小规模定期的培训,而且次数较少。同时,虽然农户接受了培训,各群众的接受程度不同,种植、管理水平有高有低。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
(三)产业化进程方面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所能带来的效益是极其叫观的。农产品的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xx乡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主要特征为:
1.核心企业弱小
核心企业弱小,供应链组织困难。拿茶业来说,与邻近的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相比,这一问题尤为明显。田坝村初具规模的茶庄有十余家,其中也不乏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所在地区茶业发展的产业化,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休闲旅游业等。
2.市场主体分散
市场主体过度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农业产业链中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淡薄,总体索质较低,即使是合作社,规模也较小。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
3.加工环节薄弱
加工环节薄弱,对消费者的需求考虑甚少。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虽然受到各层而的关注,但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与价格接受能力信息传递不畅,占据这部分价值空间的推动力依赖于组织和分工,规模效应也必须有组织才能实现。
4.物流发展滞后
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的观念使得很多人认为经商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农村把从事运销的人称为贩子,多少有些贬义。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包装、运输、存储业的落后加剧了物流的不畅。
5.产业联系不紧
农业与非农产业联系不紧。产业联系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和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必须形成广泛的产业关联,以向社会提供商品为基本目标的,并通过一定契约关系、利益关系直至是组织关系建立起稳固的业务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是在农业的圈子打转转,就是考虑如何从农产品在流通领域打开销路,最多是追求农副产品的加工。没有把向社会提供商品作为最终目标,也没能考虑如何使农业与非农之间去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契约关系和组织关系,形成直接和稳固的业务联系。
三、建言献策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政府和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任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最终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努力来实现。但是,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与此同时,建设现代农业获得了高度的重视,被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加以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是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务水平。
1.加强农技推广能力
xx乡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较大面积的试验田单产水平已经达到了每亩800公斤以上,但是xx乡稻米单产水平近10年来却没有显著提高,产量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力应是原因之一。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xx乡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1)重点加强政府科技推广部门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服务站的作用,使之切实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在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之后,村干部的管理性职能将弱化,可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信息员职能。
(2)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结合当地的主要产业,每个行政村确立一名农民技术员,可以从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中产生。主要职能是联系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对当地农民实行现场指导。农民技术员属于兼职的,政府可每年给予适当补助。其特点是既节省经费,安心工作,又贴近生产第一线和农民。实际上,一些地方的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已经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给予他们一定的名义和补助,将会更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更好地发挥作用。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走访中得知,很多农户感觉种植水稻的收入还是比较客观的,但由于该地区地表水系缺乏,地下水资源未进行开发,又缺乏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制约了水稻的种植,只好改种其它低产值的农作物。因而,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山区的梯田修建等都将成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它们对提高单产起到重要作用。
3.完善产品补贴制度
现在已经实行的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除了粮食之外,针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应完善对其它支柱产业的补贴制度。
4、加大公益服务投入
政府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除了科技创新与推广之外,还包括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与标准、食品安全管理、农民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民合作社服务与培训、法律法规服务、资源保护等。政府在上述领域的公益服务,对促进农业生产重要具有重要作用。
(二)着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的发展,会很容易产生品牌效应,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1.加强技术培训
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强种植基地的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和发展特色品牌,力求持续壮大发展。要切实根据魔芋和何首乌产业的发展情况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带动xx乡特色农业产业更科学的发展。
2.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可行的发展思路,用于种植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
3.引导产业转移
引导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移,带动农户多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延伸相关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继而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推广特色农业
加大力度推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引导规模效应,使先富带动后富,扩大魔芋和何首乌的种植规模。
(三)努力完善农业产业链
1.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是根本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的优势,规避和减少其不利因素,需要有效实施对农业产业链进行管理,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
(1)尽可能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
延伸和拉长农产品链的关键是拓展农产品加工业。xx乡现有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十分薄弱,技术水平差,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加工企业规模小,附加值较低。只有延伸农产品链条,才能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利于减缓农业的弱质性。
(2)突出整链意识
只有整链协作互动,每个环节的作用才能发挥。只有最终产品被市场接纳,各环节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要强化整链运作意识,产业链的各行为主体就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确保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大于各个参与者的局部利益,使上下游各环节利益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紧密联结起来。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强化协调机制
理顺和协调农业产业链,目的是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目前,关键是要减少流通环节,流通环节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产业链的延长,相反容易使信息失真、资源浪费、效益下降。要积极推行定单农业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创立适宜的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输。
(4)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稳定衔接
在依靠科技进步拓展产业链条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不仅要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而且要力求上下环节之间技术衔接合理,产品性能协调。要根据下游产业或最终市场的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2.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着力点
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还会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发展龙头企业的主要措施包括:
(1)以优惠的政策导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涉农产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受自然条件限制,风险较大,而与广大农户的生产、生存息息相关,社会影响面大,售价千元的劣质种子就能导致几万元的损失,消费者需求变化大、要求高,只有解决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与利益关系问题,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涉入。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现有企业能在更广大的空间寻求优惠,快速发展,使部分地区率先取得突破;
(3)解决好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问题。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受季节影响,资金占用量很大,在国家粮食体制改革和现行农发行政策规定条件下,混合所有制及外资企业很难取得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大量资金支持,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4)对土地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约束要探索解决办法,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如何组织,使龙头企业能按照企业和市场需求安排生产非常重要。
3.组织农户参与农产品供应链是关键
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其它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的要求,真正进入市场。
目前,xx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合作社,部分能人跑市场,搞销售,各家各户按统一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包装,但由于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并不好;
二是“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搞订单农业,农民承担较小的市场风险,但受到龙头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整体效益并不稳定。
依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市场不稳定,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对等,为了维护农户的利益,最直接有效地办法还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但要进一步解决现有的问题。
合作社的特点在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充当中介,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收购、粗加工等服务,降低了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使双方之间的联结程度更为紧密,利益分配更趋合理。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通过合同等方式联结。龙头企业委托合作社组织收购农产品,并支付给其一定佣金,或根据合同,合作社负责收购农产品,龙头企业按其收购数量,给予一定的提成。
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减少企业与单个农户之间进行协商、签订经济合同的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通过组织章程及合同联结起来,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收入在扣除自身组织的积累以外,还按成员的交易额,返回给成员一定利润,或按合作社成员入社的股金,进行“分红”。
这种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助于保护农户的利益,使广大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达到规模效益。成立合作社的一个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农民的自由联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加工企业直接面对众多农户难以有效运作的状况。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按合同运作,克服了各企业争原料“大战”,使当地农产品市场规范有序。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交易中显示了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利益的特有优势,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村中一支重要经济力量,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合作经济组织很可能成长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主要组织形式,因为合作社毕竟是分散的、弱势的农民自助性联合组织,惟它能更直接代表农民社员的合法权益。
四、成果展望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机制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各方面的努力,因而,建立以政府政策为主导、龙头企业创新为着力点、示范农户科技推广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机制,能够很好的维持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活力和普及推广的效力。xx乡应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借助公益科技服务机构,努力培育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基层农户中选取文化素质高、农业生产有带动性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二)创建“文化中国茶城”的品牌效应
茶叶的种植一直是xx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茶业的产业链并不完备,缺乏从种植、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也没有充分挖掘茶的文化内涵。为了创建品牌效应,借助湄潭县翠芽茶的知名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xx乡已把创建“文化中国茶城”为发展目标。在进行村落面貌改造,创建文化氛围的同时,健全茶业产业链,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扩大影响力,并发展相关的“消费-休闲-服务”体系,有望打造名副其实的“文化茶城”。
(三)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魔芋和何首乌是xx乡的特色农业,也是xx乡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种植规模有限,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xx乡应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并要加大经济投入力度,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扩大下游产品,提高利润空间。在此基础上,仿照茶业产业链,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中感受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中国农民的好处。
三、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比目前的家乡,找出两者的区别,分析原因。
2、走访老人,询问他们对家乡这几十年变化的经历及感受。
3、各处走走,比较家乡与自己记忆里的区别。
4、到家乡周围调查,看看家乡周围的变化。
四、调查结果
1、经济发展
我的家乡在XXXXXXXX,村民努力勤奋,朴实待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耕地不再是农民 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务工、个体私营、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层出不 穷,并且它们已经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 迅速,农民工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 此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务工收入为主、种地为辅。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农业经济也在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渐提升至新的层次。
2、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3、教育医疗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06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五、总结感想
家乡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发达起来。以前,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一般都极少,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不仅能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有钱多出来买车买房和一些珍贵的东西。还有,人们的住房和食物也变得好起来,和以前的简直是无法比较,就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人们外出只能靠步行,慢慢地有了用牛、马等动物拉的车,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了。
无论是经济上的进步,还是教育医疗的改革,都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使家乡人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幸福的生活。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共产党。
一、社会实践时间和地点
20xx年8月17日山东省济宁市环城西路街
二、实践过程(或访谈实录)
暑假已经到来了,天气变得炎热,焦躁,大街上每个人的脸上行色匆匆,大颗大颗的汗滴滚落下来,在这个假期里,我打算自发去争当优秀清洁工,为城市的绿化和环保增添自身的一份力量。
我拿起扫帚开始扫,哗的一声扫去,一大片灰尘就扬了起来,真是个脏活,我默念到。扫这个东西不能停,要一直扫,这样才又干净又快,我没停着哗哗的扫,但又太用力了,没了力气而且把垃圾又扫到那头去了,真是白费工夫,我重新开始扫,这次分寸就掌握的比以前好了,而且垃圾也好像听话了许多。经过20 多分钟的努力,我也把自己家门口的垃圾扫成了一堆,这样,环卫工人一来就可以把垃圾扫好,
真是帮了他们的一个大忙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当然是特别的高兴,想起了在广告中看到的一句话,每个人前进一小步,整个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是啊,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身边的小事,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的十分和谐而且快乐。每个人都能生活在这个和谐快乐的大家庭中,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大家都行动起来吧,把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家庭装饰的更美丽,更多彩,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上一层楼!
我实践的第一天,是以与环卫工人李姐的交谈为主。李姐45岁左右,性格很开朗、乐观。她和老公都同是黄埔村的环卫工人,每天主要清扫菜市场及黄埔村内各垃圾站点。每天早上5点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三小时。下午四点开始工作,晚上不固定下班时间,一般是等菜市场的各摊主都收完摊,大概晚上九点左右收工。他们主要从事道路保洁、机械化清扫、垃圾清运等等,平时节假日可以工人之间交替作业,但必须保障每个路段的保洁工作,尤其是菜市场高峰期间的保洁工作不会间断。这些工作在我看来:环卫工作累、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李姐却很开心地说,她以前在企业的流水线工作,每天坐着工作,人到中年,身体长得虚胖。几年下来,身上病痛增了不少。但自从当上环卫工人后,虽说每天起早贪黑地打扫街道,但劳动强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现在身体体质很好,连感冒都很少有过,走起路来感觉身轻如燕。这第一天,我基本上是跟着李姐围着菜市场走了大半天,我跟这几趟都嫌累,就这样一天过去了。我实践的第二天,我还是跟着李姐来到了菜市场。因为跟着李姐可以不断地听她说一些有趣的事儿,这次我拿起了大扫把。李姐专门负责推专装垃圾的车子,我把市场里别人挑拣不要的菜叶、胶袋、纸张等等扫起来放到垃圾车里。这其间我们经常碰到其他也正在实践的同事们,不管是拿铁铲的还是推垃圾车的,大家都很投入。这些平时坐在办公室里敲敲电脑,经过垃圾站点都要捂上口鼻的帅哥靓妹们,丝毫也不受周边路人目光的影响,都在仔细地清扫着街道各角落的垃圾,然后扫入铲子,送到垃圾车里。每一铲都很稳,大家不一会儿呼吸就重起来。但我们的速度并没减下来 ,我也抢着往车里送垃圾,又见李姐深弯下腰,仔细地把路边上扫不起来的垃圾干脆用手去抓。今天是阴天,天气虽说不热,但我们都已汗流浃背了,有的人满脸通红,衣服紧贴在身上,汗珠顺着脖子往下直流 。但大家都似乎记不得擦一把汗,喝一口水。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一轮的清理很快做完了,看着那整洁的菜市场和街道,我们深吐一口气抹了把脸上的汗,高兴地对唱起了《劳动最光荣》-----
阳光金亮亮
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
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忙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要靠劳动来创造
我们说“不错、不错”街上干活的每位工作者你们辛苦了!
实践的第三天早上5点,天已经微亮了,我觉得浑身酸痛极了,真不想起床。但一想到李姐他们身着环卫工人标志性的橙色马褂,日复一日地整洁着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心里一阵阵感动,马上手持扫帚和垃圾袋来到空旷而寂静的早晨环城西路,低头盯着地面,不时地清扫着道路及其两侧和街边各店前面的垃圾,开始一天的劳动。凌晨的任务是最繁重的。从头一天下午6点到第二天清晨的这段时间里,路面上、垃圾桶里已经新增了许多垃圾。大家不但要把路面和许多临街门脸商店扔到路边的垃圾打扫干净,还要“追捕”随风乱跑的废纸、塑料袋。于是,在这头两三个小时里,我们和环卫工人一直不停地清扫路面、路肩和店前的垃圾,到8点前,路面和垃圾桶里的垃圾终于被清理完毕,垃圾也被装车集中运走。
大家的早餐一般就在8点多开始。我们和李姐他
力量,培养一批农民林业发展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强竹笋、花卉苗木、经果、白茶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经纪人队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林业发展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基本概况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1302。1亩,山林21917。5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 1。5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xx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20xx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涌现了以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态农林业示范典型。20xx年,与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签订租赁协议,盘活了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发挥生态林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20xx年创成省级生态村。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站采用为首页背景,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XX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体偏小;
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
林业生产中,毛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受人均山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
由于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四、初步设想
立足清方的实际,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响一个口号,打造二个基地,实施三个工程。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个基地”即生态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将林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依托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通过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尝试和探索建立1—2个高效林业基地,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众生产基础条件。
五、基层的几点期望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
加强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
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
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二是实施科技驱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探索与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引进智力支持和技术力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狂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卡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盔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