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推荐)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推荐)

来源:学习强国 时间:2023-03-12 10:55: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推荐)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如何培养良好校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心中有学校。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心中有谦德。“欲成生之德,先立师之德;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弟子规》总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瑾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如果我们把《弟子规》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入则孝”是根,“出则悌”是干,“谨”和“信”是枝,“泛爱众”和“亲仁”是开花结果,“余力学文”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留给后人的一片阴凉庇荫后人。就是把《弟子规》所彰显的道德价值观转化为文字,转化为语言和行动去感化人。生命力建设千条路孝是起点“百善孝为先”;要处理好悌道关系,友爱兄弟姐妹。延伸到单位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共建共享;要谦虚谨慎不傲慢。“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到“泛爱众”要广施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古人讲大同社会,总书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四为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了凡四训:“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勿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既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既一日无步可进。”

十九大倡议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回到宇宙整体,最终达到“去自我”,“去自私”的境界。《弟子规》出则悌部分对一个人的建设力,和谐力,生命力的训练,是一个阶段性训练过程,递进过程。中华美德的核心,生命的保洁,保健,人格的核心。

余力学文重在立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弟子规》的价值追求是和谐;行为模式是礼和乐;学术范式是先立德树人后追求效率。即先进行心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再进行知识和技术教育。知是点——术是线——学是面——道是空间。双法字理“七字根”汉子的立体空间。

《弟子规》概括认识—建立宏观概念。

“入则孝”篇的认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呼命教责”主动性到强制性的渐进过程。体现的是人的行动力,执行力和反应力。用责来保证一个人反应力的底线教育。所以道德是法律的上线,而法律是道德的下限。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包括宇宙它是一个整体性训练。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熄灭。”足见爱所蕴藏的惊人能量。真正的爱不是利己,而是利他。是不求回报的真正付出。我们的祖先总是谆谆教诲我们“要有爱心,要学会爱人,爱物,爱宇宙,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会有强大的能量”。这便是孝经所言:“因亲以教爱,因严以教敬。”生命力建设的核心四要素“快勤敬顺”。提高生命力,增强生命能量第一反应要“”,行动要敏捷。第二要“”奋,奉献。第三要有“”畏心。第四要“”。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温清省定”体现的是人的感受力。没有感受力就没有行动力。要“光明磊落做人,小心谨慎做事。”“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讲的是对一些生命细节的态度。“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是我们伦理道德修养的第一步,所以本分做人,谨慎做事。孝敬老人,夫妻恩爱,兄友弟恭,关爱孩子,报效国家,敬畏天地等等都是我们获得生命安全感的正确选择。古人的外在训练都是在完成内在心的质量,心的品质,人格的质量。它是为了人格的完成做服务的,特别在乎细节的雕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养成教育“生命的全息性”。“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怡亲羞。”黄帝内经讲“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要想让我们的生命能量处在一个保持的状态,就要活在现场里,“不起杂念,不走神”。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是善举还是恶行,从而自觉的趋利避害,弃恶扬善。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能量的三个状态。“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功夫“反省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小到跟踪自己的念头,培养内心定力,不走神。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怡亲羞。”克服伤身和伤德的致因,让亲人放心。郭文斌先生以弟子规中的这两句训谕告诉我们:“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是伦理学、道德学、行为学的话题。“夫妻关系”在家庭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是阴阳调和之道,男人要阳刚,女人要温柔。是齐家处世之道。夫妻关系处理不好一伤害各自身体,二伤害父母,三伤害孩子,四伤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五危害社会。

建设幸福家庭记住两句话:“幸福是能量变的不是对象给的;做丈夫与做妻子是两门功课。”处理好五种能量关系:“能量归位、能量互补、能量净化、能量同频、能量积累。”

能量归位—男刚女柔,各自做好自己的功课,各行其道。放大丈夫的阳刚之气和担当感,男人要像太阳,给家庭以温暖和方向。放大妻子的柔静气和贤惠感,女人要向大地包容万物,长养万物;女人要温柔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能量互补—补位不越位,夫妻能量互补不消减,不埋怨,不抱怨,任劳任怨,任劳不任怨干了也白干。不挖对方墙角。做到常看对方优点,长处,好处,难处,看对方的不容易,经常欣赏对方,常赞美对方。

能量净化—经常检查自己的错误,有忏悔精神。修谦德,惟谦受福,有自省精神,把“我错了,我爱你。”融入到生活中,永挂在心头,变成意识之光。

能量同频—夫妻要有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培养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频共振,产生共鸣。量子纠缠,量子互动。三观不同生活目标难以统一,方向相悖最终失和。

能量积累—不断用相互理解,相互敬重,相互帮助,相互恩爱,相互关心,相互照顾来积累和增强夫妻之间的生命能量。家庭才能永葆和谐,幸福才能永驻心间。

实现家庭幸福夫妻关系是第一责任关系,但并非唯一的责任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一切生命共同体的关系,都对和谐家庭的实现和幸福感的获得关系重大,只要我们谨记《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训喻,按照两句关键的话和五种关键的能量关系,来处理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讲述了以德报怨的高难度人生境界。古人讲:“受了受了,一受就了,不受不了”大肚弥勒和尚《偈子》“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跌倒;有人唾老拙,让他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人平道不平,人弱心不弱。”给了我们重要的心理暗示,当我们遇到诬陷、嫉妒、仇恨应该像弥勒菩萨把它装在大肚里边。学习大肚弥勒“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立定脚跟做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不管对方对我们好不好,我们对对方百分之百的好,离婚的就没有了,和谐度提高了,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就提高了。老人能得到安养,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这个整体无限扩展到万事万物。《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这句训谕告诉我们,用贴心和孝心劝谏父母亲人,用忠心和恭敬心劝谏领导,用爱心和关心劝谏同事,同学,朋友。我们不仅要有劝谏的热场,更要有劝谏的智慧和方法,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劝谏在方式方法上一定要注意,用“忠恕”之心,由己推彼,再由彼推己的体谅之心,是一种内心角色不断转化的“将心比心”。如果做到了就能跳出没完没了的“冤冤相报”深潭。享受“亲爱”与“和平”带来的无穷快乐。这就是古人崇尚的“仁者无敌。”明白这个道理就能“以德报怨”。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一次进谏不成,再找机会反复进谏直至他改过。一方面语言上的进谏,一方面行为上的进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劝谏的智慧和方法帮助他们改正过错,提升我们的整体能量。劝谏的方法用“怡吾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不能得理不饶人,要以理服人,以心换心,推心置腹,不能以势压人,更不能事理伤人。增广贤文讲“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惟谦受福,骄慢致祸”,最好的进谏就是把榜样做出来,以表率行动和榜样的力量感染影响对方。一个成功的劝谏者必须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要以言进谏和以身进谏相结合,讲究方法,把握时机,学会察言观色,洞悉火候,开动规劝智慧,附身力行,榜样感染,典型带动,正确行动把事情做出来,身先士卒。“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身教胜于言教。身先垂范把正确的事情做给对方看,把正能量传递给对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是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城,事死者如事生。”爱是人类最美好的体现形式,爱要落实到行动上,善事父母,把对等的爱返还给父母。从父母呼应勿缓讲起,反映力,执行力,感受力,劝谏力,以恰当的心态对待。“虽然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亲尊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前生后都要礼敬善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亲人最好的怀念是“化悲痛为力量。”中国人的现实亲人去世,“七天祭”,“百日祭”,“一二三周年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出则悌”篇的认识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古人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待兄弟为悌。”“悌”本义是敬爱兄长,延伸为“兄友悌恭”,做到兄友弟恭并不难,就是哥哥姐姐要关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恭敬哥哥姐姐。而要把悌道落细落小落实,兄弟姐妹之间就要把财务看轻一点,矛盾面前相互忍让,利益面前相互谦让。一个人能够把悌道践行到无我恒顺,达到不求回报的时候,以此带来的无比幸福感,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利他”本身的“自利”。就能增强生命力,提高生命能量。再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如果说“孝道”是我们向上的爱,“悌道”就是平行方向的爱,悌道也是一种孝道。如果我们做到了“兄友悌恭”那么就是对父母的孝。反之,如果兄弟反目,兄弟相残,同袍相煎,那将是对父母的大不孝,対国家的大不忠。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八德”中“悌”排到第二位,依次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惟谦受福”,修谦德要落实到“改过迁善”上。改过是让自己所修的德行不会漏掉,迁善是“”的继续积累,“未及行善,先行改过。”假若自己的过失不能改掉,即使不断行善,好比一个木桶有了一个洞,再怎么加水也会漏光。同时改过也是迁善,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休学的关键在于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改过要从“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性归柔,德存厚,归本性,入本位,尽本分”。拥有谦德在高处可光照万物,在低处可承载万物。内生境界高得不能再高,外王姿态低的不能再低。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幼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强调的是要建立长幼有序的次第关系,是唤醒培养恭敬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有仁才有义,有义才有礼,有礼才有智。恻隐、辞让、是非、善恶的核心又是恭敬。《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得”五种成人要素,强调了生命的行姿,生命的端庄。如功夫界的“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长者坐命乃坐”这句训喻实质上就是通过被动性训练让人学会“等待指令”。孔子明白这一点“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被动性教育是让我们遵循规律,不要妄动。宇宙有宇宙的规律,依律而行,则万事万物和谐共处。不从规律,则万事万物定混乱。从社会学的角度说:“长者坐命乃坐”这句训喻也是在教导我们遵守规矩,规矩即规律。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规矩则上承天道,下合地道和人道,并能实现自然,宇宙的同频共振。就如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善事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内涵外延无限扩展。当每一个人把别人的父亲当做自己的父亲,把别人的兄妹当成自己的兄妹,那么可以想象共产主义世界已经实现了。已经达到“为一切生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生命力量。体现了孝道和悌道的价值境界“恭敬、恭顺”,包含着人情和人伦的温暖。

“谨”篇的认识

“谨”疗愈性,短暂性。谨慎,持重,谨慎认真,小心妥善圆满。“守身如玉,积德胜遗金”。生命力是永恒的。远大的目标,宏大的主题,美好的理想还得从“落细、落小、落实”开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讲对时间的珍惜,习惯的养成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强调生命的“严谨性”。“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要养成规律性作息习惯提高生命力,克服惰性的必修课。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讲对身体的珍惜,要养成讲究卫生习惯,自我保健的习惯。“卫护生命,维护健康”。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讲外在对自身的尊重。强调身姿的端庄感。要养成自我端庄的习惯。平素做到“衣冠楚楚,端庄优雅”的形成习惯。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生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灵投射。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要提高效率感,就要培养我们的秩序感。借衣物收纳养成秩序感。

好习惯的力量助人上进,坏习惯的力量让人颓废。习惯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生存压力太大。学生也同样,学习、择校、就业压力很大。这就迫使人们想方设法提高学习、生活、工作效率,为此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是,不少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效率”恰恰体现在“秩序”之中。要想提高“效率感”,首先就要培养“秩序感”。

没有秩序等于没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家庭成员没有辈分之分等于没有了秩序,家就会乱套;单位没有秩序,工作没法开展;道路没有秩序,车子乱闯,后果不堪设想;学校课堂没有秩序,教学无法进行······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几句训喻规劝我们要养成节约的习惯。不攀比穿名牌,但也不失身份,衣装得体,不失文雅。

对饮食,勿拣择。让我们养成平等心和公正心。将如何做到“不拣食,不过食”。就能训练我们的平等心,适度心

“食适可,勿过则”。强调的是“”,教导我们要饮食适中,刚刚好,在饮食中注重“一半原则”,千万别过量,过量伤身,这就是适度性。

举一反三联想到“对学习的不偏科,对亲人的不偏心,对人言的不偏信,对是非的不偏见,对错误的不偏袒,乃至治国理政中的亲疏偏用,礼法偏废”等。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一旦喝多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实际上喝酒的弊端并不是一个丑字就能概括得了的,郭文斌先生认为酒不但青少年不能喝,成年人也应少喝,最好不喝。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园,拜恭敬。”训喻规劝我们要养成从容感和正直感。而内在的从容端正和外在的正大光明,要从日常举手投足去建设,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园,拜恭敬”中去建设,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建设,从一个个细节去建设从容这个大厦。历事练心,练就我们的恭敬心。

中国人也有自己真正的成功学和经济学。真正地学习好古圣先贤的智慧经典,方能把握这两门儿学问的真髓。《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正是经典的同心圆。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的训喻告诉我们这是通过我们外在的行姿来规范我们的心念,净化我们的心灵,最终提高我们的生命力。

“四勿”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姿端正,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门或墙;蹲坐时不要岔开两腿,两脚并拢,膝盖端庄;不插手,不要跷二郎腿,不抖腿,否则显得你没有教养。用四种行姿来规范心念。

缓掲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到“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讲解到现场感由粗糙的(身体层面)到精准的(心灵层面)的训练。

《弟子规》这几个场景都在训练我们的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任何时候让“身、心、灵”全在现场,不走神。类似于中国古人讲的“活在当下”。但比“活在当下”更有描述性。除了时间的当下感,更有空间的现场感。操作层面既要身到,也要心到,更要神到。这几句话就是训练我们的慎独力,庄重感,恭敬心,并找到现场感。找不到现场感,就找不到幸福感,意义感,力量感,存在感。

事勿忙,忙多措,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斗闹场”,“邪僻事”是信息概念,判断情景。信仰是培养“慎独”功夫,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习总书记讲:“为历史存正气,为他人弘美德。反低俗,反庸俗,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对于这些现象做坚强的斗争。

西方的文化渗透颠覆活动一定要高度警觉,尼克松曾经发表的《不战而胜》中说道:“当中国的青少年不再相信他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他们就要灭亡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正大光明的文化,是提升我们人格境界的文化,是引人向内、向上、向善的文化。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人讲:“治世之音安于乐,其致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致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中国文化恰恰是一个维护人类“永久性生存”的文化;是人类“群体性生活”的文化;是维护人类“安全性生活”的文化。如果没有整体性的安全,就没有个体性自由。

习总书记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启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尚有的无限量的光明智慧和能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把幸福常常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做一个守规矩的人。首先守住细微之处的规矩,长养德行。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让人反感,就是凝聚人心。

将入门,问熟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告诉我们“慎独”的重要性。

“慎独”六要素

“慎心”——在任何诱惑面前都不要动心。强化面对欲望大敌时,能够把持自己强大的心力。

“慎始”——开弓没有回头箭,做任何事情从开始就要十分谨慎。

“慎终”——只有慎终才能追远。一个人只有时时想到终点,才能善待起点。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才能珍重生活。

“防非”——防“四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防欺”——要有“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那样的敬畏心。

“防妄”——(妄念)慎独功夫最后在降伏妄念上。

没有了妄念就没有妄动,没有妄动就自然就没有了妄果。所以“慎独”就像一粒种子,我们播下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就会结什么果,果实总比种子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慎独”实际上是自我身份认知。“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两句话教导我们,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起码还蕴含着两层意思。为人处世要多给予,少索取;要多创造,少用度。我们一切行为都是由“心念”决定的。所谓:“一念成圣,一念成凡。”正是这个道理。“慎独”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心念”层面的“革命”。要通过灵魂深处闹“革命”。却除私心杂念,留下利他正念,则人的正气自然就会升起。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心念慎独”,则“社会慎独”自然风成,国家必将强盛,民族必将昌盛。

“谨”篇所涉及的内容,从表面上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小事,小到行住坐卧。洒扫应对,洗脸便溺,穿衣吃饭等等,似乎无关做人的大道理。但《弟子规》正是从这些小事入手,启发我们在日常行为和生活细节中培养严谨力,养成规矩心,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规矩做人,才能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敬畏心和感恩心,才能有益于我们的人格成长。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信”篇的认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诚信”首先要从说话做起,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断不可行。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话。警惕“言多必失”,警惕“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警告我们流言误人,恶语伤人,奸巧语害人,必须戒除。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教导我们在没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要轻信传言,更不要传播谣言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教导我们“一诺千金”,不要轻易许诺。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教导我们说话要慢,要清楚。“自己说明白,让别人听明白。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警示我们不要说人长,道人短,多管闲事,搬弄是非。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劝导我们看到别人的善行和优点要善于学习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诉我们看到别人的丑恶,要内省引以为戒。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教育我们要注重和提升自己的品德,才华和技能。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规劝我们不必羡慕别人优越的吃穿享受。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警示我们喜欢别人恭维别人和奉承别人的人,只会招来损友而失去益友

“闻益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告诉我们闻益则恐,闻过则欣喜的人,能聚拢益友良才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告诉我们“无心之过称为错,明知故犯就是恶,”并教导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整个“信”篇的内容旨在教导我们要养成诚信的品格,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泛爱众”篇认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青紫。勿谄富勿娇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知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益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郭文斌先生告诉我们:“老天爷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阳光,大地平等对待万事万物,天地没有分别心,才能天长地久,天同覆地同载。”“天人合一”整体,平等,天地精神“和睦共处,和谐共生。”“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忠是本体心,没有污染的意思。恕是将心比心,恕道的核心就是心的状态。

,两个人,“夫妻”、“父子”、“母子”、“天地”、“日月”。阴阳关系,心里想着别人,让我们有爱心,同情心,慈悲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地精神,无私,平等生命状态。

命运共同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带一路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一带一路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有德行的人,自有名望。如何才能心怀仁爱,就是要爱万物,爱自然,爱宇宙。“爱”从爱人开始,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互敬互爱,共建共享。“德高者,名自高”,心地静时万归一。

人真正的颜值是这个人的内涵,真正的契约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如此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爱别人,就是左手爱右手。人生真正尊重的是内德,而不是外势,有才能的人自有威望,人们真正尊重的是德行,佩服的是能干而不是能言。要爱有德、有才、能干的人,而不是爱那些徒有其表的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成就就有多大,心底无私万事兴。

人生的最佳状态也是《弟子规》的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要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人的内心没有什么欲望,正直,无私奉献,心胸宽广,学会包容。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看起来都是美好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生命因为无私而精彩;人生因为无私而丰盈;家庭因为无私而和美;心底无私万事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家风建设新风尚。

“讲和修睦”。不说别人是非,不讲别人短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祥明德行坚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和。”秉承着“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反省,觉知,践行和开发我们无穷的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规》的又一精神。被雕刻在联合国大楼之上,作为世界人类关系的一个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是待人处世之法;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亲人篇”的认识同是仁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告诉我们,芸芸众生,千差万别,平庸者多,仁爱者少。少是因为流俗的力量过于强大,从能量的角度来讲,流俗向下,仁爱向上,流俗向外,仁爱向内,向上向内很艰难,向下向外很容易。郭文斌先生结合霍金斯能量极原理指出,当人向下向外寻找幸福时,就会进入不断满足欲望又不断被新的欲望支配的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是占有欲、控制欲、表现欲和内心而生的爱恨贪梦。愤怒就像是狂风和洪流一般裹夹着人们,让人无法自持,当不了家,做不了主,随波逐流,这就是流俗的可怕之处。正如老子所言“众人之所不得真道,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而要脱离苦海,就要上船,那些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船桨就是仁者,这是从人本身的离苦得乐角度讲。从人格的提升意义上讲,也需要亲近仁者,只有亲近仁者,才能渐渐摆脱生命惯性,进入精神轨道,去探求生命真谛、宇宙奥妙。郭先生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所谓仁者,是点亮了心灯的人,从梦中醒来的人,了解了生命真相的人,活明白了的人。就是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那种人,只有亲近他们才能点亮自己的心灯,才能活的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我们的人生,才具有非凡的意义。无限风光在求仁。

“余力学文篇”的认识

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之意,任何一种价值观,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需要某种媒介“化”到人的内心,而“文”就是这种效果最佳,功能最明显,时间最持久的媒介。这就是“余力学文”的重要性。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句训喻告诉我们:学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和力行,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人成为具有“孝、悌、谨、信、爱、仁”品质的人。在家庭,父母要打好样,在学校老师要打好样,孩子就会效仿。真正的教育就是表演。把爱演给大家,把高尚演给大家,把公正演给大家,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演给大家。引申到治国理政等方面,告诉我们“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进一步强调身体力行的重要性。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强调了学文的重要性。只学文,不力行往往使人傲慢和浮华,只力行,不学文往往让人狭意和固执。郭文斌老师强调要在知中行,行中知,螺旋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立即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力;二是时时把经典和行动对照。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既能学文,又能力行,既能垂文,又能明道,既是学习者,又是继承者、弘扬者、表演者和展现者。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教给我们学文的方法论。这个到和《大学》开篇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在”有着同样的奥秘。一方面是对注意力的强调,同时也是对现场感的强调。只有做到这三到,才能产生“信”,反过来只有内心有“信”才能做到三到。这种信是认知方式的同频,价值观同频,审美观同频。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圣贤书是对宇宙和生命究竟认识,是根本性规律认识,这种规律是恒常不变的。尤其是对心性的研究,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研究和时间的检验。能给我们“修齐治平”提供根本依凭。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读书习文,研究学问一定要打深井。尤其启发了我们读书环境要清净,只有境净,才能心静,只有心静,才能心灵。”“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强调的是专注的重要性。同样是读书做事,为什么有人能成功,有人却一事无成。区别就在于他是否有持久力,郭文斌先生告诉我们这句话非常重要,蕴含着古典教育的方法论。古典教育认为:“学习就像打井,最终是要打出水来,而要打出水来,就要井钻朝着一个方面掘进。”这就是古人讲的固定开慧。而要“得定”就要去除“慕心”,也就是现代人的花心,见异思迁心。一定意义上学习的意义就是培养不动心。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讲的是读书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松松垮垮,而要宽紧辩证,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功夫的感念。郭文斌先生《醒来》一书讲到:“教育就是方向,习惯加功夫。”宽为限意味着方向,紧用工意味着学习习惯的养成加生命密度。最后结果是“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几句训喻告诉我们习文求学,有疑问当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切记明白他的真义。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就是读书的环境一定要整洁。环境对人有诱导性,古人把这个叫做引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老子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环境洁静是一个人心灵洁净的投射。一个洁净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安详,躁动的环境很容易引发人的躁动。气场一定要给人一种清净感。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要从文化敬畏开始。如果对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智慧体系都没有敬畏感,我们怎么谈自信?怎么谈自觉?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磨墨是对一个人定力的训练,是养神,养气的过程。惜字纸,对文化的敬畏,如果对文字不恭敬,心就病了。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就是放书的时候有一个最合适的,最妥当的位置。而且是对准确性的训练。万物定时心亦定,还原本为终时用。当一个人养成事事还原,时时还原的习惯,他就能随时回到原点。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虽然你有着急的事,那你也要把书本放好,你不能仓皇之间把书本乱扔,是严谨性的处乱不惊的一种素养的训练。对一本书有损伤了,有缺坏了马上要把它补上。你对书有一种珍重感,那么我们的恭敬心就起来了。恭敬心提起来我们的能量就保住了。要爱护书籍,书籍是智慧的承载者,对书籍怀有敬意就是对生命怀有敬意,阐述了“心境互造”的多层涵义。

一位哲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粒火种,它能点燃我们的心灯,照亮我们的世界。”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只有圣人写的书是能让人明白事理的,能让人从懵懂无知中醒来的。只有圣人写的书它才是明白书,我们讲这是醒来人写的书,所以他们能够帮我们读醒来。从十一层梦境中把我们带出来,这是生命的第一意义;圣人写的书能带给人们正能量。当一个人他不断地读圣人书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跟圣人进行能量交换;不是圣人写的书可能存在错误的观点,容易误导读者。只有圣人他是醒着的人,它是站在山顶的人,他给我们画的线路图是最准确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圣人能拥有今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弟子规》源于《论语》是圣人训。

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圣贤文化,王朝更替,时间在变化,但是我们没有更换圣贤文化这个系统,所以他让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得以保持。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是《弟子规》的总结语。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不要自卑。为啥呢?因为所有人都是圣贤的种子。在亲仁这一章讲的很详细,“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都是圣贤,只因为我们被流俗污染了,所以这里它归到对读者的再动员,是给人们建立更大的信心,就是“勿自暴勿自弃”。你按照《弟子规》七个部分去做,我们人人皆可为尧舜。《弟子规》在这里发出了一个倡议,让人人都走在圣贤路上。“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作者表现出了从容,自信,关怀,慈悲。让人人都可成为圣贤。

五十二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讲的是《弟子规》精神,讲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性。借助113件事对个人的生命力建设,对家庭的生命力建设,対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建设,包括人类的和平发展,我们能从《弟子规》里面得到什么样的智力支撑和智慧支援。讲《弟子规》重在用。走的路线是四个用,“可用、愿用、常用、广用。”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细、落小、落实;在讲的过程中如何让当下人拿来就能用让现在的年轻人听了之后,对传统文化产生信心;让教育工作者听了之后能够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把受教育者引向正途;让社会管理者能够用简单的,轻松的方式对社会进行管理。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几句训喻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圣人写的书,他让我们明白事理,能让我们从无知中醒来。平时我们要帮助孩子选择圣贤经典,不要误导孩子读非圣书。

力行原则:一是超越原则,要超越平时的文字,重在精神;二是榜样原则,要自己先学,给孩子、学生做好榜样;三是快乐原则,要快乐学,学快乐;四是改过原则,学习要对照自己的恶习改正过错;五是一半原则,要把握好度,做到刚刚好,追求中庸之道;六是落地原则,就是把所学的东西落细、落小、落实。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提升五种能力

学习力、行动力、持久力、反省力、榜样力。”

第一要有学习力。读是立身之本,读是一种修养的提升。读什么?读《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360句话,113条做人做事准则。学什么?观看海口电视台录制的52集《郭文斌解读<弟子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已被中宣部列为《学习强国》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被中宣部评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

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是全国人民的总家训,总家规。《弟子规》是改造命运的施工图,是幸福人生的导航仪,是生命使用说明书,是提升生命能量的加油站。

第二要有行动力。耕是生存之本,是立国立业之本。力行,落小、落细、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回归学习,回归自我,回归家庭,回归本分。做老实人,做明白人,干明白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第三要有持久力。要打深井,好学风,好家风,好门风要有持久性。擦亮家族品牌,擦亮学校品牌,擦亮民族品牌。一门深入,跟对老师,跟对团队。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远。跟随团队与同道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聚是缘,珍惜当下。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

第四要有反省力。提示我们要写反省日记,写反省日记就是发现,校正,改过的过程。立功、立言、立德。孟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学不习乎?曾国藩三十岁立志做圣人,成圣人的秘密就是写反省日记。每时每刻反省,念头一出来就反省。一件事形成习惯,“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弟子规》早晨读一遍,白天照做,晚上读一遍写反省日记。反省自己今天有没有“闯红灯”。

第五要有榜样力。打样立范,教育者先受教育,上行下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止于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记住乡愁》第二季第11集,东明村——一门尚义,浙江省金华市郑宅镇东明村。郑义门,一个家族垒居十五世同居330余年,跨越宋、元、明三代,以义为纲创造中国家族文化史上令人称赞的义居历史。郑义门非常看重子孙的教育,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曾经在东明求学教书20余年,对郑义门有着深厚的感情。元、明、清三朝郑氏家族共为朝廷输送官员169人,却无一人科考入仕,这169人几乎都是因为道德高尚,而被举荐做官的。,在祠堂会膳钟的钟声里,郑氏义门竟然有序的生活十五世之久。钟敲几下告诉族人们你们要该干什么?比如说钟声响四下,大家就该洗漱完毕了,钟声响八下大家要有序进入到祠堂,男女老少分开站听家训,一起学习背诵家规。郑氏家训:“不妄说一句话,不妄做一件事。”绝不闲聊,要说对人有用的话。郑氏家族168条家规严谨而细致的规范家族人的行为,崇义尚礼的义门精神,早已融入到了家族的血脉中,直到今天仍然为后人们努力学习和传扬。

学习随感

不学不明理,经常遇事迷;动感发脾气,伤人又害己。

非礼加抱怨,相互不搭理;错了我爱你,早学早受益。

主动来认错,常常赞美你;念头要看住,守在现场里。

无忧又无虑,幸福关爱你;互助又互爱,家和睦邻里。

长学有毅力,身心精神气;向上又向善,社会好风气。

乡风要文明,家风要良好;民风要淳朴,知行要合一。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男人不学习,一辈子做苦力;女人不学习,一辈子受委屈。在美好的时代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在每一个匆匆的日子里,用心生活,用心学习,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好好感受生活的乐,生命的美。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