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调研报告3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调研报告1
我村位于XX乡西北部,距乡政府约 15 公里,辖1 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 6.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156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 877 亩,人均耕地 2.3 亩,以种植玉米、马铃薯、谷子等农作物为主。全村 145 户 299 人,常住户 36 户、58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37 户 60 人,2015年脱贫,2018 年整村脱贫出列,现有未脱贫户0户 0人。通过落实各项扶贫政策,XX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维修村“两委”活动室 4 间,新建文化活动中心 2 间、书屋1 间、卫生室 3 间,安装太阳能路灯 43 盏,村内街道全部硬化,人均收入已超过脱贫标准,大家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效果。
一、政策引领、帮扶助力,多轮驱动形成聚力攻坚的推 动力
(一)惠民政策“当”主力
1.农业种植补贴。XX村实施了优质马铃薯种植产业项目,惠及到全体贫困户,每亩补贴 500 元,加上马铃薯收成带来的收入,成为贫困户年度总收入的一部分。
2.增设公益岗位。在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当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 3600 元。
3.社会保障兜底。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请低保或五保,低保补贴每人每年 2820 元,五保补贴每人每年 6000 元。该项成为大部分贫困户主要收入组成部分。
4.医疗保险保障。全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帮助有长期慢性病的贫困户申请了慢病卡,使村民们看病有了保障,大幅降低村民家庭负担。
5.其他补贴政策。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教育补贴、产业入股分红、养老金补贴、残疾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二)设施项目“帮”助力
我村获得东西部扶贫计划项目支持,新建村民活动中心、硬化村内主干道,安装路灯,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驻村帮扶“添”动力
1.派出单位后盾作用。河北工业大学为驻村帮扶工作提供了多方面支持与帮助,目前共拨付帮扶资金 45 万元,支持方家梁村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工程。
2.工作队尽职尽责。工作队发挥生力军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xx村脱贫出列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通过校友帮助,积极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 560 万元,完成 14公里通村道路修建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人才短缺、基础薄弱,多重因素成为巩固成效的制动力
1.年龄偏大动力不足。目前,在村常住户大多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平均年龄 70 岁左右,劳动力明显不足,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勉强维持生活。
2.种植单一增值不足。该村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等低附加值农作物,除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外,增加收入很难。
3.思想保守信心不足。在村常住人员多为小学文化,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文盲,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带头致富信心和能力。
4.基础薄弱收入不足。该村除每年上级拨付的三万多元公益林补偿基金外,无其他集体经济收入,难以汇聚村民力量,更谈不上集体发展能力。
5.文化较低能力不足。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低,学习和接受能力差,落实上级政策能力较弱,不会现代化办公,脱贫攻坚结束工作队撤离后,村“两委”很难保持现有的工作水平。
6.党员外出聚力不足。方家梁村现有党员 33 名,在村常住 9 人,都为老年人,另外 24 名党员常年在外务工。这种现状,致使组织生活难开展,党员作用难发挥,村“两委”凝聚人心、领富带富的能力受到限制。
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调研报告2
贫困县完成脱贫“摘帽”以后,工作重心应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工作上来。定边县于2018年通过国家扶贫专项验收,全县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8892户3415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5.98%,降至2018年底的0.68%。摘帽以后,全县坚持“四个不摘”政策,夯实责任、强化帮扶,创新举措、巩固提升,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通过集中调研走访,结合平时的工作思考,就全县下一步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形成以下总体思路。
一、目前巩固提升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过去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在享受政策上的区别,导致现在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二是农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优质耕地还比较缺乏,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还不足,品牌建设亟待加强。整体上来说,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机械化、品牌化和智能化发展程度还不够高。三是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还不强,个别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四是一些干部出现了 “厌战”情绪,个别干部工作作风还不实。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上谋划较少,工作成效不明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
二、破“五难”,解决要素制约
第一,破解缺水难。注重收集“天上水”,大力新修和扩建集雨场、集雨池、水窖等,并做好饮用水安全环保工作。开展流域治理,在南部山区机修宽排梯田,实现蓄水防洪减灾。注重保护“地下水”,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做好马莲滩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水资源勘探工程,寻找合适的后备水源地。加快推进“引黄水”,保障陡沟调蓄池及管线建设,推进八条支线进村入户工程;积极主动对接省水利厅,争取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水量分配,有效解决生产用水等困难。
第二,破解缺地难。围绕提升土地产出率,在南部山区重点建设高产基本农田,开展梯田新修工程,扩大山区可耕地面积。在北部风沙区实施林草田综合提升工程,加大植树种草力度,保护区内农田,同时防止土地沙化。积极寻求科研院所等技术支持,在中部盐碱滩地实施林灌田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破解缺技题。围绕“面向全国引进农牧业高端人才,面向社会需求培训提升现有人才,面向临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加强农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创建农牧业人才创业创新孵化基地。
第四,破解缺劳难。积极争取中省市农机补贴资金,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方向转变。
第五,破解缺钱难。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力争将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中省市项目盘子,提供更多的资金配套。出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奖补政策,对投资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
三、强“四力”,夯实基础保障
一是壮大产业实力。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南部深山区重点抓林牧业,发展林下经济;南部浅山区重点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北部滩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围绕荞麦、马铃薯、羊肉等,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开发富硒荞麦、富硒杂粮等农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围绕不同区域布局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农产品销售服务,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增强干部活力。围绕不同层面的干部,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对县级领导层实行“周安排、月通报”制度,对职能部门实行“红黄旗月流动”制度。以贫困村为单位,对“四支队伍”实行“日报告、周通报、月点评、季奖罚”制度,每季度奖罚以现金方式进行,激活干部工作活力。
三是激发群众动力。开展“诚孝勤俭和”十星农户创建活动,对评选出的十星农户进行通报表彰、颁发奖牌。建立文明行为“红黑榜”制度,红榜正向激励,黑榜反向约束,让“等靠要”的贫困户从“丢面子”向“争面子”转变。实施重点工作资金奖补制度,引导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四是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积极推进“一肩挑”,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制度,动态掌握了解支部书记履职情况。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有效解决村(社区)信访矛盾突出、“两委”班子不团结等问题,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县上出台的《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创业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调研报告3
为巩固提升我市精准扶贫成果,根据年度协商工作安排,市政协成立由副主席为组长,政协委员、专委会及专家组成的调研组,从5月份开始,对我市扶贫工作进行专项调研。调研组通过查阅扶贫档案召开专题座谈会、与市政府职能部门深入交流,入户走访等方式,形成了本报告。
一、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作法
2016年114户精准扶贫户,共计493人,全部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完成8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巩固提升4050人已脱贫人口的总体目标。主要作法是:
(一)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精准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到三亚扶贫总量虽然不高,但任务依然艰巨,“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贫困群众是心中的痛和最大的牵挂,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市、区、村三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3月28号召开全市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并下发展扶贫攻坚方案,五年扶贫攻坚全面启动。
(二)签订军令状,压实责任。我市扶贫工作实行市、区、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制。市级层面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49个,下设“三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处级)”,统抓全市扶贫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包点包户,61家市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全市下派别94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全职驻村,进行帮扶。区级层面,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区领导为包点包户包村领导、区各单位主官为包点包户包村的责任人,村级层面,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其他村两委成员包点包户。
(三)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精准扶贫瓶颈问题。2016年共计投入使用财政资金6525.16万元。一是扶贫专项资金4939万元,用于扶持种养和农村基础建设。二是医疗资金投入175万多元。为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行政府兜底和商业扶贫保险。三是教育扶贫资金投入181万多元,对1200名贫困户子女发放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四是危房改造资金投入986万元,共计完成259户危房改造,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
一年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量大、投向准,对精准扶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提升精准扶贫“造血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拓宽扶贫路径,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科技扶贫。2016年组织11期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培训,452名贫困人口参加常年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芒果栽培管理等培训。
二是就业扶贫。市就业局和各区(生态区)积极开展就业扶贫招聘会,完成转移就业贫困人口163人。
三是电商扶贫。2016年指导8个贫困村电商扶贫工作。天涯区抱前村和吉阳区罗蓬村的电商线上线下促销,解决了本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四是产业扶贫。2016年,我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项目33个,开发“造血”功能,提高扶贫实效。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主要采用“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合作社”模式。其中育才生态区龙密村委会奶岭山蛋鸡养殖孵化基地栏舍建设工程、崖州区热带葡萄扶贫项目、三亚莲雾扶贫项目、天涯区香水莲花种植项目、吉阳区黑山羊养殖项目、山鸡养殖项目等15个“贫困户+合作社”模式的产业扶贫项目,采取扶贫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由专业管理公司托管,年底分红,增加了入股贫困户的“钱袋子”。
五是金融扶贫。实施《三亚市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完成21户贫困户的小额信贷贷款。
六是电教扶贫。重在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提高扶贫技能,全市已设立51个电视夜校点,累计开班39次、25万多人次参加学习。
(五)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全市动员61家企业、社团和16个驻市军警部队共同定点帮扶31个村(居)委会,实现了对有扶贫任务行政村的全覆盖。设立医疗保障慈善基金,截止2016年底已募集到了社会各界善款400多万元。
一年来,经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我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如期完成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级对我市扶贫工作抽检、暗防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市的持贫攻坚成效明显,但基础不牢,精准扶贫的巩固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脱贫户建档立卡资料录入精准度不够。由于各级扶贫部门作风不实,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不仅没有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更新原来贫困户的资料,而且有些原来不是贫困户,后因病等原因致贫而未能及时纳入贫困户的序列,录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资金多头投入缺乏科学统筹。去年全市上下对扶贫工作极为重视,社会各界、企业人士、各职能部门对扶贫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此类资金未通过扶贫部门而直接拨付到相应的行政村、贫困户或扶贫项目,具体情况各级扶贫部门不能准确掌握,导致部分扶贫项目精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同时,造成了贫困户或贫困村出现了攀比心态。
(三)产业扶贫存在“大水漫灌”现象。目前农村贫困群体大多缺乏劳动力或缺乏种养技能,然而,去年我市扶贫项目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部分扶贫项目未能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和现实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选择,扶贫项目多数为养殖、种植等产业扶贫,如发放黑山猪苗、鸡苗,不少农户缺乏饲养技能,死亡率较高,影响了扶贫项目产生的效果。
(四)部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扶不起来。发展扶贫特色产业,需要有先进的技术,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事实上,众多的贫困户因地处偏远,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缺乏技能与管理能力、或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人,加上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尤为艰难。
(五)贫困户财富积累投入再生产意识不强。地处偏远山村的贫困户,大多数由于缺乏理财意识,没有积累再投入生产思想,尽管经过一年政府、社会、人士的帮扶,增加了收入,获得一定的财富,然而,由于陋习难改,平常生活中几近用尽用光,内生动力无法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弱。
(六)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仍较为严重。一年来,虽经过各级扶贫干部加大了对贫困户进行“两讲两教育”活动,贫困户的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户误认为帮扶他们脱贫致富是政府和干部应干的事,“等、靠、要”思想仍较为严重,生活懒散,依赖性大,配合帮扶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
(七)部分扶贫项目落实不到位。光伏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推进缓慢;贫困户危房改造未能如期完成;小额贷款覆盖率偏低。今年省下达我市的扶贫贷款任务为478户,截至目前我市仅完成4.4%;各区(生态区)与带动贫困户的扶贫项目带头人、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对接不够,尚未落实省扶贫办“统借统用统还”要求。
(八)产业脱贫成效有待提高。我市产业脱贫主要模式有物质发放和“贫困户+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目前,这几种产业脱贫方式成效没有达到预期,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不稳定、带动贫困户数量较小或由于公司规范性经营方式,贫困户往往难融其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等。
(九)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扶贫深度不够。由于我市缺乏制定相应扶贫政策,致使社会资源发挥利用不够。有也只是一些小、散、慈善性的钱物捐助,对扶贫项目的参与不足,社会组织和企业主导的扶贫项目开发不多。
(十)部分基层扶贫干部作风不够严实。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中去,过度依赖市扶贫工作组;有的村两委成员、小组长依然事不关己,不闻不问,影响了建档立卡信息精准度,影响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有的下派扶贫干部怕苦怕累,对扶贫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没有深入了解贫困农户的情况,没有制定出一户一策的扶贫精准计划,影响到扶贫成效的整体提升。
三、建立有效巩固提升扶贫方式的几点建议
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党和国家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年明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决胜之年。我市要坚决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不折不扣,再鼓实劲,再出实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人掉队”的目标。
(一)要不断夯实扶贫一线力量。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两委班子扶贫成效考核,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坚决撤换消极对待脱贫攻坚工作、无担当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把政治素质较高致富有能力的人补充到两委班子中,发挥好他们带头致富的“领航员”作用;要在扶贫一线发现干部、考察干部、使用干部,实施驻村扶贫干部“召回制”,对扶贫履职不力的干部“召回”,“回炉”培训,对被召回干部所在单位的一把手进行约谈,以此促进派出单位整体动员、系统谋划,整合资源、精准施策。
(二)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为精准扶贫造血。坚持市场导向,找准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三)构建起立体的精准扶贫机制。一是建立“市场主体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经营机制,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状态,使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二是完善“合作社 + 农户”模式。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土地、种苗、劳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创新“租金 + 股金 + 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作为入股股金,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通过就近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创新“政府 + 金融 + 保险”的产业支撑保障机制。1.政府要统筹财政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村互助金、小额扶贫贴息、信用评级授信等等。2.金融部门要创新涉农金融服务产品,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让贷款跟着穷人走。3.保险机构要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支持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为脱贫致富保驾护航。
(四)切实提高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水平。要对贫困村、贫困户及时准确识别建档立卡,防止错、漏出现,贫困户进入退出信息要及时更新,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五)做好助农长效增收产业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帮扶精准化的目标,建立有特色、有规模、有实效的扶贫产业链条,实现持续发展和永续脱贫。一是对光伏发电等贫困户容易受益的产业,要加大引导,加快推动。二是通过农产品品牌打造,如培育三亚芒果、三亚苦瓜、三亚豇豆等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数村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体系,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保障农户脱贫后能持续增收致富。
(六)确保扶贫政策兜底到位。一是精准确定低保扶贫对象。对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确保医疗救助政策落地。个人参保缴费由财政全额补贴,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标准;适度提高贫困户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实施住院费用再救助政策,对经新农合、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险报销后,其个人负担费用进行再分类、分层次按不同比例给予救助。三是教育保障。按照“定点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要求,所有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程资助,实现对精准扶贫户教育保障全覆盖。
(七)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扶贫。一是广泛发动社会基金会、慈善会等各类公益组织,发挥资金优势,参与贫困村或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二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回归创业、兴办实业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多种形式,募资参与产业扶贫。
(八)贫困户脱贫技能培训要常态化。一是要通过农业科技培训,让贫困人口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二是充分发挥海南三亚技师学院在我市职业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海南三亚技师学院、市劳动就业部门和扶贫机构搭建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走出一条招生、培训、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三是推行“订单式”+“保姆式”的贫困户脱贫技能免费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上学、未就业的学生)为重点,增强培训实用性,就业、创业结合、点对点指导,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保姆式”的“训后服务”,做到对每个培训生建档并跟踪管理,让他们真正通过培训就业促增收,达到家庭最终脱贫的目的。
(九)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抢抓国家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机遇,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加快建设我市10个特色产业小镇,推动100个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补齐“五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短板,着力规划一批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美丽项目,实现农旅结合,切实把扶贫攻坚建设转变成为旅游扶贫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十)要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各级扶贫干部要始终把贫困户“两讲、两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扶贫政策的宣讲、扶贫夜校的教育,让贫困户尽快甩掉“等、靠、要”思想,及早走出扶贫是政府和干部责任的认识误区,树立起贫困可耻,致富光荣的观念,让他们从等待扶贫到我要努力脱贫的转变。
(十一)正面激励和严格问责相结合。扶贫目标是否实现,关键在于落实。要对扶贫工作实行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人掉队”。市委、市政府要建立起严格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将对象精准度、系统信息精确度、日常工作进度等细化、量化为考核指标,严格打分,评先评优,对扶贫工作做得好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