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教育6篇文道教育 2021·6本期策划关注引领与BENQICEHUA/本期策划文道统一: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的策略研究■文/叶枚举&m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道教育6篇,供大家参考。
。. .。
。
2021·6本期策划 关注 引领与BENQI CEHUA /本期策划真实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1.关注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故事情节大多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也个性鲜明,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体验的好文章。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师可以抓住“勇斗鬼子”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了解人物品质。首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来语言、动作的语句,并抓住“抹了一下鼻子” “摇摇头” “咬着牙”等词语描写展开想象,体会雨来所经历的痛苦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这是对雨来的正面描写。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鬼子语言、动作的语句,并抓住“张着嘴” “抽出刀来” “翻白眼” “鹰的爪子” “揪起” “咬着牙拧”“暴跳”等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敌人对雨来的残忍,这是对雨来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雨来的勇敢坚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抓住这些语句反复品读、揣摩,才能领悟作者不厌其烦地对雨来进行细致描写的用心,也才能体会这样写所要表达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2.补充典型材料,丰富人物形象入选统编教材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只是革命英雄一生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学生无法全面认知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补充典型材料,丰富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大多数学生细读课文后,都能从文中感受到雨来的机智勇敢,他是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小英雄。但单就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雨来丰富而深刻的性格特征,以及他还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有关雨来的其他故事。教师可以从管桦的《小英雄雨来》这本书中选择一些精彩的故事梗概让学生读一读,如《不要让汽灯灭了》《“奔儿头”进托儿所》《暴风雨之夜》等故事。这样,学生就能对英雄人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此外,统编版教材中还有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这样的故事。教学时,我们要适当拓展典型材料,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比较全面地领略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理解文化内涵美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记叙的大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依然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之美,自觉弘扬和传承。1.把握基本价值,实现“文道统一”阅读,虽然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解读。因为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基本价值是不变的,绝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任由学生随意解读、肆意改变统编教材的编者意图。如《小英雄雨来》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雨来勇斗鬼子的感人故事。编者把这篇课文选入统编教材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描写雨来与鬼子斗智斗勇的语句上,从中找出描写对敌人憎恨和对革命乐观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对雨来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等进行揣摩与感知。然而,部分学生对当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可能会提出“好汉不吃眼前亏”论,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告诉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帝国主义的肆意欺凌,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是不会向敌人屈服的,都是会奋起反抗的,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进而将课堂教学引向正途。此外,对于《桥》《金色的鱼钩》《手术台就是阵地》等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师绝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教育,无视历史的真实面貌,对文本进行肆意解读和曲解,这些都是教学革命传统类文本所不提倡的。2.传承民族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联 系 现 实 生活,体会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高尚品质等。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后,大多能从中感受到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英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国际国内的黑恶势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要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在学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国家的太平安定、人民生活的稳定、物质条件的改善。那么,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要从雨来身上学什么?怎样使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呢?”在学生交流后,可以让他们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了哪些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最后,可以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并和同桌一起完成一份手抄报。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革命文化内涵之美,还让学生在弘扬和传承中,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从这一类课文的独特背景和创作意图出发,坚守“文道统一”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体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义,真正为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7。
。. .。
。
育德启智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教学实录及评析 孙建香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次提出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这一新理念, 有不少教师认识有偏差, 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论” 到“离开语文讲人文”, 在“对话” 中会频频出现“戏说” 乃至“胡说” 的嘈杂声。
如何切实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执教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让我颇受启发, 现撷取其中的教学片断与大家一起品味。
教学片段一:
师生问候, 学会机智应对。
师:
“同学们真精神!”
生:
(学生楞了片刻, 声音有些迟疑地说)
老师好!
师:
别说老师好。
我说, 同学们真精神, 你们该回答什么?
生:
老师真精神!
师:
把“真“字换一个字, 我就更高兴了。
换什么?
生:
老师更精神!(老师满意地点头微笑。)
师:
同学们真可爱。
生:
老师更可爱。(一边说, 一边笑。)
师:
我都六十岁了, 你们说我那么可爱。
能说老师可爱吗?
(学生摇头, 表示不妥。)
师:
换个说法, 老师真……?
(学生先后选用了“可敬”、“可亲” 等词语来问候。)
……
(点评:
以上是这节课师生问候的一个片断。
在看似简单而平易的师生问候中, 注入了 深深的教育内涵——文明礼仪的教育和渗透。
老师在学生原有的自我认识、 理解的基础上, 注重引导他们在比较中学会怎样文明、 得体、 愉快地与初识的人交往, 对不同年龄的人应怎样问候, 使学生在倾听、 应对、 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口语交际的“即时性” 特点。
这何止是对学生的教育, 他让听课的教师也跟着上了一堂“文本” 外的大课, 这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大语文观。”)
教学片段二:
“误写” 课题, 引出学习目标。
1 师:
请同学看课题, 并牢牢地记住课题。(老师同时板书:
有一个小村庄)
2 生:
老师, 你把题目写错了。
漏了“这样” 一词。(老师表示赞赏和感谢, 并与这位女同学握手、 交朋友。)
3、 老师特意用红笔增补板书“这样”。(黑板上呈现完整的课题: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4、 老师引导学生三读课题, 突出“这样” 一词, 顺势提问:
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
5、 学生的提问均指向:
这是怎样一个小村庄? (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
? )
6、 师:
这是这节课你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
(点评:
老师策略性的“误写” 课题, 旨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需求, 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问题, 把学习目标的制定权还给学生。
这充分调动了 学生的自主权, 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而教”。
同时, 学生会感到老师是可亲近、 可信赖、 可请教的长者和朋友, 为后面的师生交流铺垫了浓浓的亲和力。)
教学片段三:
自读课文, 质疑挑战教材。
(为解决问题“有怎样一个小村庄? ”, 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 读懂为止。)
生:
(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
(行间巡视, 适时地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师:
(走到一组同学身边倾听)
你们读了以后, 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不通吗?
生:(经过反复朗读、 揣摩, 觉得“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一个雨奇多的八月” 这句话中, “雨” 后添一“水” 字, 读起来更顺口些。)
师:(提请全班同学比较朗读“一个雨奇多的八月……” 和“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果断地建议学生在课本上作修改, 把“雨” 改成双音节词“雨水”。)
(点评:
老师提倡阅读的批判,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向教材挑战, 向权威人士挑战, 这是对学生的希望与信任, 更表明了一种态度, 一种随时向学生开放的态度。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得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的时候, 他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快感, 会清晰地感到自己可以平等地和课文对话。
而这无疑为学生优秀的阅读品质的习得提供了心理安全的可能。)
教学片段四:
比试朗读, 倡导良性竞争。
生 1:
(读完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坐下去。)
师:
(微笑着)
不要坐下去。
什么时候坐下去呢? 当另外一位同学读得比你好,你从心底里感到佩服的时候, 你才坐下去。
如果他读得没有你好, 你坚决不要坐下去。
明白了吗?
(生 1 会意地点头, 笑了。)
师:
(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学生)
谁能把她读坐下去?
生 2:
(举手)。
师:
(亲切的语气)
不要慌, 酝酿好情绪再读。(对她的同桌说)
请你帮她拿着话筒, 让她读得更好些。
(生 2 读完之后, 老师询问生 1 是否坐下, 生 1 表示否定, 并指出生 1 语速
过快, 没有感情等缺点。)
师:
这样好吗? 你先说说她哪里值得你学习。
生 1:
“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 这一句, 她读得好。
生 3:
她在读写景的句子的时候, 显得很投入。
…… 师:
(发现生 2 悄悄地坐下去了, 弯下身子询问)
你为什么坐下了?
生 2:
因为我没她读得好。
师:(赞赏的语气)
荷!
你有自知之明。
你还悟出了一个道理:
真的发现别人比我好, 我心悦诚服地向他学习, 是这样吗?
生 2:
(真诚地点点头)
(朗读比赛继续进行)
(点评:
当今世界, 信息传递迅猛, 人际竞争激烈。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学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可以看到, 学生之间的朗读评价通常是以正音、 挑刺为主, 总是习惯性地说“他某某地方读错了 ……”,而很少主动地欣赏别人, 取长补短。
教师熟视无睹, 对这种看似平淡无冲突的、冷漠的课堂氛围中所隐藏的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关注不够。
学生的可塑性强, 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和习惯。
因而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 教师既鼓励竞争, 又启发学生关注他人的闪光点, 学会赞美, 完善自我,形成和谐、 宽松、 融洽、 合作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反复地品读课文、 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感受到公平、 友好的竞争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 持之以恒必能使学生形成乐观、 开朗、 豁达的心理品质。
教师作为智慧的启迪者, 情操的陶冶者, 在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片段五:
披文入画, 内化课文语言。
师:
谁来把小村庄画下来? (在黑板上画上一条弧线, 表示“河坡”。)
(只有五、 六位同学举手)
师:
(笑了)
我专选不敢画, 觉得自己画得不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画。
(学生尝试在课文的空白部分画上河坡和河坡上的小村庄。
老师重点指导在黑板上作画的同学, 如怎么简单地勾勒大大小小的房子……)
师:(巡视其他学生作画, 适时地与学生作简短的交流, 并对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表现出的想像、 创造能力, 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
(问在黑板上作画的同学)
告诉我, 会画了吗?
生 1:
(肯定地)
会画。
师:
敢画吗?
生 1:
(同样肯定地)
敢画?
师:
下次我要说画画, 谁第一个举手?
生 1:
(自信地)
我第一个举手。
师:(指着黑板上的图)
看, 一两分钟之内, 他们就建起了这么多房子。
画得好吗?
(教师提示学生学会赞美人家, 并给黑板上的画作了板书评价:
“很像样”。)。
接着, 教师对照画面, 引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充实“小山村” 的画面, 巧妙地启发学生思考, 如何画出河水的清澈、 树林的郁郁葱葱、空气的清新。
其间, 老师再次请那些不够自信的学生到黑板上继续作画。
(点评:
多么生动的“读文——引导——作画” 的过程, 不用老师刻意地讲解、 分析, 只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潜心会文, 不仅使课堂充满了 蓬勃的生机,更使得文本解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潜移默化之中, 小村庄清澈的河水、 郁郁葱葱的树林、 清新的空气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知不觉间,优美的句子便流入了学生的心中, 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后面“背诵课文”的环节中, 学生流畅地背诵课文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有
过程就有方法, 有方法就有感受。” 我认为这感受就是一种思考, 就是一种结果。
这一教学环节的另一个亮点, 是凸显了 老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养植。
对于害羞、 自卑的学生, 老师没有单纯的说教, 而是提供机会, 给予偏爱, 悉心帮助,这在其他学生眼里, 无疑是最好的表率。
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有利于形成健康、 乐观的个性心理, 让那些在心理上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在成功的实践中找回自信, 增强心理适应力, 产生愉悦、 轻松的心灵体验。)
总评:
整个课堂, 思路清晰, 设计新颖, 不浮不躁。
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靳老师使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育思想、 开放的设计思路相得益彰, 通过读文、 感悟、 理解、 欣赏、 评价等手段, 达到了文道统一、 育德启智的教学效果。靳老师教学的生活化与人文化的和谐统一, 让人感觉如同走进了 清新的田园,毫无雕饰, 散发着返朴归真的无穷魅力。
这样经典的课例,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或是在偏远的乡 村, 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台下听课老师阵阵的掌声足以说明这一点。
“唐诗之路”上当然不仅有孟浩然,还有李白、杜甫,以及许许多多的诗人。建议大家也找来他们的诗,读读,想想,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来到此地?仅仅是风景秀美吗?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教学思考:诗歌是对一瞬间的记录。回顾时就将这一瞬间的情感体验以及表达方式再度凝结。游历吴越只是诗人一生中的短暂经历而已,并非只有愁闷、愁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这样单一的体验。也许学生在阅读其他模山范水的诗作时,会对孟浩然产生新的认识,对“唐诗之路”产生兴趣。)参考文献:[1]陈建国.浙江省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2]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4500)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9语文JIAOXUEYUEKANXIAOXUEBAN课堂新探·阅读教学34。
。. .。
。
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坚毅顽强的性格是很好的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给主人公贴上相应的标签,然后再进入文中找依据。这种证明式教学思维容易让学生跟“伟大” “英雄”等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学生在同化和顺应中产生共鸣。教学时需要通过文本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发现英雄也有血有肉,英雄也会艰难抉择,从平凡中读出伟大,在对责任和担当的感悟中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初读时学生对毛主席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的选择并没有产生多大的震动。精读时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读出他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抓住“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紧锁的眉头”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仰起头” “望着天花板”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等语句,感悟毛主席痛失爱子后的伤心和做出抉择时的艰难。阅读中联系毛岸英虽作为毛主席的长子,却与毛主席聚少离多的情况,再次品读相关描写,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通父亲的内疚与悲痛,再联系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自然在心中树立起一个伟岸的形象。写人通常都会涉及细节。如《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关于“游泳”的三次动作描写,面对日军威逼利诱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中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动作、语言刻画;《黄继光》中黄继光主动请战,冲向敌人,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语言、动作描写……许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的细节。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悟英雄背后的坚定信念,学习就有了深度。二、对比阅读,在联系比较中凸显人物性格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战争年代的“红色经典”。既然是战争,就有敌我双方鲜明的立场,就有美丑、善恶、爱憎的强烈对比。在教学中圈画双方不同的言行举止,通过分角色、有情感朗读深化认识,激发同仇敌忾、崇敬向往的情感,可让人物形象更鲜明,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比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就有多处对比:被捕前局势的紧张和李大钊面对亲友劝离时留下的坚决;被捕时敌人的虚张声势和李大钊惯有的严峻;被审时没戴眼镜的脸、乱蓬蓬的长发与平静慈祥的神情。在对比中,学生讨论为什么李大钊会这样淡定从容,从而发现他的内心完全被革命信念占据。进一步对比细读,学生就会发现“我”在父亲的感染影响下从被捕时的惊慌害怕到被审时的勇敢机智的变化。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从战士引敌上山、峰顶歼敌与敌人不能前进一步、滚落深谷的对比中,读出五壮士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清贫》中,从国方士兵凶恶的眼光、威吓的怒吼与方志敏淡淡的微笑,敌人搜身前的坚决不信与搜身后的惊疑不定的对比中,读出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在《军神》中,从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与刘伯承的一声不吭的对比中,感悟军神“会说话的钢板”的高大形象;在《圆明园的毁灭》中,从昔日圆明园规模宏大、布局巧妙、文物珍贵的辉煌历史和惨遭侵略者毁坏后遍地断垣残壁的破败景象的对比中,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在《小英雄雨来(节选)》中,从日军的威逼利诱和雨来的勇敢顽强的对比中,充分感知“小英雄”的内涵。三、扣住文眼,在情节梳理中讲好革命故事中高年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课堂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梳理文脉,把握主要内容?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类故事性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居多,按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情节,为此要紧扣文眼,梳理主要内容,讲好革命故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可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大典”,其意为盛大而隆重的集会。围绕“大典”,学生发现入场时人数多、布置隆重、场面大,典礼进行时领导多、级别高,毛主席的宣告传遍大江南北影响巨大,阅兵式兵种丰富、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9语文JIAOXUEYUEKANXIAOXUEBAN课堂新探·阅读教学35。
。. .。
。
阵容强大,群众游行时热闹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重大。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场面的,从而落实单元“点面结合”的写作要素。以“大典”串联,学生在复述文章的时候就容易记忆,突出中心。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紧扣“壮”,梳理战士们从“接受任务”到“英勇跳崖”的壮举,读出斩钉截铁的“走” “用石头砸”的壮言,感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志。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抓住“难忘”,发现欢迎总理的场面难忘,身穿的傣族服饰难忘,泼水祝福难忘,幸福笑容难忘,1961年的那个民族团结的泼水节永远难忘。在教学《不懂就要问》《梅兰芳蓄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围绕“问” “蓄须” “崛起”等关键词进行质疑,梳理文本,品味文字,感悟人物特点,讲好革命故事。四、开放文本,在支架链接中走进革命岁月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大多年代久远。没有宏大的革命背景做支撑,对人物的信仰、正义、担当的理解就难以深入。单篇课文也只能记录革命人物的一个缩影。要更深入地理解,就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作为支架,拉近时空距离,引起情感共鸣。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在导语中提出要求:
“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 ‘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的部分单元也在导语中分别提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学科素养训练要求,并设置了相应的课后习题。资料收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收集资料时要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长征的背景资料和长征的路线图,将概括后的信息控制在100字以内。教学过程中,收集、交流诗中涉及的“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等战役资料,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课后拓展阅读《金色的鱼钩》《菩萨蛮·大柏地》《丰碑》等长征故事和诗词,深入理解为何说长征是“宣言书” “播种机” “地球的红飘带”。资料呈现要在恰当的时机,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升华情感的作用。比如,在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痛苦的心情时,引入“毛岸英5岁时与父亲分别,这一别就是整整18年;8岁时,在狱中目睹了母亲英勇就义;14岁时,结束流浪生活;后来,被毛主席送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被送到农村锻炼”等资料,使学生对毛主席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文章结尾时,引入“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给父亲留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50年,57岁的毛泽东给儿子的诗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信息,进一步升华情感。资料呈现可以形式多样。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补充乡亲们五次护井的文字资料;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让学生制作人物资料卡片,了解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可以视频和音乐等形式呈现资料,比如《黄继光》《小英雄雨来(节选)》《开国大典》等都有相关的影视资源,可以截取片段课上播放,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观看。这样,在资料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人物形象审美融为一体。五、单元整合,在主题深耕中强化精神内核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教材中以单元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一个单元就相当于一个“主题资源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单元意识、整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单元学习提示、课文、课后习题等统整整个单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信念”,编入《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链接了两篇资料《囚歌》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诵读和理解单元导语中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内涵,初步体会人物的理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9语文JIAOXUEYUEKANXIAOXUEBAN课堂新探·阅读教学36。
。. .。
。
想和信念。学习《古诗三首》时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后面三篇文章时实现由扶到放。在单元后续学习活动中,可不断勾连《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实现迁移和内化。比如,李大钊在当时情况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仍坚持冷静地工作,就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写照;面对一屋子敌人的枪口,镇定冷峻的表现体现了“烈火焚烧若等闲”;被审时明显受过重刑,对家人却仍目光慈祥从容,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单元课文中的张思德、炊事班长都有这样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学习《为人民服务》中“死得重于泰山的人”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可以联系课文和课后习题里提到的刘大钊、刘胡兰、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资料链接中的叶挺等人,让学生尝试代入课文中。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论证方法,谈一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革命者的关系,说一说面对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的自己有怎样的心愿。这也可以作为单元习作的主题之一。这样,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强化了革命精神的内核,实现对人文主题的深度理解和相关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主题学习也是实现统整学习,培养联结思维的好方法。比如,教材中涉及毛主席的课文有主席自己写的《为人民服务》《七律·长征》,还有写毛主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开国大典》《吃水不忘挖井人》,学生可以“串珠”的方式对革命人物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长征” “人民的好总理”等多个学习主题。跨学科融合学习对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来说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五年级设置了“推翻帝制,民族觉醒” “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章节,在六年级安排了涉及世界大战的“我们爱和平”。在学习语文课本上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单元时,只要调整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时间,把握语文学习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融合点,就可以让两者互相补充,拓展学科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节省课时。六、实践内化,在认知思辨中照亮社会现实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起着一定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缩短时空距离,寻找文本与时代发展、学生生命成长的共振点,努力触及学生心灵,建构深度学习,发挥此类课文的时代意义。在思辨中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比如,学习完《七律·长征》一文后,让学生思辨和平时期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时,结合课后习题和学生探讨梁启超的百年梦想是否已经...
第8期
总第258期
理论学刊
Theory J ournal
Aug.2015
No.8 Ser.No.258
《文心雕龙》之“ 文道自然” 论探析
朱军利,祁海文
(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 摘要]‘ ‘ 文道自然” 是贯穿《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五篇的核心观念,也是《文心雕龙》全书“ 总论” 或“ 指导
写作的总原则” 的基本意含。《文心雕龙》的“ 文道自然” 论,用道家的“ 自然” 概念揭示和论证了儒家文论传统的文
质观。从《原道》经《征圣》到《宗经》,“ 自然之道” 具体化为“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这一“ 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
科” ,又落实和典范地体现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宗经》与《正纬》、《辨骚》的联系,“ 自然之道” 发展为“ 虽取镕经
旨,亦自铸伟辞” 这一既“ 宗经” 又“ 随时” 、“ 适会” 而“ 变” 的文学发展原则。
[关键词]自然;自然之道;文质关系;文道自然
[ 中图分类号] 1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3909( 2015) 08—0124—06
《文心雕龙》是以“ 言为文之用心” ①为宗旨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乃
“ 文之枢纽” ,即“ 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②。《原道》篇对“ 道” 的定性是“ 自然之道” ,根据《原道》篇“ 道沿
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的逻辑,这个“ 自然之道” 贯穿于“ 文之枢纽” ,可以说是“ 文之枢纽” 之“ 枢
纽” 。有鉴于此,我们把奠基于《原道》、贯穿于“ 文之枢纽” 的以“ 自然之道” 为核心的文学观,称之为
“ 文道自然” 论。
一、“ 自然” 与“ 神理”
“ 自然” 这一概念始见于道家创始入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云:“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③;
“ 希言自然” 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⑨;“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z)。概括来说,老子之“ 自然” ,讨论的主要是作为宇宙本体的“ 道” 的特征、“ 道”
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及作为政治主体的“ 圣人” 对待与“ 百姓” 、“ 万物” 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刘
笑敢认为,《老子》的“ 自然” ,最核心、最一般的意含,包括“ 自己如此” 、“ 本来如此” 、“ 通常如此” 、“ 势当
如此” 等,而“ 自己如此” 或“ 自然而然” 则是其“ 最基本的意含,其他意含都与此有关” ⑧。从老子到刘
勰,“ 自然” 概念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内涵越来越复杂,但老子所赋予的“ 最基本的意含” 仍具有最权威的
解释效力。
“ 自然” 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共出现了9次,其中见于《原道》篇的2次下文将重点讨论。《明诗》
[ 作者简介] 朱军利,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兼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文艺美
学与汉语国际传播;祁海文,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
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审美教育。
①[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序志》。
②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页。
③④⑤⑥⑦《道德经》第17、23、25、51、64章。
⑧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92页。
124
万方数据
《文心雕龙》之“ 文道自然” 论探析
篇论诗的产生日:“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产生于人“ 应物斯感” 而“ 吟志” 。
《礼记· 乐记》认为,“ 乐” 之产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毛诗大序》论诗,
也强调“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些都可以解释刘勰“ 感物吟志” 这一概括化论述的具体内涵。情物相感
而生诗,实质是“ 情动” 而“ 言形” 的表现,“ 感物” 则“ 情动” ,“ 情动” 则“ 言形” ,此乃“ 自然而然” 之事。
《诔碑》和《体性》的2处“ 自然” 均用以论作家之“ 才” 和“ 才气” 。《诔碑》篇总结蔡邕为杨赐、胡
广、胡硕等所撰碑文的艺术成就时指出:“ 察其为才,自然而至矣。” 刘勰认为,作家之“ 才气” 乃“ 情性所
铄” ,即所谓“ 才由天资” ①,因而称之为“ 自然而至” 。《体性》篇纵论自贾谊至陆机共12位作家之“ 才
气” 与各自文章风格的关系,并概括地指出:“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作家各有不同的“ 才气” ,由之形成了各异的风格,“ 才性” 与风格是“ 表里必符” 的关系。作家之风格是
其“ 才气” 之“ 自己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 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 。
《定势》篇讨论文章体裁风格的形成问题。刘勰认为,文章的内容与体裁、体裁与风格的关系,是
“ 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 体” 的确立是“ 情” 之“ 自己如此” ,“ 势” 之形成是“ 体” 之“ 自己如此” 。因此,
刘勰在该篇中用“ 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和“ 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两个事
例,从正反两方面比喻“ 情” 与“ 体” 、“ 体” 与“ 势” 的“ 自己如此” 之关系。
《丽辞》篇以“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论“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的“ 丽辞” 之存在的合理性。刘勰主张
“ 丽辞” 成之于自然,认为《尚书》的“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满招损,谦受益” ②并非出自刻意经营,而是
“ 率然对尔” 。他赞赏“ 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 ,同时批评“ 扬马张蔡” 以至“ 魏晋群
才” 为“ 崇盛丽辞” 而刻意“ 经营” 。所谓“ 不劳经营” 、“ 自然成对” 之精义,就在于“ 契机者入巧,浮假者
无功” ③,这也是《隐秀》篇强调“ 隐秀” 之形成是“ 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课” 的意思。“ 隐秀” 是“ 思
合” 而“ 自逢” ,就如同“ 丽辞” 是“ 契机” 而“ 人巧” 。“ 隐秀” 与“ 思合” 、“ 丽辞” 与“ 契机” 的这种关系,刘
勰称之为“ 自然会妙” @。
《文心雕龙》中与“ 自然” 意含相近的概念和论述还有很多,比如《丽辞》篇的“ 率然” 、“ 不劳经营” 和
《隐秀》篇的“ 思合而自逢” 等,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神理” 。“ 神理” 在《文心雕龙》中总共出现了7
次,其中《明诗》篇“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 的“ 神理” 乃“ 神” 与“ 理” 的并列组合,而《正纬》篇“ 经显,圣训
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 的“ 神理” ,指纬书用以解
说、阐述儒家经典的“ 神秘的义理” 。除此之外,《情采》篇总论“ 立文之道” ,指出:“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
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这里所说的“ 神理之数” ,与《原道》篇论“ 文” 之产
生的“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 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含义相近。《丽辞》篇的“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与
“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前后相继,并论“ 丽辞” 产生之“ 自然成对” ,“ 神理为用” 与“ 造化赋形” 显然是在
相近意义上使用的。至于《原道》篇的“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
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以及“ 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与“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这3
处“ 神理” 都与“ 自然” 含义相通。
概括来说,《文心雕龙》各篇所用之“ 自然” (包括“ 神理” )大体是就两个事物之关系立论,如“ 感物”
与“ 吟志” 、“ 才性” 与风格、“ 情” 与“ 体” 、“ 体” 与“ 势” 、“ 思合” 与“ 隐秀” 等,而各篇之“ 自然” (包括“ 神
理” ),虽所论之问题与具体之义理各有不同,但大体仍都保持着“ 自己如此” 、“ 自然而然” 这一“ 最基本
的意含”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
《尚书· 大禹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丽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隐秀》。
125
万方数据
理论学刊· 2015年第8期
二、“ 自然之道”
尽管《文心雕龙》多次出现“ 自然” 的概念,但显然它不是在老子或道家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实际
上,刘勰只是取用了“ 自然” 的“ 自己如此” 、“ 自然而然” 等“ 最基本的意含” ,用以阐明两物之关系。问
题在于,所谓两物的“ 自己如此” 、“ 自然而然” 之关系的内在义理是什么?《原道》篇的“ 自然之道” ,当
是我们理解这一内在义理的关键。
《原道》篇的主旨,在我们看来,是论证“ 人文” 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该篇首先从天地之
“ 文” 与天地“ 并生” 、天地自然有“ 文” 推论作为“ 天地之心” 而与天地相参的人也自然有“ 文” ,其次从龙
凤、虎豹、云霞、草木等“ 无识之物,郁然有采” 反证作为“ 有心之器” 的人也必有其“ 文” ,最后以作为“ 人
文之元” 的“ 《易》象” 之出现证明“ 人文” 的产生与存在是“ 天地之心” 和“ 神理” 的体现。在这一论证过
程中,“ 自然之道” 虽只出现一次,但论天地之“ 文” 的“ 道之文” ,论“ 动植” 之“ 文” 的“ 夫岂外饰,盖自然
耳” ,论《河图》、《洛书》之“ 实” 与“ 华” 关系的“ 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包括论“ 林籁结响” 、“ 泉石激
韵” 的“ 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等,均可与“ 自然之道” 相互呼应和补充,可以视为“ 自然之道” 的
不同表述。因此,在《原道》篇中,“ 自然之道” 是贯穿于“ 文” 与天地、人、动植等关系的一般性、普遍性
的意含。综合考察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 自然之道” 的下述若干基本意含。
其一,“ 文” 与“ 物” 并生。《原道》开篇即云:“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需要指出的
是,在这里,“ 与天地并生” 的只是天地之“ 文” 。此下的“ 玄黄色杂,方圆体分” 以至“ 山川焕绮,以铺理
地之文” ,即是对天地之“ 文” 的描述。从该篇对“ 林籁结响” 、“ 泉石激韵” 之形成规律的概括即“ 形立则
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来看,也是“ 章” 与“ 形立” 并成、“ 文” 随“ 声发” 而生的意思。按照这一思路,“ 心
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①,无非也是说人作为“ 天地之心” ,既与天地相参,又高出动植等
“ 无识之物” ,其产生就必然有与之相应之“ 人文” 。换言之,“ 人文” 是与人“ 并生” 的。
其二,“ 文” 之产生是“ 物” 之“ 自己如此” 。《原道》篇论动植之“ 文” ,用了“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
论《河图》、《洛书》之“ 实” 与“ 华” ,用了“ 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都排除了“ 文” 之产生来自于外在力
量的修饰与主宰。因此,“ 物” 之有“ 文” 、天地万物之“ 文” 的缤纷多彩、“ 人文” 之产生,就只能归之于各
“ 物” 之“ 自然” ,即“ 自己如此” 。就“ 人文” 来说,《原道》篇说人为“ 性灵所钟” ,是“ 有心之器” ,这应该
就是刘勰认为人之有“ 文” 的必然性之所在。正如黄侃所说:“ 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
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人为能尽文章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 ②
其三,关于“ 道之文” 与“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刘勰在论天地之“ 文” 时指出:“ 此盖道之文也” 。
一般将“ 道之文” 理解为来源于“ 道” 的“ 文” ,或表现了“ 道” 的“ 文” ,大体都是受了“ 文以载道” 、“ 文原
于道” ③之说的影响。我们认为,“ 道之文” 的“ 道” 是指“ 文” 与天地的关系,意谓有了天地即有天地之
“ 文” 、“ 文” 与天地“ 并生” ,“ 文” 与天地的这种关系就是“ 自己如此” 的“ 自然” ,因此,“ 道之文” 应该理
解为体现、显现了“ 道” 的“ 文” 。《原道》篇论“ 人文” 之产生,指出:“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易》象惟先中的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一般根
据《周易· 系辞上》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将“ 太极” 解释为天地未分之
前的元气。但如此理解,“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 就只能解释为“ 人文” 起源于“ 太极” ,这显然与“ 文” “ 与
天地并生” 之说相矛盾。其实,“ 太极” 即“ 《易》象” 。“ 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中的“ 惟先” 二字很明显
就是说“ 《易》象” 即是“ 人文” 之开端,而此下的论述正是围绕“ 《易》象” 展开的。因此,这段文字是以孔
①[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
②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l 页。
③参见黄霖:《( 文心雕龙) 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26
万方数据
《文心雕龙》之“ 文道自然” 论探析
子为作为“ 人文之元” 的“ 《易》象” 作传,于“ 乾坤两位” 而“ 独制《文言》” ①来证明“ 人文” 之产生与存在
的必然性,而所谓“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就是指作为“ 天地之心” 的人必然有“ 文” 的“ 自然之道” 。
刘勰认为,孔子“ 独制《文言》” ,证明了“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这个“ 人文” 产生的“ 自然之道” 。
这里我们不妨再将上述概括作综合归纳:第一,“ 文” 的产生与存在是必然的,有其“ 物” 则必有其
“ 文” ,“ 文” 与“ 物” “ 并生” ,或者说两者是一体的。第二,“ 物” 之有“ 文” ,既非外在修饰,也无任何主
宰,乃是“ 物” 之“ 自己如此” 。“ 文” 不是外在附加于“ 物” 的,而是“ 物” 的自身性质的必然表现。第三,
天有天文,地有地文,人有人...
唐山市孩儿屯小学思政课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汇报材料(一)
我校现有两个教学点,包括胶泥庄教学点和孩儿屯教学点,教学班 15 个,在校学生 250 人,教职工 49 人,学历达标率为 100%。目前,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共 7 人,都是兼职教师,无一人专职。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 3 月 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 3 月 29 日王东峰书记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感召,一年来,我们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智慧教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打造教育高地。紧紧围绕“让师生充满智慧,让校园充满和谐”这一总体目标,精心打造一流小学。现就我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情况 1、我校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一年级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
2、思政课开设情况,我校一——六年级全程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有年级的思政课都由教师进行上课,严格按照课时标准进行上课,不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情况。
3、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及时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学科培训活动、按时参加河北省继续教育网上的学科培训、人教网的思政课培训等活动,教师的业务素养得到及时提高。
4、各类教研活动中及时进行思政课方面的教研,主要针对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思政课与各学科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要求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政课的渗透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班队会中必须有思政教育的内容,做到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思政课的开设与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 1、目前我校没有 1 个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7 个教师都是由教学领导,图书管理员,科学教师,美术教师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这就造成了因为教师专业不对口和课程不对口,教学水平低,迫切需要提高的局面。
2、四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是新教材,老师们没有经验,再加上授课内容单一,造成了对教材理解不够,对课堂掌控不够,对学生组织不够的尴尬局面。
3、本学期的教师中有 3 人都是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优秀的道法老师带,但是因为都是转岗教师,所以这项工作做起来很难。
4、我校地处开平区的偏僻农村,孩子们的经历和对外界的接触很少,相对来说处在一个封闭的教学空间,不利于道法课中活动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1.利用好网络资源,净化网络环境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建立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弱化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健全规章制度和网络监管,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自律意识。
2.树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讲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内容方面,针对当前存在的个人主义、享乐至上、挥霍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坚持不懈地向青少年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情况,学校应当领导家庭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更新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强调:“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来教政治理论课”。思政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和各种研究活动来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从而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人员。
**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 (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名,负责学校 1 至 9 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 4 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名,其中初级教师 4 名,中级教师 7 名,高级教师 3 名。
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 至 9 年级每班每周开设 3 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 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汇报材料 (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_*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五部六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我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推进本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工作思路
聚焦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
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领导干部专题讲座为引领,以高质量的示范课堂为抓手,以多元的实践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大型活动以及升旗仪式为主要途径,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学创优、形式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展现新时代小学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三、具体实施
(一)开展思政课座谈会
1.明确思政课的根本方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
2.明确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质要求。
3.了解思政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根本任务。
4.把握当前思政课面临着紧迫的任务,努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研究“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二)教师队伍建设
1.智慧教师培养行动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我校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品质学科教师队伍,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智慧明显增强,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2.主要途径
(1)主题课程培训活动
要注重理论研修、实践考察、模拟实训相结合,分批次、立体式开展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综合提升活动。组织开展教师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理论素养、法治素养提升等专题培训;组织开展统编新教材使用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专业技能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德育专题培训。
教研机制创新行动
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人为本,三方协同,区校联动,扎实推进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功能,积极建立纵向学段共研机制,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名师工作室培养行动
发挥市、区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区域学科高端优质教师的培养方案,加大思政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三)借助思政课提高学生学习素养
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看,他们思维方面表现的非常活跃,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能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依据,并强调教育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终身学习。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学会学习,最佳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学习价值和能力,甚至可以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四)建设立体化思政课体系
1.以课堂为主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 “ 以人为本 ” 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2.学科德育浸透
坚持文道结合的方法,让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更具体化。语文学科是感性的学科,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感悟人物形象时往往可以把伟人的人格魅力传播给学生,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感情,使伟人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其他学科的德育浸透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总之,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会使德育教育更感性,更有生命力,更具体,更生动,在长期熏陶和感染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
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节选。〔作者简介〕:罗书华 (1965-)
,男,江西泰和人,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各体文学关系与比较。吕祖谦及其 《文章关键》是中国散文学史上第一部评点著作,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孙琴安 《中国评点文学史》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张智华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等著作都有专节介绍,吴承学撰写了《现存评点第一书——选、评点与影响》 ( 《文学遗产》2003 年第 4 期)
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中也有以此为对象者, 然而, 这些研究主要还是集—论 〈古文关键〉的编中在 《古文关键》的作者、版本及内容的较为孤立的评介上,还没有来得及将它放到整个中国散文学史的背景上来考察它的特点、价值与地位, 从而也就没有揭示 “古文关键”的 “关键”所指。
本文的任务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更为深入的探索。一、标准的树立选本无疑是中国文学、文学思想的主要载体之一。
就现存文献来看,选本历史最迟可溯源到萧统的 《文选》。
不过,在吕祖谦之前,选本要么是诗文合选本,要么是诗歌选本, 很少见像 《古文关键》这样纯粹的散文选本。
《古文关键》的选录,与文章教学和科举考试有密切关系。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载 《古文关键》二卷, “吕祖谦所取韩、柳、欧、苏、曾诸家文标抹注释,以教初学。
”〔 1〕( P 4 5 1)《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也说该书 “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 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 2〕 ( P 1 6 9 8 )。
张云章也说:
“观其标、抹、评、释,亦偶以是教学者,乃举一反三之意。
且后卷论策为多,中国文学研究2013 年第 3 期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第 3 期,2013[古代文论]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 《古文关键》之 “关键”的含义罗书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关键词:吕祖谦;《古文关键》;古文标准;文意;文法;文道;有力摘要:
吕祖谦 《古文关键》的 “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
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 “关键”;从作文角度看, “意”和 “立意”是古文的 “关键”;从篇章的角度看,文章的体法、篇法、句法,特别是在结构连接、起承转合方面的 “变化”是文章的 “关键”;从审美角度看, “有力”是古文的 “关键”。
这些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揭示,不仅为古文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使得散文学史开始了由道向意,由文到法,由本体论向创作论,由空廓玄简向具体实在的重要转移,将散文学史带进了新的纪元。〔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 (2013)
-072-05From“Wen and Dao” to“Yi and Fa”:Lv Zu-qian and Important Transition of Prose History—On Meanings of“Keys” in The Keys to Classical Chinese ProseLUO Shu-hua(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Key words:
Lv Zu-qian; The key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standard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ideas; theme writing style;“Wen and Dao”; strengthAbstract:
The word “Keys” in The Keys tp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not only refers to “Starting, Reinforcement, Transition andConclusion”of the prose, but also includes four aspect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ssays of eight prose masters in the Tang andSong Dynasties are the“Ke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on, ideas and themes are v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 changesin genre, structures and sentences, especially in coherence and transition are critical; in view of aestheticism, “strength” is the“Key”. All the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t various levels, have set a benchma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prose, and help transit the focus of prose from“Dao”to“Yi”; from“Wen” to“Fa”; from ontology to creation theory; from being ab-stract to becoming real and concrete. Thus, Chinese prose ushered in a new era.72
又取便于科举,原非有意采辑成书以传久远也。
”〔 3〕 ( P 1 3 3 - 1 3 4 )《古文关键》既为科举考试而选,当时它的主要价值自然体现在科举考试领域。
不过,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它这方面的实用价值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干净,而原先被遮蔽的散文学价值倒是慢慢地呈现出来。现在所称的 “散文”, 在 “文笔”对称阶段一度归属于“笔”,在 “诗文”对称阶段,则干脆叫做 “文”,而 “古文”则是古代散文的正宗。
不过,就是在 “古文”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心目 中, “古文”也仍然是与 “时文”相对的, 与时代相关联的概念, 在许多场合甚至是特指先秦两汉文章。刘勰论文体,讲究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4〕( P 5 3 5), 可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古文”一词都是随机出现在人们的论说当中。
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它还不太确定。
吕祖谦虽然没有对 “古文”这个概念原始表末、释名章义、敷理举统, 但他无疑是在 “选文以定篇”, 是想通过选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 己对于 “古文”这种文体的认识。
用 “古文”作为作品选集的名称, 也见证他是将 “古文”看作为一种文体,而从所选篇目全为唐宋文章来看,他的 “古文”也已经基本汰去了这个词中固有的时间含义,将它提升成了超越时代的文体概念,与原来重点指称先秦两汉文章的 “古文”意绪大不相同。当然, 正如前述,《古文关键》并没有泛选唐宋各家文章。
唐宋两代跨越六百多年,文章家不下数千家,文章数目近万篇。
可是,《古文关键》只从繁星闪烁的作家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取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张耒共八家 62 篇 (以丛书本为准)
。
这八家之选,与后来众所周知的 “唐宋八大家”只是相差一人。
而在卷首论诸家文法中,他对王安石也多有论列与肯定。
据他的再传弟子王应麟引述, 他在论读书之法时也说:
“先择 《史记》、 《汉书》、 《文选》、韩、柳、欧、苏、曾、王、陈、张文, 虽不能遍读,且择其易见、世人所爱者诵之。
”〔 5〕( P 9 2 1)也将王安石列入最重要作家之列。
在 《与内弟曾德宽》中建议内弟“且读秦、汉、韩、柳、欧、苏、曾文字, 四六且看欧、王、东坡三集。
”〔 6〕 ( P 5 0 2 )更将王安石与欧、苏文并列。
虽说此前已有“韩柳”的说法, 王十朋 《读苏文》说:
“唐、宋文章, 未可优劣。
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使四子并驾而争驰,未知孰后而孰先, 必有能辨之者。
” 《杂说》说:
“唐、宋之文, 可法者四:法古于韩,法奇于柳,法纯粹于欧阳,法汗漫于东坡。
余文可以博观,而无事乎取法也。
”〔 7〕( P 7 9 8 ,8 0 1)又将韩、柳推为韩、柳、欧、苏。
但吕祖谦将韩、柳、欧、苏四家推衍为韩、柳、欧与三苏七家, 并用文选的方式加以推广和强化, 对另外一家王安石也多有肯定, 显然与 “唐宋八大家”更为接近,可以视为 “唐宋八大家”之说的先声。
他所编选的 《皇朝文鉴》 (即 《宋文鉴》)
特别推重欧、苏、曾、王 “宋六家”,全书收录 300 余人的诗文计 2400 多篇, 其中宋六家占了 900 多篇,而所收王安石的篇目又是六家之冠,也可以佐证这点。“唐宋八大家”之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由叶适、王应麟、吴澄、朱右、唐顺之等人发扬和推衍, 最后定型于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
贝琼说朱右的 《六先生文衡》是 “损益东莱吕氏之选”的产物〔 8〕( P 4 7 7 ), 高步瀛认为:
“明、清之世,言唐、宋文者,必归宿于八家。
考八家之选,始于宋吕东莱《文章关键》。
”〔 9〕 ( P 1 )对于吕祖谦 《古文关键》在 “唐宋八大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一部文选, 只选八家文章, 固然反映了编选者在作家方面的个人偏好,可见吕祖谦对于八家文章的推崇,不过,无论是从选本的题名, 卷首的 “论作文法”, 还是从全书的编排评点来看, 编选者都不是以八家作为编选宗旨, “古文”与 “作文”才是编选者的注目所在。
唐宋八家的选择只是用来说明 “古文”及 “作文”的具体例子,只是编选者古文观念的表现。
他在 《总论看文字法》中说:
“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
先见其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又说:
“第一看大概主张, 第二看文势规模, 第三看纲目 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 3〕( P 1)特别强调 “文字体式”与 “用意”。“文字体式”,也就是 “文势规模”、 “纲目关键”、“警策句法”, “用意”则与 “大概主张”基本等义。
叶适曾对吕祖谦所编 《皇朝文鉴》评价说:
“苟其义无所考,虽甚文不录,或于事有所该,虽稍质不废。
……大抵欲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而不以区区虚文为主。
”〔 1 0〕 ( P 6 9 5 )大致也适用于 《古文关键》,可以作为理解 “用意”与 “大概主张”的辅助。
这就是说, 吕祖谦心目 中的古文, 不再是指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章, 也不是后人学习前人所作的古意盎然的文章, 而是以八家为代表或标竿的文章类型或文体,既有 “文字体式”又重 “义”重 “事”,为 “道”而作的文章。“古文关键”的 “关键”,一般说来是指命意、布局一类门径与诀窍,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编选者也未尝没有以唐宋八家为古文发展的关键的意思。
这样的古文观念当然不完全是吕祖谦的个人发明, 而是韩柳以来古文实践的自 然发展,但吕祖谦的总结标示之功仍然不可低估。不仅如此,吕祖谦所谓 “古文”在题材类型上也有自己的侧重。
众所周知,古文可按表达方式分为 “记叙文” ( “叙事文” )
、 “议论文”、 “抒情文”、 “写景状物”几类。
用这种类型的眼光来打量,可以轻易发现 《古文关键》选文的重心在议论文一端。
全书共选各类文章 62 篇,而可以归为议论文的就不下 40 篇。
有些以 “书”、 “序”与 “传”名篇的作品,也可归为议论文,欧阳修的 《送王陶序》、曾巩的 《 〈战国策〉目录序》都是这样。
可以说, 全书五分之四的篇目 都是议论文。
这种趣向与该书的科举考试目 的自 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人吴琮说:
“省闱多在后两场取人。
谚云:三平不如一冠。
若三场皆平平, 未必得; 若论、策中得一冠场, 万无失一。
”〔 1 1〕( P 7 3 )四库馆臣也承认这点, 说:
“当时每试必有一论,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 2〕( P 17 0 2)可见议论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性,以科场指导为己任的 《古文关键》偏重于议论文一边, 以为 “有用文字, 议论文字是也”〔 3〕( P 3), 也就可以理解。
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排除他自己对议论文情有独钟,不能排除他是将议论视为古文的核心要素,是将议论文视为 “古文”的典型文体。
事实上,就是在近千年之后的现在,人们也常常以议论文作为文章正宗。
追源溯流,这样的文章观念与吕祖谦将议论 (文)
作为古文的重心有内在关联。二、立意的提出评点本来就是一种零散而不系统的批评形式,作为第一部散文评点本也难免草创阶段的简陋, 与此相关, 论者对于 《古文关键》散文学价值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形式层面,对于它在理论方面的意义则有所忽略。
其实,吕祖谦并73
不是一个眼光只盯着科举考试的选家,他首先是一位造诣深幽、开宗立派的理学家, 同时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文章家,既有理论思维,又有写作实践,这就决定了他在评点时不会满足于自我的阅读感受与肤浅的结构解析。
只要将他卷首总论与各篇的文前、文中、文末评稍作梳理,就可以发现他建立以 “意”为核心的散文学体系的企图。论者知道, 自 从韩柳倡导古文之后, “道”便成了散文学的重心, “文以载道”、 “道胜则文不难自至”、 “文以害道”等都是散文学中的重要命题。
饶有趣味的是,在理学家吕祖谦的这部 《古文关键》中,几乎找不到对 “道”以及 “文道”的论述, 即便是在对像韩愈 《原道》这种文章的评点, 也同样如此。
这与他所选唐宋八家文章中随处可见的 “道”论形成鲜明对比。吕祖谦论文最重 “意”。
全书开篇 《总论看文字法》下笔就说:
“学文须熟读韩、柳、欧、苏。
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 3〕 ( P 1 )可见 “意” ( “用意” )
在 《古文关键》中的地位。《论作文法》中所列罗列的条目,也有 “意深而不晦”、 “题常则意新”、 “意常则语新”、 “意思新转处多则不缓”、 “立意”共五个条目 直接出现了 “意”〔 3〕( P 3)。
《论文字病》中 “意未尽”一条〔 3〕 ( P 3 ),也可见他对于 “意”的重视。
与此相应, 他对具体篇章的评点, 特别是文前评, 也常常从“意”字出发。
韩愈 《获麟解》篇文前评:
“字少意多,文字立节,所以甚佳。
”〔 3〕 ( P 1 )韩愈 《师说》篇文前评:
“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 然大概意思相承, 都不失本意。
”〔 3〕( P 2)韩愈《谏臣论》篇文前评:
“意胜反题格。
”〔 3〕( P 3 )柳宗元 《桐叶封弟辩》篇文前评:
“大抵做文字须留好意思在后, 令人读一段好一段。
”欧阳修 《朋党论》篇文前评:
“大凡作文妙处,须出意外。
”〔 3〕 ( P 3 6 )苏洵 《春秋论》篇文前评:
“别人意多则杂,惟此篇意多而不杂。
”〔 3〕 ( P 6 5 )这些评论都是以 “意”为中心。文中评中也有不少着眼于 “意”的, 像 “意胜”、 “意高”、 “词意俱到”、 “此意尤好”、 “意到语壮”、 “总缴前意”、 “含蓄下意”、 ...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