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黄蕊
摘要: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肩负着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应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将党性教育与耕读教育相融合。阐述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分析并探讨两者融合的意义和路径,旨在为涉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基石。
关键词:乡村振兴;
涉农高校;
耕读教育;
党性教育
中华民族的耕读文化意蕴深远、积厚流光,古训“耕读传家”强调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期许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和“完善耕读教育体系”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1]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赋予耕读教育新的定位和新的使命,也给涉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涉农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鲜血液,理应成为思想进步、吃苦耐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既可以创新发展党性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丰富党性教育的课程资源,又可以提升耕读教育的理论高度,引领耕读教育的精神价值。
一、新时期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指的是安身立命和治家治国的根本之道,我国自古就将农耕劳作纳入教育的范畴[2]。耕读教育是劳动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拓宽了教育渠道,成为培养学生品格、磨砺学生心性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也承载了涉农高校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着力加强涉农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国民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的教育,特别是要让涉农专业学生了解和体会中华农耕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下,耕读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学生手脑并用、创新创造、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逐步培养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3]实践充分证明,共产党员的党性关系着整个政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骨干,也是未来执政党队伍的生力军,这一群体的政治理论是否扎实、组织纪律性是否够强、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执政能力、执政形象和执政地位。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涉农高校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党员开展有目的、有意识的创新型党性教育,夯实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基础。
二、新时期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一) 耕读教育是加强党性教育的创新载体
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耕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党员黨性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党员提高党性修养提供行动指南。在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中,教育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是影响教育成效高低的主要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党性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会议谈话、理论灌输等传统形式宣传党的政治理论,而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大多有着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再加上深受互联网技术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往往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渴望新教育形式的出现。耕读教育具有意蕴丰富和形态多样的优点,可以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提供生动鲜活、多种多样的教育载体,改变以往党性教育刻板单一的形式。
(二) 党性教育是引领耕读教育的灵魂指引
党性教育能够为学生党员耕读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耕读教育提供精神引领。涉农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耕读教育时,应树立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党员的价值信仰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时刻体现党性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意识属性[4]。
三、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 有利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服务型综合人才,既要具备必要的劳动知识与技术,发挥劳动技能创新作用,又要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精神风貌。耕读教育和党性教育相融合对于人才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涉农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乡村建设的先锋力量,其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新时代涉农高校要培养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就要抓好学生党员这一骨干力量的教育工作,做好耕读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融合工作,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最终实现人才强农战略目标。
(二) 有利于筑牢乡村振兴精神基石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耕读教育和党性教育融合育人,既能够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做到知行合一,又能够让学生党员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满足,培育学生党员乡土情怀,加强他们对乡村和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筑牢乡村振兴精神基石,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 有利于强化乡村振兴服务意识
涉农高校在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加强学生党员的耕读教育,增加学生党员对乡村的了解,切身感受乡村的变化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党员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党员在实践认知中科学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强化学生党员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
四、新时期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 强化校内学习阵地
1、将耕读教育融入党性课堂,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涉农高校在开展党性课堂教学时,可通过增加体现党性的耕读教育内容、开展多种教学形式等,将耕读教育理论融入党性教育中,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耕读文化的了解,激发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党员对耕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宿舍区、实训楼开辟农耕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党性课堂实践教学及多式多样的党日活动,将耕读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满足学生党员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
2、将劳模榜样请进校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涉农高校邀请党员中的劳模、工匠、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员毕业生进校演讲,用榜样的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使学生以劳动为荣。邀请耕读文化资深学者开展耕读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党员感受老一辈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感悟。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每月主题党日开展耕读文化、劳模榜样学习研讨会,讲述自己的见解,积极寻找与劳模榜样的共性,对照自身缺点与不足,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二) 拓展校外实践阵地
1、打造党员服务特色名片。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学生党员需要走进乡村,真正了解乡土民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党员移动课堂”,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在周边乡镇、幼儿园、中小学等进行服务,传播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通过“党员移动课堂”特色活动,培养学生勤俭爱农、不怕辛苦、积极创新和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助人为乐中增长本领,打造党员服务特色名片,提升学生党员“新农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5]。
2、建立党员实践教育基地。加强“校地企”合作,与当地政府、周边村镇、农业企业等积极联动,建立党员实践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利用农田、鱼塘等乡村资源,带领学生党员体验种植、除草、采摘、养殖、农药使用调查等劳动实践,让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将耕读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增加对乡村的感情。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项目,引导党员学生积极参加乡村志愿服务,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了解农业发展历程。
3、挖掘优良家风家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古训。优良家风家训能够教化涉农高校学生党员在新时代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确保其劳动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引导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优良家风家训征集活动,以视频或文字的形式,以“耕读传家”为主题,征集世世代代传承的家规家训、难忘的家庭劳作故事、记忆深刻的某张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等,能够体现优良家风家训的内容。引导学生党员体谅长辈劳作的辛苦,让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将耕读教育和党性教育相融合,培养文明家风,弘扬优秀家风。
(三) 占領网络宣传阵地
新时期的学生党员教育离不开网络宣传这一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立足本校线下资源、拓展校外线下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育人优势,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建立党员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设“优秀党员事迹”“党员服务”版块,大力宣传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优秀毕业生党员事迹及党员中的劳模、工匠事迹,夯实榜样模范的精神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党员及时学习并通过“在线调研版块”提交学习收获和感悟,为线下学习分享提供素材。线上党课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党的基本理论知识、重要论述、耕读文化、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将党性教育和耕读教育相结合。鼓励涉农专业学生党员参加学校新农电商直播中心开设的直播培训,学习直播电商相关知识,逐步成长为直播电商带货达人,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3-02-1].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2]邵彦敏,李静.“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J].月读,2022(08):58-61.
[3]王天泽,潘园园,朱怡静.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0):79-80.
[4]徐晓明.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2(02):73-77.
[5]黄蕊,陈浩,宣雄智.劳动教育背景下涉农高校新农人培育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2022(30):4-5.
基金项目:2022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NDJSZ202210。
作者简介:赵娜(1983-),女,山西晋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黄蕊(1984-),女,江苏江阴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董国珍)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办公室业务(2016年11期)2017-01-09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浅析情景剧教学在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运用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提高党校党性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4期)2016-10-29“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人民论坛(2016年14期)2016-06-21党员一生必修哪门课人民论坛(2016年10期)2016-04-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