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4篇

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4篇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23-04-04 17:30:07

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4篇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精神心得体会 11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4篇

篇一: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精神心得体会

 11 月 24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中小学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只有旗帜鲜明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党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红色信仰领航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方向引领未来。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正是在信仰的支撑和正确指引下,我们不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和民族复兴的目标。作为承担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栋梁之才重任的中小学校,要以党的信仰为信仰,以矢志为党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方向,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学全过程、各环节,忠诚党的事业、坚守党的阵地、完成党的任务,扛起“为党培养人”“在党的领导下培养人”“培养忠于党的事业的人”的政治担当,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以红色教 育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传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作为承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中小学校,要传承好这一优良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担起铸魂育人的根本职责。要围绕建章立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重点,科学统筹、点面结合、稳步推进,构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要在课程设计上花心思,着眼“讲大局、议思政、促发展”,出台相

 关制度办法、措施文件;要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建立思政课教师常态化补充机制,强化“提能充电”,提升教学水平;要在课程改革上做文章,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教学内容,以红色教育沁润师生灵魂。

 以红色堡垒凝聚面向未来的奋进力量。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建引领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要建立健全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打通党组织在中小学的"神经末梢”。要打造红色领导核心,创新治学机制,坚持党组织领导不动摇,把牢校长负责关键,推动党组织集体领导与校长负责两个优势深度融合,形成党政合力;要建强红色战斗堡垒,加强学校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强支部班子,推动组织生活会常态化、规范化,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发挥红色先锋作用,以岗位标兵、师德标兵、创业标兵为载体,以榜样凝聚教书育人的向上力量。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精神心得体会

 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源自基层。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之片“沃土”上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基层是最有活力的“练兵场”,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基层去挖掘发展创新源泉,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问计于民”,让改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广泛聚民智,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挖掘出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更大”、“更深”的智慧,为改革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在凝聚群众智慧之中提升创新能力。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精神心得体会

 近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指出:“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注重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支持开展差别化创新。”时代潮流奔涌向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各地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把攻坚克难、灵活应变、不怕错误作为新时代改革的“创新秘籍”,努力锻造成为改革创新路上的“尖兵”。

  “创新”第一式:打破常规、攻坚克难。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能力不会与生俱来,而要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不断培养提升。广大基层干部要走出“舒适圈”,摆脱“千篇一律、千天一事”的工作疲态,主动到民生一线去、到发展一线去、到困难矛盾多的地方去,多当几次“热锅蚂蚁”,多接几回“烫手山芋”,提升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破解难题的硬本领。要培养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引导其打破常规思维,敢于“憋自己一把”,把挫折当“存折”,把磨难当“磨砺”,在一次次突破“自我极限”中收获成长。

  “创新”第二式:灵活思维、随机应变。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改革在很多领域进入了深水区,但一些干部仍想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广大基层干部要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激活“头脑风

 暴”,克服“本领恐慌”,不当事业的“守成者”,学会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引领干部紧跟全面深化改革新步伐,主动向广大“改革先锋”们学习,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处发力,从工作的难点痛点处发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多些“从 0到 1”的突破,争当新时代的改革“闯将”。

  “创新”第三式:纠正错误、鼓励进步。改革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改革创新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改革创新探索中干部出现的失误,该“容”的要大胆地“容”,并鼓励其继续心无旁骛地“闯”下去;对于改革创新中出现苗头性方向性错误的,要及时进行“纠偏”,引导其转变思维,找准方向再出发。完善“优者奖”的激励措施,对于在推动改革创新中有重大成果、起重要作用的干部人才,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待遇上给予奖励,强化对改革创新干部的关怀,认真了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让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永葆创新 激情,向着改革创新的高峰进发。

  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只有深刻把握和理解创新要义,紧跟改革创新的步伐,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才能更好的服务岗位、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篇二: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

37 卷第 1 期2021 年 2 月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Vol.37  No.1Feb. 2021构建铸魂育人思政实践课程需抓住的四个维度马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507)摘要:构建铸魂育人思政实践课程体系要抓住关键的时间维度,利用好开学季、重大节日、暑期、毕业季等关键时间节点;拓展多元化的空间维度,形成校内活动空间、社会实践空间、网络媒体空间的协同格局;把握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内容维度;明确分工,组成密切配合的人员维度,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思政实践课程;时间;空间;内容;人员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31X(2021)01-0045-04收稿日期:2020-09-16基金项目:2019 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路径研究——构建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协同育人机制”(2019GXSZ090)作者简介:马娟(1983-),女,四川彭州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如何让学生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除了要上好思政理论课程,还要上好思政实践课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但是,目前高校在思政课规定的学时内开展的实践课程非常有限,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笔者认为必须贯彻“八个统一”思想,特别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想,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实践工作中,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包括的各种形式活动纳入思政实践课程体系,例如把第二课堂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构成为系统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通渠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握好时间、空间、内容、人员这四个维度。一、抓住关键的时间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新生入学贯穿到毕业离校全过程。针对学生开展思政实践课,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导不是盲目无计划的,应该抓住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好各类思政实践课。(一)利用开学季,上好“第一堂”思政课新生入校时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不了解、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不清晰,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因此入学教育阶段是为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好大学阶段“第一粒扣子”的有利时机。入学教育阶段开设“第一堂”思政课可以采取校领导、资深教授主讲开学第一课、思政课教师专题巡回报告、校友分享交流会、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体验式团队训练、情景剧表演、 “新生微课堂”、外出参观实践等方式和载体开展入学教育;可以融入爱国、爱党、爱校教育内容,引导新生了解学校,传承大学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涵养学生素养和情怀,将个人价值、责任、使命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相结合;可以融入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勤学苦练、奋斗进取;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利用重大节日,上好“纪念性”思政课2001 年 9 月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 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 ‘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 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 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 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 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陶冶道德情操”。[2] 以此为参照,可以在纪念节日期间开展爱国意义的革命[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46 第 37 卷 广 东 农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节日纪念活动、家风教化意义的民间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和权益保障意义的国际性节日纪念活动。[3] 例如:利用与大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三个革命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读书会、分享会、优秀事迹报告会、主题展览、原创大赛、演绎大赛、外出寻访和社会实践等,可以彰显革命成就、缅怀革命人物、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开展文创作品展、传统高雅艺术展演、中华经典诗文朗诵会等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三)利用暑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暑期是开展社会实践,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有利时机。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验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和体悟,使大学思政课更加生动和接地气。利用暑期,组建师生调研团队、进行项目申报,设计关于乡村教育现状、精准扶贫、留守儿童、法律宣传、服务乡村振兴、企业改革、行政服务现状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调研主题,让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社区街道、厂矿企业、机关单位等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调查、研究中深入了解我国乡村、企业的发展现状,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搜集教学素材和数据,更新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四)利用毕业季,上好“最后一堂”思政课毕业季是毕业生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开展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间之一。要利用毕业季,组织开展毕业主题教育、离校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上好“最后一堂”思政课,给学生系好大学阶段“最后一粒扣子”。例如:通过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离别寄语、最后一堂党课、专题班会、优秀毕业生事迹交流会、座谈会、毕业展演、毕业生文明离校志愿活动等形式和载体,融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诚信感恩等教育内容,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恩情感,引导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成长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拓展多元化的空间维度(一)利用校内活动空间,实现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校内活动空间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理论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场域和环境。大部分大学生 90%的时间是在校内生活、学习和活动。因此,构建思政实践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活动空间,发掘校内各种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首先,通过专业理论课堂加强知识传授,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其次,升级课外活动,把单纯的活动变成活动课程,把专业课堂所学的核心内容纳入活动课程体系,明确活动课程培养目标、内容和载体,赋予学分和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真正融合,提升专业知识育人和活动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扩大社会实践空间,实现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社会实践空间是指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场域,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工厂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因此,构建思政实践课程,要实现课堂空间的拓展,把小课堂搬到相关行业、企业、教育基地、农村、社区等大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职业训练实践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对社会、对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实现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首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文科类学生可以以社会调研为主,到教育基地、农村、社区开展实地调研,体察民情。工程技术类学生可以以技能训练为主,到相关企业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其次,要实现课堂师资力量的拓展,吸收企业高管、行业导师、技术人才、劳动模范等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和行业师父,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弱势。学生通过接触相关行业的技术能手和典型工匠,可以深刻体悟工匠精神的“匠心”与“匠德”,从而增强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定位。        (三)创新网络媒体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网络媒体空间是指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学习,获取资源,发表言论的场域和媒介环境。网络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地域、时空限制,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充足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舞台。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8 年我国网民达 8.3 亿人,而青少年更是网民的主力军。大学校园已经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因此,构建思政实践课程,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利用网络空间,创新

 47 第 1 期 马娟:构建铸魂育人思政实践课程需抓住的四个维度教学方式,通过开展线上对话、讨论、网络微课堂等形式和载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思想变化,实现课下自学和课堂教学的双结合。例如:可以开辟思政课“朗读者”线上活动,组织学生朗读相关文件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带动,朗读与讨论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法,提升学生参与性,增强学习实效性;其次,利用网络空间,打造思想引领项目。例如: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总支等可以开设思政主题的网络交流社区,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论坛、故事、活动、讨论、微视频征集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潜移默化地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打造学生思政教育的品牌。三、把握“三个相结合”的内容维度思政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主题和教学形式、载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强。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作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找到合适的教学载体、设计符合要求的教学主题。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载体效果的发挥。因此,构建思政实践课程,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一)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要用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满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国史是“必修课”,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4]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责任意识。所谓以史为鉴,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用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说服力。要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用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引导大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观念。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重点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新中国诞生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等要点和相关故事,结合重要节日契机、党团活动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活动课程,例如: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开展“诞生——纪念建国 70 周年大型革命历史故事演讲大赛”;在“五四”运动 100 周年,开展“五四新青年说”主题论坛等系列活动课程。(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正确认知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关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文化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方面,正确认知传统文化,就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批判性继承,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5] ,让“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8] 重新“活起来”、“亮起来”,走近老百姓生活、走向世界。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重点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等要点和相关故事,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程,例如:开展“礼敬传统”——中华非遗文化欣赏系列展览、 “寻岭南文化,现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作品大赛、 “经典回声”——高雅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课程。(三)中国与世界相结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克服崇洋媚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共同体关系,正确看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崛起,明辨“中国发展壮大,带给...

篇三: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

思政课 铸魂育人心—有关教肓部门办好思政课的演讲稿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办好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就是从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上抓住了教育改革发展和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牛鼻子”,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办好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首要载体。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的根本体现,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才能对学生将产生最持久的“三观”塑造,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而真正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牢学生立德树人、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办好思政课,要把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任务。“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思政课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要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有渊博知识,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里,特别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华文化为什么“兴”等一系列关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做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办好思政课,要把全社会紧密协作共同参与作为重要保障。思政课,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仅是学校或是教师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化工程,必须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共建帮扶、社会氛围等方面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决避免党的方针与思政教育脱节、学校教学与社会风气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感知脱节、家长家教与学生书本脱节,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蔚然成风

篇四:红色思政铸魂育人观后感

dash;— —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

 高校思政课面对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新鲜血液所在,是我们国家展现雄厚实力的生力军所在,是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未来希望所在。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是高校思政课必须担当的神圣使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首在“铸魂育人”、要在“铸魂育人”、重在“铸魂育人”、难在“铸魂育人”。何以“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实际上,做“五个模范”的提出,不仅是对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也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遵循,包含了培养新时代青年五个方面的模范导向。前言

 目录1 1以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引领。2 2以争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学习创新引领。3 3以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斗争精神引领。4 4以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奋斗奉献引领。5 5以争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道德纪律引领。

 第一部分以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引领。

 以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引领。革命先烈周逸群是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坚守理想信念,满怀革命豪情,立于洪湖之岸,笑对滔滔波浪,直言“ “小试翻天覆地手,白浪换作红旗扬” ”,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转战湘鄂西,连战连捷,直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血如春雨,气贯长虹!汪子霞是战功卓著的红军年轻指挥员,他坚守理想信念,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无怨无悔,在被杀害时嘱咐亲人说:“ “我是要死的,共产党一定要成功,你们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 ”“我决不负中国共产党,生何足荣!死何足哀!” ”由此向党捧出了一颗纯洁赤诚之心。无数先烈之所以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皆源于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坚守。理想因远大而成其为理想,信念因坚定而成其为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党的“根”与“魂”。建党一百年来,理想信念的明灯,始终照亮着我们党为民奋斗的风雨历程,指引着我们党和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探索前进的坎坷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 ”蕴藏着我们“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基因密码,是宝贵的精神之钙。因此,高校思政课“ “铸魂育人” ”,就要高度重视并以各种有效方式将其传输给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补足精神之“ “钙” ”。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深刻揭示我们党何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阐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何以从站起来、富起来并必将强起来,讲深、讲透、讲活其中的道理,使之确立“ “四个自信” ”,真懂、真信、真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将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脚跟,在金钱物欲面前抵得住诱惑,在糖衣炮弹下不缴械投降,在矛盾和压力下不退缩逃避,在复杂环境下不迷失方向,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勇往直前。以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引领。

 第二部分以争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学习创新引领。

 唯其如此,青年大学生才能做到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踏着知识创造更新的超快节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打通重重科技关隘;才能增长真本领,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才能作为党的坚强后备军,积极接受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洗礼、外部环境的挑战,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当前,北斗卫星团队、量子科学团队、中国天眼 FAST研发团队等学习型、创造型新时代青年模范团队大量涌现,既凸显学习创新引领已经取得的实效,也表明学习创新引领更新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事业发展、培养时代新人,迫切要求青年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刻苦学习而不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锐意创新而不止。以争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学习创新引领。

 因此,高校思政课“ “铸魂育人” ”,就要在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素质兼备的新时代青年上用大力、下真功,精雕细琢、善教会导。一方面,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青年大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努力做到博览群书、鉴古通今、勤学善问、触类旁通,愿学、能学、善学、博学,坚持不懈、务实精进,扎实、扎深、扎牢学业根基;另一方面,大兴探索研究之风,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以致用、锐意创新,努力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乐于、惯于活用所学,求真务实,以学促研、以研导学、学研结合,不断创造新成果、取得新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以争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学习创新引领。

 第三部分以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斗争精神引领。

 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生气、最积极的力量,是否“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青年毛泽东以“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斗争气概,“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宏伟大业;青年周恩来面对黑暗的旧中国,高歌“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远渡重洋勤工俭学,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而斗争,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了人民无限的爱戴和尊敬。以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斗争精神引领。

 要求青年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能够闯关夺隘、战天斗地,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从斗争中学会斗争、从不可能中争取可能,在困境与挫折中实现超越,在奋斗与磨炼中成长提高。当今大批新时代青年正以矫健身姿、勇毅意志、饱满精神奋战在科技前沿、抗疫前列、支教一线、边境哨岗,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着祖国的宏伟蓝图,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中国的传奇和神话。新征程赋予新责任,新时代呼唤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 “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 ”,指出“ “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因此,高校思政课“ “铸魂育人” ”,就要对青年大学生予以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使之经受严格的政治历练、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激发成长成才的动能、激荡青春蓬勃的力量,鼓足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增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的新时代使命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展现“ “弄潮儿” ”风采,到星辰大海去航天逐梦,到抗疫前线去守护生命,到偏远乡村去支教奉献,到奥运赛场去为国争光,让年轻生命在复杂严峻斗争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斗争精神引领。

 第四部分以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奋斗奉献引领。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绝非空喊口号,而要实践落地。这就要求青年以艰苦奋斗的刚健作风、无私奉献的价值选择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每一项任务完成好、每一份职责履行好。新一批“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奖者的感人事迹就是“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生动诠释:他们有的十几年如一日研究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为全人类的饭碗作出中国贡献;有的甘守清贫驻村扶贫,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有的为祖国巡逻戍边,担负并圆满完成多项重任;有的在科研领域艰苦探索,不断向高尖科技曲折挺进。这些获奖者是新时代青年奋斗奉献的楷模。以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奋斗奉献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共青团员“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明确价值遵循。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要对青年大学生加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引导,教育他们胸怀“两个大局”、勇担时代重任。筚路蓝缕,吃苦耐劳,倾听人民呼声,倾心感应时代脉搏,倾情演绎大美大爱。要在艰苦奋斗中经受打磨、增长才干,在无私奉献中体验幸福、实现自我,让青春在奋斗奉献中闪光。以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奋斗奉献引领。

 第五部分以争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道德纪律引领。

 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青年能否行得正、稳得住、走得远,关键要看在道德上是否有追求、在纪律上是否有自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崇德向善、严守纪律,是为人之本、修身之要,“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道德纪律于己、于人、于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道德水平高,纪律约束就严,精神风貌就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战士们全部露宿风雨之中,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赢得了大别山人民的拥护,铸就了解放战争大转折胜利的辉煌;当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城区,十万大军严格遵守入城纪律,经受住了灯红酒绿的严峻考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大上海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为严守纪律,即使烈火焚身也一动不动,其英雄事迹撼天动地,影响了无数人。以争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道德纪律引领。

 守规则、守法纪,化他律为自律,才能真正做到不放纵自我、不跨越道德底线、不踩踏纪律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共青团员“ “做崇德向善、严格守纪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团员义务” ”,在道德纪律上为新时代青年成人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 “铸魂育人” ”,就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其能够在道德浸润下形成美好心灵,在纪律规范下守正一言一行。以德润身、以德善心、以德铸魂,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树立理想信念、明辨大是大非,崇尚忠诚于党的大德;以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造福于民的公德;做人清白、做事干净,崇尚严于律己的私德,从而拥有更有品位、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精彩人生。以争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为导向,加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道德纪律引领。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