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4篇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11篇) 2022年-2023年最新 2022-03-04 看完⼀部经典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2023年最新
2022-03-04
看完 ⼀ 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 ⼤ 家 ⼀ 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 ⼀ 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能
你现在毫⽆头绪吧,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1 彭 ⼠ 禄4岁成为孤 ⼉ ,8岁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受尽拷打。从苏联留学归来,他决 ⼼ 投 ⾝ 祖国
核动⼒ 事业。他隐姓埋名数 ⼗ 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 前他常说:“是 ⼈ 民将我养 ⼤ ,我 ⼏
辈⼦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切!
彭⼠禄颁奖词:历经磨难,初⼼不改。在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为理想澎湃,⼀辈 ⼦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声⽆息,但蕴含巨⼤的威⼒。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2 今年30岁的江梦南,出 ⽣ 于郴州宜章县莽 ⼭ 瑶族乡永安村, ⽗ 母都是莽 ⼭ 民族学校的 ⽼ 师。在江
梦南半岁时,因 ⽿ 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 ⽿ 聋,听 ⼒ 完全丧失。从此,她就 ⼀ 直 ⽣ 活在 ⽆ 声的世
界 ⾥ ,在 ⽇常 ⽣ 活中都是靠看着 ⼝ 型读唇语和别 ⼈ 进 ⾏ 交流。最开始,江梦南靠着反复抚摸爸妈的喉
咙,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并练习发声,往往 ⼀ 个 ⾳ 节 ⽗ 母重复上1000次她才能学会。从字、词到 ⽇ 常 ⽤
语,她对着镜 ⼦ 学 ⼝ 型、摸着 ⽗ 母喉咙学发 ⾳ ,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在江梦南的印象 ⾥ , ⾝
为 ⽼ 师的 ⽗ 母都爱读书、看报。正是学唇语这个决定,让江梦南的求学之路 ⾛ 得越来越长远。她不仅
没有失学,⽽且⼀路考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
江梦南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那么不同寻常。从⽆声⾥突 围,你 ⼼ 中有嘹亮的号 ⾓ 。新时代 ⾥ ,你有更坚定的 ⽅ 向。先飞的鸟, ⼀ 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
也鲜花般怒放。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3 ⼀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纸上,启功先⽣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 着,⼀ 个个闪光的名字, ⼀ 张张感 ⼈ 的照 ⽚ , ⼀ 幕幕熟悉的画 ⾯ ,书页犹如 ⽚⽚ “龙鳞”,记录了《感
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2》宣传⽚中的画⾯。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 ⽬ 已陪伴观众 ⾛ 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 ⼈⾄ 深, ⼈ 格 ⼒ 量更是
震撼⼈⼼。
今年的开篇⼈物将⽬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 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 ⼈ 访问中国的
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杨振宁⽤⽆可辩驳的学术实⼒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字越发熠熠⽣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才倾尽⼼⾎,始终关⼼中国重⼤科学⼯程及科技决策,继续⽤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到归根⽼⼈,岁⽉须臾⽽过,杨振宁⽤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 ⼈长久,千⾥共同途”的约定,拳拳⾚⼦⼼令⼈动容、引⼈落泪。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4 爱国,是⼈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个⼈⽴德之源、⽴功之本。与祖国同⼼同向,⼀起
2022年-2023年最新 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物⾝上共同的底⾊:中国核动⼒事业的奠基者彭⼠禄“深潜”⼀⽣,只为永远 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 ⼈ 可以跑得更快”;投 ⾝⾼ 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 ⼯ 程院院 ⼠ 吴天 ⼀ ,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 ⼤ 军免
于⾼原病…… 天⾏健,君⼦以⾃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强不息是年度⼈物⾝上⼜⼀显著特点。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5 夫妻 ⼆⼈ 加起来只有 ⼀ 只 ⼿ 、两条腿, ⾯ 对这样的状况, ⽣ 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 ⾃ 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 ⼒ ,让 ⼀⼉⼀⼥ 考上 ⼤ 学,让
全家⼈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锄杆⼦、笔杆⼦, 每⼀ 段 ⼈⽣ 都书写精彩;从 ⼩⼏ 乎完全丧失听 ⼒ 的 ⼤ 学 ⽣ 江梦南,在 ⽗ 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
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学的博⼠研究⽣。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注⼊了强⼤的精神动⼒。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6 2022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 ⼀ 个特殊的群体——中
国航天⼈。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 ⼀ 颗 ⼈ 造地球卫星“东 ⽅ 红 ⼀ 号”到今天,中国 ⼈ 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 ⾛ 向
深空、从⽆⼈⾛向有⼈、从⽉球⾛向⽕星。“敢上苍穹揽⽉,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
”从航天⼤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勇攀⾼峰、⾃⽴⾃强,⽤⼀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 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活的`共同追求。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7 ⽣命,于你不⽌⼀次;⼠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 ⾃⼰抗争,向贫穷宣战,⼀直在战⽃,⼀⽣都在坚守。⼈的⽣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物颁奖盛典现场,朱彦夫⼥⼉带来⼀幅⽗亲专程写下的字:“光荣属于⼆ 连。” ⼆连是朱彦夫曾战 ⽃ 过的连队,那 ⾥ 有他 ⼀ ⽣ 最牵挂的战友。在这之前,他 ⽤ 残臂夹笔写下长津
湖牺牲战友故事,在作品出版那天将⾃⼰关进房间,将书点燃,“给战友们补上没完成的任务”。⽹ 友:致敬最可爱的⼈!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8 2022年3⽉3⽇晚,备受瞩⽬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物颁奖盛典》播出,来⾃⾹港⽆线电视 (TVB)的主持⼈陈贝⼉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物”。
2022年,陈贝⼉凭借⾖瓣9.5分的TVB纪录⽚《⽆穷之路》,获得⼴⼤观众的喜爱与赞美。
以 ⾹ 港媒体 ⼈ 视 ⾓ 看内地扶贫,五 ⼈ 团队历时三个 ⽉ ,穿梭全国六个省份,深 ⼊⼗ 个曾经深度贫
困的地区。
⾛ 到云贵 ⾼ 原 ⼤ 峡 ⾕ ,踏进 ⼤ 西北 ⼽ 壁沙漠,进 ⼊ 川藏 ⾼ 原,真实地 ⽤ 脚丈量每 ⼀⼨⼟ ,
了解各地民⽣,向观众介绍各地脱贫攻坚的感⼈故事。
纪录⽚贵在真实,⽽真实在于细节的把握与感情的投⼊。
在《⽆穷之路》中,每到⼀个拍摄地,陈贝⼉都尽可能地深⼊体验当地⽣活,亲⾝经历各种职 业,快速融 ⼊ 当地 ⼈ 的 ⽣ 活,感受乡村振兴为当地 ⽼ 百姓带来的惊喜变化。她天 ⽣ 的亲和 ⼒ 也在节 ⽬
播出之后饱受全国观众赞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让双脚沾满泥⼟;从⾬林到沙
2022年-2023年最新 漠,借溜索穿过偏见,⽤钢梯超越了怀疑。⼀条⽆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 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物”,陈贝⼉表⽰,作为媒体⼈,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 事。
2022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 ⽆ 穷之路》这部纪录 ⽚ ,见证并展 ⽰ 了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传递正
能量给观众。
未来将再接再厉,⽤⼼说好中国故事!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9 像静 ⽔ 深流,静 ⽔⾥ 涌动报国的 ⽕ ;似 ⼤ 象 ⽆ 形, ⽆ 形中深藏着强国梦。
⼼⽆ 旁骛, ⼀ 步 ⼀ 个脚
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清芬。
1930年,顾诵芬出 ⽣ 在江苏。
⼉ 时的他曾 ⽬ 睹 ⽇ 本飞机轰炸, ⽴ 志投 ⾝ 航空事业报国。报考 ⼤ 学
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机,开创了我国⾃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8⾸飞前夜总设计师压⼒⼤到惊醒,为解决飞机抖振问题,他瞒着家⼈3次上天观察飞机航空报国70年,他让中国⼈的脊梁挺得更直!致敬!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10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 ⾝ ,让双脚沾满泥 ⼟ 。从 ⾬ 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 ⽤ 钢梯超越了怀
疑。⼀条⽆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2022年, ⾹ 港媒体 ⼈ 陈贝 ⼉⽤ 12集 ⾼ 分纪录 ⽚ 《 ⽆ 穷之路》,记录下内地扶贫故事。为探究悬崖
村易地搬迁的原因,有恐⾼症的她来回2次攀爬钢梯,⾝体⼀度抖得不⾏;为呈现真实她举着⾃拍杆溜索过江,体验交通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2022年度“感动中国 ”观后感 11 彭⼠禄是⾰命先烈彭湃之⼦。1925年⽣于⼴东海丰,1949年就读于⼤连⼤学⼯学院(现⼤连理 ⼯⼤学)应⽤化学系⼀年级,1950年⼤连⼤学建制撤销,就读于⼤连⼯学院(现⼤连理⼯⼤学)化学 ⼯程系⼆年级,1951年在⼤连⼯学院化⼯系化⼯机械专业读三年级时赴苏联留学。1958年回国后⼀ 直从事核动 ⼒ 的研究设计 ⼯ 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 ⼯ 程院 ⾸ 批院 ⼠ 。彭 ⼠ 禄院 ⼠ 是我国著名核动 ⼒ 专
家,中国核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之⼀,曾任中国核⼯业集团公司科技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学会名誉理事长。
彭⼠禄院⼠是中国第⼀任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为中国核动⼒的研究设计 做出了开创性 ⼯ 作。从中国第 ⼀ 代核潜艇,到 ⼤ 亚湾核电站,再到秦 ⼭⼆ 期核电站,彭 ⼠ 禄院 ⼠ 为之
倾注了⼤量⼼⾎,被誉为中国核动⼒事业的“拓荒⽜”。2022年3⽉22⽇,彭⼠禄院⼠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献⾝,⾜矣!”
1971 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来看一看。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杨先生还花了不少时间,尽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国有一些华裔认为美国的华人不够团结,于是组织了一个全美华人协会。杨先生做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对他个人做学问来说
这是一个牺牲。这个协会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华人协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极力主张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杨先生为主席的全美华人协会还尽力去促进美国华人的团结。他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设法来把华侨社会团结起来,一方面能为华侨自己争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为中美之间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2 2022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光荣事迹 3 3 篇供借鉴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 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
发生了兴趣。1944 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 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2 2022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光荣事迹 3 3 篇 供借鉴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 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 3 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 2 维 Ising 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 1/8 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 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
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 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素材:
2022 年 3 月 3 日晚,感动中国 2021 年度获奖人物揭晓。不平凡的 2021 年,他们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论是中考常考的记叙文,还是高考必考的议论文,均根植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基础通识教育体系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要义,贯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其宗旨。
因此,记住每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深度挖掘,升华出独特认知,可储备为中高考绝佳的素材。那些颁奖词都出自名师大家之手,语言凝练精美,内容高度概括,思想深刻富有内涵,学生若能恰大好处地运用,必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不会用?我们来教你!
明月共同途 —— 感动中国 1 2021 年度十大人物之杨振宁
一、人物介绍
2021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的名字特别醒目,那就是杨振宁,他也是这群人中最具争议的人物。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关于杨振宁的声音却变了味道。什么“卖国贼”、“滚出中国”、“老牛吃嫩草”,一眼望去就是满满的恶意。
被恶意诋毁、丑闻缠身的杨振宁,为什么却能够获得 2021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 杨振宁的成就 杨振宁出生于 1922 年,16 岁时,刚刚高二的杨振宁便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是杨振宁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正式从学生转变为学者,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专研物理学理论。
也正是同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人生最为重要的搭档李政道,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 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60 年,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利用实验物理学家 Schwartz 的想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理论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在 70 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 4 个领域做出了 13 项重要贡献。
杨-Mills 规范场论是杨振宁最大的贡献。1954 年,杨-Mills 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在两篇短文中,杨振宁和 Mills 将 Weyl 的阿贝尔规范理论推广到非阿贝尔规范理论。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 1960到 1970 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与渐进自由的观念,发展成今天的标准模型。这被普遍认为是 20 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杨-Mills 理论有“开天辟地”的崇高地位,它的成功是物理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凭借这项研究,杨振宁和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的主要创立者)、爱因斯坦站在了同一高度。
杨振宁也是如今活着的物理学家中的第一人,当然,即使作出如此重要的成就,围绕杨振宁身上最具争议的,也就是大众熟知的:不爱国和娶少妻。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丑闻缠身的原因。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大批科学家从海外回到祖国,开始了建设祖国的伟大之路,然而杨振宁却并没有回到祖国,这也成为了不少人抨击杨振宁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之所以不回国,有两点原因,其一其妻子杜致礼的父亲是杜聿明,杜聿明当时是战犯,杨振宁的身份回国的确尴尬,其二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而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更需要的是实验科学家。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说抗美援朝让中国人彻底站了起来,世界不敢在小瞧中国,那杨振宁和李政道斩获诺贝尔奖,则是让中国人从灵魂深处站了起来,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1971 年夏季,美国刚一解除来华禁令,尽管不断受到盘查和压力,杨振宁仍然坚持回国,他主张重视基础理论的发展,1980 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从 1981 年到 1992 年,杨振宁设立的 12 项奖金资助了 80 多位访问学者,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谷超豪、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杨振宁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促进了中国众多研究的发展,南开大学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和中国第一批一流物理实验室(60 多所)也是杨振宁促成的。
而在 2002 年,杨振宁更是回国定居,2004 年,82 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 200 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更是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 1亿多元,促进了清华大学在物理学家的飞跃发展。
在此之后,杨振宁为中国学术界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很多人不清楚,作为物理第一人的杨振宁,究竟对世界的物理学者有多大的影响能力。
比如杨振宁对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有指导作用,2009 年,杨振宁超前地提出要发展冷原子研究。他的话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潘建伟等一大批科学家深入这一领域的决心。目前,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计算与模拟已然成为国际上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除此之外,杨振宁专门邀请 Zeilinger 教授到清华来访问,借此机会和潘建伟达成了合作,促使潘建伟团队和奥地利科学院基于“墨子号”卫星成功开展洲际量子通信的合作研究。
正如邓稼先送了一封信给杨老,上面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就是不论在国外还是中国,只要为中国人争光,都是同路人。
而杨振宁无疑做到了这点,从这点来说,杨振宁无疑是伟大的。
杨振宁的私生活无可指责 至于说娶少妻这个问题,首先,杨振宁并没有出轨,也就是说她和翁帆之间的结合是符合法律和道德的。
大家可知道,比如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爱宇宙更爱女人,和爱因斯坦有牵扯的女人不止女秘书这一位,他有苏联间谍、奥地利金发美女、花店女老板、珠宝大亨遗孀等等十几个有据可查的情妇。
而牛顿,剽窃他人研究,因为和胡克之争,在胡克死后,把胡克生前的所有研究成果、研究资料和实验仪器要么分散出去,要么销毁掉。到最后,甚至是胡克的唯一一张画像,也没有被放过。
可以说,和这些科学前辈相比,杨振宁的品德反而是无可指责的,正如翁帆自己说,杨振宁给了她一个很纯净的世界,让她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中。两人共同生活的 11 年,杨振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影响了翁帆,她说“潜移默化中,我觉得他是创造了我,创造了现在的我。可以说他是我生命中的带路人。
既然翁帆对于这段婚姻是认可和满意的,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所以回顾杨振宁的一生,他所谓的黑点与丑闻,其实都不成立。
二、颁奖词及赏析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 杨振宁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杨振宁先生接受诺贝尔奖金时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颁奖词中的这句话就出自这里。“惊才绝艳”,形容杨振宁先生惊人的才华。】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对比,盛赞其对学术的巨大贡献和对祖国的纯真挚爱】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引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虽然很应景,但稍嫌敷衍】
三、素材多维解读:(来源:老井语文公众号)
1.扎根文化,心向中国。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血液和土壤,只有在自我体认的文化长河里,一个人的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杨振宁是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朋友说他血管里所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他的学生翟荟在回答白岩松“杨先生多年前回国定居背后推动的力量是什么”时回答,是中华文化的根。这厚重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杨武之就曾叮嘱出国时的杨振宁,“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厚德方能载物,思恩可以行远,扎根中华文化,红心长向祖国的杨振宁,高山令人仰止景行令人行止。
2.勤奋自立,发奋自强。
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小在清华长大的杨振宁自然秉承了这样的精神。杨振宁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战胜偏见最好的方式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发愤图强,让俯视你的人不得不抬起头来。正如爱默生所说:“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正是因为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支撑,杨振宁克服一个又一个苦难,在世界物理学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3.奉献自我,实现自我。
奉献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杨振宁在对中国人才的提携和培养上不遗余力,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杨振宁在为国家奉献光和热的同时,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愈来愈浓,他人生的价值在不断显现。不断坚持奋斗与奉献,这样,当我们回首一生时,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沮丧,也不会因为蹉跎了岁月而悲伤。把握时光就是把握生命,坚持奋斗有利于展现生命的光芒,坚守奉献也就是在拓展生命的伟大。
4.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杨振宁的学生翟荟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成功的捷径不是取巧,而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地走出来。“守拙”的陶渊明回归了本真,同样的,科学研究也要讲究求真务实的精神。做研究“宁拙毋巧”,而做人则要“宁朴毋华”。申居郧说:“朴能镇浮,静能御躁。”去除浮泛的累赘,才能体现真我的风采,才能守住内心的宁静与丰富。
四、适用主题: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文化之根、价值追求、成就贡献、科学和传统、拙与巧等。
五、运用示例:
诺贝尔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多少年来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获此殊荣,可以说,诺贝尔奖一直是国人的一个心结,似乎只有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文化等相关领域才算是世界第一流。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华裔物理学家,此消息令国人非常振奋。杨振宁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的获奖,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不仅提升了国人的科技自信,也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信,这份自信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激励无数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担当时代使命。
——河北秦皇岛市抚宁一中倪丽彬
50 年的时间,杨振宁回应的不仅是挚友的期待,更是家国的情怀。如今,我国的科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形势却依旧复杂多变,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必须要追求科学精神,弘扬科技报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建设科技强国之梦,并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接力奋斗。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位老一辈科学家的“隔空对话”,不仅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更激励后来人不断孜孜求索,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航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上观新闻
六、杨老金句
适应主题
运用示例 01.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 适 用 主 题 :
爱 国 主 义 、 自 信 自 强 等 。
运 用 示 例 :
伟 大 物 理 学 家 杨 振 宁 曾 言 :
“ 我 一 生 最 重 要 的 贡 献 是 , 帮 助 改变 了 中 国 人 自 己 觉 得 不 如 人 的 心 理 作 用 。
” 1957 年 , 因 为 提 出 弱 相 互 作 用中 宇 称 不 守 恒 原 理 , 杨 振 宇 获 得 诺 贝 尔 物 理 学 奖 , 这 给 了 当 时 正 处 于 自 强中 的 中 国 人 民 巨 大 的 鼓 舞 和 信 心 ,证 明 了 黄 皮 肤 的 中 国 人 并 不 比 其 他 人 差 ,中 华 民 族 依 旧 可 以 站 在 科 学 之 巅 。历 史 巨 轮 滚 滚 向 前 ,民 族 魂 魄 熊 熊 燃 烧 ,吾 辈 自 强 方 能 使 东 方 雄 狮 屹 立 于 民 族 之 林 , 高 擎 中 华 文 明 之 圣 火 。
02.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杨振宁 适 用 主 题 :
实 践 出 真 知 、 学 重 在 行 、 知 行 合 一 等 运 用 示 例 :
秉 持 着 儒 家 郑 重 的 入 世 原 则 , 梁 漱 溟 放 弃 象 牙 塔 的 教 书 生 活 ,投 身 中 国 的 乡 村 建 设 活 动 十 年 。
“ 皖 南 事 变 ” 发 生 后 , 他 又 辗 转 于 国 共 两党 间 ,为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而 辛 劳 。抗 战 结 束 后 ,他 致 力 于 调 停 国 共 两 党 ,为 国 内 和 平 统 一 而 奔 忙 。正 如 杨 振 宁 所 言 :“ 成 功 的 奥 秘 ,在 于 多 动 手 。”
虽 然 在 书 海 中 遨 游 可 以 汲 取 无 限 新 知 , 但 是 只 有 切 身 实 践 才 能 验 证 体悟 。
03.中国在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航天工程,一个是桥梁工程。——杨振宁 适 用 主 题 :
探 索 宇 宙 、 梦 想 和 现 实 、 ...
5 个人的团队,三个月,深入十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拍摄出一部豆瓣评分 9.6 的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因此获得《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带着惊叹和憧憬,笔者观看完全片,感受到伟大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从中汲取到三股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梦想照进现实,汲取“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之力。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扶贫最真实的一面,来自香港 TVB 电视台的制作团队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探索之旅,“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以俯下身子的拍摄法、亲身体验的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见证扶贫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变化。成功没有偶然,努力才是必然,为更好交流,陈贝儿提前学了半年普通话,在爬“悬崖村”天梯时碰撞导致膝盖瘀伤,在“世界高城”理塘因为高原反应进了医院……但她依然非常专业地完成了拍摄,“自来熟”的她每次都能顺利与受访者打成一片,自然真诚的采访风格广受大家喜爱。致敬、学习榜样,基层干部选择了基层,便只顾风雨兼程,要抱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态度,勇于跳出“舒适区”、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不耍“假把式”、不摆“花架子”、不做“空谈客”,在实干担当中践行初心使命。
坚守温柔岁月,汲取“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奉献之力。热爱是最暖的炉火,奉献是最大的幸福,镜头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总离不开那些为扶贫事业无私付出、倾注心血的扶贫工作者,他们中有主动请缨延长任期的乍洞村“第一书记”谢万举;有三十多年来在怒江上靠危险的“溜索”出行,坚持行医的乡村医生邓前堆;还有不远万里从卢森堡来到广西参与扶贫的“洋助理”尼克,他们愿意扎根这片土地,为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而奉献。最感人的要数节目的片尾,是一个个扶贫工作者匆匆走过的背影,他们步履不停、继续前行,那样得坚韧挺拔。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心有大爱、倾心为民的品质,真正搞清楚“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置顶模式”,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忧所急设为“特别关心”“时时关注”,身子往下倾、眼睛往下看,把群众当家人,对待群众的事情,要像办自家事情一样多跑跑路,多走两步,走到群众的心里去,把群众的事情办得有始有终,让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更好答案。
伟大来自平凡 ,汲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进之力。8 年时间,我国近 1 亿人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无穷之路》里,向我们呈现的是庞大统计数字背后一个个奋斗的“历程”、一个个具体的“人”。中国扶贫的重大胜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谁赐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悬崖村”已成了乡村旅游
“网红地”、佤族叶姐用 10 年耕耘让云南咖啡惊艳世界、西海固酿出“戈壁滩”上的国际范儿红酒……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精准发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感喟他们生存环境之艰难,更为他们自立自强、奋斗进取走出贫困而兴奋和欢呼,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源自人民!“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也代表奋进的道路没有终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时期“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党员干部需永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风雨无阻的革命意志,转化为全面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磅礴动力。
2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
3 月 3 日晚, 《感动中国 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苏炳添、陈贝儿、吴天一、朱彦夫、彭士禄、顾诵芬、中国航天人、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在一段段颁奖词中,我们重温了先进人物的
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又带领我们踏上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信念之力、为民之力、奋进之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筑牢思想根基,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革命先辈披荆斩棘的强大武器。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离不开航天追梦人的奋斗和探索,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异彩;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虽然他的躯体是残缺的,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始终保持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铁骨铮铮立于天地间。站在新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追逐梦想、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切实用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不改其心,不移其志”的赤胆忠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
走,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让对党的忠诚信仰历久弥坚、代代相传。
厚植人民情怀,汲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经 3 个月,穿梭全国 6 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陈贝儿和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拍摄和制作了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受两地观众的喜爱;“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始终坚守为民奉献的初心,深深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的行动为标杆,以他们的精神为引领,始终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作为自己的信条,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不耍“假把式”,不摆“花架子”,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多深入一线、主动靠前,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心连心”地交流,及时解决群众最忧最盼最急的困难和问题,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勇于担当作为,汲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之力。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大亚湾核电站、秦山
二期核电站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用奋斗的一生推动祖国核动力事业不断前行;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出了幸福的生活,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回顾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始终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绘就了一幅又一幅的壮丽画卷。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跨过的“娄山关”“腊子口”还有很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并追赶他们,不断磨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和“宽肩膀”,凝聚拼搏向上的奋进动力,多接“烫手山芋”、多当“热锅蚂蚁”、多经“风吹浪打”,主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在关键时候和危难关头要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