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论文题目(6篇)

共同富裕论文题目(6篇)

来源:共同富裕 时间:2024-11-12 15:38:02

篇一:共同富裕论文题目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论文题目4篇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论文题目4篇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论文题目篇1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走实现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

  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我们党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点”,消费流动最大化治理“效能”。激发消费活力是产业融合发展至今的显著优势,基层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础性保障和实时性监测,能够突破“瓶颈”、引爆“燃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场行为模式的带动下,多领域配置要素、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畅通进货渠道和提供销售支持,为基层组织引领、网格管治赋能增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勇开先河、多向发力,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

  引向深入。要精准识别“准入量”,严格把控“退出关”,将社会购买力“燃点”阵地前移,压实主责主业,在抓脱贫过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学方法论发现问题、研判风险上动脑筋、下功夫,再动员、再部署,为实现“两手抓”能“两战赢”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还要在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产业中有更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探索发现政策与人财物等融会贯通的效应、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贫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力抓好统筹协调,有序运转再出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论文题目篇2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

  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xx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论文题目篇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论文题目篇4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

  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篇二:共同富裕论文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专业:

  联系电话:

  年月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收入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究其本质主要是分配不公造成的,政府应当深化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本文就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八条措施

  关键词:收入差距原因共同富裕分配改革必要性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收入分配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增强。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GDP总量为471564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然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仍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中

  国统计年鉴2011》,2001年至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9.7%。

  另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仍然横亘着一道道“鸿沟”。十八大代表、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垃圾粪便清运中心驾驶员任晓云在北京打工已经16年,但和妻子、女儿常年分居。对他来说,在北京买房安家仍是梦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门槛太高了”。“企业职工退休金比公务员每月平均低1500元。”十八大代表、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杰说,“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下,人们都争着往公务员队伍挤,而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缺乏吸引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是全球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11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为91364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20393元,收入最高行业为最低收入行业的4.48倍。

  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为突出,高收入阶层是改革以来获利最大的群体,主要是部分私营企业主、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房地产部门的开发商与经理、高级学者、高级律师等,家庭年收入一般在20万元以上。而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标准“日均消费低于一美元属于绝对贫困”计算,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为1.5亿人。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看到,目前我国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分配领域的问题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其实质是分配不公。具体表现为劳资关系中资强劳弱、农民工与城市文明相对隔离、对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市场评判标准和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穷庙富方丈”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政府侵害民众利益、灰色收入等也比较突出。这与小平同志提出的到2000年“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设想形成很大反差。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会更复杂、更突出。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在西方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我们应明确,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协调当前我国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够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够保障劳动者共享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社会群体手中,那这就表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而其他群体的利益会受到损失。这与社会主义本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根本不相容的。只有力求让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稳定,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初衷。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就业率过低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从而使效率所导致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致使效率信誉下降。只有把就业问题处理好,国家才具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政府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来考虑,将扩大就业和老百姓的真正富裕作为政府工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鼓励人们在社区从事服务就业。

  2、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将收

  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内的基本保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国家和全社会应当更多地关注低收入者,力所能及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调节过高收入,并不是不允许人们致富,更不会去剥夺高收入,而是在国家税收征管的政策下,高收入者应当成为依法纳税的模范。通过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让更多的人们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收入分配法制化,严整国有部门分配秩序。

  法律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具体表现在立法调节和司法调节两个方面。立法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主要包括最低工资立法和各种社会保障立法等。司法调节的重点应是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尤其要对国有部门的收入分配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对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要进行有效监控,要谨慎对待年薪制。对国有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4、国有经济必须改革。

  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缘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改革国有经济,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升。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基本来源于非国有部门(“民营部门”),而占有经济资源主要部分的国有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效率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双重体制并存造成了很大的寻租空间,使腐败蔓延的趋势难以扼制。实行增量改革战略,在大体维持国有经济现有体制的条件下,容许私有经济发展和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命令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的状态。

  5、重建公共财政,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在财政体制上要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适当合理分权。完善中央税收体系与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比例,彻底解决财政越位与缺位问题。财政政策的调节重点要向低收入者倾斜。注重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与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要积极探索中央和地方两级

  财政的收入分配的城乡转移支付机制;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6、建构有效的财政调节机制。

  在再分配环节实现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财政是政府完成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运用税收制度安排,一方面为政府实施再分配筹集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资本利润税、遗产税等,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目前我国税收政策的手段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还没有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其次是运用财政支出手段促进公平。主要运用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促进地区间分配公平;运用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促进居民间的分配公平。

  7、解决贫困问题,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过去以国家包揽为特征的单一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适应新体制需要,为此,应按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改革和过渡相衔接的原则,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从社会公正和公民权利角度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一项必须提上日程的工作。

  8、审查政府官员的贪污违法乱纪现象。

  习总书记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国的贫富差距里确实有很多是违纪违法造成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很多不合理不合法致富的现象,因此,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以及制假贩假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牟取的利益,属于非法收入,应予严厉打击。

  四、结论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收入分配失衡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深刻分析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抓紧研究制定切实的改革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有些问题却是等不得的,比如: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该加紧办、立刻做。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经过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论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参考文献

  [1]俞礼祥.调节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经济研究.《长江论坛》2004.1期

  总第64期

  [2]杨宜勇.完善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人民论坛.2006.03/B[3]苏海南.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2月/1日/第007版

  [4]赵

  汇.从“占领华尔街”看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学习论坛.2012年2月第28卷第2期

  [5]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参考报》2011年9月26日

  [6]张旭东.“更多更公平”凸显实现共同富裕决心.济南日报/2012年/11月/12日/第F02版

  [7]李学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若干思考.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1月/21日/第003版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浅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控制并逐步缩小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的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持续加大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予以帮助。

  关键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现状;原因;后果;对策

  一、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不断刺激着国民们日渐

  敏感的神经。凤凰网有关报道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20%群体与收入最低的20%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6.3倍上升到当前的22倍。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1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已经相差55倍。与此同时,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事实更是深受网友热议。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兴盛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描述收入差距加大的程度,在此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概念。“基尼系数”指的是在居民的所有收入中,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一部分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在0~100%之间取值。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在0.2以下的表示收入十分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超过0.4为警戒状态;0.4~0.5的表示收入差距相对较大,0.5以上的为差距很大,超过0.6的已经进入危险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尼系数所发生的变化:1978~1984年,改革刚刚起步,到1984年基尼系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0.24;1985~1994年,改革逐步推进,到1994年第一次突破了0.4,到达0.4008;1995~1999年,改革渐渐深入,农业发展大大加快,基尼系数最小时达到0.3706,到1999年增长到0.3892;2000~2005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放慢,2000年刚开始时基尼系数再次超过0.4,变为0.45;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在中国是10.7,而在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纵览整个世界,从各国的数据看,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对较大,进入了危险状态,基本上与非洲、南美洲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相当。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

  谈到,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500美元,但收入差距的情形仍跟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差不多,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将可能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逐年减少,但是基尼系数连续多年持续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理应引起全社会和政府领导者的高度重视。那些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正常现象并主张任其发展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毋庸置疑,适当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诚实劳动、先进知识和创新能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整个社会的整体福利,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国民因此形成的合理收入差距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过高的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当这种过高的收入差距是因为非合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紊乱和资源配置的失调,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首先,它会使社会成员产生很大的的不公平感,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它诱导社会成员进行更多的非生产性努力,政府也将被迫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平衡社会收入差距方面;再次,财富的过度集中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和经济活力的竞相迸发;最后,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削弱整个社会的购买能力,影响经济消费结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内造成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当前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行业与部门差异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政府在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片面的收入差距调整,必须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

  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呈持续加大趋势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到底是什么?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发现导致这种社会现况的深层原因,就不可能提出和采取解决该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措施。现阶段我国社会收

  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地区差距、城乡间差距、行业与企业间差距、高管和普通职工差距。近年来这四种类型的收入差距都在持续加大,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收入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地区差距,社会收入差距中的地区差距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种类的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可能接近甚至超过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另外,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可以解释基尼系数增加的很大一部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此外,行政垄断成为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就业机会不均等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

  从整个社会的初次分配来看,我国的社会收入差距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怎么明显,基尼系数甚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从初次分配后的社会收入差距来看,目前中国0.47左右的基尼系数只稍高于日本(0.44)、英国(0.46)、澳大利亚(0.46)和美国(0.46)等国,与法国、捷克、新西兰、比利时等国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大大低于德国(0.51)、波兰(0.57)、葡萄牙(0.54)、意大利(0.56)等国。虽然在初次分配之后世界各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程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差别,但是在经过再分配后,收入差距的状况则大不相同。经过再分配调整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大大缩小,而我国收入差距状况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对于我国,由于普遍缺乏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机制,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和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社会收入差距的变化并不大。有研究表明,综合考虑住房、地区生活成本、社会保障等因素后,我国的基尼系数有可能在0.48~0.49,社会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之所以不断拉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再分配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另外,造成中国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其他影响因素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中,私

  有制企业的比例逐渐加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部分公有制企业,是导致中国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经济根源,以政府职能和权力左右收入分配的趋势越发严重的状况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持续加大的政治根源。

  四、社会收入差距加大能导致什么后果

  虽然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由于差距过大所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常常体现在社会领域。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下降,影响投资需求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加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民总体的购买力,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因为购买力的缺乏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为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不足,所以高收入群体的资本无法正常转化为投资,长此以往将有碍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影响经济增长潜的发挥力,最终会导致富人越发富裕,穷人更加贫穷,加大贫富差距,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另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社会冲突,妨碍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的学者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和社会刑事诉讼率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负相关性,同时收入差距状况与地区暴力等级显著相关,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的暴力程度远远高于相对公平的地区,可见社会收入差距过大还有可能增加社会动荡方面的因素。

  五、如何缓解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全面治理。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防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举措,同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平、和谐的城乡关系,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缩小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要解决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关键是要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中西

  部经济增长,除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之外,加快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建设;还要斩断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过密联系,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果能够做到公正公平,行政部门的权力如果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将有助于减小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另外,急需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障人们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应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保障人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进一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用发展的观点和办法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措施。同时,政府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必须正视中国社会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状和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客观事实,并要下定决心、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政策措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正确认识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加大对政府腐败现象尤其是官商勾结现象的打击力度。

  结束语

  改变中国社会现阶段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调控措施,需要更多的人以理性的心态去深入分析现实问题,去凝聚为一种强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物质力量。改变现状的策略和方法不会仅仅是领导和学者脱离实际、苦思冥想出来的,还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在掌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部门与行业间差距拉大的客观事实基础上,采取正确的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具体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政府和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改变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事实,而且会进一步缩小这种差距,使中国的社会收入差距状况进入合理的状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贵鹏

  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

  十八大

  重要性

  必要性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

  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

  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

  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起始点。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优美完全可以兼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五.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

  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党委<关于全国水利会议的报告>》(1965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第583页,1998年。[6]侯玉: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8]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9]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10]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央党校,2011年。[11]金绪广:胡锦涛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2]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13]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14]胡洪彬:论邓小平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5]孙金华,张国富: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

  第四篇:2013级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结课试题

  2013级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结课试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行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2、“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3、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党的十八大强调,要“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是什么?

  要求:A4纸手写,以论述题的形式完成上述四道题。

  每题中应体现自己的观点,不能相互抄袭,如有发现以不及格计。12月30日前以班级为单位交至人文学院,以流水号为准

  S20130001-----S20130300联系赵新生老师***S20130301-----S20130500联系郭玲霞老师***S20130501-----S20130800联系王爱成老师***S20130801后联系段义权老师***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52年级:2012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

  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两个队伍,笔杆子队伍和枪杆子队伍,而枪杆子队伍最终要靠笔杆子队伍来领导,通过上课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一谈现代互联网对意识形态领域额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现状挑战影响力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它深刻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原本是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最初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在紧急状态下保持畅通的通信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迈出了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一步。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向公众开放。几乎在互联网商用之初,我国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以文字形式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新的提供者、创造者。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正在成为新潮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今天,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这使得更多的人有几乎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施加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出现网络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等新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

  “天价烟”、“天价吊灯”、“最年轻市长”等社会、时政事件的关注,也无不从网络发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促成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起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控制。由于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政府往往视之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牢牢掌握起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政府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把关人”,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帅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余地不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源头更加多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够在网络上制作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乃至及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力迅速向社会发布转变,国家的权威也大大削弱。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要能说服人,为民众所信仰,发挥其功能,难度越来越大。

  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技术发展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对IP地址、域名解析、搜索引擎、新闻源等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拥有主导权。目前,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英文的。互联网商用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新的技术优势“使得美国得以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

  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美国政府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通知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纽约时报》宣称,互联网与中国进行历史

  性大决战,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败北。美国国会拨专款,用来对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的网络监管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

  想意识之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要看到,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而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西方传媒信息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和仆从。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巨大冲击,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

  三、提高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

  发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舆论,提高网民参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辐射力。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和驾驭互联网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情,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会、不能应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沟通,就很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就难以实现正确的领导。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掌握舆情,听民声、察民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还强调,对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要客观分析、正面回应,不能漠视、回避。有鉴于此,应该把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当做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勤于上网、善于上网,主动地、经常地、真诚地在网上与群众交流,以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吸收民智、激发民力,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站登载新闻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上宣传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时间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重点新闻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重点新闻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海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

  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重点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地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

  在适当增加对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要着力建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建设网上党校——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发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加快党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快实现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上,要避免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搬到网页上的机械的纯文字的教育宣传,要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变成众多的主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用幽默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用包括卡通、漫画、戏剧、游戏、影视作品、小品等形式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歌曲、健康的音乐放在网页上,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灌输。开展心理咨询,对人们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利用互联网开展细想政治工作,是适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认真总结高校创办“红色网站”的经验,切实建设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细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版。

  2008年

篇三:共同富裕论文题目

  

  2022年度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论文800字(完整文档)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论文800字3篇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论文800字篇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题目: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的问题研究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XXX学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五月

  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的问题研究

  什么叫共同富裕,怎么样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副标题)XXX摘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方面经济繁荣发展,至如今,已经到了一定可观的程度。我党制定的富民政策是“先富带后富”,现如今是有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可是却不见他们慷慨相助于贫困之众;

  在国民经济日益强大的过程中,这块大蛋糕却不能为广大民众所共有,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

  过程;

  房价疯涨;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一、共同富裕的概念

  1、所谓共同富裕,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模式下,人们能各自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下大同”,也就是我们党一直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1]现如今我们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同富裕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但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就一定要有具体的行动指南和理论基础。所以,在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今天,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前放上台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富裕和贫穷是相对的,没有贫穷就没有富裕,提出共同富裕和大家一起贫穷的概念看似相距不是很大。但是本质却有不同。因为富裕标志着剩余,贫穷则是没有。剩余可以转向投资,进行再生产,贫穷就只能出售自己获得生存需求的满足。投资再生产,追求的是利润,使富裕增值,再增值。出卖自己只能是按质论价,付出再付出。这就是资本主义实质。

  3、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地广人多,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但是什么样的富裕,达到什么样子的标准叫富裕,曾经有人设计过小康标准。也就是说在各个指标上达到了这个要求。如果说,达到了这个指标那些富裕的人不再去争取富裕,留给了那些不富裕的人去达到这个标准,他们甘当下手,做雇佣者?这是不可能的事。问题来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怎么去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急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体现公平,又是发展的动力,能够激发各种积极因素。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成果不能共享,广大群众怎么会有发展的积极性?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消费又怎能上得去?最终必然导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失衡,继而使发展难以持续。为什么现在共同富裕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正是因为共同富裕是十三亿人的期盼,既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发展与民生良性互动的科学途径。[3]

  1、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

  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4]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谁能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谁就能拥有国际话语权和领导权。我们应抓住当前绿色革命的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培育和发展中国新兴战略产业。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与改革,无论就其转变领域的广度而言,还是就其变革内容的深度而言都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如何顺利推进这场变革保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做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

  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谁能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谁就能拥有国际话语权和领导权。我们应抓住当前绿色革命的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培育和发展中国新兴战略产业。

  2、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把加强对资本消极行为的约束作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杠杆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这种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也有破坏作用。市场机制作用的这种两重性,实质是由资本的两重性决定的。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其逐利动机又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例如,把企业成本推向社会,导致资源环境破坏;用利润挤占工资,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过大,以致形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推动物价上涨或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侵蚀消费者利益等。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注重资本的积极作用,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约束资本的消极作用。只有如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才有保障。

  三、共同富裕,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不能等、不能拖,越往后,解决起来就越难,成本就越高,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5]要更快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历代志士仁人的期待,更是当代人民群众的心愿。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当今世界有两大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经很明显,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再高明的政治家也束手无策。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危机。我们搞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路子会越走越宽。一些人看到西方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就羡慕不已,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看到它内在的、尖锐的、复杂的社会矛盾。

  2、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两极分化,避免出现过大的社会矛盾,真要出现两极分化,再想平衡,就非常困难了,就会伤害感情了。共同富裕的问题,越早解决越主动,越有利。一个城市,在大发展的初期,就要好好谋划共富问题,并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坚持下去,路子就会越走越宽,社会各阶层也会心心相印,避免出现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3、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疯涨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矛盾集中与容易激化的导火线。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既让国家大量财政收入流失,也让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社会财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三个差距里面就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就要让农民进城,可房价高涨,连城市居民都买不起,何谈农民?再说贫富差距,现在有钱人一家就有几套房子,穷人却连一套房子都没有。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天天只能蜗居,贫富差距能缩小吗?[6]所以说,缩小三个差距中的重要工作,就是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如若这个都解决不了,就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

  4、实现共同富裕、一切从当下出发

  光阴荏苒,一晃眼“南方谈话”发表已过去20年。的确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言,“南方谈话”是一份“宣言书”,整篇洋溢政治魄力与决断,但明显对一个问题持谨慎的思考态度,那就是贫富分化,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

  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7]

  要实现共同富裕,理论依据自然必不可少。可是当理论依据成熟之后,我们需要的就是政府能给与我们强有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高少数先富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带领和引导先富起来的地区和部分人帮助那些尚在温饱层面徘徊的大部分人。只有这样,共同富裕才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而迈出矫健的步伐。若不如此,即使社会财富再累积,财富也只是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共同富裕。

  结语: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理想,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切从眼下出发,切实落实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先富少数人带动后富多数人的既定理论方针。踏实、肯干、求真、务实、创新地走下去,并在出现问题时,寻求到好的方法,并一个一个地解决它,我们相信这个梦想就不会离我们太远,会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篇四:共同富裕论文题目

  

  迈向共同富裕论文

  迈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共同富裕,是党的根本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望,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中国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现实困境、路径选择及实现方法。

  一、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追求。共同富裕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和一个客观的现象的有机统一体,它强调的不仅是贫富分化的问题,更为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幸福感。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它更为重要和紧迫。因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经济社会变革、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诸多因素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共同富裕无疑是一种适应和应对这些压力的有效方式。

  二、现实困境

  共同富裕是一个宏伟的理念,但实现它有很多困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贫富分化的问题,虽然根据官方数据来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但由于经济、地域、资源、人口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城乡、东中西部、儿童、女性、老年人等

  特定人群之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也存在文化、教育、规律、知识等不同品质的贫困和不公平现象。此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难以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新经济领域与传统经济领域存在脱节现象,发展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平衡等问题凸显,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

  三、路径选择

  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推动改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五大理念和发展新动能的目标,全面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增强对中小城市、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帮扶力度,依托创新科技,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重视教育、健康、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培育增长极、支持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风险控制,推进反腐斗争和制度治理,以及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等措施,这些都是实现共同富裕路径选择的重要途径。

  四、实现方法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深入推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事业的投入,确保普惠全覆盖;第三,推进常态化精准扶贫,扩大扶贫范围,增强扶贫措施实效;第四,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整合各种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业创

  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第六,加强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协调管理,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环境和美。综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和艰巨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把共同富裕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优化,不断释放人力、物力、财力、思想力,真正把共同富裕理念贯彻到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并切实落实到各种政策和措施中去,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自觉承担互助共享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增强共同富裕的实践力和推进力,合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富裕的中国。

篇五:共同富裕论文题目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形势与政策》期末试卷

  试卷编号: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论文题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得分评阅人

  字数不限,3-4页,字数不少于2500字。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1953年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到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就一直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道路是崎岖泥泞的,一度充斥着“左”倾主义与各种各样的压迫与阻碍;道路是前进上升的,跨越鸿沟人们享受着甜美的成果继续迈步前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无疑是党顺应民心、富国强帮哪国的一大正确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所在。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2012年12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让社会全体人员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而这是饱受压迫煎熬、生活贫困的人们的心底深切的期望。建国初,为了提高生产力,共同富裕这一理想极大地带动鼓舞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此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人们不再麻木地蹉跎岁月或颓废地碌碌终日,他们呼朋唤友,携妻带子,用双手打造梦想,有两脚丈量希望。

  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落脚点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身上,一个人的富裕不是社会主义,绝大部分人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其次,实现共同富裕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统一的。在共同富裕的号召和国家政策的帮助下,人们为了切身利益,积极性提高,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财富慢慢积累,人们生活水平上升,走近共同富裕;生活富足了,饮水思源,先富起来的带领后富,建设社会,后富在帮助下努力生产,积累财富……如此良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已密不可分。

  六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与兢兢业业,社会生产力在同一个目标的光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革命的甜美成果让人们坚信共同富裕是个好东西,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所有力量拧成一条麻绳,百则不饶。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也不会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慢慢地积累资本,实现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也不会是无条件的共同富裕,在人民群众付出劳动力之外,国家也要采

  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国民共进,奔向共富。

  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群众或是基层干部,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该做到:

  (一)系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等,了解党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积极响应。实现共富需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只有绝大部分的人认识共同富裕的目标与意义,了解党的政策,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二)在党的帮助下自强不息,努力“先富”。为了解决共同富裕这个问题,让“先富带动后富”沿海经济特区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

  同努力下建立起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抓住机遇奋斗拼搏,争取富起来;富起来后,去帮助“未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三)分享经验与财富,回报社会与自我增值。拥有好的生产资料与足量的财富可以让一个人富裕,也能让几个人富裕。如若目光短浅,只牢牢抓紧手中美丽优胜的郁金香,吝啬于对劣势邻居的帮助和分享,花圃里也许依然是满满的美丽郁金香,但也有可能是单调无味的或被污染的残花败柳。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国家将主导着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与方法。政府应当更积极的行动着:

  (一)将共同富裕作为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国家应当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在政府与机关人员的考核中加强对于民众满意度、基尼指数等等方面的考核,加强对贫富差距的监测,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贫富差距。

  (二)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机会公平。

  其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保等多种措施,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

  其二,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缩小东西差距。

  其三,坚决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和行业新秩序。对于垄断行业国家可采取征收资源附加税、限制过高工资与福利、向财政上缴超额利润、鼓励竞争等措施。

  (三)创新收入分配理论,通过四次分配环节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又一次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一次分配中,市场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劳动性收入;在二次分配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转移性收入;在三次分配中,慈善家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捐赠性收入;在四次分配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财产性收入。多方位的分配格局赋予劳动者更有利的地位和或的财产更有利的道路。

  此外,建设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增加财富总量与提低、扩中、调高并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

  收调节,合理调整分配政策,造福劳动群众。

  (四)强化宣传引导,推动贫富的互动与和谐。既要给富人宣传在任何国家高收入者纳税、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激发企业家的道德觉醒,更加主动地纳税或捐赠,避免为富不仁,并积极宣传富人的正面形象;也要给穷人宣传法制意识、产权意识、自强意识,化解不适当的仇富心理。促进富人与穷人的良性互动,减少误解和仇视,形成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的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中国遇到的困难将会更多。现阶段,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是中国在实施共同富裕上主要面临的大难题和最大阻力,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四个:

  其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初期的发展过于着重城市建设而忽略乡镇建设。在农村本身条件不及城市的基础上,城市以健全的设施、较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工作吸引了大量农村人进入城市进行建设,农村人口劳动力逐渐减少,发展力不足。

  其二,地区地理和环境差异以及改革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焕发了强盛的生命力,而中西部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发展落后。

  其三,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不合理。石油,IT,航空,银行等等垄断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利益分配不均。

  其四,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何为社会主义?就是蛋糕在大多数人的手里。何为实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那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做大蛋糕,每个人手里分到更大的蛋糕,人人欢喜,并为了下一个蛋糕而共同前进。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为了发展,为了强大,都应该为实现共富而努力。人人参与,人人分享,这才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篇六:共同富裕论文题目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3篇】

  论文一: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挑战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一个全球追求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提倡人们共同分享社会资源和福利。本论文将讨论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挑战。

  1.引言:

  共同富裕是指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并确保这种增长使人们普遍受益,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球社会和经济更加公平与稳定的关键。

  2.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不仅仅意味着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而且也旨在通过提高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基本服务的普及程度,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挑战:

  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

  (1)贫富差距的加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2)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某些地区拥有大量的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贫困和资

  源匮乏。

  (3)社会层面的障碍:种族、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社会层面上造成桎梏和不公平。这阻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努力。

  (4)环境可持续性: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然而,过度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共同富裕的实现策略: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社会福利系统,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教育、医疗和住房。

  (2)加大对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的投资,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3)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结论: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有望实现。

  论文二:共同富裕的道德和伦理基础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原则,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本论文将探讨共同富裕的道德和伦理基础,并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义务。

  1.引言:

  共同富裕是一个以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原则。它强调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社会财富和福利。

  2.社会伦理与道德:

  共同富裕是一种道德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倡社会资源和福利的公平分配。共同富裕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尊严和平等的生活。

  3.共同富裕的道德原则:

  共同富裕的道德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权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享受社会财富和福利。

  (2)公正:资源和机会应当公正地分配,没有任何人应该被剥夺基本需求和机会。

  (3)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社会各方的团结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4)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不损害未来世代利益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义务:

  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义务包括:

  (1)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2)企业的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员工的福利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

  (3)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社会福利和不平等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现中。

  5.结论: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伦理和道德基础上的原则,旨在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责任。

  论文三: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论文将探讨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1.引言:

  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共同富裕的贡献:

  共同富裕通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社会福利和均衡发展的机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同富裕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将来世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

  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共同富裕的实现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稳定和资源分配的基础。同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机会和环境。

  5.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策略: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政府的角色和领导,提供支持和制定政策,推动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加大对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投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和资源保障。

  (3)加强国际合作和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水平和

  社会福利。

  6.结论:

  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追求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可持续性。通过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推动国际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而可持续发展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实现的机会和环境。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共同富裕通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基本服务的普及程度,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共同富裕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实现的机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共同富裕可以更好地实现,因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从而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环境条件。

  然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贫富差距的加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其次,资源的不

  均衡分配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某些地区拥有大量的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贫困和资源匮乏。此外,社会层面的障碍也妨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种族、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社会层面上造成的不公平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努力。最后,将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过度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加强社会福利系统,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教育、医疗和住房。其次,加大对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的投资,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最后,推动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有望实现。只有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一个更公平、更稳定、更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