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欣
提 要:党的二十大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重要的论述,据此,笔者论述和阐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5 个重要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牢固基石、制度自信来自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理论自信来自于共同富裕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其中第一、二个问题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第三个问题回答了怎么实现共同富裕,第四、五个问题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正确领会和把握共同富裕这几个重要问题,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重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在论述“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对实现共同富裕在论述上作了进一步展开,指出到2035 年这个时间节点,要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笔者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述和阐析实现共同富裕的5 个重要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正确领会和把握了这些重要问题,对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个重要目标,对于充分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都是极其重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总的思路时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4 页。。这就抓住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与消费密切相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这里面蕴含着何者是第一位的及其相互关系的逻辑。生产决定消费是第一位的,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是第二位的。正如党的二十大所指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23 页。。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
在新中国建立的基础上并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新时代10 多年的大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与原来相比有了明显提升。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 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 万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4 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
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力量持续增强;
等等。这一系列伟大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甚至连那些反对中国的人都不得不承认。
但是,还应该看到,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如:我国人均GDP 仍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然,今天讲的发展是指高质量发展,这应成为人们共识。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源头上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必须要认识到,在大力创造财富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③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2 年第10 期。。
21 世纪之初,我们党提出了这样的发展思路,即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④参见《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1248 页。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以往改革发展经验,特别是结合当今国际状况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反复强调要在大力创造财富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思路。强调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注重发挥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注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还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强调先富要带动后富、帮助后富,应当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需要从认识和政策上倡导,在大力创造财富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深刻认识到财富不是分出来而是创造出来的,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广大青年到创造财富的领域大显身手,不要“扎堆”在管理领域,更不能搞“杀富济贫”那一套,而要大力鼓励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和创新致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1 页。。为此,一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为增强发展能力提供和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条件,从而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专业技能,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二要预防社会阶层固化,使向上流动通道畅通,创造更多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着力避免“躺平”“内卷”。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是第一位的,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是第二位的。当然,说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是第二位,并不是说消费不重要,这是因为消费具有明显的反作用。收入分配关系到社会公平这个大问题,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3、501、505 页。。因此,在初次分配层面,应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同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在再分配层面,注重加大社保、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精准度,充分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在第三次分配层面,要发挥好三次分配的功能,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群体和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绝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总之,应大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努力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切好分好“蛋糕”,这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首先是物质概念,但是,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物质概念,就不那么全面了。共同富裕同时也是社会概念,即内含价值引领、文化涵养、精神支撑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3、501、505 页。从客观进程上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物质积累的过程,又是精神富裕和思想境界提升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能为精神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反过来,内涵丰富的精神富裕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④《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3、501、505 页。。
我国历史上有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①[春秋]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扬州:广陵书社,2023 年版,第1 页。。对这句话要作辩证理解,不能从中得出简单化结论:只要物质富裕了,精神富裕就自然而然能实现了。其实,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这其中都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的努力奋斗。因此,从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上看,决不能认为共同富裕就是物质富裕,也不能认为物质富裕了,精神富裕就理所当然地有了。
这是由精神富裕的厚重内涵和独特特征所决定的。精神富裕是精神范畴的活动,是社会主体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达到富裕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人民普遍建立起了能够指导实践的坚定理想信念和美好价值体系。精神富裕具有独特特性,是主观能动性、社会民族性、个体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我们可以从理论武装、精神引领、文化陶冶和制度支撑等方面阐析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基本路径。一是理论武装。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根本指引。我们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是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根本所在。
二是精神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②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9 页。因此,越是实现伟大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的指引、支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人民群众在精神上不断充实、思想境界上不断提升。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在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尤其是在促进人民群众实现精神富裕的进程中更应该注重精神引领。
三是文化陶冶。这里讲的文化当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把物质富裕看作是实现精神富裕的硬件,那么文化陶冶则是实现精神富裕不可或缺的软件。在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进程中要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也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
四是制度支撑。制度与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建立起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包含55项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中就有关于理论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制度或机制。这是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有力制度支撑,我们要在推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制度作用。
党的二十大在部署未来几年的目标任务和论述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时,实际上已经为我国擘画了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蓝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5 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直接复制过来的,但是,完全可以汲取和借鉴过往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这是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应有之义。
这是我们夺取脱贫攻坚胜利的最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将脱贫攻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谋划,戮力推进。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55 页。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工程,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0、574、500 页。实现共同富裕是令人振奋的奋斗目标,是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回看走过的路,眺望前行的路,可以肯定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要爬很多坡、过很多坎,要经历很多风风雨雨甚至是惊涛骇浪。在克服这一切艰难险阻的进程中,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定盘星”,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根本经验。今天,党把实现共同富裕提上议事日程并要为之长期奋斗,仍然应坚持这条根本经验。“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④《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0、574、500 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⑤《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0、574、500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推进共同富裕总的思路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论述了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的六条路径: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些都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虽然是一个总体概念,但也需要有时间表,这是我们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党曾在1994 年实施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从1994 年到2000 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 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全国农村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国务院于2018 年下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对于终结我国的绝对贫困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实行明确的责任制。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 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汲取和借鉴制定时间表和实行明确的责任制等成功做法。比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此作了表述。党的二十大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展开。到2035 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20 页。;
到21 世纪中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居民收入与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合理区间。需要指出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也体现了汲取和借鉴有时间表和明确责任制的经验。如:规定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每年有新突破、5 年有大进展、15 年基本建成。②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新华网,2021 年6 月10 日。
这是从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中汲取和借鉴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党在脱贫攻坚中看到各地区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分布等存在明显差别,看到差别就是拥有问题意识。精准扶贫就是据此提出来的,这是我国能在2020 年消除绝对贫困的“锐利武器”。此外,我国实行的是大扶贫格局,即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共同推进、互为支撑,这是典型的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的机制。在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奋斗中完全可以汲取和借鉴这些成功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实现共同富裕时明确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我国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这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其中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关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2 页。总之,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党对解决贫困问题有了行之有效的一整套办法,但在如何致富问题上还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累经验。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这就需要从以往历史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中汲取和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述未来社会时,认为共同富裕是共产党的基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的社会:彻底消除了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①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54 页。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64、501、501、140、500 页。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运用于中国实际并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讲到共同富裕。他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95 页。邓小平明确地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64 页。江泽民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⑤《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66、153 页。,“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66、153 页。。胡锦涛指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⑦《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91、374 页。,“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⑧《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91、374 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就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4 页。。他在考察贫困地区时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同时,强调对此要作出制度上的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论述,更为详细、更加明确。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⑩《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64、501、501、140、500 页。。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64、501、501、140、500 页。。他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⑫《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64、501、501、140、500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⑬《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64、501、501、140、500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论述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的,即公平竞争,而不是霸凌式的或双重标准的竞争。而国与国之间最重要、最根本的竞争是制度竞争。“四个自信”决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100 多年来我们党的奋斗赢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上的,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终结了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万美元,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精神力量持续增强,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等等。
当今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尤其是西方政客,一方面顽固坚持他们的双重价值观标准;
另一方面,又妄图把他们的制度价值观强加于我国。这些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4-125 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所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13 个方面组成的制度体系。从纵向看,它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这3 个层面构成的:根本制度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等5 项,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4 项,重要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等9 项。从横向看,它是由13 个方面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而处于统摄地位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论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 方面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制度原因,它揭示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党的二十大论述了新时代10 多年的伟大变革:“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3 页。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邓小平说的这段话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他指出:“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③《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1255 页。这段充满历史自信和具有前瞻性的论述认为,真正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了共同富裕,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它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实践和制度层面对共同富裕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和贡献,而且在共同富裕理论方面也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从而使共同富裕理论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可以从反贫困理论维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因为从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上看,反贫困与共同富裕是有其内在紧密联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有反贫困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在《资本论》中得到深刻阐发。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造成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不断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持续积累,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克服的。随着两极分化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激化,最终要被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反贫困问题。列宁涉及这个问题,因为十月革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虽然列宁不赞成俄国生产力绝对落后的说法,但他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俄国生产力十分落后。由于列宁过早去世,他没有留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反贫困理论的论述。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消除贫困、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努力奋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并总结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他用了7 个“坚持”来概述这一理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四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
五是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六是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
七是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以7 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对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足够的认识。笔者仅从这2 个维度加以阐析。一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包含重大理论创新。这个理论的精要可以用2 个“治理”和1 个“目标”加以概括。即在治理绝对贫困结束后,接着治理相对贫困,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解决。与此同时,也就提出了需要治理我国尤其是农村相对贫困的问题,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任务。我们说共同富裕对反贫困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主要是指我们党在理论上正确把握了实现共同富裕和治理相对贫困的关系,并且在实践中找到了农村治理相对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首先,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和治理相对贫困是密切联系的。这体现二者的目标、过程和基本路径上的一致性。关于目标一致性,共同富裕是需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而脱贫是基础。因此,要注意克服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的“一蹴而就论”和“渺茫论”。治理相对贫困的目标也是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于过程一致性,治理相对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都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实现14 亿多人的共同富裕和解决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关于基本路径一致性。治理相对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要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今天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因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如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农村的道理一样,实现治理相对贫困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在农村。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当今世界反贫困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在总结我国消除贫困,特别是脱贫攻坚胜利经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中国范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这是因为贫困是世界性现象,反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①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262 页。。
在2000 年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简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它包括消灭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两性平等和女性赋权等8 项指标,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 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 年为标准)。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5 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了《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包括2030 年要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和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等17 个发展目标。2020 年底,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标志着中国整整提前10 年完成了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反贫困任务。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获得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人士高度赞赏。根据《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使命。中国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720 页。,中国反贫困理论对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重大作用就在于“授人以渔”。
综上,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经实践检验的共同富裕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要有充分的认知,这是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当然,共同富裕的内涵十分丰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只有这5 个问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实现共同富裕这5 个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个重要目标,对于充分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都是极其重要的。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神制度 共同富裕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辽金历史与考古(2019年0期)2020-01-06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