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多发结节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多发结节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来源:对照材料 时间:2024-01-27 16:00:04

李莹, 杨文兵, 柯晓康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性血管肿瘤,由于同时表达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被认为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故因此命名[1]。LCA患者通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由体检发现,表现为脾大、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临床容易误诊。目前国内外报道LCA病例数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L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21年12月本院6例行上腹部CT和/或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L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表1),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40~64岁,中位年龄46.5岁。6例患者中3例因腹部不适入院检查,其中2例无明显诱因,1例表现为进食后腹部不适;
2例因体检行腹部彩超发现;
1例在胃神经内分泌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复查发现。

表1 6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6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正常,1例泌乳素水平增高达25.53 ng/mL(正常值为4.79~23.3 ng/mL),4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不同程度减少,另2例患者无脾亢进及贫血表现。

2.检查方法

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进行了MRI检查,4例行超声检查。CT检查采用美国HD750 64层CT或Revolution CT扫描仪,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重建层厚、层间距均为0.625 mm。CT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 mL/s的流率团注对比剂60~80 mL,注射后30 s、60 s分别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MRI检查采用美国GE HD750 3.0T MR扫描仪,扫描上腹部序列:横轴面正反相位屏气的快速扰相梯度回波T1WI、脂肪抑制的快速自旋回波T2WI,MRI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以2 mL/s流速团注对比剂钆双胺,剂量为0.2 mL/kg,应用肝脏容积快速采集(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序列,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0 s、60 s、80 s进行扫描。

1.CT及MRI表现

6例LCA中3例脾脏体积增大,另3例大小正常。本组6例患者均表现为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病灶,病灶大小0.6~3.2 cm,其中4例病灶在脾脏内呈弥漫性分布(病灶数目≥10)。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病灶呈斑点或斑片状强化,部分小病灶(直径小于2.0 cm)与周围脾脏实质的花斑状强化分界不清,静脉期脾脏实质呈均匀性强化,在平扫或动脉期显示欠清的病灶被凸显出来;
对于直径大于2.0 cm的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中心可见线状或片状强化影,静脉期片状强化灶范围增大,由中心向周围扩展(图1),呈“花瓣样”改变。6例脾脏多发LCA患者中,其中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结节边界清晰,病灶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局部似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方式与CT相同,中心内见斑点或斑片状渐进性轻度强化,如“花瓣样”改变(图2a-2i)。

c) 增强扫描静脉期病灶强化由中心向周边扩展;
d)动脉期另一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点状强化;
e)静脉期该病灶强化范围增大,向周边扩展,与周边正常的脾脏实质分界欠清。

本组6例患者术前均未考虑为LCA,其中有3例考虑为血管瘤,1例为脉管瘤,1例为淋巴瘤,还有1例伴有胃神经内分泌瘤病史患者考虑转移瘤。

2.病理及免疫组化

本组6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病灶散在于脾实质内,呈灰红色。镜下见结节病变位于红髓,与周围脾组织分界清晰,由大小不等的窦样腔隙构成,不规则的管腔呈乳头状突起,腔内可见红细胞(图2j),部分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FVIII、CD31)和组织细胞(CD68/KP1 和溶菌酶)标记物。6例患者CD31(+)、CD68(+)(图2k、2l);
4例Ki-67(5%+),2例Ki-67(5%~10%+);
FVIII均未查;
3例CD34(+),另3例呈阴性。本组术后病理均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图2 LCA患者,女,40岁,于外院行胃神经内分泌瘤术后,脾脏体积增大。a) 病灶1、2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

b)在T2WI抑脂序列上呈高信号,局部似见小斑片状低信号;
c)病灶3(同一患者另一病灶)在T2WI抑脂序列上也呈高信号伴小斑片状低信号;
d)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1、2中心可见小斑片状强化;
e) 门脉期示病灶1、2强化范围由中心向外扩展;
f) 静脉期示病灶1、2强化范围进一步增大;
g)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3中心可见斑点状强化;
h) 门脉期示病灶3强化范围增大;
i) 静脉期示病灶3强化范围变化不大,病灶边缘的尚未强化环形低密度影与正常脾脏分界清晰,犹如“花瓣样改变”;
j) 镜下示肿瘤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构成,腔内充满红细胞(×40,HE);

k)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1(+);

l)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68(+)。

1.LCA概述及临床特点

脾脏的窦岸细胞血管瘤最早于1991年Falk最先报道并命名,由于同时表达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被认为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故称之为窦岸细胞血管瘤[1]。

LCA是只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肿瘤,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肿瘤、慢性感染及免疫系统紊乱等刺激因素有关[2-4]。LCA发病年龄较广,多见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5],本组中位年龄46.50岁,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但男女比例为2:4,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

LCA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为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因腹部不适就诊,本组3例无明显诱因间断性腹部不适就诊,2例因体检行腹部彩超发现,1例因胃神经内分泌瘤术后复查CT发现,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LCA部分患者伴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贫血,也有少数患者有低热、疲劳等症状[6]。本组病例中4例伴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1例伴有脾亢进表现。Tan等[7]认为LCA可同时与甲状腺及腹腔结(直)肠、肾脏、胰腺、血液系统、卵巢及睾丸等恶性肿瘤相伴发,本组1例伴有胃神经内分泌瘤,其余5例均未出现上述恶性肿瘤,但2例女性均伴发子宫肌瘤,其中1例同时伴有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与这两种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有关,同时LCA患者应详细检查或密切随访,排除其他脏器病变的可能。

2.LCA的病理学与影像学特点对照分析

病理诊断LCA标准包括以下两方面[8]:①形态学上表现为肿瘤病变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构成,腔内充满红细胞,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常伴有乳头状突入腔内,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一种与周边正常脾窦内皮相似,主要衬覆于细小血管腔隙表面,另一种呈鞋钉状的柱状细胞,主要衬覆于宽大血管腔隙表面,部分细胞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
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FVIII、CD31)和组织细胞(CD68/KP1和溶菌酶)标记物[9],呈双重分化。本组患者CD31和CD68均呈阳性,与文献报道相符。

脾脏LCA以多发为主,单发少见,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构成,无包膜,因此多数病灶边界欠清,尤其是呈等或稍低密度的小病灶,单发病灶边界较清晰,笔者认为可能与单发病灶一般较大,密度与正常脾脏相差较大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文献报道多发结节型LCA强化方式是向心性强化[10],而本组多发结节型LCA中较大病灶(直径大于2.0 cm)强化由中心向周边进展,门脉期病灶边缘的尚未强化环形低密度影与正常脾脏分界清晰,犹如“花瓣样改变”,与黄国权等[11]的报道相符,笔者认为此种强化特点可能是多发结节型LCA特有的,但如果LCA病灶较小,脾脏早期花斑状强化掩盖了早期结节状强化影,显示欠清,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尚需要进一步搜集病例证实。

本组2例多发结节型LCA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其强化特点与CT相似,在T1WI上呈等、略低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局部似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因为病灶由脾脏血窦吻合血管腔构成,所以主要在T2WI呈高信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病灶细胞有吞噬红细胞作用,可吞噬含铁血黄素,导致病灶内铁沉积,出现顺磁效应,使得在T2WI上呈片状低信号,即“雀斑征”改变,与文献报道相符[12,13]。因为LCA病灶中水分子运动明显受限,在DWI上呈高信号,而脾脏海绵状血管瘤与正常脾组织相比无扩散受限改变,故LCA与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在DWI上有差异[14]。

影像上LCA应与以下肿瘤进行鉴别:①脾血管瘤:相关文献报道脾血管瘤的强化方式类似于肝脏血管瘤[15],动脉早期呈外周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充填,延迟期与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相比呈高或等密度,DWI呈低信号。②脾脏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很少见,为脾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CT表现因血管和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有所差异[16],血管为主的病灶强化显著,以淋巴管为主者呈轻度强化。③脾脏淋巴瘤: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极少见,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通常表现为一个孤立的乏血供肿块,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可突破脾脏包膜并累及邻近器官;
④转移性肿瘤:罕见且有原发肿瘤的病史,大多数有脾脏转移瘤的患者已有广泛转移,典型呈环形强化,“牛眼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3.LCA的诊断及处理

目前,借助影像学手段对LCA进行正确诊断比较困难,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17]。需要指出的是,少数脾脏LCA具有一定恶性潜能,分别为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和窦岸细胞血管内皮瘤,后两者与LCA的主要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有无异形性及核分裂象的多少[18]。Takayoshi等[19]报道了一位LCA患者切除肿瘤10年后出现肝转移,部分文献报道LCA患者还可伴发其他内脏恶性肿瘤,因此在影像诊断中易将其他脏器肿瘤作为原发灶,对脾脏LCA易误诊为转移而延误手术时间。同时,对于脾脏LCA病变应考虑多种可能并进行细致的全身检查,术后应进行密切随访。

综合本组病例及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分析,笔者认为LCA是仅发生于脾脏的罕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多由体检发现,病灶可单发或多发,但以多发型常见,且多发型病灶体积较小。多发结节型LCA病灶(直径>2.0 cm)的CT或MRI增强扫描强化方式由内向外,出现“花瓣样”改变,可能为其特征性改变,较小病灶(直径<2.0 cm)强化方式显示欠清,T2WI上的“雀斑征”、 DWI高信号也是LCA的特征性表现。

猜你喜欢片状脾脏结节肺结节,不纠结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火炸药学报(2021年2期)2021-05-06从气、虚、痰、瘀辨治肺结节术后咳嗽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期)2021-04-20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10期)2019-01-07控制片状α-Al2O3粉体形貌影响因素的研究四川冶金(2018年1期)2018-09-25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年11期)2017-05-17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22期)2017-04-12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5期)2016-01-15膜式法片状固碱蒸发浓缩工艺安全设计中国氯碱(2014年12期)2014-02-28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