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合集)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合集)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23-02-23 14:5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合集),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合集)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而不强。一个人分为内在部分与外在部分。健康的身体是外在的强大支撑,则顽强的精神则是内在的坚强后盾。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正如教授我们《教育学原理》的戴教授所言,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困苦的原

因是精神上的匯叉。那么书籍就是一部极低成本极高回报的精神之源。正所谓:学于古,则多读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湘乡人曾国落老先生凭借白己强大的意志力,超强的执行力与共宏伟之志最终实现脱胎换骨,从一个庸人到中国历史上的“半完人”。曾老在三不朽一一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有一定的功绩,是我们后华敬仲与敬佩的榜样。曾老的生活经验与优秀的生活习惯都是我们

后辈无尽的财富,在这本书里,我的收获可调是不胜枚举。

生活的勇气深藏于这宇里行问里,困难都只是哲时的,有挑战才有机遇。曾老本是一个深究理学,疮无领兵之经验的人。但是,当国家面临危机,他勇于一马当先,创立湘军,本着为国奉献、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出发,镇压太平军,最后卓有成效,曾老认为,人才

大抵由勉强磨练而出。”这指的是,曾老认为天生的人才极少,许多中等或者以下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锻造成人才的!这句话如同一个源源不断的涌流,给子我无尽的精神动力。

当我放下这本书回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时,我能够在我的心底里感受到这一股清流在静静的流淌,也许还不够深厚,但总归是存在的。

曾国单年轻时浮躁、傲慢、虛伪,庸。自三十岁自立学做圣人,通过写日记反思己之过,博览群书、广交朋友。终于成就了“自我”曾国藩

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说,人的生,就如同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老不仅教会我有出发的勇气,更教会我行走的方法。曾老尝道:“天下之至批,能胜天下之至巧。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件事情接者一件事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就像今年3月3日举行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盛典上的获奖者杨振宁老先生所言:“宁抽勿巧,宁朴勿华。将手边的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慢一点又何妨?在无为中顺势而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曾老又尝道:“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急。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经历一个瓶颈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看似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时而感到彷徨

与困顿。但是,你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

只要你一直在前行,时问会告诉你答案的!切忌急于求成,定须脚踏实地。生活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繁琐、令人困扰的事情甚至是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运用“挺”经,就是要直面困难,咬牙坚持。正所谓:打掉

牙活血吞。过了这一道难关,黎明就在眼前了。我们收获的不止是最后的成功,我们还在磨练的过程中培养了强大的意志力、磨练了心性。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场正念,有付出

总会有收获。

努力拼搏获得成功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去对待自己所拥有荣誉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发展起者决定性的作用。曾老尝言,“越是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趋福避祸。”当我们处于顺境,身边的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绝不可得意洋洋、安自菲薄,

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人生的大局上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成功与失败。那么,我们可以学习曾老的优秀生活习惯,通过生活中两件切实可行的小事来保持头脑清醒。一则日,写日记。可以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回想白己一天的生活,包括活动与一闪而过的念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二则日:静坐。其实就是当今的冥想,让我们感受内在的呼吸,放下世俗中的烦恼,回归放下的生活。

一个人的逆袭之路绝对是要用超越常人的艰辛来行走的。如果你胸怀大志,则奋斗以成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曾老的箴言: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君与我共勉!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位令毛主席佩服的人正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读完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之后,我思索回顾,蓦然懂得了毛主席为什么如此推崇此人,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困惑,并用一辈子去作解答,最终走上了人生巅峰。

有人曾说“每个人只需花一点时间了解曾国藩,一切难题就能得到答案”。曾国藩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成了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他的精神无疑抚平了我们躁郁的心灵,带领我们走出“精神内耗”。读完《曾国藩传》之后,我惊叹于他的“勤奋好学”。这个精神始终伴随他的一生,使一个起点如此之低的普通农家孩子最终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最后续航者。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力平平,遭受六次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未放弃,凭借着读懂上句再读下句,读懂一本书再读下一本书,不完成今日学习任务绝不睡觉的“笨方法”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曾国藩的漫漫求学之路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想起不堪回首的初中生活,曾经的我面对学习时经常拖延、偷懒,遇到难题时常常会选择放弃,这些最终让我在中考中失利。中考的惨痛教训让我无法忘却,曾国藩的“勤奋好学”无疑成为了我心灵的一剂良药,他让我懂得了“勿忘勿助,看平底长得万丈高”,一个资质平庸之人,若能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那么他必将迎来成功。是的,人生之路,漫漫无依,求学之路,道阻且长,如何求进,我想只有像曾公那样“勤奋好学”。

在人生最好的年纪,能及时读到《曾国藩传》就是一件幸事。曾公的“有恒”令我痴迷。“有恒”是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他曾说过:“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之伟人。”要想做到有恒很难,但当他坚持不下去时,总以强悍的蛮劲挺下去。他以练书法为喻,告诫我们在困难时该如何去做:“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会伴随无数的挫折、倒退甚至是失败。关键在于要持之以恒。在进入高中之前,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早上不早起,学习不勤奋,但在进入高中之后,紧张的学习氛围,让我这个坏习惯逐渐有了改善,现在的我偶然会有些懒惰,但是与之前相比已然好了很多。曾公让我明白了想要彻底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磨砺,慢慢化解,遇到挫折不放弃,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平常如众人的你我也经常受到他的影响,曾国藩的“自躬反省”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自躬反省”是他从青年到老年所一直坚持的。他每天在日记中评述一天的功与过,其目的就是反省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之,他甚至还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古人云:“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只有拥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正因为他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才造就了他“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创举。我始终认为人生是一段充满诱惑的旅程,这种诱惑也许是一时的优越,但它会让我们我们陷入播糠眯目之中。自省就是一把有利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找回自我,重新走上人生的大道上。以后的我要向曾公学习,尽全力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之,让自己能够致远。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求学之路,道阻且长。虽然中考我失利了,也曾迷茫过,彷徨过,直到现在也还是焦躁不安,有时甚至会迷失方向。但在我读完《曾国藩传》之后,我的内心明亮而澄澈,内心的躁郁也早已被抚平。他给予我最大启示就是他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让我明白了唯有奋斗、唯有坚持、唯有自省才能够不负韶华,梦想才能够起飞。

篇三: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纵观清代历史,恐怕没有一位大臣会像曾国藩这样充满魅力与争执,如此耳熟能详。此人在世人的争论中攀上矛盾的高峰,或云其忠心耿耿、忍让有度、明察秋毫、才华和见识皆过人。或云其顽固耿直、鲁钝愚笨、卖国求荣、集木讷厚颜于一身。而在张宏杰先生笔下,这些涂抹在曾国藩脸上的层层角质,被分化,一本《曾国藩传》如大罄作响,敲出了他的真实面孔。

由全书观之,曾国藩一生追求的“三立”是对他个人的最好诠释。

“立功”为首最重,是为他肩负家族振兴的重担。于他而言,家族宗庙与天朝神器比肩,为了光宗耀祖,他一介书生,农民起家。六应科举而不中,然正因其天资不高、为人愚钝,他便更能屏气沉心做事,在中举前体悟出自己独属的文章脉络之道,顺利考入翰林院,后又以勤补拙,自立“十二自课”,严抓细察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漏洞。四载光阴弹指而过,他却达成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成就。从此“跻身卿贰”,飞黄腾达。面对当时汹涌成患、劫掠烧杀的太平天国运动,他顶着咸丰皇帝对他的不满与地方官员的诽谤排挤,在长沙靠一己之力“筹饷筹款”,打造出大名鼎鼎的湘军,战途起伏跌宕,他一介书生统率群雄,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身陷绝境,更因咸丰皇帝一意孤行,47岁的他被弃用。蛰居老家二载,他痛定思痛,最终大悔大悟,完成了人生的自我革新。应诏二度出山,以不同以往的灵巧手段除尽政敌,荡平太平军,位极人臣。曾国藩面对清廷与洋人差距,审时度势,率先抛弃“天朝上邦”的狂妄自大,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丰功伟绩昭示古今。

“立德”则是他更为后人所知的一面。他在三十而立之年立下圣人远志,以圣贤标准要求诸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毛泽东与蒋介石曾不约而同将他立为精神偶像。他刚正不阿而又体恤圣上,会针贬时弊,也会抚慰人心;他为官清廉为友真挚,不收过多“灰色收入”,保举李鸿章、曾国荃、左宗棠等亲友才干为能臣;他呕心沥血、隐忍大度,虽身患重疾,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依旧出手处理天津教案。即使被慈禧太后当作挡箭牌与牺牲品,背负天下辱骂耻笑,依然为王朝流尽最后一滴心血,病死任上。

谈及“”立言”,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对理学造诣之深,曾令道光皇帝大为称道。他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以最后的光辉形象登顶高台,“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人格之美聚曾国藩于一身,微言大义尽在他身体力行中。洋洋百万言的全集,字字珠玑语的家书,无不是他对风雨飘摇的末世的一次告别,绚烂而又凄美。

“三立”见证了曾国藩的为人。力挽狂澜于既倒,重扶大厦之将倾,再续大清六十年;证传统文明之生机,揽世之英杰为我用,永以天下为己任;透悟宦海之尔虞,懂得官场之进退,出将入相不言中。

“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即使他一生未能探悟出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有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发现一生以圣贤自期的奋斗不过是抽刀斫水、不过是精卫填海、不过是目睹神州陆沉,但他依然用一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所能到达的高度。感慨“补救无术,日暮道穷”却依旧“且愤且乐,死而后己”。他用那补天填海的精神,用他那为救家国于危难宁置自己于水火的勇气,在人类精神征途上,化为大亮天光的启明星,雕刻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丰碑。

然于时代洪流中,我辈敬慕丰碑的同时,更应当勤于自勉,身体力行。华夏正富强,我辈正当时!曾国藩的功亏一篑,是时代不可逆的错误,而青春之我辈恰逢盛世。学国藩为人处世、为家国尽己所能,在世界变局的机遇中登临顶峰,在祖国复兴的星途中,留下自己的璀璨星光。

篇四: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圣贤大儒,他曾“赤地立新”建立湘军,挽大厦于将倾,也曾立下“圣人之志”,成就了内圣外王的理想。史书上的他,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但《曾国藩传》中展现的却是光鲜亮丽的功绩下磕磕绊绊、曲折多难的一生。从16岁参加科举起,曾国藩的生活便被苦难一次次地冲刷,暴击成了生活的常态。但“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正是因为有这些暴击的淬炼和打磨,才有了曾国藩后来的大悔大悟和一番作为。生活的暴击也许看似百害而无一利,但若能体会其带来的教训和思考则百利而无一害,值得感激。

科举的当头一棒打散了曾国藩的惰性。曾国藩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二十一岁时更是被学台在大庭广众下悬牌批责“学理太浅”,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这是祸吗?它打击了曾国藩的自信与自尊,在他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后只要有人提起,也仍不免面红耳赤,尴尬羞愧。但它也是曾国藩日后“勤”的前身和引子。正是有学台的批责,令他认识到自己学识仍浅,还需积累;正是有佾生的名额,提醒他改变学习方法,重新学习;正是有他人的耻笑,督促他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后来曾国藩23岁就考上了秀才,24岁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并中了举人,28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失去的是面子,得到的是才华,这次受辱对曾国藩帮助很大。

曾国藩的官途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不跌几个跟斗,怎么知道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留意脚下的坑?他做京官时,十年七迁,官至二品,建立湘军,戎马生涯,除最初几次失误,基本上没有大的挫败,然而他依然经历了被皇帝斥责,被同僚排挤,被剥夺军权,被朋友出卖和误会……他人的冷眼嘲笑,自己的困惑挣扎,都是远比过去更强的痛苦与磨难。30岁的他立下圣人之志,心中却是茫然空虚,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一腔热血会受到众人嘲笑,不明白自己的耿直招来的不是夸赞与理解,而是厌恶与唾弃。“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力而长其志。”曾国藩践行了自己所说的话,他用“日课”自省,从谩骂中收获。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节。”这当然不是说挫折打击本身有什么值得欢欣鼓舞的,但是能把每一次跌倒看作是再一次起跑的机会,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苦难无法避免,曾国藩便悦纳了这些痛苦与挫折,将之视作警醒与提示。这才有了日后的顿悟改变,有了日后的“和光同尘”,有了日后的“圣贤大儒”。14年的憋屈苦闷,令他懂得了“同污合流”,宽严相济,懂得了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懂得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在与世界的一次次冲突中斩关夺隘,终于伸缩如意,本领大长。

生活毫不留情的暴击,弱者一蹶不振,强者大悔大悟。生活的暴击不是对人生进程的阻碍与打压,而是对人生道路的指引与改正。有时你好高骛远、骄傲自满了,需要一些挫折来打消锐气;有时你固执死板,莽撞轻率,需要一些苦难来打磨心性。曾国藩发现了自己的急切、蛮干、刚强,接受了必要的虚伪、麻木、狡诈,不是成为了一个无底线的人,而是为了能做事适应这个黑暗的时代,这是生活的暴击磨平了他的棱角,教会了他圆滑。生活的暴击即便突如其来,即便角度刁钻,力大难耐,也应心怀感激,因这是人生圆满的必修之道,人格升华的必要手段。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在生活无情的暴击下,不忘初心,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刚自柔出,柔能克刚,这是曾公的应对方法。而于我们,也应悦纳挫折,从痛苦中蜕变。毕竟,生活的暴击值得感激。

篇五: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

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