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7篇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目录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故事7篇,供大家参考。
2. ..................................................................................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 8
3. .................................................................................. 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 ............................................. 8
4. ..................................................................................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 ............................................. 9
5. .................................................................................. 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 .................................... 10
6. .................................................................................. 毛泽东禁徇私 .......................................................... 11
7. .................................................................................. 毛主席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 ............................. 12
8. .................................................................................. 周总理的十条家训 .................................................. 13
9. .................................................................................. 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 ............................................... 13
10. ................................................................................ 病危中的呐喊 .......................................................... 14
11. ................................................................................ 朱德的扁担 ............................................................. 15
12. ................................................................................ 朱德 ........................................................................ 16
13. ................................................................................ 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 .......................... 17
14. ................................................................................ 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 ......................................... 17
15. ................................................................................ 任弼时大喊陈独秀 .................................................. 18
16. ................................................................................ 彭德怀摘画像 .......................................................... 20
17. ................................................................................ 彭德怀的“特权” ....................................................... 21
18. ................................................................................ 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战法同一山沟两次 ................ 22
19. ................................................................................ 歼灭日军 ................................................................. 22
20. ................................................................................ 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 24
21. ................................................................................ 聂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造出导弹原 .............. 25
22. ................................................................................ 子弹 ........................................................................ 25
23. ................................................................................ 叶挺将军宁肯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 ...................... 26
24. ................................................................................ 先行者李大钊: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国 ............. 27
25. ................................................................................ 家 ............................................................................ 27
26. ................................................................................ 高瞻远瞩:瞿秋白起草《文件处置办法》 .............. 32
27. ................................................................................ 宋庆龄入党的曲折历程 ........................................... 37
28. ................................................................................ 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 ........................................... 42
29. ................................................................................ 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 ......................... 44
30. ................................................................................ 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 ........................................... 45
31. ................................................................................ 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老婆 ................................ 45
32. ................................................................................ 李先念下连队检查工作自称是通讯员 ...................... 47
33. ................................................................................ 李先念无惧“降六级” ................................................ 49
34. ................................................................................ 黄克诚不怕拉下脸 .................................................. 50
35. ................................................................................ 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 ........................................... 51
36. ................................................................................ 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 ......................... 52
37. ................................................................................ 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 ............................................... 53
38. ................................................................................ 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 ......................................... 55
39. ................................................................................ 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 .................................... 56
40. ................................................................................ 胡锡奎与一个数字的故事 ........................................ 58
41. ................................................................................ 王树声搬家 ............................................................. 59
42. ................................................................................ 何耀榜司令为战斗拒绝高位截肢保守治疗 .............. 61
43. ................................................................................ 王新亭将军的家规 .................................................. 63
44. ................................................................................ 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 ........................................ 64
45. ................................................................................ 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 .................................. 65
46. ................................................................................ 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 .............................. 66
47. ................................................................................ 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 ................................ 67
48. ................................................................................ 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 ........................................ 69
49. ................................................................................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 71
50. ................................................................................ 胡耀邦不做“过路神仙” ............................................ 73
51. ................................................................................ 五位战士渡乌江 ...................................................... 75
52. ................................................................................ 六只木船过金沙 ...................................................... 76
53. ................................................................................ 在休整中扩军 .......................................................... 78
54. ................................................................................ 坐筐过绳桥会师 ...................................................... 80
55. ................................................................................ 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 81
56. ................................................................................ 爬雪山过草地——信念与意志的考验 ...................... 83
57. ................................................................................ 延安故事 ................................................................. 85
58. ................................................................................ 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 94
59. ................................................................................ 西柏坡:“赶考”永远在路上 ..................................... 97
60. ................................................................................ “群众路线永远不过时” .......................................... 99
61. ................................................................................ 自觉维护群众利益 ................................................ 102
62. ................................................................................ 邓小平的“家书” ..................................................... 105
共产党成立
1921 年的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原望志路 106 号(现在的兴业路 76 号)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 13 位,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7 月 30 日,会议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中止。代表们曾多次商量,以重新确定继续会议的地点,都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定不下来。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出建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
开会时,湖面上突然一艘汽艇开得很快,代表们以为是当局的...
第一篇:党史经典故事
1937 年 10 月,日军占领河北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妄图一举攻取太原,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八路军 129 师师长刘伯承遂率兵挥戈东征。经缜密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刘伯承断定日军将于10 月 26 日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遂令部队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果不出所料,26 日拂晓,测鱼镇日军庞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兵 200 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结果中伏被歼。此战共毙敌 300 多人,缴获骡马 300 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 10 余人。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刘伯承预料日军会以为八路军不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28日上午,日军又从测鱼镇出动,这次警戒更加森严,以 100 余骑兵和 300 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11 时许,早已隐蔽于此的八路军等日军辎重进入了伏击圈后,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日寇被击毙百余人,八路军又缴获一大批军需品和骡马。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第二篇:党史经典故事
1961 年 7 月 3 日,周恩来的侄儿尔辉在北京结婚。结婚后,新郎回钢铁学院工作,新娘回淮安县工作,成了一对牛郎织女。当钢铁学院知道了周尔辉和总理的关系后,决定把女方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亲自动员侄儿侄媳一起到淮安工作
“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大量压缩城市人口,国务院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尔辉夫妻很快回到淮安县,同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
第三篇:党史经典故事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
1970 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 20 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2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
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3
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4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
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5
1940 年 4 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6
贺炳炎上将,祖籍湖北宜都。1951 年 11 月,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携妻、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真,是他的老部下。专署招待所是栋百年老屋,陈旧简陋,食宿条件差。老首长远道而来,刘专员当然想把生活安排得好点。他精心挑选,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
国民党的一幢洋楼,请贺炳炎一家去住。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招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军区首长回乡探亲,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尽下地主之谊,想请贺炳炎和其亲属吃顿便饭,略表欢迎之意。可是,刘专员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谢绝了。虽然如此,老部下总觉得不尽地主之谊未免失礼,还是备了一席薄酒。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高兴。他绷着脸说:“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能节省的要尽量节省。早就讲了,不要请客,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只好作罢。贺炳炎临行前,刘专员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贺炳炎抿嘴一笑,诙谐地说:“我回家探亲,你去干什么?你去,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7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 多斤,徒步 300 多里路,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运粮队头一天走了 120 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
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还没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 5 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8
1944 年冬天,地委机关搞到一些皮袄筒子,分给地委委员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够分配。朱正传也收到一件,他问:“是否地委委员都有?”秘书长说:“还少一件,有位领导出差在外,还没有分到。”朱正传同志说:“这不好,我年轻,不怕冷,把这件给那位同志吧。”朱正传坚持不要,仍然穿着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旧长袍过冬。朱正传平时喜欢抽烟,但那时候也难得有钱。而一旦发了津贴费,碰上住在集镇附近的时候,几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传就买烟请大家抽。他买一包烟,如同行中有四人抽烟,他就每人分 5 支,他自己也留 5 支。大家称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9
6 月末的一天傍晚,他从河边散步回来,又象往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过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讯员,快去把小郑找来!”小郑是宣传部干事,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郑干事奉命赶到时,已是深夜。胡锡奎请他坐下,微笑着问:“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 2***个据点有什么根据吗?”小郑听了一愣,看看自己写的那稿子忙说,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有根据。胡锡奎拍着他的肩头说:“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周围有多少敌伪据点,那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不大对头。我们
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不准确,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不实在,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吗?”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我…我错了。”胡锡奎又鼓励他几句,就立即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通过核实,“2993”原来是“293”之误。此事传开后,在宣传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严肃认真,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郑,即是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还经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育大家。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0
兰考县原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劝阻办公室”,专门劝阻外出逃荒的灾民。焦裕禄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 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也参加了这次调查。当时,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慢性肝病,担心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使病情加重,都劝他不要亲自参加一线调研,到时听取专门汇报就行了。但他拒绝了劝告,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此,他多次去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讨教治沙经验;也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的泡桐研究……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越是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越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调查队日复一日实地考察研究,跋涉了 5000 余里,掌握了大量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个大小风口,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等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
图。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 11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喜欢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不带警卫,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里问到哪里。1950 年夏,他去湘西视察,来到第四十七军某连,正赶上连队吃午饭,他就蹲在地上边吃饭边和战士们聊家常。战士们以为他是团后勤处的处长或股长来了解伙食情况的,便七嘴八舌地讲,湖南菜辣椒太多,开始不适应,现在习惯了,有个调皮的战士向黄克诚提出,来个吃辣椒比赛。黄克诚欣然应战。笑谈间有人到连队找黄克诚回机关吃饭,这时,战士们才知道,他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书记...
为切实做好相关工作,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XX 县教育局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021 年 11 月至 12 月,教育系统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就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进行专项研究和部署。X 月 X 日召开了教育系统机关科室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推进会,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参会,分管副局长 XXX 出席会议并安排部署了重点工作,建立起科室协调工作机制。X 月 X 日召开了 XX 县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全体农村中小学校长、科室负责人参会,教育系统党委书记、局长 XX 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明确工作要求。组织机关党委办、教育科、资助办等科室对各农村中小学落实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将教育保障工作纳入了农村中小学校长综合绩效考核和职级评定,压实责任,保障上级部门的决策和系统党委的部署落实到位。
(二)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起党委领导、学校负责,科室配合的协调工作机制,在教育系统机关成立了以系统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农村中小学校长和责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组,各农村中小学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和专干,明确分工,责
任到人。
(三)完善机制制度建设 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结合我区农村教育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 XX 县教育系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教育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X 教字〔202X〕XX 号),就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构建起清晰的制度框架、工作目标和机制保障。为进一步保障乡村儿童的教育权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XX 教通字〔202X〕X 号),为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 100%入学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市区专项督导反馈,制定了《X 县教育系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后评估工作清单》,将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的督导评估细化为 X 项任务 X 个具体指标,提升了教育保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落实重点任务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农村教师薪资待遇 1. 制定“县管校聘”工作方案,开展教师交流。202X 年 X月,在多次调研多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XX 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X 办发〔202X〕X 号)。经过学校推举,联合体内协调,教育局协调没有形成交流的教师最终跨联合体形成交流支教。202X 年我区共有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 X 人,截止 X 月底共交流干部教师 X 人,其中校长副校长 X 人,教师 X 人,骨干教师 X 人;共有支教教师 X 人,其中兼职支教 X
人,全职支教 X 人。
2. 开展“精准帮扶”培训下乡活动。202X 年我区干部教师的交流支教工作从 X 月初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能力水平,自 20XX 年起组织各农村中小学教师骨干,按照乡镇规模及教师“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原则开展“精准帮扶”逐镇提升系列培训,今年 X 月 X 日,在 XX 小学举行了 XX 区202X 年“精准帮扶”逐镇提升系列培训,通过专题讲座,以点带面,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专家指导、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3. 优化师生比例,保障农村正常教学需求。我县农村初中平均班额在 40 人以上师生比为 1:X,平均班额在 40 人以下班师比为 1:X。农村小学平均班额在 40 人以上师生比为 1:X,平均班额在 40 人以下乡镇所在地小学为班师比 1:X,100 人以上小学班师比为1:X,100人以下小学班师比为1:X,根据市教人字〔201X〕X 号文件精神,农村中小学每 30 名寄宿生配备了 1 名生活服务人员,基本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师资力量需求。
4. 落实农村教师薪资待遇,激励教师队伍干事创业。全区XX 名农村教师的乡镇补贴全部兑现,最低为每人每月 XX 元,最高的可达到每人每月 X 元。各乡镇中心校以乡镇为单位,按小学每班 35 人、幼儿每班 25 人核算班级数,以每班每月 500 元的标准全额拨付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根据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继续提高按职务加发乡镇工作补贴的通知》精神,按职务(职级、岗位、技术等
级,在现标准基础上为乡村教师人均增资 X 元。
(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农村儿童教育权益 1. 保障重点儿童受教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X 教通字〔202X〕X 号),要求学校制定送教计划,建立残疾儿童台账,明确送教人员,时间和次数等,将其列为对乡村学校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校制定并落实好详细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计划,有残疾儿童台账,有领导组专干,明确送教老师和送教时间和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 100%入学。
2.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制定出台了《XX 县关于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教育资源“两集中”的实施方案》。今年重点对X 所农村初中学校、X 所农村小学及教学点进行了撤并,超额完成了年初省级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初中按照整体撤并的方式,撤销 X 中学、X 中学并入 XXX,撤销 XX 学校并入 XX 中学。小学按照整体撤并与起始年级逐年撤并的思路,完成了 XX 小学 X 分校、XX 分校,XX 小学 XX 分校,XXX 小学 XX 分校、XX 教学点、XX 教学点等 X 所小学及教学点的整体撤并。完成了对 XX 小学 XX分校等 X 所学校起始年级的撤并工作,对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进行再优化,实现了办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完成了 XX 中学新建厕所,XX 中学新建厕所,ZZ 中学宿舍内墙粉刷,XX 小学第一小学校园绿化工程。通过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及育
人环境,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更加优质的后勤保障。
(三)精细助学帮扶,助力全学段学子求学圆梦 1. 全面摸排精准施策,确保特困学生资助全覆盖。202X 年全年资助 X 人次,发放助学金 X 万元,其中学前教育资助 X 人次,发放资金 X 万元;义教贫困学生资助 X 人次,发放资金 X 万元;中职免学费 X 人次,发放资金 X 万元,中职助学金资助 X 人次,发放资金 X 万元;普高免学费 X 人次,发放资金 X 万元,普高资助 X 人次,发放资金 X 万元。奖励优秀贫困学生 X 人,发放资金X 万元,发放助学贷款 X 人,共 X 万元。
2. 完善机制,确保资助政策有效落实。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组,制定了《XX 区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方案》、《XX 区教育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XX 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外来户籍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全覆盖的、完善的专业化资助体系,实现了各教育阶段、公办与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保障了贫困学生从家门到校门,从学前到高校资助的无缝对接。
3. 强化监督严格监管,确保资金精准到位。资助工作以规范为前提,以精准为目标,加强受助学生申请、评定、公示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学生受助资格的审查,明确认定标准,保证建档立卡、低保、残疾、重患、突发事故致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我区教育公平打下扎实基础。
加强各级资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规矩意识,规范助学金资金到帐凭证、发放凭证、收支明细账、银行流水清单、受助学生银行卡发放、领款签字表等资金凭证的管理,明确助学金发放时限、标准与方式,保障一周内将学生助学金足额发放到位。
(四)落实帮扶责任,助力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 1. 支持村内教育优先发展。助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2X年 X 月为 XX 村小学校增添了办学设备和器材。图书 XX 余册,钢琴、电子琴、架子鼓、乒乓球台、单杠、双杠、爬梯、体操垫、课桌凳、军乐等教学器材。增添了仪器柜、办公桌等办公用品。
2. 爱心捐助受灾家庭困难学生。保障适龄学生正常就学,在村委的大力协助下,为经济困难家庭在校就读的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保证了学龄儿童正常的在校就读。体现了社会给予的爱心关怀。
3. 加强庄子村党组织建设,锤炼一支能干善谋的两委班子。积极参加和指导庄子村党的建设活动,倾听农村党员心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坚持党的宗旨意识,坚持党的政治原则,巩固党的正确领导和组织,同不同的思想行为做彻底的顽强斗争。学习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加强村集体思想政治建设,凝聚集体发展正能量,以凝聚正确力量为目的,以党的奋斗目标为旗帜,形成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正能量。
4. 关爱贡献突出老党员,弘扬先进带头作用。尊敬老党员,他们热爱村内的集体建设,盼望村民致富,一腔热血就只能通过
年青一代的有利作为实现。在今年的适当时候还要对老党员进行慰问,再一次聆听他们的爱党爱民的浓烈情怀。
5. 培养年轻干部。在今年的换届中,按照上级的要求,经过缜密的遴选,确定的村委班子的候选人,把年轻一代优秀人才吸纳到村委班子中。
6. 广开市场营销渠道,增加农作物收成和效益。积极创造条件拓宽销售渠道,积极联系外商来村收购农产品,为农民增收。
7. 抗击雨涝灾害威胁,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202X 年 X月,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委及时查看灾情,引导村民积极自救,争取社会援助。经过积极抗灾,一方面及时避免了灾难发生,一方面自救减少损失,没有造成规模性的的灾害,保障了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8. 协助抗击和常态化防控疫情。为包点帮扶的 XX 村送去了医用防疫口罩 X 只,防疫手套 X 双,酒精消毒液 50L(100 斤),84 消毒液 X 瓶(60×1000ml)等抗疫物品。
9. 助力农村办好民生实事。为农村捐助农业实用技术图书和党史教育图书 X 余册,捐增空调 X 台,入冬前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推动取暖工程如期完工,多次与村民和燃气公司协调沟通,完成了全村的天然气检修改装工程,为村民使用上安全、洁净的燃气能源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村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
(五)优化工作方式,减轻基层负担 加强统筹,系统推进。将乡村振兴教育保障工作纳入教育体
系重点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与各项工作一体推进,切实减少会议次数和发文数量。形成工作专班,严格把关,坚持“非教学必要不进校、有上级文件依据不重复下文,与乡村振兴无关活动不开展”的三不原则,切实减轻农村校长和教师负担,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加强宣传力度,发挥教育阵地优势 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利用家长会、家委会等家校共育平台广泛宣传发展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解读各项教育惠民、富民政策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把握宣传节奏和重点,深入挖掘,系统总结宣传教育系统典型事例,讲好教育系统生动故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作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社会群众关心,城乡联动,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县乡村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党史经典故事篇 1
1956 年 9 月 17 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 21 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盘菜是两素一荤。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平时,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1959 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接见外宾较多,考虑到国际影响,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做两套新衣服,好在参加外事活动时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嘛!把钱省下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嘛!”后来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劝说和动员,他才勉强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并且坚持自己出钱。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来往的客人多,亏欠了 50 多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但朱德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愿意享受特殊照顾,不愿意让国家多为他花一分钱。最后,朱德坚持和一家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粮食”
的办法把亏欠的粮食全部补了回来。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到了吃饭的时候,总得再三催促才能走出办公室。他总是说“我能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可以为毛主席分担一些工作,年轻的同志也可以腾出手来做我做不了的事情。”有一次,女儿朱敏劝他“你是近 90 高龄的人了,这样会吃不消的。”他认真地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要工作,要革命!”有时孩子们也劝说“爷爷,你要注意保重身体啊!”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时间很宝贵。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党史经典故事篇 2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
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党史经典故事篇 3
1949 年 1 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召开七届二中全会。2 月底,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西柏坡。为了保证会议安全,周恩来找来负责大会警卫工作的方志纯汇报准备情况。他问“如果出现最坏情况,你们能阻击多久”方志纯回答“中央需要我们阻击多久,我们便坚持多久!”周恩来看着他们,略带批评的口气说“光有决心不够,要有切实的措施和精确的计算。”他不仅想到敌人可能从地面上来,而且还想到如果来了空降部队该怎么办。
党史经典故事篇 4
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1940 年 4 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贺炳炎上将,祖籍湖北宜都。1951 年 11 月,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军军长的贺炳炎携妻、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
真,是他的老部下。专署招待所是栋百年老屋,陈旧简陋,食宿条件差。老首长远道而来,刘专员当然想把生活安排得好点。他精心挑选,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洋楼,请贺炳炎一家去住。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招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军区首长回乡探亲,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尽下地主之谊,想请贺炳炎和其亲属吃顿便饭,略表欢迎之意。可是,刘专员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谢绝了。虽然如此,老部下总觉得不尽地主之谊未免失礼,还是备了一席薄酒。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高兴。他绷着脸说:“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能节省的要尽量节省。早就讲了,不要请客,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只好作罢。贺炳炎临行前,刘专员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贺炳炎抿嘴一笑,诙谐地说:“我回家探亲,你去干什么?你去,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 多斤,徒步 300 多里路,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运粮队头一天走了 120 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这时,贺龙
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还没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 5 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1944 年冬天,地委机关搞到一些皮袄筒子,分给地委委员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够分配。朱正传也收到一件,他问:“是否地委委员都有?”秘书长说:“还少一件,有位领导出差在外,还没有分到。”朱正传同志说:“这不好,我年轻,不怕冷,把这件给那位同志吧。”朱正传坚持不要,仍然穿着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旧长袍过冬。朱正传平时喜欢抽烟,但那时候也难得有钱。而一旦发了津贴费,碰上住在集镇附近的时候,几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传就买烟请大家抽。他买一包烟,如同行中有四人抽烟,他就每人分 5 支,他自己也留 5 支。大家称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党史经典故事篇 5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
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
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
党史经典故事
1942 年 12 月,刘伯承迎来 50 岁的生日。中央决定并指示,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刘伯承举行万人庆祝大会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斗志。刘伯承得知为他举办祝寿活动的消息后,内心十分不安,始终不愿意说出自己生日的具体时间,政治部只好自行决定,在 12 月 16 日为刘伯承庆祝生日。与此同时,八路军 129 师的各报记者前往师部采访刘伯承,希望他谈一下自己的经历,都被刘伯承婉拒。被泼了冷水的记者不甘心地进一步申明说“师长,不是给您庆贺 50 岁寿辰嘛!这是我们的工作呀!”刘伯承闻言后更坚定地拒绝说“庆啥子寿嘛!我不晓得。你们无事找事,不要这样搞好不好群众都还没有吃饱肚皮!走吧!走吧!”
党史经典故事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
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党史经典故事
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 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 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 年 4 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
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党史经典故事
1940 年 4 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党史经典故事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喜欢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不带警卫,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里问到哪里。1950 年夏,他去湘西视察,来到第四十七军某连,正赶上连队吃午饭,他就蹲在地上边吃饭边和战士们聊家常。战士们以为他是团后勤处的处长或股长来了解伙食情况的,便七嘴八舌地讲,湖南菜辣椒太多,开始不适应,现在习惯了,有个调皮的战士向黄克诚提出,来个吃辣椒比赛。黄克诚欣然应战。笑谈间有人到连队找黄克诚回机关吃饭,这时,战士们才知道,他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个个惊得直伸舌头。
党史经典故事
《一袋干粮》讲述了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
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
党史经典故事
《王二小》
王二小,又名王朴,1929 年出生在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牺牲于 1942 年 IO 月25 日,年仅 13 岁。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 年 10 月 25 日,鬼子大扫荡又开始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王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骑兵连的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进到山里却迷失了方向。眼看着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王二小心里非常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就牵着一头壮牛,带着鬼子走了。
王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就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
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相信了二小,就继续跟着他走。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王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八路军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的大石头上。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他的鲜血染红了地上的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从山坡上冲下来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二小的大壮牛像是要报仇,埋头直冲,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长。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秋风把二小的故事到处传扬,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乡亲。
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和鼓舞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党史经典故事
那是 1934 年的一个冬天,寒风呼啸、大雪满天飞舞,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长兴村新田埂组的村民黄存中的几个孩子早已入睡。他们夫妻俩还在磨着杂粮,为着明天的生计操劳着。忽然屋外的大黄狗狂吠起来,“这条狗是看到了什么东西吧?”黄存中妻子念叨着,接着“哒-哒-哒”传来三下不紧不慢的扣门声,黄存中妻子紧张的把手里的勺子一扔,赶紧躲到丈夫身后,颤抖的说:“这么晚了谁敲门啊?”黄存中毕竟是个男人,而且经常独自进山打猎,练就了一身胆,走到门口随手拿了一根粗木棍,低沉的问道:“谁?!”“老乡,麻烦你开门,我不是坏人,是红军,掉队了。”红军?!前段时间确实有一支红军队伍从这里经过,纪律严明,睡觉时全部睡在路边,很多群众根本就不知道路过一支大队伍,只是好奇第二天,
外出的羊肠小道两旁的杂草一夜之间忽然被踩得平平整整,成了一条大道一直向沙洲方向延伸。黄存中也是晚上去给牛喂稻草时才发现路边黑压压的躺了很多人,他当时还纳闷,这么多人躺在离家 5、6 米之远的地方,家中的狗居然没叫?这些人个个对他态度和蔼,“老乡,没有吓坏你吧?”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和蔼的和他搭话。“没事,你们是什么人?这么冷为什么不进屋去睡?这是要干嘛?”黄存中问道。“老乡,我们是红军,是毛主席领导的队伍,专门为穷苦百姓打天下,所以我们不会去打扰老百姓的”。黄存中把这支部队和那些横行乡里的白狗子一比较,确实不一样。于是心里瞬间对这支红军队伍充满了好感。所以今晚一听见对方说是红军,黄存中心中的防备便消除了一大半,把手里的粗木棍一扔,赶紧把门打开,一阵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雨雪扑面而来,借着摇曳火把的微光中看见一张瘦黄的脸,“老乡,我是红军,由于受伤而掉队了,现在伤还未痊愈,我就来追赶大部队,路过此地,天色太晚,雾气太大,恐怕迷路,特来借宿一晚”。
听到这话,黄存中却犹豫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有 8 个孩子,却只有三间狭窄的茅草房,平常都是挤得满满的,现在又来个成年人,确实无房可住啊。看到黄存中犹豫不决,这位红军仿佛知道他的难言之隐,说,无妨,只要能遮风避雨,牛圈也行。一听这话,黄存中心里的不安马上放下了,赶紧让妻子张罗熬粥。在妻子熬粥的时候,红军主动和他拉起了家常。黄存中也借机打量起这位红军战士来,只见他穿一件藏蓝色大衣,瘦骨嶙峋,脸色蜡黄,不知是受伤所致还是营养不良,但一双深邃的眼睛让整个人显得干练精神。黄存中原本想关心一下他的受伤情况,但一说这个话题,红军战士就会巧妙的避开,因此黄存中也不便再追问。喝完粥后,已是深夜,黄存中和红军战士一同睡在牛圈里。来到牛圈,黄存中边铺干草边说道,由于家里穷,没有棉被,只好用干草当棉被御寒了。红军战士也没有多说便躺下了,可能是身体还未完全复原,或者的确很累了,很快就睡着了。黄存中也渐渐入梦,
梦里感觉有人给他盖被子,他用手一摸,猛然一惊,身上真的有被子?原来,红军战士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和黄存中一起当做被子盖。黄存中心里一阵感激:多好的队伍!多好的红军!就这样暖意满身直到黎明。
天刚露鱼肚白,红军战士就起来了,黄存中也醒了,红军战士握着他的手,深表感谢,准备出发继续追赶大部队。这时黄存中妻子拿来几个窝窝头,给红军战士当早餐吃。红军战士接过窝窝头,沉思了片刻,把身上的军大衣脱下来递给黄存中,说到:老乡,我们现在确实日子不好过,但是你放心,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穷苦百姓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这件衣服你留着给孩子们过冬。黄存中夫妻说什么也不肯要,因为天亮了,可以清楚的看到红军战士脱掉军大衣后那补丁累累、单薄的衣服。可是红军战士态度坚决,把大衣往黄存中怀中一放转身就走,消失在黎明前的夜色里。黄存中夫妇呆呆的望着红军离开的方向,久久未能反应过来,直到寒风让他们打了个激灵,才猛然想起,还不知对方姓啥名啥。
这件大衣就这样在黄存中家里留下了。他一直告诫子孙后代,这么好的红军、这么好的队伍,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这件大衣,不能有任何损坏。这件大衣从红军走后的第二天就被保存起来了,即使在当时那么一穷二白的年代和解放后自然灾害那么严重的时间里,都未曾拿出来使用过。这件大衣作为黄家的传家宝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一并传承的还有它背后感人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党史经典故事
从 1919 年 5 月北京城内爆发出那觉醒的呐喊到 1949 年 10 月北京城内响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从 1921 年七月嘉兴红船上传出的拯救中国的声音到 2007 年党的十*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从马列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延续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指引我们在新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用红色精神让红色鲜艳的幸福之花开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心中。
五月,神圣的五月,多少年前的这个时候,先烈们用他那火热的身躯解放了全中国。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它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着不朽的光辉。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牺牲在红军翻阅雪山的途中,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同敌人般残酷的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寒冷侵袭着每一个人。一位军需处长为了确保行军正常进行,为了长征的胜利,尽量为每一位战士配备棉衣,而自我却身着破旧单薄的军装被寒冷夺取了生命,他倚靠在光秃的树干上,好像一座雕塑,这座雕塑就是红军长征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这座丰碑就是红色精神的丰碑,就是爱国精神的丰碑;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铁人王进喜凭借我为祖国献石...
中国共产党历史小故事80例
1.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3天没买到票。1949年8月,韶山解放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表弟李云凤趁着秋收后的农闲,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畅谈过后,毛泽东交代两位远道而来的弟弟:“你们在北京上几天,还是早点回湖南去。”警卫战士送他们去前门东火车站买票坐火车。当时火车站没有预售票制度,只售当天车票。谁知人太多了,连着两天都没买到。第三天天不亮,他又起了床,把兄弟俩叫上,然后一起顶着寒风,到达了前门东火车站。尽管这次来得比前两次都早,但售票处还是挤满了旅客。他按顺序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要到售票口了,只听见“啪”的一声,售票窗口关上了。警卫战士一下傻眼了,望着关掉的售票口,又气又急。警卫战士只好找到车站办公室主任,把毛泽东两位弟弟为回湖南老家连着三天都没买到票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请你帮我买两张车票。”主任听后,满口答应。这项“政治任务”完成了,警卫战士回到中南海后却始终不敢把这件事如实告诉毛泽东。因为警卫员们都知道,毛泽东不允许亲戚甚至身边的工作人员享受任何特殊遇,如果工作人员“走后门”,肯定要挨批评,并且还要写检讨。
2.毛主席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新中国成立之后,毛
— 2 —
泽东曾48次下榻东湖宾馆,主席诗意地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在湖北停留期间,领导人每天吃什么?其实,主席的生活十分俭朴,平时吃得最多的就是家常蔬菜。1960年5月,主席到武汉时,随行人员就特别嘱咐不要弄肉给主席吃。原来,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主席给自己订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在那些日子里,主席有7个月不吃一块猪肉,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马齿苋或菠菜之类。有一次,厨师心里实在过不得,灵机一动做了一道“素菜汤”。他先将母鸡清炖,然后取出鸡肉,再将鸡汤里的油汁过滤干净,最后将青菜下进汤里。主席吃饭时似乎有所醒悟,便询问菜汤里怎么有鸡汤味,厨师只能敷衍说是多放了点味精。毛主席还发明了一道“娃娃菜”,自己几乎天天吃。所谓娃娃菜,其实就是萝卜苗的叶柄烧制而成,连农民都不吃,因为它清苦粗糙。主席说,“我就是爱吃它的苦味。”而且还把这道菜推荐上了国宴。
3.周总理的十条家训。周恩来和邓颖超1925年结婚,但膝 下没有亲生子女,故此收养了三个干女儿,所认的三个女儿都是父母和周恩来至亲的朋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家过去失去联系的一些亲戚来找的多了,他们有的想托周恩来帮助办一些事情,这让周恩来很伤脑筋。为此,周恩来提出,要给大家立个规矩。周恩来
— 3 —
说:“这个规矩不光是给你们的,也是给我们周家所有亲戚朋友的,大家都得遵守,谁要不遵守你们也可帮我监督。”这十条家训是: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4.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有关部门趁周恩来外出,对西花厅旧房进行保护原建筑物的修缮,把地面方砖改成地板,墙壁粉刷,柱子油漆了一下,还添了一些新的办公和生活用具。周恩来回京后指着房间里的新添家具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出去。否则,我不进去!”事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对我是最熟悉的吧!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 5.王新亭将军的家规。1963年的一天,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上将王新亭同志,偕同夫人田维新到北京饭店
— 4 —
参加一个为外国军事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当王新亭夫妇谈笑风生地和大家握手的时候,一个青年军官走到田维新面前举手敬礼:“妈妈,您好!”人们同时一惊。大家不约而同地看看那年轻军官和田维新同志,又不无疑惑地望望王新亭将军。其中的一个负责同志正要开口询问王副总长,王新亭将军右手一挥,笑着说:“进去吧,时候到了。”人们疑惑不解,似乎在问:“王岳生的父亲不是总参的参谋王进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王新亭和田维新有6个孩子,其中就有5个参了军,为了叫他们丢掉高干子弟这根拐杖和大红伞,经受一个普通战士应有的锻炼,还是在大儿参军之前王将军就和田维新商量立了一条家规——“子女从军纪律”:孩子入伍填表时,在直系亲属一栏中只准写:“父亲,王进,总参谋部参谋”,入伍后不许透漏父母亲真实姓名和职务,否则就是违反纪律、破坏家规。以后,他们的5个孩子先后在南京、北京、二炮等部队服役,个个都严守了这条家规,因此和他们一道共事多年的战友,谁也不知道他们就是王新亭将军的子女。
6.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在刘华清将军的故乡湖北大悟县吕王镇刘家院子,还有他的一个亲弟弟刘梅清在家务农。据78岁高龄的陈文清老人回忆说,家人每次去看望刘华清,他总会给家人一点路费,但绝不多给钱。有时,家人和他谈及安排工作、找关系、要钱之类的话题时,将军总会很不高兴,且
— 5 —
绝不会办理。有一年,老县长黄世鹏和刘梅清拉家常,说:“你家老三当这么大的干部,你怎么还在家种田?”刘梅清说,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华清回家吃了顿午饭,这是他投身革命后第一次还乡。临走时,刘梅清想跟三哥一起走。刘华清说,“弟兄四个,就你身体最好,希望你在家把田种好。你留在村里有田种,有活干,不是很好吗?”就因为这句话,刘梅清守着老屋当农民。后来,刘梅清为自己的事去找哥哥,都被拒绝,便当了一辈子农民。黄世鹏说,刘华清做事很讲原则,他没有因为“亏待”弟弟而照顾子侄辈,刘梅清的一个儿子还是因为参军转业,才得以到国税系统工作。
7.刘华清上将为何两次“走后门”。刘华清上将被誉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他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居然也曾找人“走后门”。一次是找国务院副总理。他的家乡在湖北省大悟县,这次“走后门”就是为家乡说话。国家计划修京珠高速公路时,地方希望高速路过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刘华清认为这个想法十分合理,也符合国家有关扶助老区发展的政策,于是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写信反映情况,他这次“走后门”如愿以偿,给家乡人民送了一个“大礼包”。还有一次是找中央有关部门。这次“走后门”还是为家乡说话。大悟县磷矿资源丰富,1983年,大悟县向省里和中央建议建磷铵厂,并将这个意图向刘华清汇报。刘华清觉
— 6 —
得建议很合理,于是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后来国家计委派人到现场调查研究,批准了这个项目,这次“走后门”,他又一举成功,给家乡人民送了一个“聚宝盆”。心系革命老区,不忘家乡父老,这就是刘华清的赤子情怀、平民本色。
8.王必成将军下部队的“罢宴风波”。王必成将军作战机智勇敢,带兵号令如山,令敌闻风丧胆。抗战时期,所部新四军一支队二团,被江南百姓称为“老虎团”,他本人被称为“王老虎”。解放战争时期,率华野六纵在孟良崮全歼蒋介石“王牌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击毙敌名将张灵甫,闻名全军。和平时期,本色不变,以对党的事业的赤诚忠实,对工作的勤恳扎实,对战友的忠厚朴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铁骨柔情的英雄形象。王必成将军吃饭喜欢一人独餐,一桌一椅,一碗干饭,两碟小菜。很少与家人共餐,几十年如一日。他下部队视察,凡摆酒宴的,均严词拒绝。直到宴席撤去,他才上席;宴不撤,决不上席。他下部队经常会上演“罢宴风波”。从不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作出的决定,言必信,行必果。
9.宛希先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秋收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遇敌人的包围,卢德铭在突围战中不幸壮烈牺牲,部队减员较大。1927年9月29日,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起义部队剩下不到1000人,又因总指挥的不幸牺牲,余洒度等人不断散布流言蜚语,队伍里笼罩着失败主义的悲观情绪,部分干部士
— 7 —
兵徘徊动摇,有的开小差,有的想回家。起义部队再次面临分崩离析的险境。这时,宛希先果敢地站出来,协助毛泽东了解和分析部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士兵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工作,保持部队稳定。在毛泽东主持的前委会上,宛希先和其他前委围坐在毛泽东身旁,热烈讨论了三湾改编的许多问题。会议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实行军队内的民主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第二天,三湾村前,毛泽东向全体官兵宣布了前委的决定,然后宣布“愿留则留、愿走则走”,回家的每人发五块钱路费。毛泽东的话刚刚讲完,宛希先第一个站到毛委员身边,带头举起右臂,高呼“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等口号。在宛希先的鼓动下,一大批战士争先恐后地站到前面,愿意跟着毛委员,“坚决革命到底”的口号此起彼伏。在这种气氛感染下,一些想回家的战士也纷纷表示愿意留下,只有少数人离开了部队。30多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感慨地说:“宛希先是革命的追随者。” 10.王宏坤将军觉得自己不行。王宏坤上将系王树声大将堂 弟。从容大度,打起仗来足智多谋。他从小没进过学堂,红四方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他为了能学文化,先后两次求毛泽东为他写介绍信深造,主席也先后两次亲自为他向红军大学和中央党校写推荐信。在中央党校,他学到了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他越学越知自已的不足。
— 8 —
1937年,中央拟定他去鄂豫边组建新四军五师,由他任师长。他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感到自己文化水平还是很低,要独立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实在困难。他向康生提出,还是回一二九师当三八五旅旅长好,不能让自已影响了革命工作。并求康生向主席求情。几天后,王宏坤接到中央通知,毛主席批准他的要求,另派李先念去了鄂豫边组建新四军五师。
1950年4月,王宏坤接到命令,调他任海军副司令员,一下子提了一大格,而且要他速到北京任职。王宏坤发呆了:海军是新兵种,高科技、现代化装备的部队,指挥官的水平要求高,自己的水平能胜任吗?他求李先念向毛主席申请降级,李先念劝他还是去上任,不要让主席为这点小事操心,边学边干,能胜任的。王宏坤去北京上任后,又暗中让人向毛主席提出,他当不好海军副司令,下基层干什么都行。毛主席在一个有王宏坤在场的会上特意说:“不少同志觉得适应不了革命需要,难以胜任工作,我就不明白,难道这些人还不想法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军队,让帝国主义及蒋介石来笑话我们无用吗?边学边干,干要干好,任何人不是万能的,都是干中学来的。”主席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王宏坤听了很受教育,这之后他才安心在海军工作,深入钻研,为新中国的海军初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1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兰考县原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
— 9 —
色的“劝阻办公室”,专门劝阻外出逃荒的灾民。焦裕禄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也参加了这次调查。当时,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慢性肝病,担心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使病情加重,都劝他不要亲自参加一线调研,到时听取专门汇报就行了。但他拒绝了劝告,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此,他多次去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讨教治沙经验;也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的泡桐研究……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越是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越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调查队日复一日实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余里,掌握了大量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84个大小风口,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等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12.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
— 10 —
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13.朱德21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1956年9月17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21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